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試探人人都會遇到,就是對往日特別懷念,用特殊的眼光看待過去的黃金歲月,不管是自已的人生或是整個時代,總覺得過去的時光比現在美好,有一種往日不再的感嘆。 基督徒也會這樣,很多基督徒會回顧某段教會的歷史,認為那段時期最好,想要重建那段時光。比如有些人喜歡回顧威爾斯復興時期,重提1904年大復興的盛況,覺得那段時期真好;有些人喜歡回顧十八世紀循理會掀起的復興;很多英國人則喜歡回顧清教徒時代,渴望回到清教徒時期;有些人則喜歡回顧改教時期;今天有些人重新熱衷於十六世紀盛行的重洗派,這個教派當時影響了英國很多的基督徒;還有人回顧到更早的教會教父時期或是新約時代,認為新約時代的教會一定最好。 其實不然,新約時代的教會也有問題,不但有外來的壓力,教會內部也是問題叢生。我要先說一點,外來的壓力並不能夠摧毀教會,這隻會讓教會更堅固,反而是教會內部的問題才會摧毀教會。 我們看《哥林多前書》的時候,會看到這個教會有嚴重的問題,在保羅建立的教會當中,就屬哥林多教會問題最多。但是我們要為這些問題感謝神,要不是有這些問題,今天不會有這麼棒的兩卷書信,不會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無人能比的“愛的頌歌”;也不會有《哥林多前書》十五章,這是新約聖經當中,最早紀錄耶穌復活後顯現的經文,當時有許多目擊者仍然健在,比四福音書的記載還要早。 還好保羅寫了這封書信,要知道哥林多教會有嚴重的問題,教會內部嚴重分裂,會友分門結黨,各自跟隨不同的傳道人。有人犯了最嚴重的淫亂惡行,不但教會里的人知道,連哥林多城都人盡皆知,這個教會有一個男人和母親有不正常的關係,也許是岳母,反正是連異教徒都會譴責的亂倫關係。他們在領聖餐的時候,常常會喝醉酒,而且來教會領聖餐的時候,先到的人會大口吃餅、大口喝酒,弄得醉醺醺的,等到會友到齊要領聖餐的時候,已經有人醉醺醺了,你能想象那種情景嗎?換作是我們,早就放棄這個教會,我們會說這個教會很糟糕,千萬別去。但是保羅沒有,他不但沒有放棄他們,還努力幫助他們,回到神的心意當中。他們還有各種激進的女性主義,日光之下實在沒有新鮮事。 好,現在我們要來看一看哥林多教會。首先要看一下這個城市,地理位置不但影響了這個城市,也深深影響了哥林多教會,這座城位在一條狹窄的地峽上,這條地峽銜接了希臘陸地和伯羅奔尼撒,這是一條非常狹窄的土地,這有重大的含意。因為船開到這裡之後,如果是大船,就必須在哥林多卸貨,把貨物搬過幾哩的陸地,再裝上另外一艘船向東航行;如果是比較小的船,就會拖上岸,放在輪子上,拖走過一條路後,再度出航,為什麼船不繞道而行呢?因為地中海有一個區域很危險,跟南美的合恩角一樣,非常危險,應該要儘量避免,尤其是冬天遇到暴風雨的時候,更要避免這個角。所以船開到這裡後,如果不是卸貨,把貨搬過陸地,就是連船帶貨一起搬過陸地,然後重新出航。所以哥林多是個重要的港都,其實哥林多離海岸兩哩,有自已的港口利基恩。有兩道城牆從兩哩外的港口一直延伸到哥林多城,來保護通往港口的路。哥林多城外有一座山,叫做亞可可林多山,如果從它的山頂上眺望,其實這座山只有兩千呎高,但是從這座山上可以看見40哩之外的雅典。我比較喜歡用現代的城市來比喻古代的城市,這裡像威丁堡,而那裡像拉斯哥,對不起,我要請蘇格蘭人見諒。這裡是水平比較高的大學城,在這個地方,住有很多的哲學家等等,是舉辦各種藝術活動的地方;但是這裡是港都,是造船工業所在。格拉斯哥人住在這裡,威丁堡人住在這裡,你可以大致感受一下,所以雅典和哥林多是互相競爭的對手,跟蘇格蘭一樣,這兩座城由一條狹窄的土地銜接,這個地方大致是這個情形。 考古學家在哥林多挖出了很多遺蹟,尤其是在1858年的地震以後,有很多遺蹟暴露了出來。在這張照片當中,我們先不管小圖,可以看見哥林多的主要道路還保留保羅時代的樣子,今天已經全部挖掘出來了,他們找到保羅受審的那座審判臺,也找到很多遺蹟,其中有猶太會堂。他們確實挖出了很多古蹟,都和路加寫的《使徒行傳》吻合,山在這裡,海拔兩千呎,從山上可以看見40哩外的雅典,港口在這邊。今天他們當然不再徒手將船搬過路地,他們在這個很深的峽谷之中,切鑿出哥林多運河來,連郵輪都能夠通行,現在郵輪從地中海東岸,可以直接走運河穿越。