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講: 馬太福音(二)

上一集我們提到《馬太福音》是為猶太人寫的,馬太就猶太人的思考模式來闡明自已的論點,他強調耶穌的福音是承接舊約聖經。 而為了體貼猶太人,馬太特意避開“神國”的字眼,改以“天國”來取代。 現在我們要來談談《馬太福音》對基督徒的意義,《馬太福音》主要是寫給信徒看的。 四部福音書中有兩部是為罪人寫的,另外兩部是為基督徒而寫的,這是四部福音書的基本差異。 你們應該可以分辨吧,說說看好了。 算了,我來解答吧,免得你們猜錯。 《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是為罪人而不是信徒所寫的,很適合非基督徒但是想認識耶穌的人來讀,《路加福音》裡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像是浪子、還有好撒瑪利亞人等等耳熟能詳的故事,因此,大體而言,我建議非信徒看《路加福音》。 但《約翰福音》最不適合未信者閱讀,糟糕的是很多人喜歡用《約翰福音》來佈道,《約翰福音》是很深奧的,非信徒恐怕連第一章前三節都看不懂,更別說後面的章節了。 我們喜歡使用《約翰福音》,無非是希望對方讀到第三章,那裡提到“人必須重生”; 最後他們還能繼續往下讀,讀到《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就能聽到福音。 其實,《約翰福音》從頭到尾都不適合用來傳福音。 《馬太福音》和《約翰福音》是為信徒、是為基督徒而寫的,就是已經信主的人,即使當時他們還不叫基督徒,基督徒是外人對教徒的稱呼,教徒多半自稱為“門徒”。 門徒是《馬太福音》中的關鍵字,《馬太福音》是針對決心跟隨主、決心效法耶穌的門徒而寫的。 《馬太福音》也是唯一提到“教會”這個詞的福音書,你注意到這點了嗎? 《馬可福音》沒提,路加沒有提、約翰也沒有提,但是《馬太福音》卻兩次提到“教會”。 但這兩次所指的“教會”意義大不相同。 第一次提到是在第十六章,耶穌說: 我要建造我的教會。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彼得說出: 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從此,耶穌結束30個月在北方的服事,轉往南方的耶路撒冷去。 當彼得說出“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就說: 現在我可以去完成兩個使命了。 祂用了兩個祂不曾用過的詞,祂說要建立教會,因為終於找到磐石。 只有一群認識耶穌的人才能夠建立教會,接著祂說: 現在我可以死在十字架上了。 兩年半以來,耶穌從來不曾提起“教會”跟“十字架”,現在既然有人知道祂是誰,祂就可以去完成祂來到世上的使命了。 然後,可愛的老彼得,你們曉得他老是說錯話,幾乎沒有說對過,但是這一次他說對了,他說: 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耶穌回答他: 這不是你想得出來的,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你,現在我可以建造教會了。 彼得聽了很高興,尤其是知道自已會變成磐石。 耶穌又說: 現在我可以上十字架了。 彼得卻勸祂: 主啊,萬不可如此。 剛才才說耶穌是王,現在又想操縱祂,這實在很好笑。 基督徒確實會這樣禱告,我們也常犯這種毛病。 這裡所謂的“教會”顯然是指普世教會,也就是基督的教會。 