保羅當初寫信給腓利門,就趁機會順便寫信給歌羅西教會,但是很奇怪,他在《歌羅西書》這卷書信上說:希望老底嘉和希拉波立的基督徒也要讀這封信。顯然,住在這個山谷地區的基督徒有同樣的問題。 同時保羅又想,我還要再寫一封信,來談論一般性的問題。保羅知道防範信仰摻雜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基督徒該有的信仰和行為清楚的告訴信徒,防範異端最好的方法,就是正確、紮實的教導。 所以保羅在寫了《歌羅西書》以後,決定寫一封一般性的書信,來談談基督徒如何活出信仰,以便為他們打下堅固的根基,保護他們不被其它悄俏滲入的思想混淆,所以從《歌羅西書》帶出了《以弗所書》。 兩卷書信有許多共同點,同時讀的話就會發現這兩封信是同時寫的,講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講家庭關係。《腓立門書》、《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是同時間寫的,都特別談到奴隸的事,其它書信則沒有,顯然保羅寫這三封信的時候,心裡特別想到這件事。 《以弗所書》並沒有針對特定的物件,沒有談到以弗所教會的任何問題或者是異端,這卷書信早期的抄本甚至沒有出現“以弗所”的地名,所以它應該是一般性的書信,要寫給那個地區來傳閱。 我們對以弗所教會的認識遠超過新約聖經中其他的教會,有許多經文談到以弗所教會,比如《使徒行傳》十八到二十章就是在談以弗所教會,還有《以弗所書》、《提摩太前後書》則是寫給在以弗所的提摩太,談到以弗所教會。另外在《啟示錄》二章也說:有一封書信要給以弗所教會。你可能不知道,但我們後面會談到,而《約翰一書》、《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是在以弗所寫的,因為使徒約翰和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定居在以弗所,《約翰福音》也是在以弗所所寫的。因此以弗所在初代教會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城市,聖經中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在以弗所這個城市發生的,難怪這封信最後會留在全亞西亞省最重要的教會之中,所以我們把這卷書信稱之為《以弗所書》。 這座城市位在一條東西要道和一條南北要道的交叉口,是一個大港都,不過港口被淤泥充塞以後變成陸地,今天的以弗所已經是廢墟了。過去它是愛奧尼亞聯盟的十二個城市之一,是一個商業和經濟中心。但是有一座巨大的異教廟宇,面積420平方英尺,各位可以想象那個規模,在廟裡供奉著一塊隕石,從天上掉落到以弗所城的一塊黑色的隕石,那是一塊烏亮巨大的隕石,表面上有很多的凸出,這塊黑色的隕石上每一塊凸出,形狀都像是女人的乳房。他們認為這就是黛安娜女神,黛安娜女神就是《聖經》當中的亞底米女神,百姓膜拜女人的乳房,這座廟就在以弗所。這塊狀似多乳的隕石,被供奉在祭壇上,當地有很多的銀匠仿照隕石的外形打造小銀像來出售,有很多人會買回家去供奉。所以,以弗所亞底米女神的鑄像,也就是多乳女神,就放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 所以保羅到了以弗所之後,這個生意大受影響,保羅惹上的第一個麻煩就跟銀匠有關,因為他害他們沒生意做,沒有人要買這些隕石的銀像了。 各位,以弗所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但是教會在這裡建造穩固,今天在這裡都還可以看得到當年約翰牧養的這間教會遺蹟,另外還有瑪利亞墳墓的遺蹟,我們99%可以確定老邁的使徒約翰,在馬利亞死了以後,自已也葬身此地,他是唯一壽終正寢的使徒,其它的使徒都遭到處決,只有約翰活到很老。 我們前面說過,《約翰福音》的資訊很重要,因為他寫約翰福音書的時候,已經與耶穌同行60年,對耶穌有極深的瞭解。