在保羅時代,尼祿想要切鑿這條運河不成,這條運河直到十九世紀才切鑿成功,從希臘北部的伯羅奔尼撒一直切過來。這是哥林多城的背景。 另外我們也必須知道,這其實是第二座哥林多城。哥林多建過兩座城,第一座城的年代久遠,十分富庶,異教風俗很盛行,比如他們膜拜海神波賽頓,以及愛與美的女神愛芙黛蒂。這裡原先有一座巨廟,廟裡有兩千名女祭司,她們其實是妓女,當時的膜拜儀式很刺激,就是到廟裡和女祭司行淫,你可以想象這所造成的影響,而且有很多討海人靠港上岸。我想我已經講得夠清楚了,其實罵女人是“哥林多人”等於罵她是妓女,而“被哥林多同化”一詞也成了希臘文的一個動詞,意思指的就是雜交,所以哥林多城的名聲實在是很敗壞。而且有這麼多的女祭司,也影響到當地的教會,因為男人做的事情,女人也想做,從這些背景可以瞭解,為什麼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會特別強調男女之間的關係,哥林多這個罪惡之城,後來遭到了摧毀。羅馬人在西元前150年的時候,摧毀了哥林多城,後來在基督降生之前不久,他們又重建這座城,重新遷入不同的居民,這批居民身份很特別,他們大多曾經是奴隸,只是現在重新得到自由,有的是自已為自已贖的身。所以很多從前的奴隸,來哥林多城居住,因為這裡的地理位置良好,他們靠著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結果此地再度成為一個道德敗壞的港都。這表示此地的貴族或者是知識分子很少,這裡大多是白手起家的富商,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人,這也決定了哥林多教會有些什麼樣的會友,保羅對他們說:在你們當中尊貴的人不多,家世好的人不多,你們都是普通人,你們是下流社會的人。這話說的沒錯,但是他們不是窮人,他們很會做生意,賺了很多的錢,但是他們都是一些靠著自已的努力,因而白手起家的人,從前是奴隸,如今在港都裡做生意。這些背景都很重要,他們的社會背景還有道德背景,悄悄進入教會。 一般來說,出身低賤的人通常很勢利,各位,瞭解我的意思嗎?一個白手致富的人,通常也是一個最勢利的人,對不對?他們自認為很了不起,因為全靠自已打天下。可是出身好的人反而謙虛,白手起家的人則往往很勢利,有了這種勢利的心態,難免就會開始比較傳道人,於是教會開始分門結黨,這些背景漸漸地影響到教會。 每一個教會都一樣,都有各式各樣的背景,我們信主以後,不會立刻擺脫自已的背景,而是把自已的背景帶入教會,這就帶來了問題,但不是屬靈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我們都知道英國的教會有社會問題,我們不要自欺,還有道德問題,因為每個人的道德標準都不一樣,當你把各式各樣的人放在一起,有的基督徒說絕對不能喝酒,可是有的則會說沒有關係,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些地方比如像是挪威,基督徒的煙癮很大,有些地方則說基督徒不可以抽菸,這些是道德行為上的差異,大多是因為背景不同,而不是因為原則不同。所以基督徒必須要學習如何和不同背景的人相處。在《哥林多前書》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這個情形。 但是不管哪個教會,最大的兩個爭戰都是:第一,不讓教會和世界脫節。第二,不讓世界進入教會。我想,這是傳道人最常見到的兩大問題,哥林多城尤其有這方面的問題。第一座城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第二座城則深受羅馬文化影響;我再重複一次,第一座城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第二座城則深受羅馬文化影響。
