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接下來的幾次我們要談保羅的多卷書信。所以,我想在談他的書信之前,先來看看保羅這個人,看他為什麼寫這些書信,我們應該如何瞭解這些書信。

保羅到底是誰?我們對他的瞭解遠多過其他使徒,其實新約聖經有一半的篇幅不是保羅寫的、就是跟保羅有關,如果把《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加起來,新約聖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以保羅為主角。保羅對過去兩千年來的教會歷史。影響之大僅次於耶穌,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對歐洲歷史的影響最大。

保羅到底是誰?先來看看保羅的生平,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他的書信。我要談保羅信主之前、信主經過以及信主以後,這是保羅人生的三大階段。我可以告訴各位,其中以第三階段最長,也最精彩。

保羅出生在一個叫大數的地方,那是在今天土耳其的東南方,就在地中海的東北角,那是一個大學城,是當時名氣排第三的大學。最有名的是雅典大學,好比今天的劍橋大學,我這樣講是因為我是劍橋人。亞歷山大大學排名第二,它的排名就好比是今天的牛津大學。大數大學就好比今天的德罕大學,排名第三。我聽說排名順序是這樣的,所以大數大學是地中海沿岸名氣排第三的大學。

保羅在他的成長過程當中主要是受到三大影響:第一,他的父母是猶太人,他是一個猶太人。他以身為猶太人為榮,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他不以身為猶太人為恥,但他後來願意放棄這個身份。他從小就相信以色列的神“雅威”,上帝在他的生命中一直居首位,不過,他卻誤以為逼迫基督徒就是事奉上帝。他生於便雅憫支派,《士師記》記載這個支派差一點遭到滅族,倖存下來以後人數銳減。但是,從便雅憫支派卻出了以色列第一個王掃羅。“掃羅”這個字的原文發音比較像是“撒烏”。所以這個小男孩的名字取自以色列的第一個王,都屬於同一支派,就取名為掃羅。後來,他給自已取了個拉丁名字:Paulus,意思是“小”。所有的資料都顯示他是一個個頭矮小的人。

但那只是他一部分的成長背景,他可能小時候就搬到加利利去,我們知道他們全家搬到加利利,後來送保羅去耶路撒冷求學,受教於一個名叫迦瑪列的知名自由派教授。新約聖經只提到迦瑪列一次而已,有人問他:“該怎麼對付基督徒?”他回答說:“我們應該等著瞧,若是出於上帝就會繼續下去,若不是就會無疾而終。”是一個很典型的騎牆派,聖經後來沒有再提到迦瑪列,這個人抱持自由派思想,包容各樣的想法。他說等著瞧嘛、不用急著對付什麼。但是他門下的學生掃羅,想法卻完全相反,掃羅說基督徒是危險分子,對我們猶太教帶來空前的威脅,我要全力制止。

有意思的是上帝在有敵意的人身上,反而比在漠不關心的人身上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多年前我到一個青年俱樂部講道,在場有三十個青年人,我回家後,師母跟往常一樣問我聚會的情形,我說其中兩位有可能信主,他們兩個聽了我的講道以後氣得差點掉眼淚,所以這兩個人有可能信主。其他人只是坐在那裡,大眼瞪小眼。結果六個月內,我們替那兩個人施洗,有敵意的人比漠不關心的人有盼望。這個叫做掃羅的學生,比他的教授迦瑪列還有盼望,因為迦瑪列只是觀望,叫大家等著瞧,但是掃羅說他要全力反擊,於是採取了行動。他投票表決要殺死第一個殉道的基督徒,當大夥表決要不要殺死司提反的時候,掃羅投下贊成票。他甚至還替扔石頭的人拿外套,殺了第一個為耶穌殉道的人。

從那個時候起,他的內心開始痛苦起來,良心感到不安,因為他親眼看到司提反殉道的時候臉上充滿榮光,他(司提反)說:“我可以看見耶穌在天上,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

司提反殉道的樣子在掃羅的腦海中揮之不去,讓他一直良心不安,但他就此展開了反對基督徒的行動。他願意做一個反對基督徒的宣教士,離開自已的家鄉,到處去迫害基督徒。所以他在信主之前就已經是宣教士,但目的是反對基督徒。不過,他願意離開家鄉和家人到各地去迫害基督徒,這是其中的一個背景。

