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這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遇
大秦:家父祖龍,你如何看待 安安好好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啪!”
這一聲響如疾風驟雨般掃過亂作一團的軍隊,短暫寂靜過後,局面稍稍穩住。
“父王,醒醒,不能再後退了,若是再退,我大齊就真的完了,父王大人!”
齊王從惶恐中回過神,臉頰的痛楚讓他無比清醒。
“秦軍已經攻來!”
公孫衝掙脫開他的父王,撿起地上的刀,大聲怒吼:”我是齊國公孫衝!”
忽然,一隻手阻止了他的動作,奪去了他手上的武器。
“我是齊王,士兵們,跟我殺敵,把秦軍趕下去!”
“前進!殺啊!”
齊王帶頭飛躍上了城防,迎向秦軍,此刻的他不再是那個畏懼的國君。
這話就像注入士兵們的 ,他們像瘋了一樣衝上城牆,積壓已久的憤懣亟需釋放。
雖然身後的齊軍不清楚前線的苦楚,但 的英勇激勵傳遍四方。
“陛下在城牆抗敵!”
“同伴們,跟隨我王殺啊!”
原本在城牆上看到潰敗齊軍露出的笑容漸漸凝固,秦軍沒想到很快會面臨強烈的反擊,攻勢極其迅猛!
面對猛烈,秦軍並不懼怕兇悍,反而這反撲激發了他們的戰鬥慾望。
雙方在狹小的城牆上展開最慘烈的爭鬥,不遺餘力地消滅對方。
一把利劍刺倒了一名秦軍,甚至來不及慘叫,就被數十柄兵器穿透身軀。
兩軍在那小小戰場糾纏廝殺,前後是敵人與戰友的劍尖,退無去處,只有衝鋒陷陣,擊敗眼前敵人,繼續挺進。
一名被長矛貫胸的秦軍並未倒下,而是揮舞著染血之軀,彷彿惡魔降臨,他拖著長矛向齊兵衝去,用牙死死掐住了敵人的喉嚨。
“呲~”
血水噴濺,兩軍此刻都是雙眼充血,只剩本能,長久的對抗下,好不容易有如此多士兵登上城牆,自然想要一鼓作氣攻克高唐。
齊軍決不讓秦軍佔領此城,他們也在竭盡全力守護它。
而戰況隨著每一秒的流逝而變化,生命的代價在城牆上累積。
雖身為統帥的蒙恬站在戰車上,戰場喧囂仍未平息。
秦軍依賴雲梯登城,增援困難,反之,齊軍越來越多的兵力湧上去,局勢逐步逆轉。
望著城牆上的戰鬥,蒙恬明白勝負難料:”發出撤退命令,鳴響退兵號角!”
“命令所有弓箭手、弩手、投石機對準城牆!”
“咚~咚~咚~”
金屬的碰撞聲響徹整片戰場,攻勢正盛的秦軍開始動搖,城頭的秦兵也開始逐漸撤離。
“士兵們,秦軍敗退,給我衝殺!殺掉他們所有人!”
發現秦軍撤退跡象,齊王大聲嘶喊。
狂野的齊軍追隨著他,窮追不捨,勢要把倉惶逃竄的秦軍趕盡殺絕。
“陛下,千萬不可出擊,躲一躲,逃一逃!”齊國將領慌忙叫喚。
“全軍齊射,放箭,投石器進攻,開始吧。”齊王命令道,看著箭矢如烏雲壓境般撲向高唐城牆,他的雙目通紅,清楚每一條不理智的命令意味著又有多少士兵葬生戰場。
“皇上,趕緊走!”
“父皇,走啊!”
“保護好聖駕!”
部分兵士用盾牌護持在齊王周遭抵擋箭雨,護送他離開城頭,然而剩下計程車兵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轟……”
“啊……”
呼號、撞擊、哀嚎、慘叫聲接連響起,高唐的城頭彷彿成了人間煉獄一般。
護衛簇擁著齊王離去,他緊攥著拳頭,滿目懊悔,一位領袖的失誤,足以牽動萬千子民的命運。
這一天,因為魯莽行動,數萬齊軍倒下了,永遠不再醒來了。
秦軍退兵之後,又射出了多波箭矢方漸漸撤離。
城牆上悲鳴聲漸息,驟然的沉寂讓守在城下的人愈發心慌。
他戰慄地上了城牆,只見滿地的殘軀碎片、流淌的血液,每一步踏過都像穿越十八層地獄。
齊王瑟瑟發抖,他的錯誤讓無辜的生命化為烏有。
他慢慢跪倒,對著已倒在城頭的齊軍默哀。
“寡人有罪。”
他身後,齊國將士默默跪下,無聲地為亡者悼念。
“父王,這不是您的責任,秦國太過狡詐,您挺身而出救了高唐!”公子衝勸解道。
“不必為我推諉,我之過失顯矣,數萬人的犧牲,是 率決策造成的後果,我思考,難道真的要如此繼續下去嗎?今日萬人逝去,明日恐十萬人,早晚會有那一天,高唐將士屍骨累累於此地。”
“父王,怎能有這般消極的想法?敗局並不意味著終點,我大齊還有主力,秦軍想要消滅我們不易。
父王,別失去勇氣!”
