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講:馬太福音(一)
今天我要講的是《聖經》這本書,這是一本教人有智慧,而不是變聰明的書。有許多書能夠教人變聰明,但這本書、也只有這本書卻會教你得智慧。
我寧可求智慧不求聰明,有聰明只能夠賺大錢,但是有智慧才懂得怎麼樣過人生。每個人讀這本書的方法各有不同,有人把它當藥來用,每天讀十節,魔鬼就不敢近身;有的人則是藉助研經材料,他們經文讀得不多,研經材料倒是讀得挺多,常常是快速瀏覽經文以後,接著研讀這些經文的註解。
神要我們如何研讀祂的話語呢。首先,我要告訴各位,聖經一詞的原文是複數形、而不是單數形,源於希臘文的biblia,意思是”書卷合集”,也就是套書、叢書的意思。聖經是許多書卷的合集,有詩歌、箴言、歷史書和先知書。
我們讀經一定要一本一本地研讀,現在的聖經已經受到嚴重的破壞,在聖經裡標註章節號碼,以致於今天許多基督徒變成照本宣科。如果我要說《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我多半會說成《希西家書》三章十六節,或是隨口取個書名和章節,之後便會看到會眾翻找著聖經,努力找出《希西家書》三章十六節,但是聖經裡沒有這本書。有個人聽了我的錄音帶一段時間以後,來問我說:大衛,你是個經學教師,為什麼你講經從不用經文的章節號碼呢?我回答他說:因為神從來不打算在經文中標註章節號碼,這種做法切割了神的話語,並不符合上帝的本意。有哪一本書像這樣,每個句子都有編號的?這種做法不是很奇怪嗎。
整本聖經囊括了很多卷書,我們必須瞭解每本書的型別、寫作的目的、還有裡面的內容。我寫過一本書,名叫《正常基督徒的誕生》,出版以後,我非常的驚訝。書裡的內容明明是講重生,以及如何幫助別人重生。但是這本書出版以後呢,大英圖書館卻把它收藏在“分娩”這個書類裡,所以如果現在想到公共圖書館去找這本書,得到婦科類才找得到。
一個人到圖書館去借書,不可能借閱園藝書來學烹飪,也不可能借閱小說來學電腦。但是有許多人卻會從聖經斷章取義,不管前後文,也不問聖經出處或背景,就認定那是神的意思。
有一段經文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凡事指的是那些事呢?我常常會問會眾:靠著基督你能做那些事?他們會說:作見證、醫治、禱告。我說其實這節經文指的根本就不是那些事情,他指的是一個人必須要靠自已的收入為生。這段經文在現今是非常重要的,保羅說:無論什麼境況,我都可以知足,我能處豐富也能處卑賤,這秘訣我已經學會了。我最近發現某個教會中有三分之二的會眾都在負債,他們需要明白這段經文的意義,要控管自已的薪水,適當分配收入,這全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基督。我能靠著退休金度日非常切身,但是如果斷章取義的話,就會完全抓不到他的涵義。經文所屬的文字是它的重要背景,能說明經文完整的涵義
現在我們先來談談四福音書,福音書可以說是獨樹一格。新約聖經中有歷史書、書信、還有先知書,另外還有四部非常特別的書,這四部書跟其他書卷非常不同,我們稱之為“福音書”。
什麼是福音書呢?它不是傳記,當然更不是自傳,因為耶穌從來沒有寫過書。它不純然是傳記,因為四本福音書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在描寫耶穌的死。一般傳記不可能花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描寫主角的死,無論這個主角他死的是多麼轟轟烈烈。
那麼什麼是福音書呢?在現代生活裡,我能夠想到的最貼切的比喻,就是新聞報道。福音書就像新聞報導,讓人一讀就懂,並且讓人覺得興奮,想要找人來分享。福音書最好能夠大聲的念出來,就算自已一個人在讀福音書,如果能夠大聲的念出來的話,你會有很大的收穫。就算如果是念給別人聽,自已也會收益良多。我個人很喜歡念聖經給別人聽,喜歡的程度甚於講道,因為聖經的每個字都值得你用心聆聽,但是我的講道不見得字字精彩。