另外還有兩股影響力,除了猶太背景的影響,還有希臘文的影響。他住在大數,講希臘話,那是古時候通用的語言。就像斯瓦希里語,那是非洲東岸的通用語言,到處都可以通。在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懂希臘文,因此,保羅不管到什麼地方,都可以傳講福音。另外一股影響力就是羅馬法律。保羅的父親他對羅馬帝國有貢獻,因此獲得了羅馬公民的身份,也許是因為他為羅馬士兵做了許多帳篷,我不知道,但是帳篷業是他們的家族事業,掃羅在十二歲的時候進入這個行業,後來從事這行謀生多年。因為他的父親是羅馬公民,所以年少的掃羅也繼承了羅馬公民的身份,這個身份賦予他一些特權,他便加以利用。掃羅晚年的時候利用這些特權,向凱撒提出上訴,當他遭到處決的時候,不必像彼得還有像耶穌一樣被釘十字架。他是被砍頭,那是羅馬公民的特權,速戰速決。而釘十字架卻是一個漫長的死亡過程,沒有一個羅馬公民遭到釘十字架的處決,釘十字架對羅馬人來說是極大的侮辱,所以保羅最後遭到砍頭。他的羅馬公民身份派上用場,他有權利向上議院提出上訴,他可以直接向凱撒上訴,而他後來就是這麼做的。

這三種影響加起來很特別,猶太人、希臘文和羅馬法律,使他特別適合為耶穌向外邦人來傳福音,這種成長背景再理想不過了。可見上帝早在你信主之前就在預備你接下人生的使命,在你還不知道之前就在預備你。當掃羅還在母腹中上帝就對他有一個計劃,不斷預備他。後來掃羅從反對基督徒,變成一個基督徒宣教士。想要讓猶太人變成基督徒,只要做一件事,其實不應該稱猶太人為基督徒,畢竟“基督徒”一詞是一個外邦名詞,源自外邦的安提阿教會。應該說猶太人變成完全的或真正的猶太人等等,不要稱猶太人為基督徒。

猶太人要信耶穌,只需要做一件事,他們只需要知道耶穌仍活著。有一次,我在劍橋講道,會後有一個二十五歲的猶太女子來見我,她問我說:“你是說拿撒勒人耶穌現在還活著嗎?”我說:“是啊,祂活著。”“耶穌如果還活著,那應該是我們的彌賽亞啊?”我說:“對啊。”她又問:“我要怎麼樣才能夠知道祂還活著呢?”我說:“你直接去問耶穌就行了。”她照著去做,然後就知道了。十分鐘以後她就開始教我《聖經》,這些都在她的背景裡,都在她的血液裡,她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差知道拿撒勒人耶穌是彌賽亞。當她抓到關鍵,就可以瞭解整本《聖經》,才信主十分鐘就可以教我《聖經》了,將來以色列全國信主就像這樣。掃羅當初怎麼樣在往大馬色的路上信主,將來全以色列也要這樣信主,當他們看見被釘十架的耶穌,就會明白自已錯的多麼離譜。

當初掃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就是如此。第一個場景發生在戈蘭高地、靠近一個叫庫奈特拉的小鎮,當掃羅這個猶太人、法利賽人,這個猶太人中的猶太人,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當他的腳一踏上外邦的土地,拿撒勒人耶穌就向他顯現。對他說:“我要差你去外邦人那裡。”所以保羅是在外邦人的境內信主的,這一點意義非常重大。所以掃羅上戈蘭高地去離大馬色還有幾個鐘頭,耶穌就向他顯現,當年耶穌就在這座山下,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的面變相。

但耶穌這次顯現的時候出現更大的榮光,因為掃羅這次見到的耶穌早已昇天,祂重拾了原有的榮耀。耶穌當初放棄了祂的榮耀來到世上,但是當祂昇天後就重拾他原有的榮耀,人親眼看見那種榮光鐵定會瞎眼。假如我們現在可以看見耶穌的榮光,眼睛一定會瞎掉,視網膜一定會受傷,這些錄影的燈光已經很刺眼了,但是耶穌的榮光更大。彼得、雅各和約翰目睹仍為肉身耶穌的榮光,而非昇天後耶穌的榮光,昇天後的耶穌重拾天父的榮耀,那種的榮光比正午的陽光還烈,掃羅的眼睛就瞎了,他立刻悔改,相信耶穌。

他整個重生過程歷時三天,直到亞拿尼亞來為他禱告,掃羅才徹底重生。上帝吩咐亞拿尼亞去為一個叫做掃羅的人禱告。“掃羅?他是來殺我們的啊?”亞拿尼亞不得不嚥下自尊心去了,他對掃羅說:“我是來醫治你,讓你能夠再看見,並且在水中受洗,然後被聖靈充滿。”這個時候重生的過程才大功告成。我有一本書叫做《正常的重生》,就談到這個,掃羅花了三天的時間,從悔改相信到受洗,然後被聖靈充滿。但從此以後保羅視整個過程為重生,他每次領人信主,一定要完成全部的步驟,這可以看《使徒行傳》第十九章,保羅認為這才是正常的重生。現在他準備好要事奉,但是他竟然沒有立刻成為宣教士。

他立刻開始講道,因為不可能忍住不說,但是他很快就招來敵意,不管到哪裡他都會招來敵意,可是他主要是猶太人的反對,羅馬人從來不敵擋他。有一次他還被放在籃中從城牆上垂下來逃生。

