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回答:“解決起來很容易。朝堂儒家士子無法達成意見,何不在地方任其監察御史職位,監視官吏,僅上報地方弊端,如此一來便能控制全境,確保父王權威。”

秦王沉吟片刻,“此確屬一策。權傾於一身固佳,關鍵在於確保制度的有效監督與運作。”父子間的這場談論,將影響著大秦未來的治道和國家的命運。

我相信,父王對於那些頑固不化的性格也有了解,單憑些微金幣就想讓他們心動,實在不易!

儒士們視名節勝於生命,無論是顯赫的聲名在生,還是流芳百世的好名,只要他們的監察能起到積極作用,舉報一件大事就能贏得這樣的聲譽,為何不捨呢!

不過並非所有儒士皆會如此,也有怕死逐利的小部分。不過,他們終究屬於少數!父王您或許能借助他們,將其轉化為可用之材!”

秦王有些驚訝地看著扶蘇:“你什麼時候變得這樣通透,你是修習儒家的,怎麼還能如此善用其學派理論!”

“研習儒家是為了更深入的理解,並將知識付諸實際,兒臣的儒學與天下儒學略有差異!

我認為,它正適合如今的大秦時代與統一天下的局面。”

“嗯,有趣,說下去!”

“在周桓公時,華夷大地上各路儒家紛紛興盛,各種思想百家爭鳴。如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無疑是最突出的幾個。”

“廟堂決策自然選擇最能推動大秦利益的一派。但是,依兒臣看來,只尊崇一家主張略顯片面。

這四方之中,優劣並存。我認為,應發揚其優,摒棄其劣,才算是大秦國策上的明智選擇。”

“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沒錯,正是這個道理。那該如何實現呢?”

“我認為採用四家觀點有四方面:

第一,從思維層面看,國家疆土一統,思想應當趨同。為了使權利集於陛下一人手中,以儒家為主導,在思想領域確立儒家的主導地位。”

“可是儒家不是應該堅持古制嗎?這樣的話如何尊崇?”

秦王不解。

“父王有所不知,我口中的儒家並不單純是學者們的空洞說教,它是個治國工具,是民眾的嚮導,象徵著公共利益!”

“其一,父王率大軍征服六國是順天而行,體現君權天授,您作為人間領袖代天巡狩統治四海江山。這就是所謂的君權神授。

其次,實行春秋大一統,廢黜百家,儒家獨尊,讀書人會大力支援,他們會以監督者的身份在各地傳播儒學新理念,確保國內的穩定秩序。

最後,我們得掌控大秦民眾的思想。要倡導孝道,推行君主-臣僚、父子-父慈子孝、夫妻-夫唱婦隨及仁義禮智信五種社會價值觀,定義為'三綱五常'!”

這樣一來,才能讓大權合法而明確地落在父王的手中,有助於穩固國家秩序和統一。

這是嶄新的儒家理論,亦是大秦應當積極傳播的儒家文化!

“君權源於天意,三綱五常確實能控制萬民,很好!”

秦王微微頷首贊同。

“是的。有了這套新的儒學,統一的大秦符合天意,昔日列國反抗已屬註定。沒有思想依託的前朝殘黨便掀不起任何 浪了!”

“好!”

顯然,秦王並不愚鈍,這樣的儒學簡直就是專為他設計的,提供了他在天下稱王的智力支援,真正做到了名正言順。

“思路很不錯。但未知這些儒生會不會接受?”

“他們怎能不接受?這是儒學在孔子孟軻等鼻祖基礎上的發展。而且在大秦,儒家成為官方學說,他們會非常樂意看到這種變化的。

對於反對的聲音,父王儘管放心,等到廢除眾家獨尊儒術的指令釋出後,數不清的儒家學子會選擇站出來為我們鼓呼,背離新儒學者只會被視為異端,甚至都不需要我大秦動手去懲治。”

“其實是我過慮了。當年孔子奔走四方是為了儒學受到 青睞,可惜最終無果而返。現今,儒學被我看重,提升到數百年的高度,這足以讓這些學人瘋狂支援我們的。”