世上只有一個教會是耶穌所建造的,感謝主,祂自已建造教會,沒有叫我們去建造,教會是耶穌自已建造的。 在第十八章裡,祂第二次提到“教會”,這裡顯然不是指同一個意思。 這裡是說: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去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作見證,這個人若還是不聽,就告訴教會。 如果這裡指的是普世教會,你可能一輩子飛機搭不完,所以這裡所說的“教會”是指可以尋求協談的地方教會。 這就是“教會”這個字在新約裡的兩個意義,沒有其他的意義,也跟宗派教會完全無關。 基督的教會是祂自已建造的,地區性的教會是屬於普世教會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意見,可以找地區教會談,所以說《馬太福音》是為教會而寫的。 通常在福音書的最後都可以找到它的宗旨,而現代人寫作喜歡把宗旨放在最前面,讓讀者知道它的內容,但是以前的人大都把宗旨放到最後,《約翰福音》就是這樣,以後我們會談到,《馬太福音》也是如此。 《馬太福音》最後寫明,耶穌昇天的時候吩咐我們,在祂再來以前,要完成一項大使命,就是“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傳福音給他們,不分國家,也不分種族,為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這就是《馬太福音》寫作的宗旨。 把耶穌的吩咐原原本本的教導給門徒,所以《馬太福音》可以說是一本門徒訓練手冊,它是新約裡最適合用來帶領初信者的書,也可以說是一本量身定做的門徒訓練手冊,專門用來教導他們如何成為耶穌的門徒。 耶穌沒有叫我們去幫祂做決定,祂要我們去訓練門徒,一切從下決定開始。 下決定只要幾分鐘,可是訓練門徒卻要好幾年,這是要花時間的。 訓練門徒而且教導他們如何在地上過天國的生活,馬太寫這本福音書的目的正是幫助我們培養耶穌的門徒,這是它放在新約第一本書的另外一個原因。 它可以說是基督徒的最佳入門書,一個剛信主的基督徒最適合讀的福音書,就是《馬太福音》。 之所以會這麼適合,是因為它的主題是“天國”,此時此地的天國,近在咫尺的天國,伸手可及的天國,身在其中的天國,不必等到死了以後,你現在就可以進入天國。 但是,進入天國,要走一條特別的道路,那是必須要付出代價、要活出天國之子的樣式才行的。

這個主題使以色列猶太人、基督徒和教會合一,因為這也是整本聖經的主旨。 整本聖經講的就是將天國重建在地上,讓神的旨意執行在這個地球上,所以它的主旨是叫猶太人和基督徒合一。 我相信我們都期盼神的國降臨,唯一的差別是基督徒相信神的國已經降臨,不過這個主旨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可以合一。 講到這個地方,我要向各位解釋一件事情,那就是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心裡對於神國的期望到底有什麼差異,我們來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對猶太人而言,神國是未來,是還沒有降臨的,所以他們把神國稱為“來世”,每一個猶太人到現在都還在期盼美好的“來世”趕快的降臨,當彌賽亞降臨、來世就會降臨,他們不信彌賽亞已經來了,所以他們還在等,他們相信彌賽亞會在某年的九月或是十月來,所以在每一年的九、十月,他們會舉行住棚節,慶祝彌賽亞的降臨,猶太人歡喜地慶祝住棚節,他們期盼這位君王將天國帶到這個世界上,那就是他們對於未來的希望所在。 