保羅預備出來事奉的過程很有意思,他不是馬上開始服事,我們常想立刻開始服事,一蒙召就想放下一切馬上開始服事。但是,保羅至少等了十三年,才開始按上帝的蒙召服事。

問題是有的時候上帝很急,我們卻不急;或者是有的時候我們很急,上帝卻不急。我們千萬要搞清楚,這是美國傳道人布魯克斯說的。所以,保羅到亞拉伯呆了三年,好好地想清楚,重新思考他對上帝的認識。他沒有去讀聖經學校,他沒有去進修聖經的知識,也沒有去請教別人,而是單單與主獨處。因為他很特別,他是一個最後目睹復活耶穌的人,他自稱是最後一位使徒,很特別的一位使徒,第十三個。有很多人說他應該是第十二個,取代加略人猶大,這是錯的。保羅一向承認十二使徒的身份,他從未自認是十二使徒之一,但是他是第十三個。他一向以特別的使徒身份自居,“我沒有見過祂嗎?祂沒有召我嗎?”

保羅是那種可以書寫《聖經》的使徒,因為他和復活的耶穌有很特別的關係。他在亞拉伯沉思了三年,他心裡一定這樣想,當初耶穌在保羅往大馬色的路上與他相遇,問他:你為什麼逼迫我?保羅大可回答說我沒有逼迫你,我是逼迫基督徒。但是他沒有這樣回答,因為他突然領悟,你怎麼樣對待基督徒,就是怎麼樣對待基督,這層領悟讓他漸漸地體會到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各位瞭解嗎?保羅他知道,坐在最小一個弟兄的身上就是坐在基督的身上,基督徒確實就是基督在世上的身體。你怎麼對待基督徒,就是怎麼樣對待基督。

保羅對於上帝的認識,是來自於他往大馬色路上和復活昇天以後的耶穌相遇,以及他在亞拉伯曠野獨處、沉思三年的心得。後來他到耶路撒冷,在那裡四處碰壁。基督徒不相信他真的信主,換做是你,你會相信嗎?如果有人逮捕你的家人入獄,下個主日卻來到教會說他已經信主,我想你也會懷疑的。

但是,人稱勸慰子的巴拿巴,他真的是一個好人,是他將掃羅介紹給耶路撒冷教會。但是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很不高興,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他們覺得保羅是一個叛徒,他原是受拉比訓練的優秀門生,卻成了他們所痛恨的基督徒。所以保羅就被送回大數去待了十年之久。

我想說的是,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件事,以為保羅一信主之後,就立刻出來宣教,到處去傳道。不是,他先到亞拉伯沉思三年,再回到家鄉呆了十年,他在那裡等候上帝印證他的呼召。

十年以後巴拿巴又出現了。各位請看,這條是通往大馬色的路,這一條則是大馬色的“直街”,保羅就在那裡受水洗,被聖靈充滿。這條路今天還在,是穿越大馬色城的一條直街,你們也許有興趣知道,這張照片照的不好,但是這個地點很重要。你也許不認得這個地方,平常很少看見這個地方的照片,這是今天敘利亞的一個大都市,叫做安提阿,這個城在新約聖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保羅的一生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呢,浪子比喻中的浪子,就是在這裡把錢揮霍一空。在福音書時代,只有一個“遠方的國家”,那個地方就是安提阿,人稱古代的巴黎,又像古代的阿姆斯特丹或是曼谷,你一聽就明白了。如果你有錢可以揮霍,而且你是住在以色列,那麼就可以帶著大把的銀子去安提阿,因為安提阿有許多尋歡作樂的地方,浪子就是在那裡落得與豬爭食的下場。如果你想找一個地方尋歡作樂,去這裡絕對錯不了,這個地方是一個燈紅酒綠地方,是一個充滿了罪惡的地方。但是,第一間外邦人的教會卻是在安提阿建立起來的,巴拿巴也是其中一分子,耶穌的門徒就在此地第一次被稱為“基督徒”。

過了十年以後,巴拿巴將掃羅帶到安提阿這個外邦教會,掃羅這個猶太人中的猶太人,如今必須過外邦人的生活。他說他願意這樣做,多年以後他說:“我向猶太人就做猶太人,向外邦人就做外邦人,我願意這麼做,好叫我可以救些人。”我想很多人並沒有這種彈性,我們必須要學習。反正掃羅來到這個外邦教會,有一次五個人在禱告,其中有兩位教師、另外還有兩三位先知,他們在主裡服事的時候,有預言對他們說:“時候到了,你們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做的工。”所以,掃羅透過兩個方式蒙召:先是信主的時候耶穌給他呼召,但是後來在教會領受預言,呼召得到印證。

