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隨著補給難題逐漸顯現,戰爭的戰線綿延過廣。

不自覺中,項燕糾集了六十萬大軍,對抗李信僅有的二十萬秦軍。

雙方交鋒時,楚軍人數佔據絕對優勢,鬥志高昂,並且對歸屬秦國抱有深深的抗拒之心。

失敗來臨。

敗於楚手的是李信。

雖然二十萬大軍遭受重創,仍有少數倖存。

大敗訊息震驚秦國全國。

近期連續的大戰已顯示出秦國的膨脹,就連昭襄皇帝本人也未能逃脫這個趨勢。

但這次慘敗讓昭襄清醒意識到現實。

他緊攥著手中的情報,手指幾乎變得蒼白。

昭襄垂眸,揉皺了額際的眉頭,“輸了。

一次沉重的打擊,二百萬兵力幾乎全滅,狡猾的楚國竟然透過深遠的戰略空間拖垮了李信。

深沉的宮殿內寂靜如常。

自李信出兵以來,已是近兩個月的時間了,寒霜漸濃。

王翦認為,年前集結六十萬部隊進行攻勢勢在必行。

然而他心底那份不甘仍如熊熊烈火。

剛剛嚐到了苦果的秦國,在諸侯之間造成了不小震撼。

王翦沉嘆道:“對於秦國,楚國民眾存在著深厚的反感情緒,我們並未派出公子荊,也是出於防範楚國反抗,然而事實表明,楚國內上上下下,根本無法真心向我大秦屈服,哪怕是我們攻陷了六十萬土地,也是如此。

王翦早就明察秋毫。

即使是秦國,若征服楚國而不能將其真正收服,反而弊大於利,不如不攻。

不然,楚國龐大的領土就會變成一顆定時 ,隨時隨地可能引燃,給大秦帶來沉重的打擊甚至是毀滅。

楚國就像一個沉重的包袱。

正在此時,門忽然敞開,一個人衝進來喊道:“報告!八百里加急!郢都陳地的昌平君公開背叛大秦,加入了楚軍陣線。

甚至連楚國大將項燕等人已擁立昌平君為新任楚王,李信將軍二十萬兵馬幾乎在郢都被完全擊潰。

似乎受到將閭影響,李信的戰術更為激進,在歷史上罕見,他果斷領軍直逼有兩萬餘守衛的壽春。

正是這一微妙轉變,如同蝴蝶效應提前引發了一定歷史軌跡。

贏政驟然起身。

他試圖說話,然而作為慈父的臉上噴射出一口鮮紅,氣血攻心後,癱倒在地板上,一動不動。

昌平君叛秦,在背後捅刀子。

“父親,你的缺點便是太過仁厚。

”昏迷過後重拾意識的贏政凝視著頭頂的屋頂陷入沉思。

回望過往,關於仁慈的說法,他曾懷疑將閭的話,但從不完全相信。

但現在,信了,而且事實給了他當頭棒喝,昌平君的背信棄義。

他曾經對昌平君抱有極大的信任,期待他平叛後的功勞。

然而,昌平君的選擇出乎所有預料。

贏政感到難以置信。

“昌平君畢竟出身楚 室血脈,”王翦嘆息著在他身邊說道,“誰也想不到,他會向秦國背後狠狠一擊,二十萬精兵近乎灰飛煙滅。

“三公子,三公子呢?”醒來的贏政眼睛滿布血絲,語氣緊握。

“找來小三!我定讓小三碎了那幫傢伙的骨頭,楚國人不是骨頭硬嗎?就讓他們見識見識寡人的力量。

甚至反對戰爭的人群也包括扶持蘇的黨派和昌平君的集團。

早前他們曾基於安撫楚國而反對將閭領軍,儘管贏政曾想減少楚國的敵意,但這善意反而成了對方反擊的燃料。

如今,項燕以六十萬大軍、昌平君為新任楚王,率軍反抗秦國,這個震驚天下的訊息使一切逆轉。

而將閭早已默默等待這個轉機。

在大庭廣眾面前,昌平君徹底玩弄了秦國,將數十萬秦軍覆滅,並最終登上楚王的位子。

現在贏政對任何人都心存懷疑,甚至連他的老戰友王翦都不再完全相信。

他意識到,此次被昌平君背叛,損失慘重,遠非史書所述一般。

“命令下去,上將軍武安君將閭率領全部兵馬,立刻向楚國出兵!”他的眼神中燃燒著怒火,下達堅決指令。

他已經準備好傾盡全力攻打楚國,彌補這場前所未有的慘敗。

六十六

\"父王無需擔心這麼多,十萬騎兵已然足矣。

恰好我從上郡帶來十萬匈奴的戰馬,只要配上秦精銳士卒十萬,即可組建起十萬騎兵部隊……\"將軍呂抬起手臂。

十萬?!

