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8年二月底,北風季的尾巴。

張七又要出動了。

他將張五調了回來,讓其以王府總管的職務與顧君恩、夏金澤、曾雪麟、李忠明組成臨時委員會,小事就由他們五人商量著辦,大事則透過電報的方式報給他。

莽素姬在得知張七刻意隱瞞了他父親平達力的死訊後心裡一直藏著怨恨,一氣之下竟帶著孩子回到了阿瓦城。

張七也沒有阻攔。

對於張五,他原本是有些成見的,現在想起來自已還是有些小雞肚腸了,以前他沒有跟隨自已北上建昌,而是接受了李定國的安排,成為大定營左營參將也是人之常情。

當時的他雖然立了些功勳,但與李定國比起來還是遠遠不夠看的,自已是站在穿越者的角度上看問題的,張五自然不能。

說起來張五與張九有些類似,比較而言,前者更為圓滑,作為重臣更為合適,在他不在的這段時間裡穩定顯然是壓倒一切的。

吳國棟回來了,得知他們的事情後張七也是唏噓不已。

原來他帶著兩百人的小分隊從長江南岸前往困牛石炮臺時,半路上遇到了大隊清軍,還是吳三桂的人馬,只得按照他的建議投降了,而他安插在隊伍裡的密探則在投降之前將電報藏了起來。

眼下吳三桂已經反正歸來,他再回來也是順理成章,不過那位密探依舊潛伏在貴陽,對於吳三桂,張七顯然還是多了一個心眼。

距離上次的大戰已經過去半年了,高得傑已經開始率部進攻廣西了,為了配合他作戰,他必須做一件事情。

五年過去之後,他的水師大船也增加了五艘,每年一艘,看得出來他還是很謹慎的。

兩艘的規模與從葡萄牙人那裡繳獲得來的初代蓋倫船差不多,不過顯然已經進化到新式、船艏艉較平的蓋倫船規制。

兩艘與興明號、盛明號一模一樣。

他最上心的則是復明號。

這艘大船可是建造了一年半才落成的。

長度達到了六十米,寬度十米,高度也在十米,吃水深度也達到了四米!

是的,這是一艘設定了兩層炮窗的大型戰艦。

與興明號、盛明號相比,復明號只是多了一種火炮型別。

還是十八公分口徑,不過管徑比卻高達三十倍,妥妥的加農炮,在十七世紀更是獨領風騷的存在,不過這也導致了它五米四的超長長度,在甲板上佈列時需要與對面的火炮錯開才行。

以前的十八公分重型火炮,雖然也能將重達五十斤的鐵彈推出去,但射程只有八百米,由於膛壓等因素,更是在出膛後一百米左右就開始下降了,而這種加農炮能在三百五十米的距離上保持平直。

其射程也大幅增加,可以摸到兩千米的距離,有效射程也能達到一千五百米,如果是抵近轟擊,比如在三百五十米以內的距離上,其威力更是遠勝以前。

可以想象,當一枚重達五十斤的鐵彈或者七十斤的鉛彈以500米每秒的射速撞擊在目標物上時對其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是的,這是張七專門用來對付堅固的城牆的,眼下這復明號的中層甲板左右兩側各配置了一門,底層甲板則各配置了兩門,其餘型別火炮的配置相比興明號也略有增加。

於是,三層甲板的火炮加起來有五十二門之多,饒是如此,與後世的戰列艦相比,張七還是採取了保守的策略,底層一側最多也只有十二門火炮,給甲板上留出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處理好阿拉幹人、孟人的事情後,他與這兩國的武器貿易又恢復了起來,加上阿洪王國、西孟加拉,時下他的武器貿易帶來的利潤已經勉強能夠覆蓋境內的開支了。

這顯然不夠,他所處的位置,特別是緬北,由於地形、民情都很複雜,每一地都需要駐軍,導致他每次能夠抽出來的機動兵力實在太少。

他必須尋找更多的財源。

放眼天下,還有哪裡有更多的財源?

莫臥兒帝國倒是肯定有,不過那裡的風險實在太大,然後就是印度各地的各個蘇丹國、土邦了,錢財多半有,但肯定不多。

最後就是南洋諸國了,想要安全地往來於大清與緬甸之間,就不能用搶劫的方式來對待,他的船隻也需要停靠補給。

於是就只剩下兩個選擇。

大清、日本。

最近幾年,張九帶著船隊頻繁往來於南洋諸國,已經與各國初步建起了聯絡,並獲得了在其港口自由停靠、補給的資格,這一次,他準備進一步明確這個關係。

是的,他準備親自帶領船隊前往南洋諸國展開外交活動了。

張七下南洋開始了。

這一次,除了九艘大船,他還將自已的親衛營三千五百人全部帶上了,雖然有九艘大船,但顯然是不能攜帶馬匹的,不過三千有著米尼槍的步兵,以及五百炮兵也是一股相當強悍的力量。

加上人數同樣不菲的水兵,他對於這次行動充滿了信心。

隊伍裡,除了張九,李佔春、王牛兒、袁成功、李復國、張珏、竇驍、李豐、吳國棟悉數在列,另外如今已經成為他首席軍師的劉元初自然跑不了,張貔、馬承嗣也在列。

張五等人在密支那碼頭歡送。

對於張五來說,他現在的心情顯然十分激動。

有了王府總管這個職位,今後無論是從軍還是從政,他的地位將不亞於張九、高得傑、李忠明等人了,加上大定營左營夜不收的出身,甚至還有可能在高得傑、李忠明之上。

這次張七臨時組成的委員會里,他還是牽頭人,實際上是賦予了他極高的權力,這讓他如何不心潮澎湃?