第二座哥林多城道德仍然敗壞,一切都照羅馬法律行事,因為強調法律,所以哥林多教會的會友,他們竟然對簿公堂。打官司的情形在哥林多非常非常地普遍,這種風氣也滲入教會,連會友都上法院,他們彼此之間互相地打官司。在當時的哥林多,這些白手起家、白手致富的人,特別喜歡打官司,你們一定覺得很奇怪。 除了這座城重建過,還有一個更復雜的情況,保羅當時一共給哥林多教會寫了四封信,但是隻有兩封信儲存下來。我接下來要說的,會把情況變得更復雜,《哥林多前書》其實是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第二封信,而《哥林多後書》則是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第四封,另外有兩卷書信遺失了。可是據我們所知,遺失反而比較好,因為其中的一封,保羅寫得太匆忙,他後來可能很後悔寫那封信,他自已也承認,當時寫得實在是太匆忙了。另外一封信則是太嚴厲,他承認自已的語氣太過於嚴厲。所以我們遺失的是匆忙的信和嚴厲的信。 我整理出來給大家看一下,實在是頗覆雜的,但是我會盡量地說清楚一點。保羅去過哥林多三次,第一次、第二次、還有第三次。但是他寫了四封信,第一封、第二封、第三封、和第四封。他同時也派了送信的人到那裡去,去解決那裡的問題。他先派提摩太送第二封信去,也就是現在聖經中的《哥林多前書》,很複雜對不對?只要記住《哥林多前書》是第二封,《哥林多後書》是第四封就對了。保羅派提摩太去,但是提摩太的個性太膽怯,結果他離開的時候,教會的景況反而更糟,他回來後,向保羅報告說:情況變得更糟了,他們對我的方法反應不佳。提多的個性比較強悍,我們研讀《提摩太前後書》和《提多書》的時候,會再談到這個。提多個性強悍,但是提摩太個性膽怯,所以提摩太的任務失敗後,保羅再派了提多去,提多解決了問題,完成任務,帶回好訊息,所以兩地不斷有訊息往來。 保羅這個時候已經離開哥林多,他到處奔波事奉,去了一趟耶路撒冷,現在回到以弗所。以弗所和哥林多兩地之間,不斷有訊息往來。 我們現在從頭來看一下,保羅他第一次去哥林多待了18個月,等教會上軌道就離開,但這個教會從一開始就有問題。保羅離開後,聽到哥林多傳來壞訊息,教會內出了嚴重的問題,保羅就匆匆的寫了第一封信,去糾正他們。後來革來氏一家人來到以弗所,他們帶來更壞的訊息,他們說:保羅的第一封信帶來反效果。的確,在匆忙之下寫下來的信,有可能會帶來反效果的,哥林多教會對保羅的第一封信有強烈的反彈,也許《哥林多後書》六到七章是這封信中的一部份,但這只是猜測,我們不知道真像,不過這段經文聽起來像是在匆忙之下寫的,急於矯正,但是卻帶來反效果。這就好像我們修理被撞凹的車身,我們不能夠拿鐵錘從背面往凹下去的地方重重地敲下去,這樣會把車身敲破,正確的做法是,在凹陷部位的周圍輕輕地敲,一面輕敲,一面往中間移動,直到凹陷的地方恢復原狀,否則只會把情況弄得更糟。 保羅矯枉過正,得到反效果,革來氏家裡的人帶來壞訊息,保羅就寫了回信,另外還有三個人帶來哥林多教會所寫的信,信上提出了很多很多的疑問,他們想了解屬靈的恩賜,想了解結婚和離婚的事,但是他們不想談自已的問題。人都喜歡問問題,卻不喜歡談自已的問題,對不對?所以革來氏家裡的人帶來了訊息,司提反、福徒拿都、亞該古,則帶來一封滿是疑問的信,於是保羅就寫了第二封信,也就是現在聖經中的《哥林多前書》,請提摩太送去,而這封書信回答了信上的許多問題,也談到革來氏家的人帶來的壞訊息,這封信就是《哥林多前書》的由來。 所以各位,如果我們讀《哥林多前書》的時候,必須要會分辨,保羅他是在回答問題,還是在談他所聽到的壞訊息,這樣才能夠清楚,好嗎?所以,保羅寄出第一封信以後,接到的訊息說他們的情況反而更糟了,對教會的掛心真的是沉重的負擔。所以保羅他第二次去探訪他們,但是這次卻得到反效果,所有的事都不順利。保羅跟我們一樣,有的時候不管怎麼做都不對,結果保羅不得不離開,他使不上力,所以他就離開了。這個時候他寫了第三封信,請提多送去,可是這封信後來遺失了,不過《哥林多後書》十到十三章,有一點像這封信的內容,這是有可能的,因為這段經文的措詞非常強烈,保羅的字裡行間充滿了諷刺的語氣。當老師的都知道,受不了的時候會用諷刺的語氣,老師很容易對學生用諷刺的語氣說話。反正措詞強烈的第三封信是請提多送去的,那是因為提多擅長解決問題,保羅常常把提多留下來解決問題。提多的態度果決,實事求是,命令他們要改過自新,提摩太的個性則有些膽怯,他會用溫和的語氣說:拜託,想辦法解決問題吧。