福音書是一種特殊的文體,福音書的作者見證一件事,那是他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他們把那件事當做新聞昭告世人,所以福音書確實是廣義的新聞報道,這是一開始的情況。然而,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那個時候曾經目睹耶穌所作所為的證人卻越來越少,因為他們都相繼去世或者殉道,不過在此同時教會卻越來越大,拓展範圍越來越廣,於是問題就出現了。
當年曾經經歷這些事,能夠傳揚這則新聞的人越來越少,而需要聽到這則新聞的人卻越來越多,這麼一來該怎麼辦呢?答案就是把這事寫下來,不能拖。在見證人全都過世之前,必須要白紙黑字的記錄下來,所以今天我們才會有這些記載耶穌生平的第一手資料。
翻開聖經,我們首先會發現有四部福音書,為什麼有四部?如果只有一部不是方便的多嗎?而且我相信,讀過的人都會發現,四部福音書有很多重複的地方,那為什麼要有四部,神為什麼不把這四個人找來,共同寫成一部福音書?每個人寫自已知道的哪個部分,然後寫成一部福音書,以前有人這樣試過。
多年前,我很欣賞的一位作家,名叫柯羅夫,在座有他的書迷沒有。我住在吉爾福德的時候,尤其愛看《吉爾福德犯罪案》,內容是描述豬背山的謀殺案。柯羅夫是聖公會的司禱員,住在薩里的吉爾福德,他寫偵探小說,他對鐵路很有興趣,跟我一樣。柯羅夫他決定把四部福音書寫成一個故事,結果他真的做到了,這是柯羅夫的《綜合福音書》,看起來這是很聰明的做法,可是卻少了一點什麼,我現在不看這本書了。剛開始我很喜歡,以為會節省我很多時間,因為不要讀四本,只要讀一本。
後來,我發現四合一的做法抹殺了一個很重要的層面。要知道上帝在聖經中會重複某些事情,在創世紀第一、第二章裡兩次講到神的創造,在歷代志和列王記中兩次講述以色列的歷史,在這裡則有四部記載講述耶穌的生與死,用意是什麼?因為有些重要的事情,神要我們從不同角度來看,這樣才能夠從各個角度看到全盤的真相。有的時候是兩個層面,但是,對於耶穌我們可以從四個層面認識祂,從四個全然不同的層面來看耶穌。
我沒有坐過牢,但是據說坐牢的人要拍照,這個角度拍一張、然後這個角度再拍一張。一個月以前,我這樣告訴別人的時候,被一個坐過牢的人糾正,他說現在犯人要拍三張臉部特寫,取得犯人臉部的完整特寫,以便日後確實辨認。我最愛的飛機之一就是協和客機,我很欣賞協和客機它的造型,它連停在地面上的時候,看起來都像在飛行,這和它的造型有關,要怎麼樣用言語來形容這樣的外型呢,不太容易吧嗎,是不是?你可以直接說它是“delta”形,別人就知道它像三角形,那是希臘字母d或是三角形的形狀,名副其實。但是如果是這樣看,又是什麼形狀呢?事實上,如果要拍攝協和客機的照片給別人看,至少得拍個四、五張才行,否則絕對看不出它的全貌,它從每個角度看起來都那麼令人驚奇。
耶穌是有史以來最令人驚奇的人物,因此神啟示四個人代替世人從旁觀察祂,並且寫下他們的所見所聞。簡單的說:他們四個人看到的耶穌都不同;也就是同一個耶穌讓他們看到不同的表現和特質。
一般習慣這樣來區分:馬可所看到得耶穌是一位人子,他寫下第一部也是最簡短的福音書;之後,馬太寫下第二部,他看到的是耶穌是猶太人的王;第三部是《路加福音》,他看到的耶穌是世人的救主;第四部是《約翰福音》,他看到耶穌為神的兒子。簡而言之,有四種不同的角度看耶穌,但我們需要更深入探討。
有兩方面需要我們來探討。首先,來看看作者,對不起,我跳的可能太快了。我們先來看看中間這個部分,為故人撰寫生平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寫成的通常是那個人的生平作為,訃聞就是說明故人的所作所為,因為大家對故人最先感到興趣的是他生平的所作所為;等到時間久一點,大家就會想到他說過那些話,於是就開始出版他的書信,還有他的言論;最後到了第三個階段,人們想要了解的是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包括了他的人格、他的個性,他行事為人的動機,他的厭惡,還有他的喜好。而四福音書可以說正好符合了這三個階段。
