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世界格局的變化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希臘世界完成了霸主更替,斯巴達取代雅典,成為希臘世界的“代言人”。但斯巴達也並非從此高枕無憂,他還有個巨大的外患,那就是波斯帝國,一個更強大的敵人。愛琴海容不下兩個霸主,斯巴達與波斯最終還是開戰了,他們從先輩們手中接過了希波戰爭的接力棒,希臘世界的力量就在這一場場戰爭中慢慢耗竭。

與此同時,希臘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邦慢慢崛起,馬其頓,是一個偏離希臘世界中心的國家,一直被主流國家視為“蠻夷”,就像春秋初期同樣被主流國家視為蠻夷的秦楚一樣,馬其頓出了位改變歷史程序的國王,他就是亞歷山大,20歲時從其父手中接過了早已強盛的馬其頓王國,他的父親腓力二世,曾經大力發展馬其頓的軍事力量,尤其是發明了著名的馬其頓方陣,一時間橫掃其他城邦,後來被希臘人的刺客所殺。亞歷山大繼承父志,多次打敗希臘的聯軍,鞏固自已希臘霸主的地位,而前霸主斯巴達因連年戰爭漸漸邊緣化了,斯巴達為奪取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付出了慘痛代價,到頭來卻為馬其頓做了嫁衣,並不是戰爭的贏家。

希波戰爭的終結與東征

亞歷山大征服了整個希臘後,並不滿足於現狀,他的野心是整個東方,想往東擴張,波斯帝國將是他最大的阻力,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從居魯士開始經歷了百餘年的傳承,出現衰敗是不可避免的,此時的萬王之王(對波斯皇帝的稱呼)是大流士三世,此人也不簡單,上位不久便出色的平息國內的叛亂,亞歷山大第一次與大流士交戰時,波斯軍隊人數上佔據壓倒性優勢,但是亞歷山大的作戰方式不同於主流希臘軍隊,且訓練有素,幾次猛烈的衝鋒就將波斯人壓制住了,但波斯軍隊的人數優勢還在,大流士卻被馬其頓人嚇住,棄軍而逃,波斯軍隊隨即兵敗如山倒,史稱“伊蘇斯之戰”。大流士三世在逃跑時棄掉了妻子女兒,這點和漢高祖劉邦很相似,不同的是大流士三世沒有劉邦那麼好的運氣。這一仗打完,波斯算是亡了一半了。

伊蘇斯之戰給大流士三世造成很大心理陰影,他派人去求和,“割地,賠款,和親”老三樣,之前提到過,亞歷山大的野心很大,滅波斯只是征服之路上的一個環節,他直接拒絕了求和。波斯人一看沒談攏,就開始動員全國,組織軍隊。亞歷山大也沒閒著,把軍隊開進埃及,把埃及納入版圖,修建了著名的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燈塔還曾經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由於潮汐變化和地震,部分亞歷山大城已沉入海底,現在叫亞歷山大港,是埃及第二大城市。之後亞歷山大又轉攻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所滋養的兩河流域,與波斯帝國的最終決戰一觸即發。

公元前331年,希波戰爭迎來最終階段,亞歷山大4萬馬其頓精銳對戰25萬波斯軍隊,波斯軍隊依然是在人數上碾壓亞歷山大,亞歷山大故伎重施,這次是他親自帶隊,直衝大流士三世所在戰車而去,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大流士有了上次的陰影,再次棄軍而逃,馬其頓軍隊一路追殺,大流士在亂軍之中被殺,公元前330年,延續兩百多年的波斯帝國滅亡,同時從馬拉松戰役開始,希臘世界與波斯這場持續一百五十多年的希波戰爭,以希臘人勝利告終,亞歷山大成為這最後的執行者。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城,加冕“萬王之王”,以表示他統治波斯的合法性。