我們所處的邪惡世代是由撒旦所統治的,魔鬼是這個世界的王,牠是這個世界的統治者、這個世界的神,這些頭銜是耶穌和保羅給牠的,對猶太人而言,非常熟悉。 人活在撒旦統治的邪惡世代,但是有一天,彌賽亞會在九月或者是十月住棚節的時候降臨,祂會帶下新的世代、神的國降臨。 所以猶太人對於未來最大的盼望就是彌賽亞的來臨。 但是,基督徒對於未來的盼望則是,基督徒相信彌賽亞已經來了,但是祂還會再來,耶穌在《馬太福音》中將這稱之為“天國的奧秘”,“天國的奧秘”就是彌賽亞會降臨兩次、而不是一次,因為祂已經來過一次,所以那將來的世代已經臨到,在圖表上是用虛線來表示,你們看到了嗎? 將來的世代早就已經臨到,因著耶穌,天國早已經確確實實地降臨,就在此時此刻、在這邪惡的世代,天國並沒有取代這世界。 但是猶太人的期望是,天國降臨、世界就會結束,彌賽亞只來一次。 但是彌賽亞是來兩次,天國跟世界重疊。 在聖經裡,保羅就清楚地說明天國跟世界並存的道理。 基督徒之所以受苦、之所以會挫折不斷、之所以會受到逼迫,就是因為我們活在天國與世界並存的世代,你們瞭解嗎? 我們的任務就是把人帶出世界、進入天國,之所以一定要這樣,原因是如此的: 猶太人他們認為自已已經夠好了,可以直接進入天國,但是事實不然,所以施洗約翰告訴猶太人: 要潔淨自已、在汙濁的約旦河裡受洗,洗淨自已的罪,預備迎接天國。 如果彌賽亞真的一次降臨,結束邪惡的世代,那麼這個世界上罪人也會死光,有誰能夠存活呢? 所以祂第一次必須先來,幫助人預備迎接天國,“洗淨自已的罪,預備好自已,直等到那時候滿足,天國全然降臨”,這些預備好的人就可以進入天國,活在神的王權之下。 所以,現在的狀況是天國跟世界並存,假如猶太人個個都認為自已很好,我是神的選民、我一定會進入天國。 有一次有個人跑去對耶穌說: 坐在天國筵席上的人有福了。 但是耶穌反問他: 你確定你會坐在筵席上嗎? 各位,我們傳福音的目的,就是把人從世界帶進天國來。 “將來的世代”其實已經來臨,我們是屬於未來的,已經住在神的國中; 但神的國還沒有全然的降臨,邪惡的世代還在運作,所以撒旦的國跟基督的國之間有很大的爭戰,情勢很緊張。 但是千萬人將從世界進入天國,每分鐘有45個人從世界進入天國,每個星期有兩千間教會建立。 人們在轉變,不只是要帶他們走出撒旦的國度,還有預備他們迎接基督的國度,要教導他們如何活出神國之子的生命。 所以,《馬太福音》宗旨就是現在如何活在天國中。 馬太把耶穌生平的教導集結成為五個主題,也就是五篇講道訓辭。 在這五篇講道訓辭當中,最有名的一篇就是“登山寶訓”,但是五篇訓辭同樣重要。 我們現在來看其中的一些,我把這五篇講道訓辭一一地加以命名,這五篇講道訓辭只有一篇是在山上講道,其餘都是在別的地方。 這五篇講道的內容講的都是如何成為神國的子民,既然是國,就有王、有百姓,好的君王和好的子民。 以下是五個主題。 第一篇,登山寶訓,談的是天國的生活方式,如何過著在天國的生活。 登山寶訓並不是用來教導未信者如何生活,那種生活方式對基督徒來說就已經夠難的了,更別說對非基督徒,它是對基督徒說的。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在這裡,耶穌說的是新造的人,新造的男人和女人該如何生活,稍後繼續說明。 第一篇訓辭在第五到七章。 第二篇把耶穌在不同時間、地點的教導整合起來,主旨是“天國的使命”。 因為基督徒有一個使命,就是當你一進入天國,就要把別人也帶進天國,這個使命越早開始越容易,越晚開始就越難做到。 剛信主的人最適合傳福音,一旦他們學會了如何過天國的生活,就應該學習帶領別人信主。 