馬可只關心耶穌所做的事情,耶穌的作為、神蹟、祂的死和祂的復活;馬太和路加則更進一步寫出耶穌說過的話,他們記錄的耶穌言論遠比馬可福音多,所以篇幅更長了,因為馬太和路加都是以馬可福音為基礎再加進大量新的素材;約翰則是比較少記載耶穌生平的言行舉止,他最在乎的我們下一集會談到,莫過於耶穌是什麼樣的人,幫助我們來了解祂的性格、祂的內在,瞭解他是誰。
好,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三部分。一般可以從兩個層面研究福音書:一是從作者的觀點著眼 ,他看見什麼?他是怎麼理解的?他的看法跟其他三個人不同,那麼他究竟如何看待耶穌,內心所見的,比眼見的更加透徹,但那只是其中的一個角度。研讀福音書還得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讀者的角度來看,讀者要問撰寫這部福音書背後有什麼目的?是為誰寫的?為何寫的?因為作者不單是說出心裡的話,告訴我們他看到哪些事,更是針對某個特定目的,還有一群特定的讀者而寫作。所以我們讀聖經的時候,務必要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作者的角度以及讀者的角度,作者的看法和寫作的目的,他是寫給誰看的?希望教導誰?希望我們往後研經都奠定在這個基礎上。
現在我們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看馬太福音,我們稱前三部福音書為“對觀福音”,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個詞,“對觀”的英文synoptic是由兩個希臘字所組成,syn代表“一起”,optic代表“看法、觀點”,就是說這三部福音書採取的觀點相似,他們對耶穌的看法雷同,而約翰福音則自成一格。你一定注意到其中有什麼不同,馬太、馬可、路加這三部福音書跟約翰福音不同。
先來談談馬可福音,馬可福音是一部高潮迭起的新聞作品,採取新聞方式寫作,像是在公佈新聞一樣。他很快帶過耶穌公開侍奉的前幾個月,謹慎的把這段時間分成前兩年半和最後半年,這是馬可的時間架構。後來的馬太和路加也沿用這個時間架構,有三十個月的時間耶穌在北方的加利利傳道,那個地方四海一家,各國人都在這裡聚集,國家開明、民風開放;但是南部的猶太地區都是民族主義者,人民心胸狹窄、尖刻又孤僻。耶穌在北方廣受歡迎,但是在南方卻受到了排斥,所以祂才會死在南方而不是北方。北方想殺祂的只有祂的鄉親拿撒勒人,企圖把祂丟下懸崖,但是整體而言,耶穌廣受北方人民的愛戴,跟隨祂的人數以千計,到了南方以後耶穌的麻煩就接踵而至。
就是這樣的時間架構,馬可漸漸把故事帶進高潮,高潮就在南方。耶穌在北方的日子過的從容悠閒,但是一到了南方緊張氣氛升高,情勢告急。除了漸漸帶入故事高潮之外,馬可也開始放慢速度,他用幾頁的篇幅,很快的帶過幾個月的時間,事實上,整整前兩年半,他只花了幾頁的篇幅而已。後來耶穌上了船就趕快渡到另一邊,祂大概坐的是一艘噴射船吧。
每個事件都是立即發生,各位注意到了沒有,新聞報道就是會讓讀者興奮不已。然後逐年記事變成了逐月記事,接下來的幾個月就佔掉好幾頁篇幅,然後逐月記事變成每週記事,每週記事變成每天記事,每天發生的事都清楚記載,到了最後一天,更是描述每個小時所發生的事。你們有沒有發現,就像特快車慢慢減速、進站以後最後停在十字架前面。