保羅很清楚,如果要防範亞西亞的教會信仰遭到摻雜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信告訴他們基督徒該有的信念和行為。信中他把福音解釋得非常非常清楚,《羅馬書》不是用來解釋福音的,我談《羅馬書》的時候提過這一點。可是《以弗所書》則是最有系統地說明基督徒的信念和行為。 我們來看看以弗所城當年的繁榮景況,這是以弗所城的遺蹟,你可以想象當年這座城的規摸,這是一條主要的道路,想象山上這座廟,面積420平方英尺,供奉著當地異教徒所膜拜的隕石。 各位我想我應該先來談談《以弗所書》中一個主要的分界點。我們從《以弗所書》可以清楚的看出這卷書分成二個等份,而且這兩部分很不一樣,我們從這兩個等份當中,可以看出保羅福音的特點。前半部談到我們在基督裡與上帝的關係,後半部則談到我們在主裡彼此之間的關係。很有意思,他談到我們跟上帝的關係的時候,就用基督,但是談到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的時候,就用主,強調是主在掌管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基督讓我們可以和上帝建立關係,但是主在掌管我們之間彼此的關係。 我把這前半部稱之為“在裡面動工”的救恩,後半部稱為“向外做成”的救恩,我是引用保羅的《腓立比書》,“要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是上帝在你們心裡執行。”我們得救是因為上帝在我們裡面動工,但是接下來必須要天天向外完成這救恩。所以前半部在教導,後半部在講責任;前半部講我們是靠什麼得救,後半部講我們得救是為了什麼。重點是,我們不是因為行善而得救,但是我們得救是為了行善。這很重要,世人以為我們是因為行善才得救,但是事實上得救是為了行善,完全不同。 前半部強調罪得赦免的福分,後半部強調要過聖潔的生活;前半部談我們稱義、也就是與上帝和好,後半部談我們成聖、活出聖潔的生命;前半部強調我們被釋放,我們被救贖,我們被拯救,後半部則是強調我們的回應;前半部強調敬拜和尊崇,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但後半部強調應用、行出來;前半部強調上帝掌管一切,我們會談到預定論的問題,這在第一章就浮現出來了,但是在後半部強調人的責任,每一項都有對應做為平衡。 前半部強調上帝的旨意和能力,旨意和能力是前半部的關鍵詞,上帝的旨意是什麼?祂有能力達成祂的旨意。但是後半部強調我們應該怎麼做,以及將要面對的爭戰,我們應該行在愛中,行在光中,行事為人如同光明之子,我們也要打那屬靈的爭戰,那是我們的責任。 前半部強調教會內的情況,後半部強調教會外的情況;前半部談到福音的垂直面,後半部談到福音的水平面。 各位,我有兩點在這裡要告訴你們:第一,我們一定要兩者兼顧,福音如果不落實在生活中,就不是完整的福音,光是拯救我們,給我們一張天國的門票,但是對我們的生活毫無引響,這不是福音,這是第一點,一定要兩者兼顧。第二點更重要,我們必須按照這個順序來,順序非常的重要,因為很多人以為基督徒只要行善就好,這是嚴重的扭曲福音,但是說信基督教只是為了得救,這也是一樣扭曲福音,各位瞭解嗎?兩邊都要兼顧,但是一定要照這個順序來,因為世上其它宗教都是要先行善才能得救,你必須先變好,神才能接納你,其它的宗教都是要求人先做好事才能被神接受,但是基督教不一樣,上帝先接納你的本相,再按祂的心意來塑造你,必須要先稱義才能成聖,你必須先得救才可能活出基督的生命,各位瞭解嗎?