我想特別來談一下這個。很多基督徒以為,只要從上帝那裡領受到呼召就夠了,我認為應該要等到教會印證這個呼召,這樣你就有了從頭和身體來的雙重呼召,將來遇到難關的時候,這雙重呼召會幫助你堅持下去。所以巴拿巴和掃羅即將第一次同工,其實這不是他們第一次同工,他們兩個人都先當過執事,負責管錢,兩個人在安提阿教會第一次同工,就是保管耶路撒冷的饑荒救助基金。耶路撒冷南方發生饑荒,安提阿教會就發動募款,他們覺得巴拿巴和掃羅可以勝任管錢的這個工作,這實在很有意思。掃羅蒙召到外邦人那裡去,但是卻在教會里管錢,不過他們照做了,這是他們兩個人第一次同工。

我們常常會急著想去做大事,但是掃羅和巴拿巴卻願意先做管錢的工作。現在,他們要被差派出去了,安提阿教會並沒有在、在金錢上支援他們,只是差派他們出去而已,我們後面會看到他們自已賺錢謀生,所以他們出發了。

學生時代的我,必須要把掃羅的宣教之旅畫的滾瓜爛熟才行,我在學校成績最差的一科就是聖經知識,所以你們都很有盼望。但是,我跟蕭伯納一樣,離開學校以後才開始學到東西。我以前常常得畫這些圖,教授教的東西我只記得這一樣,我連在做夢的時候都可以畫的出來。

掃羅和巴拿巴在安提阿,這裡是耶路撒冷,漣漪從耶路撒冷擴散到安提阿。現在換成安提阿是中心點,漣漪從這裡(安提阿)擴散直到羅馬。掃羅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把福音傳遍地中海東北岸,一直到羅馬帝國的首都,這正是他和巴拿巴要去做的。他們先到居比路,然後回到大陸。在安提阿、路司得和特庇這些地方植堂,這是另一個安提阿城,然後回來向母會安提阿教會報告經過,然後他們再出去宣教。

保羅的書信大多是寫給愛琴海沿岸的教會,我們等一下再看另一張地圖。接著第三次、第四次宣教之旅,後來又離開克里特,在馬耳他發生船難,以囚犯的身份抵達羅馬。

保羅的策略是在每一個主要的城市植堂,然後再儘快離開,再繼續植堂。有的時候只呆三個禮拜,他在哥林多呆了十八個月,有時候是不得不離開,有時候是自已想要離開。但是他留下一間教會,讓他們把福音傳遍當地。他沒有在各個城鎮建立教會,他會找出那個省份的主要城市,在那裡建立教會,然後由他們接手去傳福音。

這個策略非常的成功,他不是全部都自已來,他先建立一間有生命力的教會,吩咐他們將福音傳遍全省,然後他離開繼續植堂。他是一個真正的使徒,不斷的在動,他不斷的探索新的地方,把福音傳到未得之地。保羅在《羅馬書》中說:“我不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我要找福音未得之地。”他不斷向前走,直到跨越那片海洋,福音首次傳到了歐洲,歐洲從此就不再一樣了。

保羅經歷過很大的危險,他遇過三次船難,但是《聖經》中只描述其中一次。他遇過多次洪水,差一點被淹死。被人用石頭打,躺在地上等死。他曾經又飢又渴,不得睡覺。除此之外,他還得為眾教會掛心,這似乎是他最大的重擔。船難、鞭打都不算什麼,但是看顧眾教會的工作,各位知道嗎?哦,那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你如果曉得看顧眾教會有多難,就會知道他的意思。有的時候進獅子坑,還比跟執事開會要容易多了。但是,教會建立了以後當然就需要再跟進,他很關心所有教會的情形,不像有一些佈道家來辦一場大型的佈道會,結束以後就走了,從此不再過問。保羅不是這樣,他建立教會以後,會持續關心教會在品質和數量上的成長。

他用兩種方式跟進。一種是回去探訪,這是他常常用的做法。教會在建立一年之後,他通常會回去探訪,然後在各教會設立長老。使徒一旦設立了當地的長老,工作就完成了。保羅曾經寫信給提多說:“我把你留在克里特,完成在各城設立長老的工作。”所以教會一旦有了當地的長老,使徒的任務就完成,就可以離開了。但是把教會建立到這個階段並不容易,所以保羅有的時候會回去探訪他們。但是如果一直回去探訪,就沒有辦法繼續植堂,他的目標是把福音傳到西班牙,他想將福音傳遍地中海的北海岸,保羅的“野心”很大。但是他如果得一直回去探訪教會,那麼就不能去西班牙,所以,他跟進教會的第二個方法是寫信。因此,新約聖經中才會有保羅書信,他用這個方式來跟進福音工作。

保羅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先說他最後以囚犯的身份抵達羅馬,等候審判。他的朋友路加醫生為他寫抗辯書呈給法官,也就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保羅那次無罪開釋。後來他就遠赴西班牙,傳統深信保羅去了西班牙,並且再度探訪幾個地方,像是克里特、尼哥波立,還有幾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後來,他跟耶穌一樣被出賣了,他被一個叫做亞歷山大的銅匠出賣,結果第二次被捕。當時的羅馬皇帝是尼祿。他匆匆被帶走,甚至來不及帶走他的筆記本還有他的外套,在《提摩太前後書》和《提多書》我們會再談到。他在信上寫說:請把我的外套帶來,這裡很冷;還有我的筆記本、日記請把這些東西帶來。以上就是保羅的生平簡介。