\"陛下,正是這樣,只要拉攏住這些知識分子,無論是對您的帝業長遠打算,或是未來的國家穩定都將大有益處!\"

\"這是你的第一條計策嗎?嗯,見解不錯,還有呢!\"

扶蘇再次舉杯小酌,潤喉之餘顯現出思索。

\"其次,提到的是儒家,它的策略善於革新,但卻可能帶來激烈反彈!變革難免觸及多方利益,難免有動盪發生。然而對於國運有益,可能會讓一個國家從弱走向強。然而,儒家過於激進,行事不留餘地,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徹底。你看從這數百年裡儒家的代表人物,如仲尼、孟軻等便可瞭解一二。\"

變革一旦啟動,他們會猶如瘋狂的詩人,在激盪中綻放耀眼光彩。韓非、李冰、荀子,都是變革社會的奇才,他們的改革政策改革軍制,使得他們的國家迅速崛起稱霸一時。

但也因為手段太決,激起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結果往往慘烈而終!他們明明預見到了結果,卻仍然堅持改革,只求在歷史長河裡閃耀自已獨特的光輝!

李斯本人也可算是激進的,在控制思想層面,甚至焚書坑儒,將除秦國史書和實用性文獻外的所有典籍悉數銷燬,雖說是時代所需,但這無疑為秦國未來埋下了隱痛,因為這一舉動削弱了言論多元,預示了日後 的基礎。

因此,秦王在整個士人集團面前樹敵甚重,還有誰能站出來為它辯護呢?史筆在強者手中,他們是選擇向世人展示哪面形象!

法家是一群在亂世璀璨耀眼但絕不適合和平歲月的瘋狂智者!

\"法家激進適合於 年代,但在太平之世行不通!可惜,我大秦雖擺脫戰亂卻非安定時期,法家思想既能應用又有侷限!\"

扶蘇專心致志地講述。

\"那麼如何恰當地使用?\"

秦王追問道。

\"利用法家理念修訂秦律,使之成為我大秦的根本法則!\"

\"用法學家編制法律,豈非最終又走向極端?\"秦王含笑道。

\"設立法規絕對不能由一家獨斷。此刻,那些被各諸侯君主排斥的墨家觀點則發揮作用,他們的與眾不同能夠平衡。”

\"墨家?\"

\"是的,儘管墨家思想帶有偏頗,但仍不乏智慧,比如墨子提倡‘明理求真,聽證實踐’這八字論點——”

八個字簡潔明瞭地闡述了墨子檢驗認識真理的三大準則——一是借鑑古老先王經驗,二是考察群眾的實際反饋,三是看政治推行是否符合國家民眾之福祉。

在制定秦律的過程中,這三種標準能實時調節和權衡利益,確保法律體系漸趨完善。“如果說敬儒治國為懷柔手段,法治本身即是刀尖上的蜜糖,既要安撫人心,又要鐵腕治理,兩者相輔相成,甜頭與懲罰並存。”

“恩,有深意。”秦王深思了一會兒。

\"確實體貼,這樣,修訂律例你可有人選?\"

\"臣建議委派廷尉李斯為主要起草人,我相信他具備此重任的實力和智慧!\"

\"李斯?\"

扶蘇莊重地點頭認同。這並不意味著扶蘇自傲;實際上秦律正是始皇時期的李斯所創,由他主導修定是沿用了原有的方向。如今的法制並非僅僅源自一人意願,而是要融合墨家觀點,需要在實際運作中不斷細化和完善,確保它符合大眾福祉,服務於國家!

\"第三步計劃很好,繼續吧!\"

\"接下來是第三個,道教。目前天下初安,但百廢待興,民生凋敝,民不聊生……\"

皇子扶蘇建議採用黃老道家的主張,休養生息,以提升大秦國力。應當輕減賦稅、關注民生,讓人民享有財富。他說實施仁政,能使天下百姓民心所向,百姓安居樂業,大秦才能持久繁榮。

秦王微笑問道:“依你而言,何為仁政?”

扶蘇答道:“減稅輕賦是其一。”接著他說,然而真正的仁政核心,其實是土地。

聽到“土地”這個話題,秦王感到驚訝,他疑惑孩子何時有了這樣的獨特見解,畢竟他對儒、法、墨、道各家學說爛熟於心,現在又懂起土地政策來?

