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忽然笑出聲,笑聲在空曠的會議室裡盪出回聲:“還記得三年前剛建基地的時候嗎?齊工為了測光伏板的抗風性,在沙塵暴裡綁了整整一夜;小蕾把電池樣品塞進自家冰箱,被愛人罵了一個星期;魏兵帶著弟兄們給裝置搭防護棚,手被鐵皮劃得全是口子。“他起身走到窗邊,遠處的智慧能源中心仍亮著指示燈,像一片沉默的星群,“那時候我們連犯錯的資格都沒有,現在卻能坐在這裡挑錯——這本身就是進步。“

張小蕾把平板轉向眾人,螢幕上跳出固態電池穿刺測試的慢鏡頭。鋼針穿透殼體的瞬間,電解質並沒有像預期那樣立刻凝固:“工業級電池的安全報告裡寫著'穿刺不爆炸',但沒提低溫下的殼體脆性。去年那輛側翻的巡邏車,電池殼其實裂了三道縫,只是沒被發現。“她的聲音低下去,“張副總問零下40℃能不能用的時候,我心裡是虛的——可可西里的測試只做了15天。“

魏兵忽然從牆角拖過一把椅子,椅腿在地板上劃出刺耳的聲響:“生物實驗室的密碼系統該換了。趙博士展示的耐輻射菌培養艙,用的還是六位數字密碼,防不住專業駭客。“他翻開筆記本,上面用鉛筆標著三個星號,“還有邊防哨所的通訊中繼,咱們的加密模組和部隊現有裝置不同步,這在實戰中就是睜眼瞎。“

齊廣坤的手指在光伏板測試報告上重重敲擊:“上午除錯儲能集裝箱時,我讓工作人員把荷電狀態調到95%,就是為了展示浮充模式的穩定性。但真實的光伏電站很少充到這麼滿,我們是為了資料好看,刻意設計了工況。“他望著窗外的光伏陣列,那些藍色板面向著夜空,像一片沉默的謊言,“周院士說我們'把技術擰成了一股繩',可這繩子裡藏著多少我們自己打的結?“

“林溪他們的'沙行者'機器人,抗干擾測試只做了電磁炮場景。“吳浩忽然想起下午那個戴眼鏡的實習生,演示避障功能時額角的汗珠,“但崑崙山的地磁異常怎麼辦?我們總說技術要'接地氣',可'地氣'到底是什麼?是邊防戰士手裡的槍,是潛艇艙室的溼度計,是沙塵暴裡眯起的眼睛。“

門被輕輕推開,林溪抱著筆記本站在門口,身後跟著兩個“沙行者“專案組的年輕人。小姑娘的白大褂上還沾著沙塵,眼裡卻閃著光:“吳總,我們剛才改了機器人的溫度補償演算法。“她把膝上型電腦放在桌上,螢幕上跳出一組新的曲線,“加了基於氣象資料的預測模型,冬天夜裡能多撐2小時續航。“

吳浩看著螢幕上跳動的引數,忽然覺得眼眶發熱。窗外的風掠過胡楊的枝葉,帶著青年創新工作室的笑聲——林溪他們大概又通宵了,隱約能聽到機器人啟動的嗡鳴。“明天早上八點,技術覆盤會。“他拿起保溫杯,水汽在燈光下凝成一道彩虹,“小蕾聯絡艦艇設計院,補做應急電源的振動測試;齊工帶人去光伏陣列,把那三個誤報的感測器全換了;魏兵升級生物實驗室的安防系統;林溪......“他看向小姑娘,“帶著機器人去崑崙山,真刀真槍地測。“

凌晨一點,會議室的燈還亮著。張小蕾的液冷系統模擬模型在螢幕上轉動,紅色的延遲曲線正緩緩變得平緩;齊廣坤在修改光伏板的測試方案,筆尖劃過紙面的聲音格外清晰;魏兵對著加密演算法手冊皺眉,手指在鍵盤上敲得飛快。吳浩站在窗邊,望著月光下泛著藍光的光伏陣列,忽然想起周院士說的那句話:“最利害的不是零件,是把零件擰成繩的能力。“

走廊裡傳來保潔阿姨推車的軲轆聲,遠處的智慧能源中心,50塊螢幕依然亮著,實時流動的資料在黑暗中織成一張網。吳浩摸出手機,給妻子發了條資訊:“基地的沙打旺開花了。“三年前剛種下時,誰也不信這戈壁能長出綠色,可現在,那些倔強的嫩芽已經漫過了光伏板的基座。

魏兵的越野車駛過光伏陣列時,他特意停了車。沙地裡的野兔又跑了出來,在藍色板行間竄動,紅外感測器的指示燈安靜地亮著,不再閃爍。他想起三年前剛來時,風颳過耳邊全是絕望的呼嘯,而現在,風裡有了青草的氣息——那是去年種下的沙打旺,在光伏板的陰影裡,長出了三片新葉。

齊廣坤回到宿舍時,女兒發來影片。小姑娘舉著畫筆畫的光伏板,藍色蠟筆塗出的線條歪歪扭扭,頂端卻畫了個巨大的太陽。“爸爸,老師說明天有沙塵暴。“奶氣的聲音透過螢幕傳來,“太陽能板會感冒嗎?“他摩挲著手機螢幕,忽然想起白天隱瞞的1.2個百分點衰減率:“不會的,爸爸會給它們穿棉襖。“

張小蕾在實驗室待到凌晨兩點。液冷系統的模擬模型終於穩定下來,她把超導材料的引數輸進去,紅色的延遲曲線變成了溫順的波浪。窗外的啟明星已經升起,像一顆冰冷的電池懸在戈壁盡頭。她想起張副總說的那句話:“戰場上掉鏈子的,從來不是複雜技術,是被忽略的小細節。“此刻那些細節在燈光下浮現,像散落的珍珠,正等著被一根線串起。

吳浩站在基地的觀景臺上時,東方已經泛起魚肚白。光伏陣列在晨霧中甦醒,每塊板都在微微轉動,追逐著第一縷晨光。他想起考察團離開時,周院士拍著他肩膀說的話:“你們在戈壁上種的不只是光伏板,是能扛住風沙的底氣。“

風從耳邊掠過,帶著遠處青年創新工作室的笑聲。林溪他們正把“沙行者“機器人裝上卡車,準備奔赴崑崙山。車身上的標語被晨光鍍成金色:“讓每個技術都紮根土壤“。吳浩忽然明白,所謂創新,從來不是選沃土還是荒漠,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種出屬於自己的春天。

晨光爬上智慧能源中心的蜂巢外牆時,吳浩的手機響了。是林溪發來的照片:機器人的履帶被拆開,裡面嵌著一層新的仿生材料,像沙漠蜥蜴的鱗片。“吳總,我們加了溫度感測器,-35℃定位誤差能控制在2米內了!“小姑娘的語音帶著熬夜後的沙啞,卻透著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