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唐悲歌
江湖密宗之最後的解靈人 墨羽青衫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安祿山雖在華清宮裡享受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溺,但他總覺得楊貴妃並沒有真心把他當成兒子對待,她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拿自已找樂子罷了。
他心裡暗暗發誓:“終有一日,我坐上了天子寶座,你們這些人曾經帶給我的恥辱,到時定要一併清算。”
天寶十四年,風雲突變,安祿山終於扯下了偽善的面具,揭起了反叛的大旗,宣稱奉天子密詔,發兵誅討楊國忠,在范陽起兵造反。他率軍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河南之地望風而降,東都洛陽亦難逃厄運,轉瞬落入叛軍之手。安祿山在洛陽城頭,黃袍加身,大燕帝國橫空出世,一時之間,天下震動。
在安祿山叛亂的陰雲籠罩下,大唐的輝煌似乎一夜之間變得搖搖欲墜。楊玉環,這位曾經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貴妃,此刻卻深陷於恐懼與憂慮的旋渦之中。她的記憶如同風中殘燭,忽明忽暗,每一段閃回都伴隨著對未知命運的深深恐懼。
楊玉環靈體的記憶到了這個時候顯得非常不穩定,跳躍性比較大,非常雜亂,我估計是因為她長時間的錦衣玉食,對這突來的變故讓她無從適應了,現在她整日在擔驚受怕中度過,難免有些精神錯亂。
一日,唐玄宗滿臉怒容地踏入華清宮,那一刻,空氣彷彿凝固,往日的歡聲笑語已不復存在。楊玉環強作鎮定,試圖用笑容掩飾內心的慌亂,但那雙明亮的眼眸中卻難掩憂慮。“陛下,究竟發生了何事,讓您如此焦急?”她的聲音雖輕,卻透露出難以言喻的關切。
唐玄宗的拳頭緊握,青筋暴起,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愛妃,安祿山那逆賊造反了!他竟敢背叛朕,背叛大唐!”楊玉環聞言,心中一緊,但隨即又試圖以理智去分析:“祿兒他…他怎會如此?是不是有什麼誤會?”她的話語中帶著一絲不願相信的顫抖。唐玄宗苦笑,那笑容中充滿了苦澀與無奈:“愛妃,此事確鑿無疑。那賊子野心勃勃,早已圖謀不軌。朕真是瞎了眼,竟養虎為患!”
楊玉環從未見過唐玄宗如此模樣,心中驚駭之餘,更多的是對未來的不安。她顫抖著,幾乎說不出話來,只覺一股寒意自腳底升起,遍佈全身。唐玄宗見狀,心中一軟,所有的責備都化為了烏有。他輕輕拉起楊玉環的手,溫柔地撫摸著:“愛妃,別怕,我大唐根基深厚,兵多將廣,定能平息此亂。你只需安心,一切有我。”
然而,現實卻遠比想象中殘酷。戰報如雪花般飛來,每一份都承載著失敗與犧牲。唐玄宗的焦慮與日俱增,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整個人彷彿被抽空了靈魂。楊貴妃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用盡所有辦法,只為讓唐玄宗能有一絲喘息之機。她陪他散步於花前月下,為他彈奏琴曲以解憂愁,甚至親自下廚,只為做一碗他最愛的湯羹。但這一切,似乎都無法驅散他心中的陰霾。
某夜,當唐玄宗終於在楊貴妃的溫柔安撫下沉沉睡去時,整個宮殿都鬆了一口氣。然而,這份寧靜並未持續太久。高力士的急報如同晴天霹靂,將唐玄宗從夢中驚醒。他猛地坐起,劇烈地咳嗽著,彷彿要將所有的痛苦與憤怒都傾瀉而出。楊貴妃連忙上前,輕拍他的背,眼中滿是憂慮與心疼。
“陛下,安賊已破洛陽,正向潼關逼近……”高力士的聲音顫抖著,生怕觸怒了這位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的君主。唐玄宗的臉色鐵青,眼神中閃爍著決絕的光芒。他知道,自已必須做出抉擇,為了大唐,也為了自已的尊嚴。於是,他下令連夜召叢集臣,於大明宮議事。
楊玉環看著唐玄宗匆匆離去的背影,心中充滿了不安與恐懼。她知道,這一去,可能是生離死別。她默默地祈禱著,希望佛祖能保佑他平安歸來。然而,她更擔心的是,一旦唐玄宗有個閃失,她將何去何從?
楊玉環此刻控制不住地掩面哭泣了起來,心裡默唸著:“佛祖保佑... ...”
下一幕畫面:聽說唐玄宗要御駕親征,並下詔書由太子李亨監國,同時也透露出了要退位的意願。楊玉環的堂哥楊國忠,此時的大唐帝國宰相,一直暗中結黨營私,任用非人,沒少給唐玄宗出餿主意,大唐帝國走到今天和他有莫大的關係。他擔心一旦李亨即位,自已必然難逃一劫。
於是,他急忙召集韓、虢二夫人,共商對策。“太子素與我楊家不睦,若他登基,我等恐難善終。”三人一番商議後,決定由二夫人入宮,向楊貴妃陳說利害。
二夫人入宮後,一番添油加醋的言辭,讓楊貴妃本就紛亂的心緒更加沉重。但她心中所憂,並非楊家前程,而是唐玄宗的安危。她深知,唐玄宗若親臨戰場,必是凶多吉少。於是,她毅然決然地走向唐玄宗,眼中閃爍著堅定:“陛下,臣妾斗膽進言,您乃萬金之軀,大唐之根本,豈能輕言親征?您當以社稷為重,萬民為念,切莫以身犯險。”
楊貴妃非常聰明,並沒有從個人方面勸說唐玄宗,而是上升到家國大事、萬眾子民的角度來說服唐玄宗。
唐玄宗決定的御駕親征也是被逼無奈之舉,他一個已過古稀之年的老人上戰場也是很不現實的事情。說白了,他不過是做做樣子,為前線將士打打氣而已。既然現在楊貴妃用家國和子民的安危來勸阻,唐玄宗當然就順坡下驢,再也不提親征的事了。
可前線計程車兵一聽說陛下不來了,頓時士氣就大大消減了,這時軍中更有傳言說是楊貴妃妖言蠱惑了皇上,導致陛下放棄了親征的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