一定要兩者兼顧,並且順序絕對不能夠錯亂,要有信仰作為根基,才能夠有好行為。從基督教的教義,可以明白基督徒的責任,這是《以弗所書》一開始就談到的。 現在,我們要來看前半部,也就是第一到第三章,我們會發現第一到第三章的內容,跟敬拜上帝的順序是一樣的,保羅顯然是用敬拜的態度來教導基督徒救贖的真理。他先敬拜上帝然後再禱告,然後講道,講完了再禱告,最後再度敬拜讚美,從這裡可以看出敬拜的順序。應該要帶著敬拜的心來教導真理,不應該只是講道,前後要有禱告和敬拜。 一開頭要頌讚上帝的榮耀,不斷頌讚上帝的榮耀,不斷不斷地頌讚上帝的榮耀,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上帝,祂賜給我們各樣屬靈的福氣,這是一首頌讚詩。接著保羅說:我為你們禱告,保羅頌讚上帝的目的是讓萬有在基督裡同歸於一,那是上帝的旨意,將萬有歸給祂的兒子耶穌。 接著保羅他為這封信的讀者,祈求上帝的旨意和能力,求神顯明祂的旨意,並且賜下能力讓你去完成,從頭到尾都在談上帝的旨意和能力。 接下來他講了一篇道,有三個重點:第一,上帝的能力和旨意在基督裡顯明出來,上帝的能力和旨意,使基督從死裡復活超過萬有。第二,上帝的能力和旨意,拯救了外邦人,使他們與上帝的子民重新聯合,他們從前遠離以色列,如今成了以色列民,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隔斷的牆已經拆毀了,這句經文你們應該很熟。 我要給你們看一樣東西,就是這張圖片,幾年前考古學在耶路撒冷的聖殿遺址挖掘的時候,發現這塊石灰石上面有字,這是用紅漆寫的字,專家解讀了以後,發現它的意思是說:凡是違法越界的人,要承受死的刑罰。這是耶穌時代的聖殿中,分隔牆上的石頭,外邦人院和猶太人院之間有一道分隔牆,外邦人只要越過這道牆必定要處死,要是有人帶外邦人越過這道牆的話,也一樣要處死。所以保羅當初才會被逮捕,各位記得嗎?有人誣告保羅他帶外邦人越過那個警示,保羅雖然沒有真正帶外邦人進去,但是在屬靈上,他卻帶領了各地的外邦人進去,因為保羅用講道把外邦人帶進至聖所,上帝的旨意就是讓世人都進入聖所,你讀到“中間隔斷的牆”時,會覺得不太瞭解這個意思,但看到這張“違法者死”的警示就會立刻明白,保羅說:如今你們靠著耶穌,可以進到上帝面前了。 從保羅信主可以看見上帝的旨意,從三個例子,可以看見上帝的旨意和能力:第一是基督從死裡復活超過萬有。第二是外邦人得救來加入上帝子民的行列。第三是讓保羅信主來顯明上帝的奧秘。他希望外邦人和猶太人在基督裡聯合,祂要萬有在基督裡同歸於一。 接著保羅讚美神,這次不是為著讀者祈求上帝的能力和旨意,而是希望讀者能夠明白上帝的能力和旨意,祂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最後他頌讚這股大能,上帝能做的事,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這是一種敬拜的事奉,你可以看見這個摸式,頌讚、禱告、講道、然後是禱告、頌讚。也許你以前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以弗所書前半部,可以說是敬拜的事奉,整個主題是上帝的能力和旨意,以頌讚上帝的旨意開始,以頌讚祂的能力結束,都在講上帝的大能和上帝的旨意,上帝的目的和上帝的旨意,而且祂有能力完成這旨意,沒有什麼能夠攔阻上帝完成祂的旨意,因為上帝掌管一切,這就是第一到第三章的簡要大綱。 現在看看第四到第六章的大綱,這段主題完全不同,這裡的重點在於我們的反應,敬拜之後,我們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呢?明白了一到三章之後,我們應該做什麼呢?這對我們的生命有什麼影響? 首先他說:我們必須行出來。