耶穌在第九、第十章教導門徒如何傳福音,祂說傳福音很簡單、只要兩兩一組出去,叫死人復活、醫病、趕鬼,然後告訴他們天國近了,就這樣。 讓人們看見,然後聽見,行神蹟,再傳福音,就這麼簡單。 我們現在是讓人們先聽福音、再看神蹟,其實先聽見再看見會比較好。 我可以想象雅各和約翰走在第一座城的街道上,希望別遇見被鬼附的人,突然之間,他們看見有一個人在市集上發了狂,雅各說: “約翰,我知道前面有一家餐廳,我們去那兒吃個飯,如果明天早上他還在這裡的話,我們就去服事他”。 約翰說: “不行,雅各,你是一個懦夫,第一個先由你來,然後第二個再輪到我,你在服事他的時候,我會在街角為你禱告。 ”現在我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出去,因為他們回來的時候會很興奮,他們會說連魔鬼都照他們的話去做。 耶穌說: 很厲害,不過別因為能力而興奮,要高興神把你的名字記住祂的冊子上。 接著耶穌極為興奮地說: 我剛才看見撒旦像閃電一般地從天上墜落。 注意耶穌用的動詞時態是“我剛才看見”,你們剛才兩兩一組出去的時候。 我盯著撒旦那邊的情況,看見牠垮了。 耶穌欣喜地喊著: 天父,感謝你,你沒有使用聰明或富有的人,而是使用這群年輕人。 耶穌知道這會成功,只要奉耶穌的名和聖靈的能力,平凡人也能擊垮撒旦。 如果你同意的話,可以說“哈利路亞! ”這就是天國的使命。 讀《馬太福音》第九和第十章,我們會知道如何出去傳福音,如何因應反對勢力,如何跟屬世的人相處。 第三篇訓辭在第十三章,談到我們的盼望。 士氣是很重要的,士氣在爭戰中往往是決定因素,無論你覺得能不能贏。 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中,談到許多天國的比喻,首先是撒種的比喻,耶穌說: 別擔心,就算每四粒種子中有三粒沒結果,那一粒可以結出30、60、100倍的果子,就算你種的種子撒在硬土或者是雜草叢生的地上,也別失望,因為最後的收穫是值得的。 耶穌接著談到麥子和稗子一起生長,祂說: 不必設法把稗子拔出來,那不是你的工作。 可惜的是基督徒有的時候熱衷於拔稗子過於種麥子,懂我的意思嗎? 我們不要熱衷於拔稗子,稗子還是會繼續長出來,撒旦的國會長在神的國旁邊,兩者會一齊生長。 可是別擔心,收割的時候自然會分別出來,即使撒旦的勢力越來越大,也別擔心。 耶穌說神的國也會越來越強大,兩者會一齊生長,祂要我們充滿盼望。 耶穌還拿芥菜種作比喻,芥菜種體積很小,手上要放50粒左右的芥菜種才能夠看見,如此細微的東西最後會長成大樹。 耶穌說天國就像芥菜種,它的確是的,一開始只有十一位好門徒,現在已經有十五億的基督徒了。 基督教會是唯一不會因死亡而失去顧客的社團,對吧。 它從來沒有變小,而是越長越大,從一粒小小的芥菜種長成一棵大樹。 這些比喻全都在第十三章,沮喪的時候,讀一讀第十三章。 天國的長成,天國好比買賣人到處尋找好珍珠,發現其中有一顆比其他的又大又美,於是為了那顆珍珠捨棄其他的。 他說,那才是我要的。 這是我們對天國應有的態度,你可能會為此失去許多,卻能得到最貴重的、值得犧牲所有去換取的珍珠。 耶穌還說: 不要為作惡的基督徒心懷不平,因為天國要比撒網在海里,會網起各樣水族,好魚壞魚都有,不必心懷不平,等漁網滿了,拉上岸以後,漁夫自然會篩選。 但是現在的牧師不喜歡傳講這個比喻,牧師寧可有一百個好會眾,也不要有一千個不好的。 但是耶穌說網裡要捕滿魚,牧師喜歡尋找那一隻迷途羔羊。 牧師跟傳福音的人作法不同,傳福音的人是撒網捕魚,牧師是釣竿釣魚。 有關天國的第四篇講道是天國的社會,這裡面提到教會,提到失羊的比喻,這裡勉勵我們尋找墮落的基督徒,提到如何對待得罪你的弟兄,就是要告訴教會,尋求教會的遮蓋,這些都是教會的規範,這些也都是初信者需要知道的教導,這些全都是剛進天國的人需要受訓的主題。 