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聞言,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看向司馬懿,問道:
“你是說,我們不爭一時的輸贏,而是追求最終的正確與正義?”
司馬懿聞言,恭敬地行了一禮,算是預設了曹丕的理解。
曹丕見狀,心中有了計較,他站起身來說道:
“好!就照仲達說的辦。
來人,伺候我洗漱更衣,就算是去赴死,我們也得保持應有的尊嚴和整潔。”
曹真一聽“赴死”二字,臉色大變:“赴死?為什麼要去赴死?”
曹丕一臉輕鬆地說:“哦,剛才是跟你開個玩笑,別緊張。”
曹真這才鬆了口氣,但隨即又瞪了司馬懿一眼。
然後,他一頭扎進了臉盆裡,算是給自已提了個神。
曹植與楊修策馬疾馳至城門口,馬蹄聲轟鳴,塵土飛揚。
“拜見四公子!拜見楊主簿!二位大人如此匆忙,可是要即刻出城?”
西城門吏恭敬行禮,目光中帶著一絲疑惑。
曹植神色凝重,沉聲道:
“我等乃奉丞相之密令,出城以犒賞三軍,激勵士氣。
事態緊急,望將軍能體恤,即刻開啟城門,以便我等能迅速完成任務。”
西城門吏面露難色,解釋道:
“公子、主簿,非是小臣有意為難。
昨夜丞相親頒詔命,因大軍即將出徵,為保城中安寧,特令全城進入戒嚴狀態,今日無論百官還是庶民,一律不得擅自出城。”
楊修聞言,眉頭緊鎖,語氣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荒謬至極!我等正是執行丞相的軍務,怎可受此阻攔?
延誤軍機,其罪非輕,你區區守衛,可曾想過後果?”
西城門吏連忙跪拜,惶恐道:
“主簿息怒,小臣深知軍令如山,但丞相之令亦不可違。
若主簿與公子確有要事,還請速速返回,向丞相求得放行手諭,屆時小臣定當遵從,即刻開城。”
楊修怒目圓睜,怒火中燒,他深知時間緊迫,不容耽擱,遂厲聲道:
“此刻分秒必爭,豈能容你推諉?若再不開門,休怪楊某劍下無情!”
話音未落,楊修已拔劍出鞘,寒光一閃,直指守衛心窩。
守衛見狀,雖心中驚駭,但仍強自鎮定,試圖拉住韁繩,阻止他們硬闖。
“住手!楊德祖,你……”曹植驚愕之餘,試圖勸阻,但楊修已不容他多言,劍鋒一轉,刺入守衛衣襟,鮮血瞬間染紅了衣襟一角,守衛痛呼一聲,躺倒在地。
楊修手持滴血之劍,環視四周,目光如炬,其餘守衛見狀,皆面露懼色,紛紛後退,其中幾人更是慌不擇路,急忙跑去開啟城門。
“子建,事已至此,多說無益,速速離去,以免夜長夢多。”
楊修收劍回鞘,拍打著曹植坐騎的臀部,催促道。
曹植望著楊修,心中五味雜陳,但他知道,此刻已無退路,只能衝出城門,消失在塵土之中。
\"報!楊修大人已斬殺西城門吏,攜同四公子曹植,突破重圍,衝出城外!\"
荀攸與荀彧二人在尚書府中,聞言後不禁相視一眼,眸中略過一絲複雜的情緒。
荀攸輕揮衣袖,示意傳令兵退下,隨即沉聲問道:“此等雷霆手段,確顯狠辣決絕。然,東門那邊,何以至今尚無動靜?莫非,尚有變數?”
荀彧則微微垂首,目光深邃,似在衡量著每一個可能,心中盤算著局勢的微妙變化。
與此同時,城外,曹洪將軍焦躁不安地來回踱步,心緒難寧。
忽聞遠處塵土遮天蔽日,伴隨著急促而有力的馬蹄聲,兩個人騎馬迅疾逼近,待到近前,方見竟是四公子曹植率先而至,手中高舉丞相之詔。
\"丞相有令至!\"曹植的聲音穿透喧囂。
曹洪一愣:“怎麼是四公子?”
隨即迅速反應,高聲喝道:\"接丞相令旗!\"
眾將士聞令,齊齊跪拜,場面肅穆而莊重。
轉至東門,氣氛卻截然不同。
曹丕立於城下,怒目圓睜,聲如洪鐘:
\"速速開門!若再遲疑,休怪我劍下無情!\"
東城門吏面色蒼白,顫抖著聲音回應:
\"中郎將息怒,小臣若違命放行,恐累及滿門老幼,此中苦衷,望中郎將體諒。\"
曹丕聞言,怒火中燒,拔劍欲斬,卻被一旁司馬懿及時制止。
\"中郎將,且慢!\"
司馬懿語氣沉穩,\"我等所爭,非一時之勝敗,而是長遠之是非曲直。今日若以力壓人,恐失人心,更陷自身於不義之地。\"
曹丕聞言,怒意稍減,但心中不甘猶存,他將劍緩緩歸鞘,瞪視城門片刻後,終是長嘆一聲,調轉馬頭,帶著滿腔的憤懣與不甘,緩緩回城。
東城門吏身姿挺拔,雙手抱拳:“多謝中郎將大人寬宏大量,不殺之恩,卑職銘記於心,他日定當竭力效勞以報。”
尚書府內,氣氛凝重而深沉。
傳令兵疾步而入:“稟令君!中郎將並未如預期般出城,反而在東門處折返,現已歸城。”
荀攸聞言,輕嘆一聲,揮手示意傳令兵退下,隨後轉向身旁的荀彧,沉聲道:
“叔父,司馬懿此舉,實乃不如楊修之果決。亂世之中,若無狠辣手段,只怕難以立足,‘贏’字當頭,談何容易。”
荀彧輕撫長鬚,目光深邃,緩緩道:
“攸兒,你言之有理,但世間之事,往往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一個人若過於渴求勝利,其心中必生執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樣的姿態,在旁人眼中,實則已先輸一城。”
荀攸若有所思,追問道:“叔父之意是……”
荀彧微微一笑,語氣中透著幾分超脫:
“其實,無論是那面令旗,還是這道命令,都不過是權謀遊戲中的棋子罷了。真正的勝負,不在於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人心的向背與長遠的佈局。”
荀攸恍然大悟,隨即又生疑惑:“可丞相他……”
荀彧打斷道:
“丞相心中自有丘壑,這封詔書,看似是取捨之題,實則是對我等心智與忠誠的考驗。
人皆言取易舍難,即便貴為丞相,面對不得不捨的抉擇時,亦會陷入兩難。
好了,時辰不早,我們該去面見丞相,共商大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