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民數記》書名,希伯來原文聖經都是以書卷開頭的幾個字當做書名,原文書卷開頭是“耶和華說”,所以希伯來書名就叫做“耶和華說”。但是,希伯來文聖經譯成希臘文時,他們必須取個新的書名,於是取名叫“Arithmoy”,你們應該猜得出這個希臘字的意思,因為英文的“計算”這個字就是從這個字來的,所以這卷書就叫做“民數記”,應該是因為頭尾都是記錄人口普查。我不知道人口普查這個英文字的複數是什麼?反正有兩次人口普查就對了,一次在《民數記》開頭,一次在結尾。
兩次普查,都是為了軍事目的,也就是為了方便他們徵兵,所以只計算20歲以上、適合作戰的那些男丁。兩次普查的結果,男丁人數都在六十萬左右,所以可以知道以色列的總人數超過兩百萬,如果把婦女和二十歲以下的孩子算進去,總人數大約是兩百多萬人,其中六十萬個男丁可以作戰。
我常常用二十歲以上戰士的數目來衡量教會有多強壯,這個教會有多少二十歲以上能為主作戰的男人呢?我們不妨用這個方法來衡量教會的屬靈作戰實力。
來看看這裡的人口普查,第一章人口普查的結果是603,550人,這是離開西奈山時候的人數;在書的結尾又做了一次普查,結果有601,730人,次男丁少了1,800人。但是你要記得,這兩次人口普查的中間,間隔了四十年之久的時間。
《民數記》這卷書引起很多話題,但是這卷書是在講數目,計算數目沒有什麼不對,每個漁夫都會計算數目,所以五旬節那天有人在數人頭,2997、2998、2999、3000人。
計算數目沒有什麼不對,牧羊人必須數羊,漁夫必須數魚。你們都聽過一個獨臂漁夫捕到大魚的故事,漁夫和牧羊人計算數目是很正常的事。計算數目沒有什麼不對,除非動機是出於驕傲。當初大衛王就犯了這個錯誤,大衛王在打勝仗以後才來清點人數,其實他應該打仗以前就清點,耶穌說:上戰場打仗前,必須先坐下來算算看,算算自已手下的兵有沒有多過敵軍。以色列人在作戰前先數人頭,和敵軍交戰以前先算算自已有多少戰士。
很多人質疑說,實際的人數並沒有那麼多,說以色列後來在君王統治下人口只有130萬人,又說《申命記》說以色列人的數目比迦南人少很多。迦南人的數目到底有多少?好幾百萬。他們說當初只有70個人來到埃及,不可能生養出這麼多子孫,而且這麼多人不可能在西奈曠野生存,那裡沒有夠大的河谷給他們容身。所以有很多人駁斥《民數記》的內容,但是《聖經》就是這麼說,還是一句老話,你必須做個選擇,你到底要信還是不信?我相信上帝無論要讓多少人存活,祂一定都辦得到,因為祂是上帝。
你看,間隔四十年,人數仍然差不多,四十年後只相差了1,800人。總人口兩百多萬人當中,有60萬個戰士。以色列家在埃及的四百年間生養眾多,從70個人的大家族變成了兩百萬人。四十年雖然是十分之一的時間,但是四十年間人數卻沒有增加,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一件事,有一個支派少了37,000人,而另一個支派多了20,500人,這樣就打平了,所以四十年後的人數跟四十年前一樣,可見上帝沒有賜福給他們。因為上帝賜福的地方就會生養眾多,如果上帝賜福給一個教會,那麼教會人數就會增加。如果祂沒有賜福,人數就不會增加。上帝的賜福,可以從多結果子看出來。
《民數記》中看不見上帝的賜福,也許這是大家不喜歡這卷書的原因。但是我要指出一個重點,《民數記》結尾的這60萬人和開頭所記載的60萬人,並不是同一批人,其中只有兩個人存活,他們是例外,這是完全不同的一批人。在那個時候的人,他們的平均壽命是60歲,一般人通常活不過60歲,但是摩西和約書亞都活到120歲,那是很不得了的。當時男人的平均壽命只有60歲,所以60萬個20歲以上的男人,在四十年以後全都死了,只有兩個還在,就是約書亞和迦勒。我們讀這卷書的時候,常常沒有想到,40年涵蓋的不止一代,一代差不多是30年。
偏偏只有兩個人存活,這突顯出這卷書的悲劇所在,我認為這是舊約聖經中最悲哀的一卷書。也許你認為《耶利米哀歌》最悲哀,但是從故事的發展來看,這卷書最悲哀。
《民數記》中有三分之二的內容是本來不該有的,《民數記》中有三分之二的事件是本來不該發生的,這些事件不符合上帝的目的。上帝根本不想要寫出這樣一卷書來,但是我們卻有這卷書,因為《聖經》很誠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悲劇在哪裡?為什麼他們要從西奈山走到加低斯巴尼亞?