你可以在靈裡跳躍,在靈裡跳躍,但是上帝要的是在靈裡行走的人。走路不像跳躍那麼了不起,但是走路其實很有趣,先抬起一腳,在距離腳尖前方大約45公分處放下來,然後抬起後腳,再放到另一隻腳前面,為什麼走路很重要呢?走路是一次走一步,往正確的方向走,就這樣而已,走路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是上帝在找行走的人,行在光中,行在愛中,行出上帝兒女的樣子,重要的是我們要行走而不是跳躍,有的時候需要跳躍,但是重點是行走,一步一步向前走。 基督教信仰是一段旅程,是一條道路, “道”是基督教信仰的第一個稱呼,這是基督的名字,祂說:我就是道路,保羅說與神同行的生命要有八種態度,第一要謙卑,因為這是合一的秘訣,基督徒若不謙卑,就不可能合一,驕傲會破壞合一,所以第一種態度是謙卑。你如果曉得上帝有多麼瞭解你,你就會謙卑而行。 有一段期間我很生氣,因為有人說謊毀謗我,我因此失去了一些事奉機會,那是七、八年前的事了,我生氣是因為失去一些事奉機會,我到上帝面前發牢騷,你猜上帝怎麼說?祂說:別人再怎麼毀謗你,都沒有你的真面目醜陋。我笑了出來,我跟師母說,她也笑了出來,我就釋放了。儘管這樣,上帝還是愛我,還是使用我,所以現在要是有人毀謗我,我會感謝主,因為他們不曉得我的真面目,耶穌知道真相,對你瞭如指掌,這讓我們不得不謙卑,因為祂知道你的真面目。我們要謙卑而行,我們要謙卑而行,我來讀一首詩給大家聽: 我這個罪人帶著聖徒的真情,傷心地呼求說 主啊,我的心如此醜陋,我是罪人中的罪魁 這時我的守護天使,在我身後輕聲說:虛榮的人啊,你還排不上呢。 知道嗎,連謙卑都有假的,假的謙卑不是謙卑,“不行不行,這個我不行啦。”這是假的謙卑,真正謙卑的人會說:我今日成了何等人,全是倚靠主的恩典,若不是上帝的恩典,我今天會是什麼景況? 再來是合一的態度,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只有一靈、一信、一洗,只有一個上帝和天父,要抱著合一的態度而行,因為不管我們在哪些方面看法不同,都是靠同一個耶穌得救,靠相同的寶血得救,往相同的未來前進,我們有同樣的靈,抱著合一的態度而行,抱著成熟的態度而行,要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所以上帝給我們使徒、先知、牧師、佈道家、教師,並賜下許多恩賜來建造我們,來幫助我們成熟和成長,長大成人的一個記號是有一致的信仰,團契的基礎不在信仰一致,而在同有一靈,最後達成一致的信仰。 很多福音派人士以教義合一,做為合一的基礎,於是他們反對跟別的教派來往,比如天主教或靈恩派。其實合一的基礎是同有一靈,當我遇到也受過聖靈洗禮的人,我會跟他來往,我們的信仰也許還不一致,這得等到成熟時才可能。所以保羅吩咐我們要同有一靈,直到我們有一致的信仰,目標是一致的信仰,這是最後的目標,不是起點,各位瞭解嗎?只要遇到有聖靈內住的人,他就是我們主內的肢體,即使他有些教義還搞不清楚,其實你也不見得都對,也許你對一些教義的看法也需要修正,目標是要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有一致的信仰,不再被其它的教導左右。 再來行事為人要正直。第五章一開始就列舉一些道德操守,不要講黃色笑話,就是這麼實際的行動,在第五章中間談到具備正直的品格,就不會輕易跌倒,以友善的態度互相對待。這裡再度提到彼此饒恕,如同基督饒恕你們,基督徒要友善,要彼此包容,但不是包容過犯或罪,而是互相包容,彼此友善對待。 再來是行出純潔。保羅說要被聖靈充滿,要被聖靈充滿,動機要純潔,內心要純潔,動機和內心。另外還要順服,可是問題是“僕人”和“順服”這些字眼已經不受歡迎了,但是我們要抱持順服的態度,在基督裡彼此順服,這是成熟的標記,抱持順服的態度。