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酒令是一種中國傳統遊戲,用於在飲酒時進行助興,可以增加酒席間的互動和樂趣。
行酒令的歷史悠久,據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完備於隋唐時期。它既是一種娛樂活動,又可以說是一種在飲酒中的文化藝術創作。有俗有雅,形式多變,體例又較自由,在行酒令中不僅常常要引用典故、引用古詩,還有創作活動,因而尤其受到詩人騷客的歡迎。
1.酒令分類
《紅樓夢》裡就有寫到“女兒酒令”、“三宜牙牌令”、“加限酒令”、“花名籤酒令”、“骰子酒令”、“限字酒令”、“射覆”、“拇戰”(即豁拳或叫划拳)等,可謂種類繁多。
酒令的種類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按製作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集名令:即酒令中把人名、地名或花草名、藥名或書名等集在一起,連綴成酒令。
歌謠令:由每人說一首歌謠,格式相同、文字相等、意思要相對或相稱。
拆字令:通常會選定一個字,然後將該字的各個部分逐一拆分開,形成一個全新的字或詞語,新組成的字或詞語要有一定的意義或寓意。除了拆字還有組字的制令法。
加限令:就是增加一些限制,如王安石與陳了翁行酒令,王安石加限令說:“此令首句要鳥名,中間四書成語兩句,末句用一曲詞結起”。
雜綴令:通常是由組織者或主持人提出一個主題或要求,參與者以此進行創作或表演,形式多樣,如詩詞、歌曲、故事、笑話等等。
多變令:通常是對詞語、句子、數字等進行變換或演繹。
也有俗令、雅令之別,通令、籌令之分。如豁拳之戲,可泛稱為俗令、通令;紅樓夢裡的牙牌令,即屬雅令,雅令所用令語一般是詩辭歌賦,或者成語俗語,多在文人學士間流行。
2.酒令工具
工具多樣,有純用肢體的,有用骰子的,有用巾帕的,也有“醉折花枝當酒籌”、“剝將蓮子猜拳子”等。
傳聞1982年,在江蘇省丹徒縣出土了一批唐代銀器,其中有件燙金銀龜,揹負一隻鎏金銀圓筒,筒上刻有“論語玉燭”四字,另外還有韭菜葉形、雲頭腳的銀籌,上面刻有《論語》令句和飲酒數量。據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一套唐代酒宴行令的工具,為酒令籌。
酒籌筒高34.2厘米,底座龜形,筒身正面鐫有雙勾“論語玉燭”四字。令籌有五十支,每支上都刻有令辭,如:
“食不厭,勸主人五分。”
“駟不及舌,多語處五分。”
“匹夫不可奪志也,自飲十分。”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放。”
這些令辭均出自《論語》,所以叫“論語玉燭”。
酒令籌怎麼用沒有具體記載,但從令辭可看出有勸酒、罰酒、自飲、放過等用法。據研究者猜測,其用法可能是:行令之始,令官(或首座)先飲令酒一杯,然後從玉燭中取籌令一枚,當眾宜讀辭令,依令辭或勸或罰。被勸或被罰者飲後也即取得掣籌資格,遂即依序而行,往還不已。
3.酒令玩法
玩法也多樣,包括猜拳、抽牌令、骰子令、擊鼓傳花、射覆等,輸了的需要接受罰酒或其他懲罰。
前面的分類和工具其實就可以看出一些玩法了。下面再分享幾種常見玩法:
猜拳:最常見的玩法,如現在的剪刀石頭布就是一種。通常是兩人同時出拳,並同時喊出數字,根據所出的手勢和喊的數字來分勝負。
抽牌令:每個人在牌中抽一張,亮出牌面上的內容,然後根據內容進行一定的動作或回答問題,答錯的人則要罰酒。
骰子令:每個人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的點數或所出的點陣列合來決定誰勝出或罰酒。
擊鼓傳花:由一人擊鼓,另一個人傳花,當鼓聲停止時,花在誰手中則誰需要接受懲罰。
曲水流觴:在水的上游放置酒杯,當酒杯漂流至某一位客人面前時,他需要取杯飲酒並賦詩。
划拳:透過划拳來決定誰勝出或罰酒,通常是兩人同時伸出手指並各說一個數,誰說的數目跟雙方所伸手指的總數相符,誰就算贏。
射覆:一種較文雅的行酒令遊戲,玩法是先置酒杯於席中,杯子用巾帕矇住,此時主客各拿一帕,分別伸入酒杯中摸索,然後由一人猜出所摸為何物。
藏鉤:是一種猜物遊戲,一人將“鉤”藏於手中或匿於手外,握成拳狀讓另一人猜,猜錯者罰酒。
猜子:一人手握一枚瓜子,左右手一實一空,令對方猜瓜子在哪隻手中。也可以用三枚瓜子、兩粒花生,叫“三紅兩白”,隨意出一拳讓對方猜。先猜單雙,後猜幾枚,再猜紅白,叫作“五子三猜,兩手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