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機械能與機械功知識歸納

1、物理學中規定: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透過了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功”)

2、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透過的距離。

3、功的計算方法:

定義:力對物體做的功,等於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透過的距離的乘積。

公式:功=力×距離,即 W=F·s

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功W的單位:牛·米(N·m)或焦耳(J)

1J的物理意義:1N的力,使物體力的方向上透過1m的距離所做的功為1J。

即:1J=1N×1m=1N·m

注意:在運算過程中,力F的單位:牛(N);距離s的單位:米(m);

4、機械功原理

⑴使用機械只能省力或省距離,但不能省功。

⑵機械功原理是機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恆在機械中的體現。

5、⑴功率概念:物理學中,把單位時間裡做的功叫做功率。

⑵功率的物理意義: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⑶功率計算公式:功率=功\/時間 符號表示式:P=W\/t

⑷功率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時間的單位是秒,功率的單位是焦耳\/秒,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瓦特,簡稱瓦,符號是W,這個單位是為了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1W=1 J \/ s

6、⑴機械效率的定義:有用功與總功的比。

⑵公式:

⑶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體的重力所做的功。

⑷額外功(W額外):克服機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⑸總功(W總):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

⑹總功等於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即W總=W有用+W額外。

7、“能量”的概念: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就說物體具有能。

總結: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絡,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就越大。

⑴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

⑵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⑶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

質量相同時,速度越大的物體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動能越大;

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的物體能做的功越多,表明它具有的動能大。

物體被舉得越高,質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物體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機械能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是動力學中的基本定律,即任何物體系統如無外力做功,系統內又只有保守力(見勢能)做功時,則系統的機械能(動能與勢能之和)保持不變。外力做功為零,表明沒有從外界輸入機械功;只有保守力做功,即只有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而無機械能轉化為其他能,符合這兩條件的機械能守恆對一切慣性參考系都成立。這個定律的簡化說法為:質點(或質點系)在勢場中運動時,其動能和勢能的和保持不變;或稱物體在重力場中運動時動能和勢能之和不變。這一說法隱含可以忽略不計產生勢力場的物體(如地球)的動能的變化。這隻能在一些特殊的慣性參考系如地球參考系中才成立。如圖1所示,若不考慮一切阻力與能量損失,滾擺只受重力作用,在此理想情況下,重力勢能與動能相互轉化,而機械能不變,滾擺將不斷上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