王翦幾乎撐不住震驚之情,如果換作其他人說這話,他會認為那人已經喪失理智了。

他對楚國的情報可謂如火純青,將軍呂要做什麼?

\"大王,長公子在外面請求晉見。

\"王翦還未回應,外頭便響起稟報道。

\"宣他進來吧。

\"嬴政的聲音顯得微弱。

那次衝動之下,在公開場合無意提及無法扶起來的扶蘇,此話迅速傳播,讓他成了軟弱不堪的象徵。

平靜下來之後,嬴政也對當時的衝動有所後悔。

再說,歲月流逝,扶蘇雖為長子,與帝位之間的距離正不斷加大。

騰、騰、騰!

扶蘇的速度相當快,快步進入,見到嬴政躺在床上,他的表情悲痛欲絕。

然而,緊接著他堅定地說道:\"父王,如今已非動武之時,我希望建議與昌平君進行和談。

\"

\"哦?\"嬴政的眼眸犀利如箭。

但扶蘇堅持道:\"昌平君有難言之隱,我相信他。

\"說罷,他立即行了跪拜大禮。

當今的禮法不支援未經允許就跪見 ,這一點,他知道。

\"哎、哎、哎!!\"虛弱的咳嗽聲伴隨著嬴政的話語響起,手指向門外:\"快走,現在就走。

\"

廢柴扶蘇,眼中全是沮喪。

嬴政心中充滿失望。

他曾期望將領軍政交給扶蘇,讓他執掌兵馬,這是給予的最後機會。

然而匈奴入侵邊關後,扶蘇爭奪王儲繼承的競爭基本宣告失敗。

儲位的歸屬,已在嬴政心中鎖定九成:秦國需要一名鐵腕強君,他承認自已曾有過仁慈。

若來一個更為仁慈,近乎聖母的人,國家豈不是早就 了嗎?然而,扶蘇毫無察覺,王位對他而言漸行漸遠。

\"父王出兵楚國,乃是致命之誤。

\"扶蘇說完,滿臉憤慨轉身離去。

他意識到無法說服對方。

然而,看到將軍呂矗立於此,扶蘇心底泛起懼意。

戰國之第一戰神,震懾如同陰影籠罩生命。

\"不可能這樣,父王並非糊塗之人,若派出老三,楚國絕不會輕易罷手。

父親不會愚蠢到這般程度!\"對於本就激烈反對入侵的楚國來說,若再來這樣的超級 ,對抗的意志恐怕會被激增無數倍。

然而,現實與理想往往相違背。

待在宮殿外的扶蘇看見將軍呂走出來,握緊了自已的拳頭。

志趣不投則各不相見。

他和將軍呂的觀念截然相反,他們的世界觀背道而馳。

將軍呂的主張是在世界構建一極嚴格而臣服的局面,而扶蘇則嚮往仁政法治的社會,並希望實行分封制度,所有人能安居樂業。

這便是兩者的根節點差異,從這個時代的角度看或無可指責,然而以歷史的目光審視,則堪稱頭腦混沌。

扶蘇的思想彷彿被驢踢了一腳般,只會胡鬧出毀滅性的決策。

將軍呂緩步走出宮殿,平淡的眸子僅掃一眼扶蘇,便不再留連。

在他的掌心裡捏著代表權威無邊的虎符——統帥全 隊

砰!砰!!

嘩啦啦——扶蘇彷彿連牙齒都被緊張地咬崩。

究竟為何?為何必須使用這位嗜血如命、眼裡只剩下 的老三來執行這樣的使命。

然而,將閭卻只留給他們一道背影。

一名超凡劍客,也在宮殿深處緩步走出,他眉頭深鎖,警惕地目送著將閭離去的步伐。

噠噠噠……隨著暮色降臨,巍峨的咸陽城響起陣陣蹄聲,令人驚懼的騎兵部隊如同海潮一般從城門滾滾而來。

這段時間以來,李信出兵期間,幾乎集結十萬匹良駒,源源不斷地送到咸陽。

儘管將閭並未帶走大部分。

十萬騎兵,加上二千虎符軍團,這是秦王的軍隊要對楚國發動的第一擊,從咸陽城洶湧出發。

“來了!來了!!”