這裡是過了南地沙漠後的第一個綠洲,第一個充滿生機的地方,也是應許之地迦南的入口。從西奈山徒步走到到加低斯只要11天,只要11天,不到兩個星期。而且本來他們可以吃奶與蜜,不必吃嗎哪,不必受苦。結果他們不是花了11天走到,而是花了13,780天才走到應許之地。從地圖上來看,這條直接的路徑只要走11天,他們卻轉離加低斯,經過這個很深的裂谷,這座裂谷一直延伸到非洲,是地球表面最大的裂口。他們經過裂谷,到了對面的以東山地,最後來到摩押,其實約旦河的那邊才是應許之地。
看到這個距離你會想,如果這需要十一天,應該兩個星期不到就可以走到這裡,但是他們卻花了將近40年,總共是38年又幾個月,從這裡走到哪裡。為什麼會這樣?這段路特別難走嗎?不是,那是因為上帝沒走。上帝一次只走一小段路,然後在每個地方都待很久。因為上帝沒走,雲柱沒走,所以他們也不敢走。上帝把他們的行程耽擱了40年,祂也把耽擱的理由告訴他們,“我要讓你們放慢腳步,直到每個男人都死亡”。只留下兩個人,就是約書亞和迦勒。這種日子真的很難過,整整一代的人,終其一生無所事事,一輩子在曠野裡面,哪裡也去不了,他們的人生就這麼浪費了,這是非常嚴厲的懲罰。
大家設身處地的想想看,如果有人說,你這輩子就是個累贅,你會有什麼感受?你什麼也不用做,每天只要吃喝拉撒睡,生活沒有目標,這種日子毫無盼望,這是上帝給他們的刑罰。
到底他們在加低斯犯了什麼錯,才會受罰呢?你如果熟悉《聖經》,就會知道發生什麼事——上帝叫他們進應許之地時,他們不肯。結果錯過了時機。人生有些機會一旦錯過了,那以後就再也遇不到。這種機會只有一次,如果你不把握,上帝也許不會再給你第二次機會,我們需要嚴肅看待這些機會。
上帝叫你走的時候,你一定要走,上帝叫你去做什麼,你就得照著去做。不然,你可能得一輩子在曠野裡兜圈子,哪裡也去不了。這種地方很糟糕,什麼也不是,不前不後,不上不下,不是世界,也不是天國,既不是埃及,也不是迦南。所以有很多基督徒活得很不快樂,因為他們卡在中間。他們離開了罪,不能再享受罪中之樂,但又沒有得到上帝賜福,所以也享受不到蒙福之樂。已經出來卻還進不去,這是最痛苦的。有些人終其一生困在曠野,在那裡痛苦地死去,渾渾噩噩、一事無成,這是最大的悲劇。
《民數記》有三分之二在談以色列民的這段路程,這根本就是一段冤枉路,所以《民數記》可以說是神給我們的一本負面教材。感謝主,《聖經》是很誠實的書,裡面如實地記載了他們的成功,他們的美德;也如實記載了他們的失敗,他們的敗壞。褒貶都有,不光說好話,還會指出過失。
保羅寫信給哥林多人的時候,也談到《民數記》,保羅說: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象他們那樣貪戀的,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
這段話清楚指出《民數記》的目的。這眷書也許不受歡迎,也許你不喜歡讀,但卻是很重要的一卷書。因為,如果你不研讀歷史,就註定要重蹈覆轍。我有一個朋友寫了一首短詩說:歷史必定重演,別無選擇,因為無人肯聽。
特別是讀以色列的歷史更是重要,如果你好好的讀,就不會跟他們犯一樣的錯誤。所以這卷書記錄了他們的失敗、他們的過錯、他們的愚昧。連摩西都犯了錯,連摩西自已都沒有辦法進入應許之地,但是幾個世紀之後他進入了,在變像山上和耶穌交談,但是他等了許多世紀以後才進得去,因為摩西他也做錯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後面會談到。
所以我們才需要讀《民數記》,我們是要從他們的錯誤中去學習,看見他們所犯的過失,希望我們不再重蹈覆轍,我們也可能犯錯。
