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聖經有兩條主線貫穿。其中一條宣稱猶太人的神是全宇宙的神,當時,每個國家都有他們自已所崇拜的神、都有自已的宗教信仰。例如:拜巴力、伊西斯或摩洛等等。所以,當時的戰爭幾乎都和宗教有關,可以說是兩個神在打仗,也可以說是兩個神的信徒之間在打仗。因此,以色列這個叫“雅威”或“永遠”的神,就被別的國家視為是以色列的神。
每一個國家都有他們自已的神,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色列宣告他們的神超乎萬神之上,這也是舊約聖經中的一句話。以色列又更進一步宣稱,我們的神是唯一真正存在的神,其他的神都是人為想象出來的。以色列人又說,我們的神,不但創造了宇宙,還維持著宇宙的執行。這些宣告,當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感。聖經《以賽亞書》,尤其是第四十章,還有《約伯記》和許多詩篇的篇章,都做出這樣的宣告。這是貫穿舊約聖經的兩條主線之一。
猶太人的神是全宇宙的神,另外一方面是,全宇宙的神是猶太人的神。這等於是宣稱:這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和地上的這一小群人,也就是猶太人,關係特別特別的密切,宇宙的神成了猶太人的神,上帝甚至於指出自已和一個家族的祖孫三代關係密切。這位全宇宙的神,竟然自稱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你能夠想象的出其他國家的反應嗎?
這一種宣告實在太不可思議!這是一個雙向的宣告:猶太人的神是全宇宙的神,宇宙的神是猶太人的神,在創世紀中有解釋。如果沒有創世紀,就不會知道以色列人為什麼有這驚人的宣告了。我曾經說過,聖經如果從出埃及記開始,讀的人會以為上帝只不過是猶太人的神。但是創世紀說:全宇宙的神,成了猶太人的神。上帝欣然地自稱是這個小小的以色列民族中某三個人的神。
創世紀所涵蓋的年代,比聖經其他部分綜合起來所涵蓋的年代還要長。從出埃及記,最後到啟示錄,大約涵蓋一千五百年時間。但是,創世紀所涵蓋的年代,是從世界的創造一直延伸到約瑟,這段期間遠超過一千五百年。你讀聖經的時候會發現,創世紀所涵蓋的年代其實壓縮得很厲害。這卷書涵蓋許許多多的世紀,跟聖經其他的部分相比較,所涵蓋的年代更長。
但是你讀創世紀的時候就會發現,各段歷史所佔的篇幅不同。第一到十一章佔了創世紀四分之一的篇幅,算是很短。但是涵蓋的年代卻是非常長。而且談到了許多人,甚至許多國家。但是創世紀的後半部,就是十二到五十章,所佔篇幅是一到十一章的三倍,佔了整卷書的四分之三。但涵蓋的年代只有很短的幾年時間。而且只談到少數幾個人,其實只談到一個家庭而已,只談到那個家庭的四代。如果這是記載世界的歷史,感覺上很不成比例。但是內容很詳細,而且這個比例是有原因的。所以,創世紀的歷史步調越來越慢。
原本的焦點是全世界和全人類,現在的焦點放在一個家庭。這是上帝特意的安排,因為我們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歷史。上帝先處理全人類和全歷史的問題,然後再把焦點放在一個家庭上。彷彿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個家庭。從某個角度來看它確實重要,他們是塞特的後代。從賽特的後代,人類才開始呼求上帝的名。這是一個轉折,上帝會眷顧呼求他名的人,他會特別的看重他們。因為他能夠透過這些人,來完成他的計劃和目的。所以這些篇幅才會有這麼奇怪的比例。
各位,聖經並不是記載上帝如何解決我們的問題,而是記載他如何解決上帝自已的問題。這一點我們需要弄清楚。我們常常把福音書看成是上帝在滿足我們的需要,你孤單嗎?你不快樂嗎?你的人生沒有目的嗎?主耶穌可以滿足你的需要,你一定聽過類似這樣的教導。但是聖經的焦點根本不是放在我們的需要上,而是放在上帝的難題上。上帝的難題就是如何處置那些不想認識他、不愛他、又不順服他的人類。他該怎麼做呢?那就是上帝的難題。