“你下去,我需要獨自冷靜。”
另一邊,高唐秦軍軍營。
蒙恬與眾將領正在覆盤此次戰役。
“我本未料想那位君王會在危急關頭依舊展現英勇,親自衝鋒,救了高唐,實在低估了他的勇氣啊。”
“是啊,真是遺憾。
如果那時君王不曾出現,他們的信心會崩潰,我軍就能輕易奪下高唐。
該死!”
“沒必要失落。
儘管損失巨大,這場勝利依然意義非凡。
看來高唐一時攻下無望了。
不知道咸陽那邊如何想?”蒙恬居中說道,詢問起臨淄的最新情報。
“那是什麼進展?這麼多日子過去,臨淄的訊息還未送達?”蒙恬緊接著問道。
就在此刻,帳外傳來馬蹄之聲,徑直直向中軍營帳。
“蒙恬何在,速接詔令!”聲音急促,要求立刻回應。
帳內的將領們聽到這些話,紛紛現出喜悅,正陷入膠著之際,他們靜聽秦王的王命然後決定下一步行動。
諸將領闊步走向營地外,蒙恬站立首位,跪伏道:
“末將蒙恬在此接受王命!”
“王命昭示:秦將王賁率兵攻下了臨淄,齊王已逃離,現殘餘齊軍退至高唐。
遵照天意,為平息賊寇,鞏固中華土地,朕已調動總計六十五萬之王師,欲統一四海。
包括咸陽五萬兵馬以及南陽十萬勁旅,他們向東挺進,不久將與高唐秦師會合。
命令秦軍由長公子扶蘇為主帥,副指揮由蒙恬、王賁擔任,全軍皆需全力協作,早一日凱旋歸京,此乃秦政二十六年的軍令。”
“末將蒙恬領旨回話!”
“將軍起身,盼將軍不負王上的厚望,早早勝利歸來。
臣尚有一件使命須往臨淄宣告聖旨,就此告別!”傳宣官撥轉馬首,飛快離開了軍營。
面對這王命,蒙恬露出驚詫神色,增兵之事他原本預料到了,只是未想到秦軍的主將是何許人也。
長公子扶蘇居然接掌六十五萬軍旅之責,這一幕太令人意外。
“給我一耳光!”
“啪!”
“輕點呀,好痛啊!”
“哎,將軍張,這就對了,沒錯,是我們在做夢嗎?我們的儲君公子扶蘇,竟是領頭統率六十五萬將士,難道說,大秦的未來君王...”
“夠了,這種事情不是你們可以隨便評論的。
陛下頒佈的王命,我們只需遵守就是,退下歇息吧!”蒙恬憤怒地呵斥道。
“遵命!”
蒙恬仰望星空,心中疑惑難解,扶蘇公子究竟做了什麼,贏得了秦王這樣的信任,得以掌控全域性。
他對秦王的魄力讚歎不已,六十五萬大軍,若扶蘇懷有異心,秦國可能會面臨重大變動,然而秦王只憑一道王命,就把這等軍權交給他。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扶蘇心存不安分的念頭,那他還真的是扶蘇嗎?他又笑了一下,大秦國,再次有了英明的領導者。
回想起過去,大秦征伐楚國之時,王翦功成名就之後歸隱田園,卻因皇帝的堅持被請出山指揮六十萬兵力攻打楚國。
然而行軍的路上,王翦要求無數良田宅第、金銀財寶以及美女作為安撫,只有這樣,才令皇帝安心。
戰爭結束時,王翦便抽身退出,完全不再幹涉軍事細節,甘於平凡生活,卸去兵權。
正是這種果敢的手腕與信任,使皇帝能夠隨即便將六十萬軍隊託付給他人。
宮廷裡的大臣們都對其深深服膺,這手腕真是到了巔峰。
此刻在高唐東部,秦兵浩浩蕩蕩向著該城進軍,這就是王賁的部隊。
自從攻克臨淄後,王賁部署了十萬士兵駐紮在從高唐到臨淄必經之地,預備攔截敵軍 擾,若有緊急狀況,他們也能迅速支援,以不變應萬變戰略應對。
其餘兵馬進入臨淄補給糧草和兵器,根據彙報,臨淄儲備充足,足夠支撐起一支六十萬人馬一年的補給需求。
得知此訊息後,王賁、扶蘇和將領們商定,高唐所需的糧草很可能還得靠臨淄提供。
這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遇。
如若能把齊軍包圍,逼使他們在飢餓中自行瓦解,也許不戰而勝的局面也不無可能啊!