但是,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先說他的外表,他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人,他個子矮小,Paulus這個名字意思就是指“小”。他有O型腿、鷹鉤鼻、禿頭,眉毛長到眉心,眼睛長得很奇怪,雙手粗糙,外表實在是不怎麼吸引人。想像一下,如果有一間教會在考慮要不要聘保羅為傳道人,卻聽說這個人的相貌長得奇怪。他很少在一個地方久留,他常常冒犯人,曾經被警方逮捕、也入過獄,講道的時候非常的執著,又未婚,靠帳篷業謀生,會眾因他分裂,而且他還說方言。各位,如果教會收到這種履歷表,你想,他們會覺得這正是他們想要的牧者嗎?由此可見,上帝的選擇和人的選擇大大不同。

以色列人當年學到了教訓,他們選擇外表英俊高大的掃羅,但是上帝選擇大衛。如今上帝揀選這個矮小又其貌不揚的人,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宣教士,大大影響接下來的兩千年曆史。神的選擇跟人不同,保羅這個人在信仰上有無比的熱誠,聖經稱之為“火熱”,全然擺上的熱誠。他專心一意,他全神貫注。他說:“我只有一件事。”他沒有結婚,他沒有家人,他也以自身的經驗勸別人不要結婚。他說這樣才能夠專注在上帝給他的呼召。他有無比的勇氣,能夠控制自已的怒氣。我們在研讀他的書信的時候,會看到保羅有些信的措辭十分強烈,真應該寫在防火信紙上才行。看懂他意思的人,會覺得真的起火了。各位知道嗎?我每次在教會聽到人念那些經文,都會很生氣,因為念起來毫無感情,

保羅有一些書信措辭強烈,充滿感情,甚至是怒氣沖天。你如果讀我的《加拉太書意譯本》就曉得保羅說話有多直接,有多麼不客氣了。但是,他也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充滿關心和憐憫,是一個會流淚的人。但是想了解真正的他,不能從人性的特質來看,從他的書信可以看出他活著的目的。我寫下三件事,從中可以看出保羅真正的一面。這是我昨天才寫好的,剛剛出爐的。

我認為有三件事是保羅一生的原動力,對保羅的一生這三件事就是:基督、福音和恩典。基督:保羅這個人完全是為基督而活;他說:“我活著就是基督”,自從他在往大馬色的路上遇見基督,心思意念就完全被基督佔據,所以他能夠說:我若死了是於我有益。他說:“我渴望離世與基督同在,那是好的無比的事。”他的態度並不是時候到了我就離開,而是渴望離世,渴望一死。因為他是為基督而活,他若死了就會更接近基督。他自稱是基督的奴僕,他說:祂買贖了我,我是押的奴僕。他常在書信開頭自稱:使徒保羅、耶穌的奴僕。古代的奴僕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完全屬於主人的,沒有自已的時間、金錢,完全屬於別人。保羅卻自稱是耶穌的奴僕,但是他也自稱是基督的使者,基督的使者,既處高位、又處低位,這是很特別的組合,既是奴僕、又是使者。他以身為使者為榮,又以身為奴僕為榮。在這裡我要提一件事,你會發現其實很有關聯。保羅很少談到基督在我裡面,在他的書信中大概只有一兩次提到“基督在我裡面”,但是有幾十次他提到“我在基督裡”,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老是說基督在我裡面,就是把耶穌變小放在我小小的心中,應該是小的放在大的裡面,瞭解嗎?保羅每一次談到聖靈幾乎都是說:“聖靈在我裡面”,但是當他談到基督的時候都是說“我在基督裡”。

幾年前我跟一個德國牧師交談,他說他在一九三零年代參加了希特勒的青年團,加入的時候,他站在一個德國軍官面前,軍官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他報上名字;軍官又問他說:你住在哪裡?他說我住在漢堡市;軍官說:答錯了,你住在哪裡?他說:我住在德國;軍官說:答錯了,你住在哪裡?他說:我住在第三帝國;軍官說:答錯了,你住在哪裡?他說:我不知道,你要我怎麼回答呢?軍官說:你要回答我住在希特勒裡面。“我住在希特勒裡面”,那位德國牧師對我說:後來我就開始住在基督裡。各位,你們可以看出那種絕對的奉獻心志。我只是想提一下這點。我比較喜歡聽到別人說:我住在基督裡,而不是基督在我裡面。因為基督比較大,我們是在祂裡面,我們是在基督裡才能得到一切福分,我們是在基督裡才能享有一切福分。我只是想提一下這一點。