在扶蘇幕府裡,即使權勢受損,依舊人氣爆棚,許多人才匯聚,渴望得到扶蘇庇護、進入仕途。

這正是秦國的隱患。

秦政久久猶豫不決是否冊立將閭為繼承人。

究竟是為什麼?歷史記載中直到他臨終,儲位始終懸而未決。

原因就在於扶蘇的影響,他在朝廷內影響力非凡。

仁義無雙的名聲猶如一道無形的枷鎖。

即便扶蘇本身無望重振,其他的公子早已無法與他競爭;他依然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備受朝臣尊崇,門庭若市。

然而,將閭府上的安靜與之形成鮮明反差。

作為天下無敵的殺戮者,震懾力強大無比,以至於無論是軍事將領或是朝廷官員都不敢輕舉妄動。

六 室的聯盟網路如同蛛網般密織,許多貴族與秦廷都有牽扯,甚至涉及秦政自身。

一個潛在的利益集團,如果此時不採取行動,未來將很難有所作為。

之所以在楚國攻勢開始時不提名將閭為領軍前鋒,皆因此考量因素在作祟。

貴族們都畏懼,甚至楚國貴族也希望避免任何可能出現的變故。

對於他們的父親王贏政而言,表面上仁慈的背後隱藏著複雜的利益權謀。

嗒嗒嗒嗒嗒——

扶蘇佇立於幕府門外,凝視著那鐵騎消失在遠方。

“父王,為什麼您堅持孤身一人行動呢?”他眼神困惑,望著遠去的身影。

扶蘇內心疲憊不堪,儘管匈奴災禍由他惹起,但他堅持心中的道德準則——施行仁政,是他不可動搖的信仰。

無論再遭何事,他都會選擇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應對,他堅信那是中了匈奴奸計。

再次發生同樣的事件,他依然要依靠仁德說服對方。

隨意殺戮無辜,跟那些遊牧民族的行為又有什麼區別呢?奪戰馬,掠奪牛羊,甚至還傳說他在上郡屠戮了各部落,不論老幼。

這樣殘忍的做法,和匈奴的行徑有什麼差異?

秦國應該憑藉自身的教化來傳播仁愛而非野蠻。

他的拳頭攥緊。

這樣的秦國,一定要變革,且不能再讓第三子登基。

這不僅關乎他個人,更是希望秦國能夠走上仁政法制的道路。

對此,他與昌平君懷揣相同的理念,並持續信任著他。

可能世人會認為他固執或是愚笨,但他對仁德之道的執著,正體現了儒家教義中最恐怖的地方。

堅定不移,越是單一思維的人,受到這種影響後就越是堅守信念,堅定推行儒家精神。

諸侯分封制。

這個詞從扶蘇口中低聲響起。

他已經醞釀了許多想法,期待著登上王座後的改變。

畢竟,秦國的強大……

兵力更為雄壯。

在短時間內,擁有十萬匹戰馬,一夜之間組建了十萬精英騎兵,全是秦國精銳,名叫秦銳士兵。

秦銳領兵,帶著兩千名大刀手離開咸陽,疾馳直奔軍營。

率領這支十萬人的騎兵軍團浩浩蕩蕩穿過襄城與昆陽,徑直奔向召陵。

楚國此役不僅勝利在望,而且是壓倒性的勝利,秦國眾多城池落入他們的掌控之中。

然而秦銳對此並無太多掛懷,只是淡淡地道:“兩次生擒昌平君。

他手中捏著地圖,此時隊伍已過昆陽,而後面的地域皆為楚國佔據。

儘管魏國有令武卒的實力驚人,雖曾遭白起重創,但他們軍隊的強大仍然不容小覷。

齊國的騎兵更是遠近聞名,他們的騎兵極為精良,若是非匡章本人決然不會如此篤定。

然而,秦銳做夢也沒想到,他的精兵對陣齊國久負盛名的強弓騎兵,結果竟是自已把敵軍斬得落花流水。

經過商鞅變法,士氣如虹的秦銳士兵人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

秦銳所說的六十萬兵馬,並不包含其他輔助兵種,那便是商鞅革新後的秦國內全部由精銳組成的六十萬戰力。

楚國雖地大物博,軍隊卻無力抗衡,或許正是因為戰亂較少。

在秦統一六國以前,楚國土地廣大非同小可。

王賁看著地圖道:“項燕集結六十萬大軍,紮營在郢陳。

”自從消滅李信之後,項燕的大軍便駐紮於此。

\"既然如此,我們避開項燕直接攻往壽春。

\"秦銳作出決定,要一舉解決昌平君及其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