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著吳浩,語氣中帶著期許:“武器裝備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它既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也深刻影響著戰爭的形態和國家的安全策略。你們現在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在研發幾個新產品,更是在為我們國家未來的國防安全,搭建一個堅實的技術平臺。”

張副總也站起身,目光如炬:“周院士說得對。未來的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是技術與思想的較量。我們不僅要讓武器裝備‘硬’起來,還要讓作戰思想‘活’起來,讓國防體系‘強’起來。

今天看到的這些技術,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但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技術的發展永無止境,挑戰也無處不在。”

他轉向吳浩和他的團隊:“希望你們能繼續保持這種創新的勁頭,把技術做深、做透,真正做到自主可控。軍隊也會積極配合,提供更多的實戰場景,讓這些技術在戰場上得到檢驗和完善。只有軍地協同,我們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主動。”

吳浩站起身,向各位領導和專家深深鞠了一躬:“請各位領導放心,我們一定不辜負期望。創新之路沒有終點,我們會一步一個腳印,把這些技術打磨好、應用好,為國家的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夜色漸濃,會議室裡的燈光卻愈發顯得明亮,彷彿要穿透戈壁的沉沉夜幕。牆上的時鐘悄然滑過九點,討論的熱度卻絲毫未減,像爐中持續燃燒的炭火,不斷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周院士端起茶杯,溫熱的水汽模糊了鏡片,他輕輕吹了吹浮沫,目光卻始終沒有離開投影幕上那些跳動的技術引數。“小吳,剛才聊了不少具體技術,也暢想了未來裝備,”他放下茶杯,語氣帶著學者特有的嚴謹,“但技術發展總有其內在規律。你覺得,未來十年,武器裝備技術的發展主線會是什麼?是沿著現有路徑持續最佳化,還是會出現根本性的‘正規化轉移’?”

這個問題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直切技術發展的核心。吳浩沉吟片刻,指尖在桌面上輕輕敲擊著,彷彿在梳理一團紛亂的線路。“周院士,我認為會是‘雙線並行’,既有‘量變積累’,也有‘質變突破’。”

他走到幕前,調出一張技術演進曲線圖:“您看這條藍線,代表現有裝備的迭代。比如電磁炮,從30兆瓦到50兆瓦,射程從百公里到數百公里,精度從米級到分米級,這是持續最佳化,是‘線性進步’。我們現在的脈衝儲能技術,已經能支撐30兆瓦發射,但正在攻關的超導儲能模組,未來可能讓瞬時功率突破100兆瓦——這依然是電磁炮,但威力和射程會發生質的飛躍。”

“而這條紅線,”吳浩指向另一條陡然上揚的曲線,“是可能出現的‘正規化轉移’。比如,當儲能密度達到1000Wh/kg,固態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突破2000Wh/L,現在的裝甲車輛可能會被‘電磁裝甲’取代——不再靠厚重鋼板防禦,而是靠瞬時強電磁場偏轉來襲彈藥。這就不是最佳化現有坦克,而是重新定義裝甲作戰平臺了。”

周院士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你這個‘雙線論’很有見地。那從基礎科學的角度看,哪些領域的突破最可能引發這種‘正規化轉移’?”

“能源材料、人工智慧、生物交叉,這三個領域最關鍵。”吳浩語氣篤定,“比如我們正在研究的‘金屬空氣電池’,理論能量密度能達到10000Wh/kg,是現有固態電池的20倍。如果能解決充放電迴圈問題,未來的無人機可能實現跨洲際飛行,艦艇可以告別傳統動力——這就是能源材料帶來的正規化轉移。”

他頓了頓,補充道:“再比如生物與機械的結合。我們的極端環境實驗室發現,某些嗜熱菌的蛋白質結構能在高溫下保持穩定,這啟發我們研發新型耐高溫感測器。未來,可能會出現‘生物電子融合’的裝備——用微生物降解戰場汙染物,用生物酶修復裝備損傷,甚至用基因編輯的細胞製造特種材料。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武器’,而是一種‘作戰生態系統’了。”

張副總一直沉默地聽著,這時忽然抬手示意:“小吳剛才說的‘作戰生態系統’,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技術變了,作戰思想肯定也要跟著變。”他身體微微前傾,軍人的銳利目光掃過全場,“如果未來的裝備真能實現‘能量自主’‘分散式協同’,那我們的作戰樣式會發生什麼變化?還能沿用現在的‘集中優勢兵力’那套理論嗎?”

這個問題像一塊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層層漣漪。吳浩走到窗邊,望著遠處光伏陣列在夜色中泛出的淡淡藍光,那些整齊排列的藍色板面向著星空,彷彿在默默積蓄著能量。“張副總,我覺得‘集中優勢兵力’的核心思想不會變,但‘集中’的方式會徹底重構。”

他轉過身,語氣中帶著一種洞悉未來的沉穩:“傳統的集中,是空間上的聚集——幾百輛坦克在平原展開,幾千名士兵向陣地衝鋒。但未來,可能是‘能量的集中’‘資訊的集中’,而物理空間上是分散的。比如,一百個分散式能量節點,平時散佈在百公里範圍內,各自靜默待機,一旦需要,能在30秒內透過微波無線傳能,將能量集中到某一點,為電磁炮或鐳射武器供能——這就是‘物理分散,能量集中’。”

張副總指尖在桌面上劃出一個圈:“這意味著指揮體系要從‘樹狀’變成‘網狀’...未來是不是要變成‘雲指揮’,每個作戰單元都能直接獲取資訊、呼叫資源?”

“是的,而且是‘動態組網’。”吳浩調出一張指揮系統示意圖,“就像我們的智慧微電網,2000個節點能實時匹配供需。未來的作戰單元,小到單兵,大到艦艇,都是網路中的一個節點。發現目標後,誰離得最近,誰的武器最適合打擊,系統會自動分配任務,不需要層層請示。去年我們和某部做過摹擬推演,用這種模式,防空反應時間從8分鐘壓縮到1分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