但是提多會說:不要再錯下去了,趕快改過來。所以提多把問題給解決了。 從哥林多傳來好訊息,說教會的情況改善很多,所以保羅很高興,就寫了第四封信,再請提多送去,這封信就是《哥林多後書》。然後,保羅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去探訪他們,是一次愉快的探訪。他第一次去是建立這個教會,第二次去則是諸事不順、不歡而散,他們根本就聽不進他的話,第三次去則再次皆大歡喜。 你看,光是一個教會,就讓保羅這麼這麼地煩心,因此他寫下了這兩封信,但是感謝主給我們這兩封信。 這兩封信的內容相當的不一樣,第一封談到實際的問題,第二封則談到他受到侮辱。保羅對於他們的侮辱心中感到非常地憤怒,這讓保羅很不能接受,他們確實是很過分。所以一封談實際的問題,一封談個人受到侮辱,第一封談保羅認為哥林多教會有什麼問題,第二封談哥林多教會認為保羅有什麼問題。 好了各位,如果我們知道,這兩封信的差異,就比較能夠清楚的瞭解:第一封信的焦點是放在哥林多教會的會友,談會友該有的行為舉止;但是第二封信的焦點放在傳道人,是在談傳道人該有的行為舉止。所以兩封信的內容,確實有明顯的不同,你讀了就會注意到。 我再講一遍,第一封信談實際的問題,第二封信談個人受到悔辱;第一封信談保羅認為哥林多教會有什麼問題,第二封談哥林多教會認為保羅有什麼問題;第一封信談會友該有的行為舉止,但是第二封信談傳道人該有的行為舉止。希望這有助於你稍微瞭解這兩卷書信。 現在我們可以仔細來看看《哥林多前書》,好,各位,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像是一個三明治,先不看外面的麵包,來看裡面的餡。這個三明治的外面是釘十架和復活,從釘十字架開始到復活結束,現在先不看這兩個,來看看中間的部分。 我前面說過,保羅需要處理兩件事,第一,是革來氏家裡的人帶來的壞訊息;第二,是由三個人帶來的一封信,信上提出了許多疑問。所以,三明治中間的餡不止一項,保羅需要解決所聽到的壞訊息,而且又要回答信上的疑問,但是他不是先解決一件事再解決另外一件事,而是跳著談。有的時候他會突然談到他所聽到的壞訊息,各位瞭解我的意思嗎?所以他在回答一連串的疑問,大約有一半是在解決他所聽到的問題,另外一半是在回答他們所提出的疑問。 保羅所聽到的壞訊息,都是教會里面確實發生的問題,包括會友分門結黨,犯淫亂的罪,會友上法院互告,興起拜偶像的風氣,男女之間的關係、尤其是男女在教會之中的角色,還有人領聖餐的時候喝醉酒。 當時的聖餐是正餐,如果今天還是一樣該有多好,我們在吉爾福的教會,偶爾會舉辦這樣的聖餐,在每張桌子上都會有一個杯子和一塊餅,飯後就把杯和餅傳下去。初代教會都是在大家一起吃完正餐後領聖餐,但是後來不再吃正餐了,主要是因為哥林多教會濫用這個做法,於是聖餐簡化為一點餅和一點酒,免得有人把餅吃光,並且喝得醉醺醺的。因為哥林多人的濫用,所以我們失去了這個傳統,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這一點。聖餐本來是一個愛宴,是一頓正餐,吃完正餐後一起記念耶穌,如果能夠恢復這個做法,那該有多好。但是在教會吃正餐,通常會怎樣?大家會想辦法越做越豐盛,對不對?連家庭小組的晚餐,也都是越做越豐盛,變成都在吃,沒有時間禱告了,這種情形我們都見過。所以保羅聽到了他們有這些問題,於是就寫信糾正他們。 他們也在信上問到,結婚和離婚的事,還有再婚,重點就在這裡。《聖經》沒有說離婚是犯罪,卻提到再婚是犯罪,這個差別很重要。另外他們也問到拜偶像的食物,因為他們買來的食物,早就拜過偶像,各位知道嗎?他們所買到的食物早就拜過偶像了,比如像是今天的紐西蘭羊肉。因為紐西蘭羊肉已經失去了歐洲的市場,今天紐西蘭羊肉主要的外銷市場變成中東,因為羊肉是阿拉伯人最喜歡的肉類,所以中東變成紐西蘭羊肉很大的市場,所以他們宰羊的時候,必須要先舉行回教儀式,禱告之後才能宰羊,所以今天的紐西蘭羊肉,大多已經做過回教儀式,各位可以瞭解嗎?這正是當時哥林多所碰到的問題,屠宰場的肉在宰殺之前會先拜過偶像,然後再送到市場販售。這讓基督徒心中感到不安,他們會想,可以吃拜過偶像的食物嗎?