有一個方法就是消滅全人類,從頭再來。上帝試過這個方法。不過有件事我上次沒有提到。挪亞出了方舟之後,不久就發生了喝醉酒、赤身裸體的事件。從那個時候開始,可悲的故事又開始重演了。連挪亞和他的家人都不例外。上帝必須另外想方法,當然他早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不是拯救人類脫離自已的罪,而是解決他的難題。
有人問我一個問題:上帝為什麼造人?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上帝已經有一個兒子,他很愛這個兒子,所以他想要有更多的兒子。沒有更簡單的答案了。我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上帝想要更多的兒子。但是,悲哀的是,上帝最後卻這樣說:真希望當初沒造他們。
上帝該怎麼做呢?他很清楚該怎麼做。他透過亞伯拉罕,開始解決他自已的難題。如何處置悖逆的人類,上帝選擇透過一個民族來解決問題。哲學家稱之為“獨鍾之惡”。真是驚人之語。“獨鍾之惡”的意思就是:上帝為什麼只選擇猶太人?為什麼不用中國人來救中國人?用美國人來救美國人?用英國人來救英國人呢?上帝他選擇用猶太人來解決問題,實在讓我們覺得有點反感。有兩個詩人,一個叫做威廉諾曼尤爾,另外一個叫塞索布朗,兩個人都喜歡寫短詩。一九七六年才過世的威廉諾曼尤爾,寫了下面這首詩:
多麼奇怪,
上帝既然選擇猶太人。
這是很精彩的一首詩。這首詩後來經常被引用。後來塞索布朗決定接龍,寫下第二句,他這樣寫道:
更奇怪的是,
很多人選擇猶太人的神,
卻又藐視猶太人。
這兩首詩為哲學家的“獨鍾之惡”做了最好的總結。如果你家有三個孩子,買糖果給他們的時候,可以有兩種做法。可以買一袋糖果交給其中一個,然後叫他去跟他的兄弟姐妹分享;也可以買三條巧克力棒,給他們一人一條。你說哪種做法會讓家中比較和諧?每個都給糖果的做法容易多了。可是,我們為了成就一個家庭,所以,必須把糖果給其中一個,再讓他跟其他人共同分享。那就是上帝的做法。
上帝並沒有差他的兒子做美國人、做中國人、做印度人等等,而是選擇了做猶太人直到如今。他吩咐猶太人說:你去跟大家分享。上帝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拯救我們。那是上帝的選擇,所以,他才會自稱為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
創世紀第十二到五十章,主要是在講四個人的故事,其中三個人是放在一起講,第四個人則很不一樣。這個單元只談這三個人,下個單元再講第四代的事。上帝自稱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就這三代。我們必須要了解為什麼。研讀這三個人的故事,我們會發現:這三個人和各自一個親戚之間,有一個對照的關係。
和亞伯拉罕對照的,是侄子羅得;
和以撒對照的,是同父異母的哥哥以實瑪利;
和雅各對照的,是雙胞胎哥哥以掃。
這三種關係越來越親。從侄子到同父異母的哥哥,再到雙胞胎哥哥,上帝在這裡再度藉此指出人類的兩種後代,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這些故事都在挑戰你必須做出自已的選擇。挑戰你的是:你是雅各還是以掃?你是以實瑪利還是以撒?你是亞伯拉罕還是羅得?當你讀這幾章的時候,必須要不斷地問自已這個問題。你是屬於哪一種?你是站在哪一邊?所以,主要是在講三個人的故事。
但是,有些人不相信創世紀這幾章講的是真實的故事,他們認為這些故事只不過是傳奇故事,或是民間流傳的英雄故事而已,也許其中的內容有幾分真實,但是其實只是傳奇故事。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懷疑這些故事的真實性。
第一,小說是後來才出現的文學體裁,亞伯拉罕時代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小說這種東西。沒有人會寫虛構的故事,他們的寫作都是記錄真人實事,不會發揮想象力來寫虛構故事,更不可能寫出半真半假的故事來。很多電視節目都屬於這種型別。有個現象告訴我們,這些故事都是真的。那就是這些故事裡沒有神蹟。如果作者想杜撰上帝子民英勇的事蹟,一定會寫很多神蹟。但是創世紀中幾乎都沒有什麼神蹟。出埃及記中有幾十個神蹟,記得嗎?而創世紀中是幾乎沒有。