現在,他的帝國已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二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但他仍不滿足,他還要繼續東征,再往東就到印度了,這也是他所知道的最後一個文明,嗯……我大中華不配擁有姓名?古中國東有大洋,南面是雲貴高原,西面有喜馬拉雅山脈加青藏高原,北面是無邊的大漠和草原,自古人跡罕至,有的甚至是生命禁地,在那個時代絕對是無法突破的阻礙。而在亞歷山大東征路上,從巴爾幹半島過愛琴海,拐到尼羅河平原,再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沒有遇到天塹式的地理阻礙。那個年代認知有限,可能亞歷山大真的不知道在這大陸之東,還有一個古老而強大的文明,此時的中國處在什麼時期?中國歷史第一位秦王——秦惠文王嬴駟在位,他是秦始皇嬴政的太爺爺,商鞅已被處死好幾年了,秦相張儀正大力實施“連橫”策略……

假如亞歷山大跨越了天塹,兵臨秦長城或趙長城或者匈奴牙帳,他有嬴的可能嗎?我的答案是沒有,交通運輸能力有限,亞歷山大的後勤能平推到印度應該就是極限了,而且亞歷山大的軍隊最多時不超過五萬,戰國時期死亡人數低於十萬的戰爭甚至都進不了歷史教科書,就算跨過天塹,又能剩下多少有戰鬥力的人呢,秦,趙,匈奴以逸待勞,而馬其頓軍隊長途跋涉,人生地不熟,就算有以少勝多嬴波斯的戰例,但取勝的先決條件卻是天壤之別。

帝國的崩壞

事實上馬其頓軍隊在印度的擴張並不順利,士兵水土不服,軍中疫病盛行,只能撤退。亞歷山大回到波斯,是時候享受自已征戰的成果了,他變得像東方皇帝那樣,獨斷專行,任意殺死敢於反對自已的將領,娶了波斯公主,以波斯人為親戚,袒護波斯人,這樣做雖有利於鞏固對波斯的統治,卻也傷了與他出生入死的馬其頓將領的心,為以後帝國的分崩離析埋下禍根。亞歷山大知道如何去征服一個國家,而如何管理一個大帝國他卻從沒學過。終日沉迷酒色的亞歷山大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他從印度回來的第一年就病倒了。公元前323年,年僅33歲的亞歷山大病逝,後人尊稱他“亞歷山大大帝”。

然而,亞歷山大的突然去世對帝國的打擊是巨大的,因為他沒有指定帝國具體的接班人,在亞歷山大屍骨未寒之際,他的將領們開始內訌,之後演化成政變,亞歷山大之子被殺,再然後事態擴大,將軍們開始內戰,經過一番混戰,最後的帝國被三大將瓜分,東征時留守馬其頓的將軍們也內鬥,最後由安提柯一世建立王國,後被羅馬吞併;埃及行省總督托勒密一世建立托勒密王國,成為埃及法老,這個王朝最出名的當屬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了,最後也是被羅馬帝國所滅,這也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了,之後的埃及一直作為其他帝國的行省;塞琉古一世建立塞琉古帝國,又譯塞琉西帝國,幾乎繼承了整個波斯和印度的一部分,是三帝國中最強的,後因帕提亞帝國崛起而逐步被蠶食,終被羅馬帝國所滅。

同時,希臘世界的各個城邦也紛紛獨立,亞歷山大的帝國僅存在十餘年就土崩瓦解,其中有近十年都在戰爭中度過,他並不是東征的贏家,他和當年的斯巴達一樣,為別人做了嫁衣,斯巴達與雅典的伯羅奔尼撒戰爭耗竭了希臘世界的力量,而亞歷山大東征則將最後一絲力量用盡,從此,希臘退出世界歷史的核心舞臺。當然,東征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使得希臘文明衝出巴爾幹半島,傳向東方,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但那都是後話了。我們必須看到戰爭的殘酷及其危害性,兩次世界大戰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句話不僅適合人與自然,也同樣適合人與人,國與國,要以史為鑑,珍惜和平,切莫亦使後人復哀後人。

參考文獻:

《全球通史(第七版)》

《世界上的十大帝國之謎》

《中國那些事兒——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