但是保羅是一個在基督裡的人,保羅的心裡想的是不管他在羅馬帝國的哪個地方,他都是住在基督裡。

保羅生命中的第二大原動力就是福音,只要能夠傳福音,他什麼都願意去做,所以他連入獄都可以覺得很喜樂。他說:我雖然受到捆鎖……,他在《腓立比書》中說:我和羅馬士兵銬在一起,他們每八小時換班一次,每一天有三個人被銬在旁邊聽我講道。他說:現在凱撒家中有人信主了。他說:我雖然受到捆鎖,但是上帝的道並未受到捆鎖。有些人趁他入獄的時候搶了他的講臺,他們傳講福音是為了跟保羅競爭,保羅入獄,他們很高興,因為可以搶他的講臺了。保羅在《腓立比書》中說:有人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但是他卻讚美主,因為福音被傳開了,只要是傳福音我不在乎他們的動機。保羅是一個為福音而活的人。他說:我欠每個人福音的債,他不是把傳福音視為責任,而是視為債務。

如果你發現治療癌症的方法,你和所有的癌症病人會有什麼樣的關係呢?你會欠他們,你不能不告訴他們,對不對?你不會覺得有義務告訴他們嗎?保羅說:我欠了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債,我欠了世人的債,我欠他們。保羅為了福音的緣故什麼都願意去做,所以,保羅成了一個使者,到處向人傳講上帝在基督裡的作為。

我要用兩個詞來形容保羅的福音,他傳講的是“末世”的福音,“末世論”這個詞很難念,Eschatology這個詞源自希臘文的eschaton,意思指的是“未來”。我說保羅傳的是末世的福音,我是指那是關於未來的福音,未來侵入現在。我們如果忽略福音的未來層面,就等於忽略福音本身,福音不只是講人生在世的好訊息,也是講未來世界的好訊息,將來我們會有新的身體,是講耶穌再來的好訊息。

這個月稍後將會舉行一場會議,會有來自六十國的傳道人出席,這些傳道人他們都很關心福音的未來層面,這方面一直被英國的教會忽略。我們沒有高興地期待耶穌再來,也沒有高興地期待天國,我們的心思意念完全被今生的問題佔據了。但是福音是跟未來有關,將有一個國度來臨,將有一個王來臨。保羅從頭到尾都將福音視為現在就可以享受的未來,我們是一群活在明天的人。

另外一個形容詞是,保羅的福音是道德的福音,他對只拯救靈魂卻不能改變生活方式的福音沒有興趣。保羅的福音是關於未來的福音,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的福音,這我以後會再談。

保羅的第三個原動力是恩典。保羅永遠忘不了,耶穌竟然在他前往迫害基督徒的路上拯救他,他永遠忘不了耶穌的恩典,他根本就不配得這個恩典。如果耶穌照他應得的對待他,他早就下了地獄,他永遠忘不了這份恩典。這就是恩典,將你不應得的恩惠白白地送給你。《羅馬書》有一句話最能夠傳達這個意思,保羅說:在我們還做罪人時,基督就為我們死。這樣形容保羅再恰當不過了,他當初是個敵人,使出渾身解數來對付基督徒。基督卻說:我要用你,你要做我的使徒。這個恩典帶來感恩的態度,你可以看出保羅一切的努力都是出自於感恩,他本來應該受罰,但是卻得到了恩典的對待,主耶穌的恩典成了保羅他一生的原動力。

其實除了這三個原動力,還可以舉出很多,但是我覺得這是保羅生命中的三大原動力,基督是最大的原動力,他在基督裡;福音是他最渴望、人人都能夠得到的;上帝的恩典則是激勵他的力量。

現在來看看保羅的書信,保羅是史上最有名的書信作者。如果你喜歡閱讀書信,一定會喜歡新約聖經,因為新約聖經裡有很多書信。猶太人其實是很少寫信的,古代的猶太人他們很少寫信,原因很簡單,他們的土地小,不需要寫信;而且寫完信以後,寄信的花費很大。在羅馬帝國的時候,有皇家郵遞服務,但是僅限於服務羅馬官員,一般人、一般的平民百姓不能使用這項服務。你可以寫信,但是寫完信以後,必須找一個信差,老遠的幫你把信送去,所以不可能常常寫信。如果親戚住在附近可以直接去找他,或者是請經過他家的朋友捎個口信,因此,古代的以色列人他們很少寫信。羅馬帝國倒是有很多人寫信,但是通常是官員或者是請得起信差的有錢人。當時沒有郵遞服務,所以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才會寫信。

寫信不會只說一些想念的話,不會去寫一些無關痛癢的明信片,一定是有重要或者是嚴重的事情才會寫信。當然,保羅的每一封信都是為了解決棘手的問題。

古代的書信通常很短,只用一張莎草紙,而且頂多只有二十個字。但是有的時候會多粘一張紙,然後把它捲起來,這樣信就可以寫長一點。保羅的書信在古代來說算是最長的書信,他的書信平均有一千三百個字,這是很長的信。想象一下,在一長條的紙張上寫信,捲起來一定很可觀。他的《羅馬書》多達七千一百一十四個字,這可以說是古代最長的書信。