他再度提到這三種關係,妻子對丈夫,子女對父母,僕人對主人或僱主,都要甘心順服,但是另一方也要抱持負責的態度。 保羅在這裡講了一些話,對做丈夫的是個大挑戰,丈夫要愛妻子、如同基督愛教會,師母跟我說過不只一次,當你順服基督的時候,我就樂意順服你,各位那是責任的一面,丈夫、父母和僱主,對他們所帶領的人有責任,要對他們負責,這是很實際的行走,每天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往正確的方向走。 再來我們談到屬靈的爭戰,這是《以弗所書》很受歡迎的一段經文,教會常朗讀這段經文,談到穿戴上帝的全副軍裝,我們不是跟人打仗,跟人打仗容易多了。有些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跟人打仗,我們不是跟屬血氣的爭戰,而是跟天上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爭戰,我們是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各位真的是這樣,你以為我是站在這裡嗎?你的感官這樣告訴你,但是你錯了,其實我此刻是坐著,真正的我現在跟基督一同坐在天上,那才是我真正的情況。我的身體此刻站在這裡,但是我一斷氣,就不會曉得我的身體在哪裡,只會曉得我的靈在哪裡,就是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 我們可以說基督徒確實已經在天上,只是感官卻一直說我們仍然在地上,所以我們經常會忘記什麼才是真的。其實上帝已經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並讓我們與祂同坐天上,如今我們已經在天上,你是與基督同坐在天上,那才是你真正的住所。身體的感官一停止運作,你就會明白你與祂同坐天上,但是天上那些執政、掌權者也在那裡,你每次進入屬天的領域,就會遇到爭戰,你需要穿戴上帝的軍裝,才抵擋得住,萬萬不能撤退,這副軍裝不能保護你的背部,所以絕對不要轉身向後跑,在你沒有辦法前進的時候,也要盡力站立得穩,絕對不要向後退。耶穌說向後退的人,就像手扶著犁向後看。絕對不能撤退,這副軍裝只能保護前面、不能保護背部,這一點很有意思,你要盡力站穩了,站穩了拿起信心的盾牌。 其實這裡所講的盾牌是覆著皮革的木盾,是很軟的木料,你可能會想這種盾牌有什麼用?這是羅馬士兵用的盾牌,因為敵人的火鏢射來時,會陷入木盾,火就熄了,惡者的火鏢一遇到你的信心就會通通熄滅。 這副軍裝的個個部分都是必要的,你需要把你的頭遮住,你需要把你的心遮住,你需要抬頭挺胸,繫緊腰帶,然後掛好劍,把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所以爭戰的時候需要穿戴軍裝。 不但需要保護,還要靠著聖靈禱告,這是最大的利器。你需要保護,但你更需要禱告,靠著聖靈禱告,這是《以弗所書》四到六章的大綱。
各位,我們還有一點時間,接下來這段時間,我想跟你們談一談預定論。我們要開門見山的來談預定論,因為誤解了預定論的話,可能會帶來很糟糕的後果。 有些人對預定論的詮釋就是,以為人是機器人或木偶,不可能抗拒上帝的旨意。可是事實上,我們和上帝像是合夥人。根據聖經,上帝和人之間是活的關係。 有一首詩歌說:你是陶匠,我是泥土。好像我毫無自主的能力,神要怎麼操控我都行,就像陶匠捏陶土一樣,但是你看《耶利米書》十八章,上帝差先知去陶匠家,從陶匠和陶土的關係學習。陶匠一心一意要把陶土捏成一隻漂亮的花瓶,但是陶土不肯順從陶匠的意思,陶匠就把陶土放回整團土中,再度放回轉輪上,然後做成一隻粗厚的鍋子,上帝問耶利米是否從陶匠和陶土的關係學到什麼,陶匠原本打算把陶土捏成一隻漂亮的花瓶,但是陶土不肯順從他的意思,陶匠就把它做成一隻粗糙的鍋子,這就是預定論的含意。 