在這卷書裡,故事敘述和律法交替出現,《出埃及記》則是前半部全部記載故事和敘述,後半部全部記載律法。這卷書則是交錯出現,敘述一段故事、記載一段律法,再回頭敘述故事,再寫一段律法。
律法的作者不是摩西而是上帝,這卷書中從頭到尾有80次說“耶和華曉諭摩西說”,接著就敘述一段律法指示他們怎麼做。在故事的部分說,摩西遵照耶和華的吩咐,每天用日誌詳實記載以色列人所行走的路程。摩西還寫了一卷書叫做《耶和華的戰記》,在這卷書裡記錄了他們和別族交戰的情況,是由人口普查所徵募到的戰士,上場去打仗。
這是摩西五經中的一卷書,在這卷書裡面中故事敘述和律法交錯出現。不過,我們現在先來看看這卷書和摩西寫的另外四卷書,是否符合他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件。摩西帶領百姓離開埃及,來到約旦河谷的摩押平原,可惜走到對岸去了。
這些事件涵蓋了摩西的一生,其中《民數記》佔了很大的一塊。以色列人在曠野40年,大部分記載在《民數記》裡面。請看這裡,有紅色、綠色、紅色、綠色、紅色、綠色,綠色和紅色。紅色是代表他們安營止步、停下來的時候,綠色代表他們往前走的時候。所以他們安營、往前走,安營、往前走,安營、往前走。有意思的是,那些律法都是上帝在他們安營的時侯給的,等他們往前走的時候,就看見他們如何違背律法。所以當他們安營止步的時候上帝給他們律法,但是等他們上路的時候,《聖經》就敘述他們的行為怎樣違背了上帝的命令。
所以,就像一個多層的三明治一樣。《出埃及記》1-11章,記載他們留在埃及;《出埃及記》12-18章,記載他們走到西奈山;《出埃及記》19-40章,記載他們待在西奈山;《利未記》1-27章,他們仍然待在西奈山;《民數記》1-10章,他們還在西奈山。那段期間他們都沒有向前走,所以記錄了很多律法,上帝在他們停步時給他們律法,所以停步是要聽上帝的指示,起步是要遵行祂的指示,可惜他們通常沒有照做。請看這兩者的差別,停步是要聽上帝指示,起步是要照祂的指示去做。
到了《民數記》10-12章,他們再度往前走,從西奈山到加低斯是一段十一天的腳程,但是在加低斯發生一個危機。上帝在加低斯說了很多話,記載在13-20章,我們等一下會仔細來看上帝在加低斯到底說了什麼重要的話;接下來他們繼續往前走,《民數記》20-21章,從加低斯到摩押,請注意這整段路程只用了兩章記載,因為這段路程對上帝來說重要性其實不大,但是這兩章裡有一些事我們需要知道;最後他們來到摩押安營,來到了應許之地的邊界,這是第二次了。他們第一次來到邊界時,可是沒有進去,現在再次來到邊界,可惜他們和應許之地卻隔著水勢洶湧的約旦,當初如果直接進去,今天就不會被擋在那裡。《民數記》22-36章,都是記載上帝對他們說的話,他們等在那裡要進去。整卷《申命記》1-34章都是記載這段止步期間,所以《民數記》其實往前走了很多,《申命記》完全沒有行進,《出埃及記》只有前半部在行進。所以這是個清楚的模式。止步的時候上帝就向他們說話,指示他們如何行事為人;但是他們一起步就惹麻煩,走自已的路,而不是主的路,我們從中可以學到很多功課。
好了,各位,現在我們看看《民數記》中的律法,這部分比較無趣,所以我想先講。然後,我們再來看敘述部分,有些故事很有意思。
現在來看看律法,首先我們看到《民數記》中的律法都不是關乎道德、還有社會的規範,不是我們所謂的司法、跟犯罪完全無關。《出埃及記》的律法跟犯罪有關,但是《民數記》的律法大多是儀式上的律法,跟敬拜有關的律法。摩西律法中,各種不同的律法都混在一起,他們沒有區分哪些是觸犯社會、哪些是觸犯宗教的律法,對他們來講沒有這種聖俗的區別。在他們的觀念中,整個生命是一體的,所以無論司法、道德的律法、社會的律法和儀式的律法全部混在一起。現代人很喜歡切割生活,喜歡區分這是犯罪法、那是宗教法,但他們不是這樣分的,上帝關心生命整體的景況。