馬可福音所建構的一切都是以十字架為終點,放慢敘事的腳步來帶進十字架,一面營造高潮、一面放慢敘事腳步,這是新聞寫作的傑作。所以馬可福音非常適合給那些完全不認識耶穌的人閱讀,幫助他們認識我們所信的這位奇妙的耶穌。我們現在先不管馬可福音,來看看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用的時間架構跟馬可福音一樣,但是內容卻做了大幅的改變。首先是篇幅,馬太福音的篇幅長多了,他加入的內容包括了耶穌的出生、聖靈感孕、博士朝拜聖嬰,也就是聖誕的故事,這部分馬可福音完全沒有。馬可福音是從耶穌30歲開始寫起,馬太則追溯到過去,加進更多內容,所以時間點更早。他做了很多的修改,等一下我們會再一一討論。
馬太修改馬可福音帶出另外一個層面,他把迷途羔羊的故事放進截然不同的前後文。迷途羔羊指的不再是罪人,而是一個墮落的基督徒。馬太他略去了很多事件,他所側重的是耶穌的言談,馬太大量的記載了耶穌的言論,並且把他們集結成為講道訓詞。馬太福音中總共有五篇講道,最有名的就是第一篇登山寶訓,另外還有四篇講道,這是馬太福音的特色,跟路加福音的寫法是完全不同的。路加是在敘事過程當中插進耶穌的言論,馬太則是把言論集結成為五個主題,這個稍後我們會再探討,他這麼做有特別的目的。
據說耶穌當時說這些話是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馬太將這些話集結起來成為五個部分。馬太是猶太人,摩西律法分成為五個部分,也就是聖經的前五本書,我們稱之為摩西五經,表示有五本書。摩西五經、耶穌五訓,馬太想表達什麼?他想說的是新的律法已經來臨,如今不再是摩西的律法,而是耶穌的律法,這點我們回頭再談。
馬太福音的結構相當有趣,他是以言行交替的方式記載,先記錄一段耶穌的話,再描寫一段耶穌的事蹟,再記錄一段耶穌的話、再描寫一段耶穌的事蹟,這樣交替五次,就像三明治一樣。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馬太福音的結構,每一篇訓詞的後面都有耶穌的事蹟來闡明訓詞的意義,因為耶穌是言教和身教並行的,所以我們在傳講福音的時候也要身體力行,要讓人看見並且聽見,這就是馬太他所要表達的。馬可的做法是直接讓我們看見耶穌的所作所為,但是馬太要我們聽聽耶穌的話、再看看他做的事,講道跟事蹟重複的交疊,就形成了五層三明治。在最前面加上耶穌的誕生,最後面加上耶穌的死和復活,就成了馬太福音。這是馬太福音的結構。
我們在讀馬太福音的時候,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它的猶太味非常濃厚,顯然是把讀者設定為猶太人。首先,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猶太人不會把神說出口,因為猶太人他們深怕妄稱神的名。我從來沒有說服過任何一個猶太人,開口說出“雅威”,它的意思是希伯來語中的“上帝”;我曾經誘使他們說出口,問他們神的名字該怎麼發音?他們才說個“耶”字就馬上住口了,接著他們就告訴我:你騙不到我的。他們絕對不說出口,他們生怕妄稱神的名。他們寧可用天來代替神,他們會說“上天幫助你”、“向天祈禱”、“上天賜福與你”。所以在馬太福音裡找不到“神的國”這句話,在路加福音當中卻到處都有。馬太在記載耶穌的時候,他用的是“天國”這個詞,天國對猶太人來說比較容易接受。在《猶太年鑑》當中我們絕對看不到“神”這個字,但是,常常會出現怪怪的大寫的G,接上破折號,再加上一個小寫的d。如果你翻開《猶太年鑑》,會看到通篇都是G-d,這個字就代表神——God,但是他們不敢完整拼出來,以免妄稱神的名。所以馬太用“天國”來表示神的國,可見他是考慮到猶太讀者,因為馬太看耶穌為“猶太人的王”,正本馬太福音都在傳達這件大訊息。
還有其他線索說明馬太是針對猶太讀者寫作的。例如,他所引用的舊約經文比其他福音書來得多,馬太在在寫作的時候,他特別喜歡強調“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這句話光是在耶穌降生的故事裡,就出現了13次之多。馬太分別引用了彌迦、何西阿、耶利米和以賽亞的話,這是作者的用心。