最後是在第二十四和二十五章,主旨是天國的未來以及君王再來。 就在耶穌受死之前不久,祂在橄欖山上教導門徒,門徒問祂什麼時候再來、再來的時候會有哪些預兆、如何知道那日子近了,耶穌就告訴門徒四個清楚的預兆。 我要賣個關子,現在先不說,答案這以後的節目裡。 當時耶穌告訴門徒四個清楚的預兆,讓他們知道要等候什麼、要如何禱告,也能看出末日是不是近了。 接著耶穌說了幾個簡單明瞭的比喻,只對十二位門徒說,祂說到要如何預備自已、迎接君王再來。 這裡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每個比喻都提到“我的主人必來得遲”。 預備自已等候主再來,這考驗在於,如果祂下個星期二就來,這還算容易; 如果祂一千年以後才來,這就難了,那才是真正的考驗。 因為主不在乎祂再來的前幾天你做了什麼,祂在乎的是祂離開的日子裡你做了什麼,你忠不忠心? 您有沒有運用自已的恩賜讓自已的燈發光? 那才是主再來的時候所關心的。 有人以為等主再來的時候才要行義,錯了,現在就要走在義路上,無論祂幾時再來。 要過天國的生活,因為那是你當過的生活。 耶穌說: 你們聽過摩西的律法。 但是我的律法不太一樣。 摩西律法說不可殺人,耶穌律法說咒人死、就算殺人; 罵人是笨蛋,也算殺人。 很嚴格,對不對。 摩西律法說不可以跟妻子以外的女人發生性關係,但是耶穌律法說連眼睛看見、起了淫念也不行,也不能為了再娶而離婚,很難吧。 其中最難的一點是耶穌命令我們不要憂慮,所以我們從來不會看到基督徒憂慮。 為什麼每次我這麼說的時候,大家都會笑呢? 耶穌可沒有把它當成笑話,我們會笑是因為這聽起來很諷刺,並不是因為你笑我就瞧不起你,我自已也在笑。 耶穌說: 憂慮就等於是侮辱上帝。 因為那樣好比在說,上帝關心動植物、卻不關心祂的子女,祂看顧野地花草、餵養空中飛鳥,但是我只是祂的孩子、我非憂慮不可,請看登山寶訓。 我在曼島達拉斯散步的時候,遇到一個弟兄,他說他聽我說過人不可能既是基督徒又是共濟會員,我說沒錯、我確實說過這話。 他說我給你兩分鐘時間、如果你能在兩分鐘內證明、我就服了你。 我說好,所以我把手錶拿下來、開始計時。 耶穌教導我們如何過天國的生活,祂說不可以咒別人死; 但是假如共濟會,首先就要以血立約,對洩密的人殺無赦。 他打算辯解說他並沒有把誓約當真。 我知道他會這麼說,因為入會的人都這麼說。 我告訴他: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心裡怎麼想、就要老實說。 好啦,兩分鐘到了,感謝神,那些話他聽進去了。 所以登山寶訓的內容的確非常實用。 談到借錢給別人的心態、不要報復等等,雖然很難做到,卻是天國的生活,所以要帶領門徒,可以要他們讀《馬太福音》。 教導他們天國的事,因為他們是天國子民; 教導如何活在天國裡,如何傳揚天國; 如何在天國裡成長,如何做好準備; 如何活在天國的社會、也就是教會中; 最重要的是預備迎接主的再來,此時此刻就開始過天國的生活。 在《馬太福音》中有一些特別的主題,大家先來看看我這裡寫了些什麼呢? 一個在《馬太福音》中提到了44次的重點——我們不只是天國的子民,也是天父的兒子,萬王之王也是我們的父。 《馬太福音》提到“父”的次數比其他福音來得多,馬可、路加提的不多,但是馬太經常提起、總共有44次。 我數過了,馬可提到4次; 路加稍微多一點,有17次; 馬太則有44次。 重要的是,我們的身份不只是天國的子民,請記住,我們可以稱上帝為“阿爸父”,我們既是子民、也是兒子,否則我們就會落入律法主義中,這點等談到《加拉太書》的時候會進一步談到。 