這卷書中有80次提到上帝跟摩西面對面,親口對摩西說話。這是一種很親密的關係,上帝直接告訴摩西這些律法,摩西和上帝面對面。《聖經》上說摩西下山回來的時候,他的臉上是發光的,摩西的臉上仍然反映出上帝的榮光。他面對面和上帝親密地交談,上帝指示他如何建造會幕等等。上帝對摩西說:我現在要住在百姓中間。但是上帝要下山來住進帳幕的時候,有一個大危險就是,上帝離百姓太近了,百姓很容易不珍惜祂。百姓很容易會覺得自已可以跟上帝稱兄道弟,很熟的樣子,感覺太熟,就會失去了對上帝應有的敬畏。上帝太靠近他們,會使他們感覺不出罪和聖潔之間應有的鴻溝,這個資訊真的跟我們非常息息相關,我們需要聽進去。
當上帝太靠近我們,我們就不會珍惜祂。祂在我們中間,太好了,我們就會輕慢上帝,尤其會忘記祂的聖潔,我們想到祂的慈愛、祂的憐憫、祂的恩慈、祂的良善,卻會忽略了祂的聖潔,上帝和我們之間的差別就在祂的聖潔。
各位,《民數記》中所有的律法,我個人認為,都是為了來幫助他們不要失去對上帝的敬畏之心。我把這些律法分成三種類別,每個人都應當牢記在心。
第一類律法,要小心,要小心;第二類律法,要潔淨;第三類律法,要付代價。《民數記》裡面的律法可以分成這三類,上帝在我們中間的時候,我們要記住:第一,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要小心;第二,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要潔淨;第三,如果你不聖潔,就要花很多代價。
現在來看《民數記》的這三種律法。第一,他們安營的時候,必須要非常非常的小心,一定要在上帝帳幕四周的正確地點上面安營。各位,這是摩西書中的命令,每個支派都分配了固定的地點,支派的帳篷跟會幕的入口都有一定的距離。通常來講,最重要的地點,就是會幕入口的正前方,而最重要的支派是猶大支派,所以猶大支派每次安營的地點,就是在上帝會幕入口的正前方,因為以色列人所等待的彌賽亞將會出自猶大支派,所以猶大支派必須在這裡安營,然後其他支派以逆時針的方向依各自的重要性圍著會幕安營。
首先,四個最重要的支派在東西南北四邊安營,其他支派再按重要性以逆時針方向安營。十二支派有尊卑高低之分,這種尊卑高低是上帝設立的次序。各位看到,這四個重要的支派,在東西南北安營,是最靠近帳幕的,在角落安營的則比較遠。但是,這十二支派的帳篷和上帝的帳幕之間,必須要有利未支派隔在中間,連利未支派都分成三個宗族,每一個宗族夜都有不同的位置。摩西、亞倫和祭司必須守住入口,所以他們必須在這裡安營。當然會幕有兩個入口,一個進聖所,一個進至聖所,由上帝的子民團團護衛。
各位,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考古學家發現了古代軍隊紮營的形式,埃及法老如何安置各種軍隊,像是步兵,馬兵等等。以色列人這種安營的形式,正是古埃及軍隊紮營的位置圖,完全符合,摩西讀大學的時候,應該很熟悉這個。上帝好像在說,我的百姓就是一個軍隊,這個軍營必須受到嚴密的保護。