雖然馬太福音並不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但是卻列在新約的最前面。這是因為它跟舊約的關聯比其他福音書大,可以作為舊約的延續。如果你把舊約讀的很熟了,然後再來讀馬太福音的時候,那麼你就會發現,舊約的預言在馬太福音裡實現。
馬太福音共有29處直接引用舊約經文,而間接提到舊約的地方則多達121處,你們可以把這個數字記下來,121處。馬太對舊約聖經非常的熟悉,所以他要大費周章,解釋耶穌出生在伯利恆,因為早有先知預言:猶大的伯利恆啊,有一位君王將會從你那裡出來。所以馬太特別強調伯利恆。有一次,耶穌在講道的時候,群眾裡有人問:這人會是彌賽亞嗎?有人回答說:不可能,因為祂生在拿撒勒。我很訝異,耶穌當時竟然能夠保持沉默。我做不到,你做得到嗎?我會大聲駁斥說:你錯了,祂不是生在拿撒勒,他生在伯利恆!但是耶穌卻沉默不語。馬太想要清楚的告訴猶太人:耶穌生在伯利恆,所以他詳細描寫耶穌的出生。好讓猶太人知道,耶穌成全了先知的預言。
再來是耶穌被釘十架,這對猶太人是一個大問題。他們不懂,耶穌既然是王,為什麼還被釘十架?馬太提出了清楚的解釋:耶穌是無罪的。他不斷強調這點,他不要猶太讀者以為耶穌是犯了褻瀆神的罪,違反了神的律法,所以才被處死的。
此外,馬太福音還強調另外一個重點,是其他福音書所沒有的:耶穌來,不要廢掉律法,而是成全律法。馬太福音裡有一句重話是歷來基督徒的難題,這段經文說的是:耶穌說,律法的一點一劃也不能廢去。這段經文讓我有罪惡感,因為我正在違反摩西律法——我常常違反摩西律法,還是某一個猶太家庭幫我的——因為摩西律法說,不能穿著混合材質的衣服。米迦勒還是我的守護天使,但是某一個猶太家庭害我違反了這條律法。
你們知道基督所謂的一點一劃是什麼?這是我們必須要釐清的問題。另一條律法是:如果房子裡有什麼災病,為了鄰居,你得放火把房子燒了。不是找人來消毒哦,為了鄰居好,你得燒掉房子。另外,如果你的房子要擴建、設定陽臺,那一定要加裝欄杆,免得鄰居的孩子爬出去以後摔落,這個規定不錯吧。此外,還有建築規定、衣服的規定、以及廁所擺設的規定。
耶穌說:律法的一點一劃也不能廢去。馬太寫出這點肯定讓猶太人感到如釋重負,因為他們以為耶穌來是要廢掉律法。馬太卻說:不對,他來是要成全律法。這也就是說,我們得繼續和摩西律法奮戰。
雖然說,馬太他非常重視猶太讀者,可是,整體而言他也很重視外邦人,有一些教導是違反猶太人觀念的,馬太相當看重外邦人。博士到伯利恆朝見聖嬰,雖然我們不能確定,但是博士應當是外邦人;在馬太福音的最後,耶穌說:要使萬民做我的門徒,讓猶太人以外的萬國萬族也都來做我的門徒。所以,馬太福音不只是針對猶太人所寫的,我聽過很多人說馬太福音是給猶太人的福音。不,它不是,它只是對猶太人最有幫助的福音書。
我遇到過一個猶太人,他讀完了馬太福音第一章就信主了,你相信嗎?第一章是耶穌家譜,全都是族譜。我剛開始讀聖經的時候,覺得聖經乏善可陳,只有冗長的族譜,像是誰生誰、誰生誰,從頭到尾都是族譜。可是,在馬太福音的第一章裡,也是這樣記載耶穌的家譜。這位猶太人他決定信主,是因為他從家譜體認到耶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一點說服了他。因為對猶太人而言,家譜證明一個人的來歷,所以這個人他讀了馬太福音第一章,就決定相信耶穌。可見,家譜有它存在的目的。
在馬太福音裡,有一章全部記載的是猶太人的苦難。什麼是苦難呢?就是咒詛,是祝福的反面。耶穌所說出的咒詛跟祝福一樣多。我每次到加利利海邊,都會想起耶穌的咒詛,因為現在去到以色列的人,都要住在提比哩亞海邊的飯店。但這個禮拜別去,聽說那裡的飯店全地淹水了。加利利湖的水位上漲,起因是黑門山的雪融化,所以導致了飯店整個淹水。原本乾涸的加利利湖至少要四年才會恢復水位,現在卻滿到淹水了,但是提比哩亞還可以住,知道為什麼嗎?