律法主義是基督徒生命中的一大敵人,一旦落入律法、只記得這個子民的身份,就會錯失非常重要的事。 現在我們繼續來談《馬太福音》中的最後一點,《馬太福音》裡有非常重要的三個主題,這三個主題是天國門徒訓練的基礎。 如何成為基督的門徒,跟隨耶穌以後、要如何與祂同行。 第一個主題一再一再不斷的出現,就是信心。 天國的子民、天父的兒子,要靠信心來過生活,持續不斷的信心。 我現在先不談信心,談《約翰福音》的時候再多講一點。 耶穌在《馬太福音》中一再的問人: 你相信嗎? 相信我所說的嗎? 相信我做得到這件事嗎? 你信嗎? 你信嗎? 門徒跟隨耶穌所要具備的第一要素,就是堅定相信耶穌。 《馬太福音》的第二個主題,在馬可、路加、約翰福音裡都找不到的,就是“義”這個主題。 “義”需要行為與信心的配合,首先是相信,然後必須要有行為。 在《馬太福音》中最短的比喻,我從來沒有聽人傳講過,某人有兩個兒子,他叫兒子們去葡萄園工作,一個兒子嘴裡說好、卻沒有去; 另一個嘴裡拒絕、他卻去了。 究竟哪個兒子聽父親的話呢? 這個比喻其實是最簡短、也是最簡單的,但是大家不愛聽。 這個比喻講的是行動,講的很好,父親在乎的不是你說什麼、而是做什麼。 一個人的告白,也可能是謊言。 我在教會里說謊,說得比在外面多,通常是藉著詩歌唱出來,仔細看一些副歌的歌詞,其實我唱不出來,唱了等於是自欺欺人,因為唱的歌詞、我並沒有做到。 我們的天父在乎我實際的作為,既然我們是相信祂的門徒,因此我們就當做合乎“義”的事。 所以馬太告訴我們,為什麼耶穌要受洗,如果誰有資格說自已不用受洗,那個人應該是耶穌。 祂沒有罪,不需要神來潔淨,祂卻來受洗。 施洗約翰說: 應該是你為我施洗。 這讓我知道施洗約翰從來沒有受洗,可別告訴浸信會的教友哦。 總之,施洗約翰告訴耶穌說: 我當受你的洗。 耶穌說: 不,你要為我施洗,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 這是耶穌給我們立的榜樣,無論你認為需不需要,該做的事就是要做,“義”就是做當做的事。 耶穌跟一般人不同,祂的受洗不代表悔改,而是代表做當做的事。 天父要祂去做,祂就去做。 祂沒有爭論,也沒有說: 父啊,我不用受洗吧。 祂說理當盡諸般的義。 耶穌也告訴我們,祂說: 你們的義如果不能超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就不可能進天國。 這些人最遵守神的義,他們每個星期要禁食兩次、謹守十一奉獻,他們走遍洋海陸地、努力吸引人入教,他們讀經、禱告、奉獻。 耶穌說要做得比他們還好、比他們還遵守神的義才行。 “義”這個字在《馬太福音》裡常常提起,得救不是靠著好行為、但得救以後要有好行為,這就是馬太的意思。 所以未信者讀《馬太福音》是很危險的,因為他會誤以為當基督徒就等於行善。 當基督徒是要行善,但是要先成為基督徒,瞭解嗎? 所以不要讓沒有信的人看《馬太福音》,否則他會努力成為善心人士,但那並不等於是基督徒。 只有得救、罪得赦免以後,才能夠行義。

《馬太福音》關於門徒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主題,講的是審判,《馬太福音》中談到審判比另外三部福音書要多,這是寫給那些已經信主的人看的。 我剛剛完成了另外一本書,是星期五剛剛出版的,這本書已經造成不小的騷動,是一本關於地獄的書,我相信會讓不少人感到震驚,我儘可能的忠於聖經。 有許多人壓根不信,你們一定知道這件事,書裡的內容是耶穌所相信的,我不認為耶穌是騙子,但我在書中所提及的確實令人震驚。 關於地獄的教導多半來自耶穌,不是來自保羅、也不是來自約翰,舊約裡更沒有提過地獄,全都是出自耶穌口中。 