上帝已經為你安排了命定,但是祂不會強迫你,上帝不會強迫你要接受,如果你願意回應祂的安排,就會得到祂在創世時就為你安排好的命定,但是並不是上帝怎麼樣安排,你就跑不掉,因為上帝並不會強迫你。瞭解我的意思嗎? 那塊陶土錯過了它原先的命定,陶匠原本打算把它捏成漂亮的花瓶,上帝對耶利米說:我本想將以色列造成漂亮花瓶,裝滿我的憐憫,卻不得不把他們造成醜陋的花瓶,裝滿我的審判,但他們若是悔改,我會再把他們造成漂亮的花瓶。 神對我們的命定,不是粗糙的鍋子,祂命定我們成為漂亮的花瓶來裝祂的憐憫。 我父親知道,我長大後想在農場工作,我每次放假就到農場,十六歲畢業以後就在農場工作,每天早上四點起來擠90頭牛的奶,我熱愛農場的工作,但是我不曉得我父親已經安排好,要讓我在21歲的時候接管蘇格蘭的一個農場,那是我們家族的一個農場,他打算租來給我使用。現在我每一次經過那個農場都會想,我本來很可能還在那個農場擠牛奶,不過主耶穌先插了手,告訴我祂對我的計劃,後來我父親告訴我,我21歲的時候可以接管那個農場,但是他晚了一步。假如我當初接受了那個農場,我就可以說我父親預先安排我接管這農場,他在我還不知道的時候就先安排好了。 所以,各位,我要告訴你們,“預定”的意思就是預先決定結局。但是有一些人就說上帝把我們當成任人擺佈的木偶,強迫我們接受祂的安排,其實不然,上帝預先安排我們將來要得榮耀,你可以拒絕上帝預先的安排,也可以接受這個安排。你若是接受,將來就可以說,祂在創世時就已為我做這個安排。 現在來看預定論的兩種看法,一般人對預定論的看法是,神的揀選是讓某些人得救,某些人不會得救,認為上帝老早就決定好,一個人會不會得救。所以他們相信,人無法抗拒上帝的恩典,上帝一旦決定你會得救,你就一定會得救,你無法改變這件事,你無法抗拒祂的恩典,所以你生命的歸宿是由上帝的揀選來決定,人最終會上天堂還是地獄,完全是看上帝的揀選。上帝已經決定好了,沒有商量的餘地,所以靈魂失喪的人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什麼,而是他們沒有被揀選。所以認為人應該是先重生再悔改相信,因為沒有重生就不能悔改信主,先重生才能開始悔改和相信,所以你的信仰必定會堅持到底,因為上帝的恩典無法抗拒,你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最後一定上天堂。這是對預定論常見的看法,很多人認為這是加爾文的看法,其實這不是加爾文的教導,而是繼承他的後人,他的名字叫作畢哲,很多人搞不清楚狀況,把它稱為加爾文主義。 加爾文曾經在他的書裡教導說,人可能失去救恩。不過就預定論,他是被人貼錯了標籤了,不過這是題外話。 研究聖經中的預定論,會發現蒙揀選的重點不在得救而在於事奉,蒙揀選的人不是擁有特權,而是必須肩負責任,你蒙揀選是要出來事奉,而且重點不在揀選個人,而是揀選一個民族、蒙揀選的民族。而且仔細的研究就會發現,恩典必非不能拒絕,你可以拒絕神的恩典,完全是看你的信心,看你是否相信,是否持續相信。 第二,你將來是到天上或地獄,不是由上帝選擇而是由你選擇,看你對上帝的恩典,是選擇回應還是拒絕。 第三,我們是悔改相信之後才重生,不是在之前。我們得先悔改相信,上帝才能在基督裡賜給我們新生命。 第四,“忍耐到底”是上帝對你的要求,不是保證,祂要你忍耐到底,跟葡萄樹連結,成為得勝者,常在基督裡,持守信心,不是靠行為得救,而是靠持續的信心,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一般認為,這個看法是由亞米念所提出,很多人沒有進一步研讀他的作品,就拒絕了這個看法,我仔細看過他的作品,他是個荷蘭人,他真的是一個非常敬虔的人,他在世的時候沒有人敢反駁他,只敢在他死後才攻擊他。他一生是一個敬虔的人,我讀了他的作品以後,一點也不怕跟他扯上關係,但是重點不在接受加爾文的看法或是亞米唸的看法,重點是在聖經怎麼說? 