在耶穌那個時代,有25萬人住在加利利湖邊的四大城市,25萬人,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地方。現代遊客到那裡去,會說:很漂亮吧。我眼前的景色,耶穌也曾經看過,綠油油的山陵,浪漫到了極點。曾經有25萬人住在那個湖邊,現在那些人呢?那些城鎮呢?答案就是耶穌說過的話:迦百農啊,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哥拉汛啊,你有禍了!現在這些城市都已經消失了,只有提比哩亞沒有受到咒詛,所以至今還在。
我告訴各位,被耶穌咒詛是悲慘無比的。在馬太福音中,耶穌咒詛猶太人。祂說:愛在會堂居首位的有禍了,喜愛人稱你為拉比或父的有禍了。整個馬太福音二十三章記載著對猶太人的咒詛,我想馬太至少是一個誠實的新聞記者,雖然是寫給猶太人看的,但是他誠實地說出耶穌對猶太人的看法。
馬太福音主要鎖定的讀者是猶太人,為什麼馬太有對猶太人這樣大聲疾呼呢?因為在他寫作的時候,有越來越多的外邦人開始進入教會,猶太人跟教會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分歧。事實上,在主後85年,就是馬太福音剛剛完成的時候,主後85年,基督徒就被猶太會堂逐出。在那個時候,猶太基督徒被會堂趕出,他們不準在會堂中敬拜,教會從此分裂。
我記得,有一次我惹了一個麻煩,因為我說亞伯拉罕和摩西如果在今天,都當不成以色列國民。這是事實,只是沒有人敢說。一個猶太人可以信奉無神論、不可知論、或是佛教等等,你都還是以色列國民,惟獨信耶穌,那是不行的。亞伯拉罕以及摩西都相信耶穌,以利亞也相信,所以他們都當不成以色列國民。那是因為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分歧,猶太人和基督教會之間有很大分歧。
最初,教會里面只有猶太人,門徒跟會眾也都是清一色是猶太人,馬太專程寫這本書給猶太人看,時間點正好是教會快要分裂的時候。他的用意是什麼呢?有兩個原因:首先,他想告訴猶太人,教會的門永遠敞開,他希望和猶太人保持關係。馬太是猶太人,那些都是他的同胞,耶穌本身也是猶太人,所以教會的大門永遠是敞開著的。馬太要告訴他們,教會永遠不會拒絕猶太人。他心裡跟保羅一樣,渴望猶太人迴轉相信彌賽亞。第二個原因,馬太之所以為猶太人寫了這本福音書,是希望基督徒不要忘記,猶太人是基督徒的祖先。馬太福音特別強調耶穌是出於猶太血脈,耶穌源於猶太曆史,並且追溯耶穌的家譜到亞伯拉罕和大衛。所以,他一方面告訴猶太人不要拒絕基督徒,另外一方面告訴基督徒不要放棄猶太人。馬太福音把猶太人和基督徒帶回同一條路,他在這項特別的任務上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
我們先休息一下,下一集我們再來談一談馬太福音對基督徒的重要性。我是一個外邦人,我想在座大多數人也都是外邦基督徒。我偶爾會被誤認為是猶太裔基督徒,那是因為長相的關係,這個鼻子是家族遺傳的。雖然我不是猶太人,但是我很喜歡馬太福音,我喜歡它所傳達的資訊。好了,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