還是要改成吃素呢?畢竟這些肉品已經祭拜過了,瞭解嗎?這是他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他們問結婚、離歡和再婚的事,也問拜過偶像食物的事,又特別問到屬靈的恩賜,因為他們教會有許多屬靈的恩賜。保羅為哥林多教會感謝主,他們能說方言、發預言、又能行異能,有各樣屬靈的恩賜,哥林多教會的每個會友,都受過聖靈的洗,也都有屬靈的恩賜。保羅感謝神賜給哥林多教會這麼多的恩賜,但是這個教會也充滿了肉體情慾,恩賜和肉體情慾有可能會同時存在,這種情形就是有屬靈的恩賜,卻沒有聖靈的果子,以至於不能夠適當地發揮恩賜。但是他們問到了這個問題,保羅就在信上談到屬靈的恩賜。 因為保羅有的時候是在解答問題,所以這些部分的經文有點難解,那裡是保羅引述他們的話,那裡是保羅講他自已的想法,這些經文比較難解,很容易被誤解。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保羅有個地方說:男不近女倒好。這是保羅的想法,還是保羅在引述他們的話呢?但是整句話是說:論到你們信上所提的事,男不近女倒好。你看這裡也許是他們在問,男人不娶妻是不是比較好。因為保羅接下來的話,顯然十分贊同婚姻。所以我們必須注意,哪裡是引述他們的話。又比如保羅說:女人在教會要閉口不言。這是在引述他們的話,還是在講他自已的看法,因為他在這封信上鼓勵婦女在教會禱告、發預言,有沒有看出困難點?我提出來是要大家小心詮釋和應用哥林多前書,一定要非常非常的小心才行,否則你可能以為是在引述保羅說的話,其實卻是他先引述了他們的話,然後再加以回答,各位瞭解嗎?不過其它部分的經文倒是滿清楚的。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哥林多前書》不容易應用出來,有些人一板一眼地照著字面去做,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誤解。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我們不應該盲目地跟從當時的習俗,而應該要找出保羅的原則,然後再應用在我們的情況上,瞭解嗎?我舉個《哥林多前書》以外的例子來說明,今天竟然有很多基督徒,他們相信耶穌要我們在教會舉行洗腳儀式,有的時候教會會宣佈說:下個主日有洗腳儀式。結果大家來教會之前,會先把腳洗乾淨,你看,把洗腳變成一種儀式。但是我認為這是照字面的意思來應用《聖經》,我要告訴你,耶穌為什麼要洗門徒的腳,你們知道祂為什麼這麼作呢?答案是:他們的腳很髒,知道嗎?那是必須洗腳的原因,因為當時的人是穿涼鞋走在泥土路上,所以當你到人家家裡去吃飯的時候,腳一定是又髒又臭,吃飯的時候,不能夠把腳藏在桌子底下,因為當時是斜躺著吃,用左手支撐,用右手吃飯,你的腳就擺在旁邊那個人的面前,所以當你把腳擺在別人面前的時候,你必須要先洗腳才行。家中地位第二低的僕人,會把自已的鞋給脫掉,由地位最低的僕人為他洗腳,是按照這個順序。所以施洗約翰才會說,我不配給祂解鞋帶,不配當地位第二低的僕人,但是耶穌卻洗門徒的腳。耶穌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的腳很髒,他們的腳需要洗,祂也是在教導基督徒,去幫助卑微有需要的人,耶穌的本意不是叫人舉行洗腳儀式,換作今天,應該是幫別人洗車,因為今天在路上最容易弄髒的是車子,對不對?如果全盤照抄當時的做法,那就錯過了真正的原則,而把它變成為一種儀式。其實耶穌的本意是叫人要用謙卑的態度彼此服事。
