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工業集團的王總皺起眉頭:“這種模式聽起來很理想,但實戰中,網路一旦被幹擾或摧毀,整個體系不就癱瘓了?”他常年和裝備打交道,對“可靠性”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這就是我們強調‘混合儲能’的原因——物理上也要有‘冗餘’。”吳浩指向示意圖中的紅色節點,“每個作戰單元都有獨立的能源系統和基礎指揮模組,網路通暢時協同作戰,網路中斷時能獨立戰鬥。就像沙漠裡的胡楊,既能抱團形成防護林,單株也能在戈壁中頑強生存。”他笑了笑,“我們的‘沙行者’機器人就有這個特性,叢集被幹擾後,會自動切換成‘狼群模式’,各自為戰又相互策應。”
汪良工一直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這時忽然停下筆,推了推眼鏡:“剛才聽了技術趨勢和作戰思想,我更關心一個宏觀問題。”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軍方領導和專家,“這些先進技術無疑會提升國防實力,但國防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從國家層面看,該如何構建與之匹配的國防科技體系?既要能支撐前沿技術研發,又要能快速轉化為戰鬥力,還要避免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
這個問題像一張大網,將技術、人材、體制等諸多要素都網羅其中。吳浩沉思片刻,走到會議室中央,目光誠懇而堅定:“汪工,我覺得可以用三個‘閉環’來構建這個體系。”
“第一個是‘需求-研發-應用’閉環。”他伸出一根手指,“部隊提出實戰需求,科研機構研發技術,軍工企業實現量產,最後再由部隊在實戰中檢驗——形成一個完整的迴路。我們和邊防部隊的合作就是這樣:他們提出‘高原巡邏車冬季趴窩’的問題,我們研發超級固態電池,齊廣坤團隊負責在基地測試,最後裝備到哨所——從需求到應用,只用了11個月。”
齊廣坤補充道:“這個閉環的關鍵是‘快速反饋’。以前一個技術從實驗室到部隊,往往要三五年,現在我們在基地建了‘軍民融合測試場’,部隊可以隨時來提需求,我們邊研發邊測試,像迭代手機軟體一樣迭代裝備。”
“第二個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轉化’閉環。”吳浩伸出第二根手指,“不能只盯著看得見的裝備,還要深耕看不見的基礎研究。我們的極端環境生物實驗室,每年拿出20%的經費研究‘無用之用’——比如極端微生物的基因序列,看似和武器裝備無關,但正是這些研究,讓我們找到了耐輻射、耐高溫的生物酶,為核廢水處理和高溫感測器提供了新思路。”
他拿起桌上的陶瓷隔膜樣品:“就像這個,表面看是塊簡單的陶瓷片,但背後是材料學、化學、力學的交叉研究。我們聯合了中科院、清華等12家機構,共建‘固態電池基礎研究聯盟’,才突破了這個技術。基礎研究做紮實了,應用研究才有底氣,產業轉化才有根基。”
周院士點頭贊同:“這個‘閉環’說到了點子上。現在很多地方搞技術研發,像‘狗熊掰玉米’,只盯著眼前的應用,不深耕基礎,結果就是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跑。你們能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打通,很難得。”
“第三個是‘人才培養-使用-激勵’閉環。”吳浩伸出第三根手指,“所有技術最終都要靠人來實現。我們的青年創新工作室有個‘雙導師制’——老專家帶技術,部隊老兵帶需求,讓年輕人既懂原理,又懂實戰。林溪他們團隊裡,有個剛畢業的博士生,以前只會在實驗室做模擬,跟著邊防連蹲了一個月哨所後,回來就把機器人的抗寒設計改得更接地氣了。”
林溪聽到這裡,臉頰微紅:“是這樣的。以前我們總覺得技術引數漂亮就行,去了哨所才知道,戰士們更關心機器人能不能在-30℃一鍵啟動,能不能在風沙裡自動清理感測器——這些‘實戰細節’,實驗室裡永遠模擬不出來。”
吳浩笑著說:“我們還設立了‘創新容錯機制’。只要是為了突破技術瓶頸,即使失敗了,研發投入也不算‘浪費’,還能申請‘失敗案例獎’——目的就是鼓勵年輕人敢想敢試。去年有個團隊研發光伏板自清潔塗層,試了17種配方都失敗了,但他們總結的‘沙漠環境塗層失效機理’,反而幫我們最佳化了電磁炮的防護塗層。”
張副總聽得頻頻點頭:“這三個‘閉環’,說到底就是‘實戰牽引、基礎支撐、人才為本’。我在部隊待了幾十年,最知道‘脫節’的危害——科研和需求脫節,基礎和應用脫節,人才培養和實戰需求脫節。你們這個體系,就是在解決‘脫節’問題。”
討論漸漸轉向更具體的落地措施。生態環境部的專家提出,希望將極端微生物處理核廢水的技術推廣到民用核電站;兵器工業集團的王總則邀請吳浩團隊參與新一代裝甲車的能源系統研發;連一直沉默的後勤保障專家,也興致勃勃地詢問起高原口糧的量產可行性。
窗外的戈壁在夜色中沉睡,光伏板陣列像一片藍色的星海,靜靜吸收著月光。會議室裡的討論卻依然熱烈,直到牆上的時鐘指向十點,吳浩才意猶未盡地提議:“時間不早了,各位領導和專家一路辛苦,今天先到這裡?後續我們整理一份詳細的技術報告,再和各單位具體對接。”
周院士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的星空,忽然感慨道:“幾十年前,我們在戈壁灘上搞兩彈一星,靠的是‘勒緊褲腰帶’的韌勁;今天,你們在這裡搞新能源、新裝備,靠的是‘自主創新’的智慧。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這股子‘把命運攥在自己手裡’的骨氣。”
張副總握住吳浩的手,用力晃了晃:“小吳,你們做得很好。記住,國防科技不是實驗室裡的漂亮資料,是能讓戰士們在高原哨所裡喝上熱水,在邊防線上挺直腰桿的實在東西。需要部隊配合的,儘管開口——靶場、哨所、演習場,都是你們的測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