拔營起行的時候有一點複雜,你需要去讀一下《民數記》。按照律法,有一些支派必須要走在扛上帝帳幕的人前面,其他的支派則走在後面,從外到內,這樣起行,按照這個順序一個接一個地行進,所以到了營地後一停下來,就可以就地安營。整件事有很詳細的指示,上帝帳幕的裝置分別由誰扛,按什麼順序扛,全部都記錄得非常詳細,清清楚楚。上帝為什麼要指示得這麼詳細呢?因為這樣做不但很有效率,就像軍事行動中,這樣的紮營很有效率;而且祂也在告誡我們要小心,在上帝的營中,不容許粗心的態度,因為粗心是很危險的,如果用現代話來說,這就是“隨便”。上帝不容許隨便的態度,但是我們的社會卻越來越隨便,來到上帝面前的態度也越來越隨便,連怎麼開始敬拜這種小事都可能隨隨便便的,甚至根本搞不清楚是不是已經開始了。各位一定要記住,這些都是上帝在告訴祂的子民要小心,上帝就在你的營中,你做事要小心,不要隨隨便便、粗心大意。所以《民數記》中有一些律法是懲罰粗心大意的罪,像是在安息日粗心大意是必須處死的,只因為粗心而不是故意但也必須受罰;他們必須在自已的衣服上縫繸子,提醒自已要禱告,要認真地看待自已所起的誓,尤其是向上帝起的誓務必要遵守。
《士師記》中,有一個人向上帝起誓說,要把他回家後第一個見到的人獻給上帝,結果他先見到了女兒,向上帝起的誓務必要遵守。
《民數記》中有個誓言,附帶一個很有意思的條件,如果妻子向上帝起誓,丈夫有24小時可以考慮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他可以不同意,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有很多基督徒妻子,她們的丈夫不信主。偶爾會有基督徒妻子寄奉獻給我們的事工,我總每次都會問她們,有沒有先徵求丈夫的同意,你的丈夫同意嗎?這樣做很重要。妻子所起的誓,必須要經過丈夫的同意,丈夫有24個小時的冷靜時間,來決定要不要同意妻子向上帝所起的那個誓,這就是拿出小心翼翼的態度。我們面對上帝的態度要小心。
第二種律法是要求潔淨,營中必須乾乾靜靜,一塵不染。他們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就連穢物的處置都要留意。不管大小事都要謹慎,上大號的時候要帶把鏟子到曠野去,挖個洞,解決以後用土蓋住。為主的緣故保持營中的乾淨,上帝吩咐他們這樣做嗎,不止是為了衛生,怕滋生細菌,而是因為祂是潔淨的神,所以營中務必要保持乾淨。
教會如果骯髒,疏於照顧,這就是侮辱了上帝。上帝藉此教他們想清楚,所以也有律法約束身體排洩物該怎麼處理,不管哪種都一樣。在他們離開西奈山,進入應許之地前,上帝也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沐浴潔淨自已。所以從前的人,會在禮拜天穿上乾淨的衣服。各位,我們現在不受這條律法約束,不必按照律法規範穿上最好的衣服,但是從我們參加崇拜的穿著,還是可以看出我們內心的態度,瞭解我的意思嗎?當然,上帝是看我們的心,祂要的是我們內心潔淨,這比我們的身體乾淨還來得重要。但是,我注意到那些被撒旦捆綁的人,外表常常很邋遢,你有沒有注意到呢?可是當他們信主後,不必別人講,就會自動把自已弄乾淨。所以我們從外在可以看出一個人內心的景況,必須先潔淨才可能成為聖潔。《民數記》講的很清楚,你的營中要保持乾淨。
第三是要付代價。罪人靠近上帝要花很多錢,付很多代價,從獻祭就可以看出有多麼花錢。祭司每一天、每星期、每個月都必須要為百姓來獻祭,天天得在外院的祭壇上獻祭,另外還有每週一次的獻祭,還有每個月一次的特別獻祭。獻祭這麼頻繁,那麼就要常常宰殺牲畜,這得花不少錢。上帝說:不流血就沒有赦罪。赦罪要花很大的代價,感謝主,我們不需要付代價,因為祂已經付上一切的代價,可是如果我們活在從前,就得畫很多錢,常常得獻上最好的牲畜,還得負擔祭司的生活費。
祭司不用自已謀生計,祭司和利未支派的生活費是由其他的支派負擔的,其他支派出錢,請他們維護上帝的帳幕,所以這樣做很花錢,必須什一奉獻、一般奉獻,還要加上獻祭,要花很大的代價,才能讓上帝住在我們當中。