來看看《哥林多前書》十一章,女人該不該戴帽子,這是基督徒搞不清楚狀況的好例子。我必須說:第一,《哥林多前書》中根本沒有談到帽子,根本就沒有出現“帽子”這個詞,倒是有提到“蓋頭”,但是整章中也只出現了一次,而且那句話是這麼說的:女人有長頭髮,給她做蓋頭的。這裡根本就沒有提到女人應該戴面紗,更別說是戴帽子了,這裡其實是在講頭髮,這裡說男人的頭髮應該比女人的頭髮短。不只談到女人的短髮,也談到男人的長髮,簡單的原則是,在教會中坐在你後面的人,應該看得出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更深一點的原則是男女有別。這段經文不是在講帽子或者是頭髮,而是在講頭。原則很簡單,你看見男人時應該想到他的頭,看見女人時應該想到她的頭髮,從頭髮可以清楚的分辨男女,提醒我們上帝是基督的頭,基督是男人的頭,而男人是女人的頭,重點是在講“頭”。“頭”是這裡的重點,男人必須留短髮,露出頭部來;女人的頭髮則不能太短,好蓋住頭部,就是這個原則。但是根本的原則是,男女在基督裡仍然有別,並非不分性別,我們仍然是上帝當初所造的男人和女人,是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來敬拜上帝,我們願意接受上帝造給我們的性別,所以變裝癖是《聖經》所不容的,男人想變女人或女人想變男人,這是在反抗上帝的創造。當我們敬拜創造主,是以受造物的身份來敬拜祂,而且一定要男女有別,男人要樂於當男人,女人要樂於當女人,我們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一同敬拜上帝。可是在現代社會里,卻是一心一意地想要抹煞男女之間的差別,這種風氣也悄悄地進入教會,把今天的教會搞得亂七八糟,不接受上帝創造我們的本意。所以真正的原則不在於帽子或者是頭髮,而是在於“頭”,女人用頭髮蓋住她的頭,男人則露出他的頭來,所以看見男人會看見他的頭,看見女人會看見她的頭髮,女人的頭髮是她的榮耀。我們從新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不要談女人該不該戴帽子,這裡的原則是做頭或者說帶頭,這在我們的社會中很清楚的呈現出來。最近有一個非洲人問我,他說:在我的國家裡,女人的頭髮跟男人一樣短,頭髮就是很卷,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告訴他說:那你們就應該要把握原則,看看在教會中如何男女有別。我們並非中性人,這是原則,上帝按祂的形象造男造女,可是這個世界根本就在反抗上帝造男造女的事實,男人需要女人,女人需要男人,男女不同,男女互相需要,是互補的,我們在上帝眼中,有同等的價值、尊嚴和地位,但是男女有不同的角色、責任和作用。男女是上帝所創造,當我們敬拜上帝的時候,不是以中性的身份敬拜,而是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來敬拜,讚美創造主造給我們的性別,並且為彼此感謝主。這個原則非常重要,因為很多現代人就像哥林多人,想要抹煞男女之間的差別。這差別是上帝造的,要讓我們能夠互補、互相吸引,上帝不要大男人主義,但祂要騎士精神;上帝要男女在行為舉止上有別,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來敬拜祂,我們應該甘心樂意這麼做,感謝主創造我的性別,就是這個原則。但是有些人只曉得譴責:喔,那個女人沒有戴帽子。 《哥林多前書》十一章有兩種常用的錯誤應用,這兩種我都在教會看過。第一,把《哥林多前書》十一章應用在身體上,而不是屬靈上,有些女人在教會戴帽子,卻不願順服丈夫,知道我的意思嗎?我見過女人在教會里戴帽子,對丈夫卻頤指氣使,他們把聖經應用在身體上,而不是屬靈上,瞭解嗎?相反的,有些人應用在屬靈上,而不是身體上。這根本就不對,我們都有身體,我們的靈就住在我們的身體裡,他們以為只要在靈裡承認男人是頭就行了,這不對,從你的行為舉止,也要能夠看出來才行。因為身體是你的一部分,你是用身體來敬拜上帝,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來敬拜上帝。所以要應用在身體上和屬靈上,接受這個做頭的基本原則,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好叫人知道,我們是屬神的男女。 好,我們就先停在這裡,《哥林多前書》其實有很多主題可以講,但是我想用上面這個例子說明按字面強解的結果,其實我們應該要找出保羅真正要講的原則,然後看今天該如何應用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