乘著最後一陣北風,船隊很快臨海府。

府城尚未最終落成,不過外圍的城牆已經初具規模了,臨海府知府李雪峰、水陸軍事總管張鳳都到碼頭來迎接。

時至今日,滇南三萬戶已經全部遷過來了,剩餘兩萬戶也在緊鑼密鼓安排中,假以時日,中國人將牢牢佔據這處後世佔據緬甸國糧食產量六成之地。

“如何?”

還是在一座竹樓裡,張七接見了李雪峰、張鳳。

“王爺,時下一切安好,阿拉幹人、孟人都沒有前來肆擾,移民們也都能安居樂業,因為蟒蛇、鱷魚的襲擊導致的傷亡人數也在大幅減少”

張鳳插道:“半年前,我部組織了一次大量捕殺鱷魚、蟒蛇的活動,如今這裡的鱷魚和蟒蛇應該很少了”

張七笑道:“蟒蛇鱷魚沒了,其它東西肯定又冒出來了,到此為止吧”

李雪峰驚道:“王爺如何知曉此事的,確實如此,蟒蛇鱷魚大幅減少後,那河狸卻多了起來,這些傢伙時常啃咬樹木阻塞河道,眼下又成了我府頭疼的事情”

張七點點頭,“慢慢來吧,凡是還是要多方考慮,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了,我從孟加拉弄來的黃麻長勢如何?”

“非常好,這裡的氣候與孟加拉毫無二致,我等遷徙移民時已告知農戶可以種植一些,眼下家家戶戶都種上了至少一畝地的黃麻”

“很好”

這黃麻可是個好東西,織布、編織繩索、麻布、口袋、布簾、地毯、造紙均可,後世英國人在孟加拉一帶活動時,黃麻、硝石就是他們最為看重的兩大寶物。

“王爺”

李雪峰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說道。

“哦?”

“孟王幾次想前往密支那拜見您,可他們的船隻每次到了卑謬都被阿拉幹人攔下來了,這次又來了,顯然是想利用我們的船隻前去的,可惜您又要外出了”

“什麼事?”

“他想與您聯姻”

“這麼說他的處境很不佳?”

“確實如此,自從東籲城被哥丹威拿下後,他的領地愈發侷促了,周邊的緬甸人、克倫人人數還超過了他們,特別是毛淡棉一帶的克倫人時常下山襲擾,讓其苦不堪言”

“他不光準備找我吧”

“那是自然,據說羅延納曾派人前往暹羅,與暹羅王那萊締結了秘密合約,具體內容不知,不過暹羅國自從上次慘敗於我軍之手後想要恢復國力至少還需要五年,故此,彼等結算結盟了對我國的威脅也不大”

“嗯?”

李雪峰頓時意識到了什麼,“下官一時不慎,還請大王責罰”

對於李雪峰嘴裡不經意流露出的“我國”,張七還是十分謹慎的,常言說得好,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他現在掌控的滇南緬北人口接近三百萬,誰能保證他們都能守口如瓶?

一旦傳到昆明,雖然那些人並不能對自已一時半會兒造成傷害,但若是不斷暗地裡使絆子他也是受不了的。

不過,隨著李雪峰“我國”的出口,他不禁又想到了一些事情。

“陛下並沒有將白文選封為蜀王,而是封了個保寧王,兼定北將軍,雖然四川的保寧府遠比甘肅的鞏昌府大、富庶,但依舊是一個二字王啊”

“他倒是依言將原本屬於四川的烏撒府、東川府、鎮雄府三地封給了李定國,但與吳三桂獨掌一省相比還是差遠了”

“隨著清軍三番五次慘敗於我軍之手,其精銳八旗兵、綠營兵銳減,加上驕兵悍將損失的太多,其一時半會兒顯然是無法再組織大規模的攻勢了”

“不過他們依舊佔據著富庶的江南地區,就憑每年與西夷貿易的絲綢、瓷器一項每年的收入就高達一千萬兩以上,加上遠比明朝效率高企的鹽稅、商稅,依舊在財政能力上碾壓大明”

“不過,他們想要捲土重來,必定會想一個萬全的法子,否則只要有我在,依舊是有去無回”

“我以火器聞名於世,時下他們一改以往的傲慢,開始大規模接觸西夷,聽說還將原本要過一百年才割讓的香港島租給了英國人,並同時與英國人、荷蘭人大做生意,我這次前往南洋,看似風平浪靜,誰曉得又有什麼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