我們相信保羅很用心在寫信,他的書信都有既定的格式,想象一張紙像這樣把它捲起來,想當然耳,首先應該要寫上寄件者的名字,這不是比較有道理嗎?我們為什麼都把寄件者的名字放在最後呢?我有的時候會收到長達二十頁的信,他們一定以為我閒著沒事做,寄件人把名字寫在最後,所以讀信前得先翻到後面看看是誰寫來的。古時候的人先寫寄件者的名字,這樣做有道理多了。“使徒保羅、耶穌的奴僕”,接下來是寫地址,所以信差只要稍微開啟書卷就夠了,如果他想拜讀一番當然也可以。反正首先是姓名和地址,比如,保羅寫給以弗所的聖徒,接下來是寫問候語,一般書信都會有問候語;再接下來是祝福的話,但是保羅往往就為對方禱告,沒有講一些祈福的話。他會說:我為你們這樣向上帝禱告。再接下來保羅就是稱讚收信的物件,稱讚他們的優點,讓他們能夠開心地讀信。有趣的是保羅總是儘可能的先稱讚對方,然後再談他想要談的問題,這是一個不錯的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如果你想要批評某一個人,可以先稱讚一下對方。《啟示錄》中給七個教會的信是耶穌親自寫的,也是採用相同的模式,先稱讚、再批評,這是基督徒應該有的做法。稱讚完對方之後就開始切入信的主題,講完之後,再做一個總結,用一句話為這封信做個總結,然後再給一些問候語,最後簽上自已的名字。

當時的人大多不會親筆寫信,你應該在圖片上看過印度人寫信的情形,都是請人代筆。在希臘文化中都是請書記代筆,保羅他並沒有親自執筆,而是口述,請書記寫下來。這書記有的時候是西拉,有的時候是別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表示信是口述而非文字,瞭解嗎?新約聖經大多是先口述再書寫,想象保羅走來走去,吩咐書記告訴對方這個、那個,好像當面跟對方說話,內容確實十分的口語化,沒有咬文嚼字,的確十分口語化。

我的岳母高齡九十八歲,她今年過世了,這次她沒有撐過。但是她最後寫的幾封信講了很多訊息,她對每一個人都瞭如指掌,記性超好,比我們兩個都好。她寫那些信的語氣,就好像當面告訴我們,她的曾孫子女怎麼樣、怎麼樣,她有很多曾孫子女。保羅寫信就像這樣,他是在跟對方說話,而不是在寫文章。保羅他寫信是因為不能夠親自去拜訪,但是這跟當面講的效果一樣,因為他是用口述。走來走去好像是在跟會眾講話,差別只是寫成了書信。寫成了書信,變成文字而已,他幾乎每一次都會在最後簽名。

保羅患有眼疾,我們不太清楚實際狀況如何嗎,但是他寫的字型很大,保羅他在《加拉太書》最後說:你們看我親手寫的字多大。我們下一次談《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時候,會發現保羅之所以開始簽名,是因為有人仿冒他的簽名寫信,結果造成了許多傷害,帖撒羅尼迦教會就收過一封仿冒信。所以保羅很小心的說你們看我親筆籤的名,如果信上沒有我的簽名,千萬別相信是我寫的。魔鬼騙人的把戲實在是很多。

在新約聖經裡,保羅寫過三種書信:第一種是寫給個人的信,《腓利門書》、《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第二種是專論書信,是寫給教會的;我所謂專論是指標對教會的某一個特別情況,教會有某個情況需要他寫信解決,瞭解嗎?所謂專論就是這個意思。第三種是一般書信,像聖誕節收到的那種信;一般書信是什麼樣的信?通常是印刷的,會詳細報告家人的情況、談到怎麼過節等等;這種信是給大家傳閱的,跟讀者沒有關係,不是針對讀者的情況而寫的,內容是一般性的訊息,不管寄到哪裡都適用。像教宗偶爾就會寫這種信,我們稱這種信為傳閱書信。你寄過聖誕書信給親友嗎?內容都在報告家人的情況,影印很多份寄給大家,宣教士也會這麼做,這是一般性的書信。其實這種書信保羅只寫過一封,是哪一卷?對,是《以弗所書》不是《羅馬書》。《羅馬書》是針對羅馬教會的某個情況而寫的,但是隻有《以弗所書》沒有談到特定的問題,而是談到基督徒該有的信念和行為,這是很值得研讀的一卷書信,適用於每一個基督徒。

但是專論書信就比較難以解釋,也比較難以應用,因為這種書信只能看見單向的溝通而已。我上次談過這個問題,你有沒有聽過別人在講電話?你永遠只能夠聽見其中一方講話,你猜得到他們雙方在談些什麼嗎?如果你聽到這個人講電話的時候說:換做是我,會找律師來解決。你能想象電話那一端的人他到底在電話裡講了什麼嗎?什麼樣的情況呢?是破產嗎?是被警察誤抓了嗎?還是被鄰居騷擾?無從得知。如果你聽到有人講電話說:我很高興你完全好了。你心想:什麼好了?是受到驚嚇嗎?是生病嗎?是喪親之痛嗎?你不會曉得真相。專論書信就像這樣,是針對某一個情況而寫的,我們唯一的資訊就只有那封信而已,你必須要猜想那個教會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需要讀這封信,瞭解嗎?