我相信預定論,我相信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上帝早就預定好的,我相信在我明白上帝存在之前,祂就已經預定我將來會上天堂,在我愛祂之前祂就已經先愛我,是祂揀選我,不是我選擇祂。我相信是因為我沒有抗拒祂的恩典,我接受祂的恩典,持續相信,將來才能夠到天上。 我談這個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很重要,各位一定都聽過,有一句非常流行的陳腔爛調說,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這句話很糟糕,更何況一次得救是什麼意思呢?我乃是走在得救的路上,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得救,就像美國南方黑人牧師的禱告:主啊,我只是一個半成品,我離將來的成品,還有一段距離,但是讚美主,我不再是從前的我。 我們正走在得救的路上,救贖是一個過程,不是瞬間發生的神蹟,所以我跟大家一樣都在等候主第二次再來,祂將會再來,救贖那些等候祂的人,到那時我才會完全得救,全部的我會得救、包括這個老舊的身體,我不希望這個看法使你們分裂,不要讓這個來破壞了我們當中的關係。 但是我認為第一種預定論的看法是不對,這種預定論的看法根本就破壞了陶匠和陶土之間那種活的關係,陶匠決定要把我造成像基督那樣榮美的人,祂預定我要成為這個樣子,早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經決定好了,但是在我17歲那年,祂用恩典觸控了我的生命,我可以選擇拒絕祂的恩典,也可以選擇接受,接受祂的恩典就是接受祂對我預定的計劃,這就是我所說的“活的”關係。 我可以告訴各位,這種預定論絕對不主張上帝沒有揀選某一些人得救,因為聖經上說:上帝要人人都能得救,這是上帝的願望,誰能阻止祂呢?只有拒絕祂和拒絕聖靈的人才無法得救,聖經上說我們有可能傷聖靈的心,拒絕聖靈。第一個殉道的基督徒向處決他的人說:你們一再拒絕聖靈。 我們有可能拒絕上帝,但這並不表示上帝比我們軟弱,上帝因為愛我們,所以甘願被我們的拒絕刺傷,實在叫人難以相信。上帝不會強迫任何人做祂的兒女,不會強迫任何人上天堂,也不會強迫任何人當基督徒,但是因著上帝的恩典和慈愛,祂預定一個美滿的歸宿要賜給每一個人,這是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 各位,我不把預定論看成教義,而是一種生命的體驗,我知道在我選擇祂之前,祂就已經揀選我,在我曉得這件事之前,祂就已經預定一切,我也知道我可以拒絕,成為上帝為我預定的樣式,但我渴望進入祂的命定。 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父,我們很容易鑽進教義和神學的牛角尖裡,但是我們要讚美你是神,你在創世以前,就已經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謝謝你進入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真實體驗你的恩典,謝謝你使我們能夠悔改和相信,沒有拒絕你,我們要將讚美和榮耀歸給你,謝謝你將來會讓萬有在基督裡同歸於一,你有能力完成你的旨意,你也呼召我們來參與你的旨意,我們全心全意向你的恩典和聖靈降服。主啊!你是我們所有,我們要永永遠遠讚美你,因為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將得到完全的救贖。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