扶蘇繼續闡述:“我認為土地是國之根本。大秦統一天下後,必將重新分配土地,以‘耕者有其田’原則分配給所有民眾。”

秦王點頭同意,“的確應當如此。”接著,他提出這一明智之舉同時也會帶來隱憂——土地分散在庶民之手,一旦天災人禍,百姓可能會面臨賣田維生的局面,長期下去,可能滋生富者佔地廣袤,窮者無處安身的不平等狀況。一旦遇上 年頭,失去土地的人民可能會變成流離失所的難民,成為 之源。

說到這裡,秦王陷入了沉思。扶蘇信心滿滿地解釋,這個歷史的教訓來自兩千年後的智慧總結,那就是許多朝代壽命短暫的一大原因是土地集中引發的社會動盪。

秦王開始反思起來:土地集中在權貴階層手中導致民眾受苦、生活無依的問題,確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他驚歎,孩子不僅瞭解儒家、法家等理論,甚至預見未來,還提出了全新的儒家理論,讓人大開眼界。這個新穎的儒家學說對他日後統治非常有幫助,他曾擔憂如何管理這群頑固的儒生,而新理論的出現或許能提供一條途徑讓他們發揮作用,同時支援他的霸業。

儘管土地制度難題不小,但現在出現的這個問題可能是解決問題的一線曙光。“蘇兒,既然看出癥結,並提出瞭解決方案,必有所思量,說來聽聽。”秦王期盼地說道。

扶蘇深吸一口氣,“土地問題歷朝歷代均為重中之重。周武王在 商朝後,首先處理的就是土地劃分問題。周朝透過井田制進行統一規劃,王室佔據的部分視為公田,分給封國諸侯的土地同樣按照層次進行分治。但是,這些制度適用於士族階層,百姓耕作的公田並未真正滿足需求,逐漸有人私自拓荒。”

說到這裡,扶蘇進一步提議,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權,賦予民眾私人產權,確保每個人有自已可耕耘的田地。“這樣就再次涉及我們之前談論的土地兼併問題,”他的眉頭緊緊糾結著,“不過,父王,土地兼併並非不可逆轉。我們需要探討更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秦王深深凝視著這個見解深刻的兒郎,內心感嘆扶蘇洞察時勢,思維深邃,期待傾聽他的應對之策。

\"父王,微臣以為,土地兼併的根源就是土地私有化,而讓百姓自決其田才是關鍵所在!\"

\"你這說法聽下來,似乎私有土地還是不妥當的,對吧?\"

\"沒錯!\"

\"我認為土地不應該私屬個人,而是應屬於我大秦國,全國的土地應納於國庫之內。我們測量每一寸土地,記錄詳檔!然而,對於百姓,他們可分得部分田地,然而土地本身的所有權仍歸屬大秦。百姓可在領有的土地上耕耘生活,然而只有使用權,沒有買賣的資格。這樣,兼併現象便可大大遏制!\"扶蘇眼中熠熠生輝。

土地兼併一直為歷代王朝始終存在的病灶,任何王朝也無法阻止。但兩千年後,有偉大人物找到了癥結的解方。即劃分清楚土地的產權與使用許可權,人民有耕作勞作的權力,卻不準買賣轉讓。此策正是根治土地兼併的基石,假使能在秦國施行,土地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扶蘇微微得意,料想父親此刻定會讚揚自已這一奇思妙招!秦王聽完後,淺笑著:“你所說的總結起來即是——土地所有權歸國所有,百姓可耕作無自 !更通俗地說,土地非百姓所有,也不屬於貴族階層,它歸屬於整個大秦國!”

\"父王理解得正是如此!\"

\"執行此舉定能讓大秦萬世永續!\"

\"好!\"秦王點頭贊同。他環顧周圍,像是尋找某個物品。不久後,他站起身。

\"父王在找什麼?\"

\"你不必管這個。\"說完,他觸控到腰部的玉帶,停了一下,接著解了下來。

握著手中的玉帶搖動了一下,他感到很適合。“過來!”秦王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