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
亦稱“社會生產力”,包括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人們在勞動生產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使其滿足人的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力體現了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標誌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能力和水平。馬克思最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確認了生產力概念的科學內涵和生產力的組成要素,認為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構成生產力這種客觀物質力量的要素歸結為人自身的“自然力”、社會勞動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三個方面,並且強調“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首先具有“自然力、生命力”,“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慾望存在於人身上”,“除了從事勞動的那些器官緊張之外,在整個勞動時間內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
生產力是一個由眾多客觀物質要素組成的錯綜複雜的體系,其中基本要素涵蓋了勞動者、勞動資料以及勞動物件。正如馬克思所言,勞動過程的基本元素乃是:目標明確的行動或者說是勞動自身、勞動物件以及勞動資料。
勞動者,即那些具備特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以及科學知識,並實際參與到生產活動中的人,堪稱生產力各要素之中最為關鍵且極具活力的因子。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唯有與勞動者的行為相互融合,方可轉化成為切實可行的生產力。列寧曾經指出,整個人類社會首屈一指的生產力便是人的勞作。這裡所說的勞動者,既包含了體力工作者,也囊括了腦力工作者。尤其是在當代的生產環境下,腦力勞動者的素質及數量對於整體生產力的影響愈發舉足輕重。在高新技術領域,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具有直接同一的趨勢。鄧小平指出,從事體力勞動的,從事腦力勞動的,都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四個現代化的進展,大量繁重的體力勞動將逐步被機器所代替,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者,體力勞動會不斷減少,腦力勞動會不斷增加。勞動資料也稱勞動手段,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物件的一切物質資料,是勞動者和勞動物件之間的媒介物。勞動資料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是人們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對勞動物件進行加工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它直接傳遞人對自然界的作用,標誌著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也是區分各個經濟時代的標誌。馬克思曾形象地把它比喻為骨骼系統和肌肉系統,說它更能顯示一個社會生產時代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徵,認為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指示器。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勞動物件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加工的物件,包括自然界的現存物和人類勞動加工過的物質資料。勞動物件和勞動資料合稱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中物的因素,是社會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其中勞動者居於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三個基本要素透過社會分工、協作、經濟管理等機制,按照一定的結構組成生產力系統,發揮著整體功能。從影響生產力水平的角度看,生產力還包括科學技術。馬克思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科學技術能夠運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到生產力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的創造與運用會促進勞動者素質、勞動資料、勞動物件的深刻變革,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力。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鄧小平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是構成社會生產的物質內容,是社會發展的物質根源。人類歷史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既得的物質力量。人們不能選擇自已的生產力,每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是前人實踐活動創造的客觀結果,是當前實踐活動的物質基礎。生產力具有歷史性,是一個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動態過程。依照所使用的生產工具的不同,可以把人類歷史上生產力的發展分為若干階段,包括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以及電子資訊時代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必然會不斷前進。
生產力不能離開生產關係孤立地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統一構成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與發展。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馬克思說,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已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已的一切社會關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不同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同一社會形態中不同階段的區分和發展,也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生產關係的變更是由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而不是由人們的意志決定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