王賁果斷下令,全軍迅速啟程,目的地是高唐,他留下副將李信和五萬兵士,讓他們負責收納齊軍的殘部,以確保臨淄的安全。
西線,是蒙恬的大軍;東線,王賁親自督率的大軍在行進;北線,內史騰帶領的隊伍;南面,則有楊端和所轄的兵馬。
四支力量如同四根繩索,快速編織成包圍圈,困住高唐,一旦完全封鎖,齊軍就像被困的猛虎,即使有兇牙利爪,也毫無還手之力。
“前面是什麼人?”大軍在前進過程中忽然遭遇騎兵隊伍。
“莫非是將軍王賁的隊伍嗎?”
“沒錯,是我王賁!”
“哎喲天哪,嚇壞奴才了!小的是宮裡的人,奉旨傳達皇令!”
“大軍不可停止,立即行動!”
王賁與扶蘇一行離開大隊人馬,來到這名傳旨之人面前。
“公子、將軍,有王上的詔書要宣!”
全體將軍一起叩拜在地,靜靜聽從王命傳達。
完成宣示後,扶蘇愣住了。
突然讓他統領六十五萬兵力,毫無準備,他內心慌亂無措。”公子,聖上言明,如有難題,多詢問將軍們,切勿單獨行事。
王上對你極為信任,務必令其滿意。
老奴這就回稟宮廷。”
傳旨公公宣佈完旨意後,轉身打算返回咸陽覆命。
扶蘇這時才回過神來:”請公公交慢,這段路途艱辛,請您拿些錢財置辦些飲食,稍微休整一下!”
“感謝公子體貼!”
他遞上一封信,”這是我給母親的一封信,算起來從離開咸陽至此已經一年,煩請您帶回信件,向母后報告我的安泰。”
“公子孝心可見,定不負所托。”公公答道,表示願意為他效勞。
“拜託公公交勞!”
直到目送著公公交車遠去,扶蘇才帶著不可思議的眼神凝視王賁。
同樣,王賁也對這個轉變感到驚愕。”公子,您恐怕還未看清形勢。
高唐這一戰,是大秦統一天下的壓軸之役。
六十萬兵力啊,如此大規模的決戰,只要擊敗了高唐之敵,就是無可估量的功績。
而皇上挑選的將軍個個戰功昭彰,威望極高,若是再次領兵六十萬,之後可能會引起君權動搖。
而您的處境就不一樣了,皇上先是委任您作為監察將軍,如今又提升為軍隊總指揮。
您的資歷,先是解救臨淄的壯舉早已為人稱道,現在面對高唐,或許又是一次類似的輝煌篇章。
更不用說,您作為太子,是大秦未來的象徵,領軍自然令全軍心悅誠服。”
“而且,還有兩位神將協助。
這場戰爭已勝券在握!呵,說不定我父王正是為難於挑選您兩人中的誰為主帥,最後乾脆都給了我。”扶蘇開心地大笑道。
”公子言辭過謙了,我怎能與蒙恬相比?” 王賁謙和地回應道。
“這就太過分了,過度謙虛便是偽飾。
你在軍事名聲上,除了老將軍王翦外,恐怕無人能與你抗衡!走吧,我已經有些期待與你共同面對高唐之戰的時刻。”
扶蘇策馬向著西方疾馳而去。
蒙恬、王賁、李信、內史騰以及楊端和,每一個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今我扶蘇要親自見證你們的魅力。
然而,在這整年的時光裡,我還未曾親眼得見父王——那位千古一帝,只在他流傳的記憶片段中有所耳聞。
等到我回抵咸陽,那是否就代表著跨越千餘年的會面?這情景讓人充滿遐想與期盼。
我對尚未謀面的父王雖然已有透徹的瞭解,但要描述卻詞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