每當有人問我,慈愛的上帝怎麼會送人進地獄。 我說,耶穌比誰都懂神的愛,但是祂相信有地獄,我不認為耶穌是騙人的。 我要告訴各位,除了我們對於地獄的認識全都是出自耶穌口中之外,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出自《馬太福音》,不是出自給未信者的福音書,而是出自給信徒的福音書。 如果你仔細研讀每個警告的前後文,你會發現這些警告都是寫給重生得救的信徒,只有兩項警告除外,這本書將帶來極大的震撼。 我讀過不少探討地獄的書,這些書都年代久遠,因為近來寫這類書籍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很少人注意這類事。 大家都把地獄丟給別人,這是很糟糕的心態,別人去死、自已沒事,天堂我去、你下地獄,大家都應該害怕下地獄。 耶穌一再地警告我們,祂兩次警告法利賽人,卻從來沒有警告罪人,很奇怪吧。 但其餘的警告都是給拋下一切來跟隨祂的人,比如耶穌說過,相信大家對這幾句話都不陌生: 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祂。 這話是對誰說的? 罪人嗎? 不是。 法利賽人嗎? 也不是。 祂是在對祂的門徒說話,當時耶穌正要差派他們出去傳講天國的福音,就在《馬太福音》第十章,那是對宣教士講的話。 祂沒有說去告訴罪人,他們會下地獄; 而是警告門徒,自已別下了地獄。 不必害怕任何人或任何事,只要敬畏大能的上帝,其他什麼都不必怕,這一來自然引發了很多問題。 但是,如果整本新約之中只有《馬太福音》提到地獄,基督徒就應當戒慎恐懼、以免落入神的垃圾場裡。 欣嫩子谷就是人間地獄,那是在耶路撒冷近郊的山谷,所以廢物都被丟到那裡去燒盡了。 所以《馬太福音》是很嚴厲的一本福音,它教導門徒要認真,要堅定不移第相信,確實遵行耶穌的道路,所以這是一本需要好好教導、閱讀還有學習的福音書。 各位想要知道馬太為什麼要把所有的教導、這五篇講道放進《馬可福音》的架構裡面,他為什麼不乾脆把它們寫成門徒訓練手冊,開門見山地教導門徒。 凡是信主的人,就把門訓手冊發給他,然後叫他熟讀就好了呢? 我來告訴各位為什麼,因為不能把耶穌的言論跟行為分開,而且也不能不提十字架。 懂嗎? 也就是說,不能夠只教導人如何過基督徒的生活、卻不提耶穌為他而死,明白我的意思嗎? 我們不能不談福音,就是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因為,如果我們只知道自已要為耶穌做什麼,我們會驕傲、成為法利賽人,落入律法主義、成為行善的基督徒,我們會忘記了要感謝耶穌為我們所作的一切。 所以馬太很聰明,他把門訓教導建立在福音的架構上,這位差派門徒的耶穌,就是那位醫病、使人復活,為我們死而復活的耶穌,所以耶穌說: 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看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 這就是結語——“去”、“看”,但是問題是有太多人只想“看”卻不“去”。 “ 看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是有條件的,去使萬民做耶穌門徒、祂才會與你同在。 如果有人告訴我,他感覺不到神的同在,我會叫他去帶人來信主,你馬上會發現神與同在。 因為祂的應許是: 只要去,看哪,我就與你同在。 啊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