如果你聽到別人在講電話的時候,來猜猜他們在談些什麼。你好,來啦?恭喜你呀!哎,有多重啊?什麼顏色啊?可別讓你太太碰它,你會發現它很耗油,在履帶式機械中這算是很快的了,不過,你是開在粘土上嗎?也許我也應該買一臺,再見!他們在講些什麼啊?呵呵,牽引機!有多少人猜對了?好!有多少人一開始以為我在講嬰兒?各位瞭解我的意思嗎?

讀書信的時候就像這樣,隨時要猜想對方的情況。哥林多教會怎麼了?加拉太教會怎麼了?你需要拼湊出一幅畫來,要像偵探一樣讀出字裡行間的意思,其實很好玩,你可以知道很多事。比如保羅寫了兩卷書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其中一卷書信的語氣熱情,另一卷書信的語氣卻冷淡。為什麼一卷那麼熱情?另一卷卻那麼冷淡?為什麼語氣變化這麼大呢?這些都是線索。所以,我說讀聖經的時候要完整地讀完整卷書。你可以跳著讀《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但你必須整卷讀完,才能瞭解含意。

當然,我們也有文化差異的問題。我們和這些書信的背景相隔兩千哩和兩千年,所以需要費點心思去了解。我們必須要找出其中的原則,然後應用在今天的生活上,比如說我們在談《哥林多書》的時候,會談到女人戴帽子的事。保羅這樣講是什麼意思?如何應用在今天的生活上?我看在座沒有人戴帽子,是男人要戴、還是女人要戴?有沒有說應該要怎麼戴?我們必須把當中的原則應用在生活上。

有關保羅和他的書信,我最後再提兩點:第一,感謝主,新約時代的教會並不完美,這對我們不但是一個鼓勵,而且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他們都沒有問題,今天就沒有保羅的書信。正因為哥林多教會充滿恩賜又充滿血氣,才會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這愛的詩章。如果不是他們常講方言,我們不會知道這些真理。所以正因為他們有問題,保羅才不得不寫信,而且還佔了新約聖經三分之一的篇幅。所以感謝主,新約時代的教會並不完美。

但我要分享的最後一點是,世界上沒有什麼其他宗教會把書信納入神的啟示。各位想想,為什麼上帝要用書信作為祂所啟示的經文呢?這是史無前例的一個做法。人們寫給人們的書信,竟然成了上帝的話。我們習慣把聖經中的書信看做理所當然,但其實這是史無前例的,上帝為什麼用書信來向我們傳達祂的話呢?保羅當初寫這些信的時候,根本沒有料到將來會納入聖經,在新約聖經的後面的《彼得後書》,彼得稱保羅的書信為聖經。所以,早在新約時代就把保羅書信視為聖經,但是保羅根本沒有料到會這樣。

上帝為什麼用書信來傳達祂的話呢?我相信有兩個理由:第一是,這讓上帝的話有親切感。書信給人親切感,是針對人說的話。上帝的話是向我們說的,用書信可以親切地向人傳達資訊,書信有親切感,同時充滿感情,有交心的感覺。上帝要用保羅的書信向我們傳達祂的話,因為有親切感。我們如果親近保羅書信,就是在信仰上親近上帝。

第二點是,上帝的話非常實際。書信都是在講實際的事,跟日常生活、需要、婚姻、奴隸、還有子女、工作等等都有關係,這些事都在書信中可以談到。上帝要用實際而且又親切的方式,來向我們傳達祂的話,好讓我們不至於在哲學和神學上鑽牛角尖。

有太多聖經學者把神學當做學問來研究,他們關在大學課堂的象牙塔裡,討論什麼是基督教,所以德倫主教才會提出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那些都是課堂上的產物,上帝不用授課的方式,而是用書信來傳達祂的話,是不是很棒?也許你從來沒有這麼想過,我也是昨天才想到的,我覺得實在很棒。

讀《聖經》最妙的一點,就是可以不斷有新的體會,年老時候的體會跟剛信主的體會一樣,又新又美好。我忍不住說:感謝主,你用書信向我們傳達真理,書信中的真理又親切又實際,這正是主你要的,你要一個親切又實際的信仰,所以你沒有給我們教材,新約聖經裡沒有一篇是保羅講課的教材,但是卻有很多保羅的書信。

下一次我們要談《帖撒羅尼迦前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