《民數記》裡面所記載的這些律法,其實有非常深刻的屬靈含意。我的領受是,現在的我們是在一個反儀式的文化中長大的,所以,來到上帝面前的態度越來越隨便和粗心大意。《民數記》提醒我們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用合宜的態度來到上帝面前。
舉個例子來說,現在我來到上帝面前,親近祂的時候,已經不必再帶羊或鴿子來獻祭了。但是,這並不表示我不用帶祭物來朝見神,新約時代跟舊約時代一樣,都要帶祭物,這裡我指的不是十字架。《聖經》說我們要帶著讚美的祭來,要帶著感恩的祭來,為什麼說這些是祭物呢?你想想看這要付多少代價,各位瞭解我的意思嗎?我們必須要為敬拜預備祭物,我們不需預備羊羔,但是我們需要預備讚美。我很討厭聽到人家說,我這次沒有時間準備,所以就讓聖靈來帶領我們吧。這種結果往往讓聖靈很沒有面子,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準備,就會流於形式。我不同意完全不預備敬拜,也不同意只有一個人預備,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預備好來敬拜上帝。
希望明天早我們的弟兄帶敬拜的時候,大家都預備了祭物來朝見上帝,也許是讚美、感恩,讀一段經文或唱一首詩歌。新約聖經說:聚會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詩歌、都有教訓,有啟示、方言或是翻出來的話。每個人都有,不是說只要等候就可能會有,而是每個人都要帶來。預備祭物來進入上帝的院,這是《民數記》的資訊。請記住,來敬拜上帝的時候,一定要有備而來。我們在敬拜的時候常常得花20分鐘暖身,因為沒有事先預備好,預備需要付代價,需要時間、需要想一想。如果我們要按照上帝的喜好敬拜,那就要付代價。我們已經演變成照自已的喜好來敬拜,而不是照上帝的喜好。我喜歡什麼?我喜歡詩歌,我喜歡聖詩,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喜歡什麼,什麼會討祂喜悅?我敬拜的時候覺得怎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喜歡,重點是我有沒有頌讚祂。我的心哪,你要稱頌主。所以上帝在《民數記》中說:你們要這樣頌讚我,要這樣敬拜我,要小心,要潔淨,要付代價;我是聖潔的神,住在百姓中間,你們必須具備這些態度。
各位,如果我們這樣做,新約聖經說:我們的敬拜就會變成馨香的祭,上帝聞起來會覺得很香。祂從前喜歡聞烤羊肉的香味,我也很喜歡聞,上帝覺得那種味道十分香甜,我們的讚美祭也可以討上帝喜悅。《希伯來書》說:我們當感恩,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侍奉上帝,因為我們的上帝乃是烈火。你可能以為這是舊約聖經中的話,其實是新約。我們當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侍奉上帝。
我們當然可以用最新潮的方式又跳又唱地敬拜祂,但是重點是,上帝要我們怎麼敬拜祂?有一點祂講得很清楚,就是來敬拜以前要預備好,不只是人到就好,而是要有備而來,我們應該要帶來讚美和感恩的祭。
明天早上我們有機會這麼做,好嗎?
各位,下一個單元要講《民數記》的故事敘述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