傳奇故事中通常有很多奇蹟,創世紀的故事卻沒有。而且沒有人在這些故事中發現跟時代不符的東西。如果創世紀中出現亞伯拉罕打電話給以撒,這就與時代不符了。你馬上就知道不對,因為當時沒有電話,更別說傳真機了。所以,如果提到電話或是傳真機,你就會知道故事有假。這些故事所呈現的文化細節,考古學已經證明和當時的文化背景是一致的。我們實在沒有理由懷疑這些故事的真實性。
有一點是自然界沒有辦法解釋的,那就是創世紀中常有天使出現。但是,聖經從頭到尾都有天使出現。尤其是耶穌時代和啟示錄。如果你不相信天使的存在,恐怕就很難相信聖經。除了天使之外,創世紀中的故事都很平凡。都是在講平凡的男女出生、相愛、結婚、生子然後死亡。他們養牛、養羊、栽種作物,這是很平常的,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他們也像常人一樣會意見不合、會爭吵、會打架,他們會架帳篷、築祭壇、敬拜上帝。這不是什麼新鮮事。
上面所講到他們做的這些,全都是一般人的經歷,這些故事有什麼不一樣的呢?說到不一樣,答案就是:上帝會向他們說話,他們也會向上帝說話,人會和上帝對話。全宇宙的神,竟然和一個叫亞伯拉罕的人做朋友,而且是上帝主動稱亞伯拉罕為朋友。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竟然指著亞伯拉罕說:你是我的朋友。認定上帝心有偏袒的人,就是不能接受上帝有好朋友。這些人他們覺得這一點不公平,但是,這裡明明白白是這樣講的,這是不容置疑的。
接下來的大問號是,上帝為什麼要自稱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他們只不過是平凡人而已,上帝為什麼要把自已跟他們放在同一個層次呢?他們有什麼特別的?自古以來大家就一直在問這個問題。猶太人有什麼特別?上帝為什麼選擇他們而不是我們呢?這個質疑就好像在問:為什麼不是選我們?意思是說:應該選我們才對啊,我們比他們更重要,更有才華啊,等等。其實這話不對。答案跟至高上帝的選擇有關。
我們要知道,上帝不是專制的上帝,他的選擇自然有他的美意。這三個人顯然不是天生就應當得到上帝的恩寵,是上帝主動、而且無條件地親近他們。他們不能說:是我們先親近上帝的。令人驚訝的是,每一代應當繼承產業的那個兒子,最後都沒有繼承產業。當時的傳統都是由長子繼承家中的事業和財產,但是,在這裡每一代都不是選擇長子,而是選擇次子。他選擇以撒而不是以實瑪利,他選擇雅各而不是以掃,上帝做這樣的選擇,彷彿要昭告世人:沒有人能夠理所當然地得到我的愛。能不能夠得到我的愛,是由我上帝來決定的。
以撒和雅各都不是長子,但是,這兩個人都是白白得到產業,他們都不是天生有權繼承產業的繼承人。更為令人驚訝的是,這三個人在上帝的眼中,都不是一個道德完美的人,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已的道德比別人高尚。其實,聖經很誠實地告訴我們,這三個人全說過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聖經並沒有美化這三位偉大的聖徒,反而讓我們看見這三個人也有軟弱,跟我們一樣,都是平凡人。
為了保住自已的小命,亞伯拉罕和以撒都謊稱自已的妻子是妹妹。他們到底有哪些特點是別人所沒有的?上帝為什麼偏偏要選擇他們呢?
雅各是這三個人中最壞的一個,我想,肯定不會有人想要一個像雅各這樣的人做親戚,如果你的親友是雅各,那你一定會很擔心他偷你的錢或是什麼東西。因為他的詭計多端。雖是如此,但他後來也還是被人騙了。聖經上有一句經文,每次讀到它,我想大家一定都會笑出來。“……到了早晨,雅各一看是利亞……”,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新婚的第一天早上醒來一看,……哎呀,朝思暮想的新娘,她,她竟然娶到的是醜八怪姐姐。因為天黑才進洞房,而且新娘都蒙著頭紗。他賣力工作了七年只為了娶漂亮的妹妹,岳父卻把醜姐姐嫁給他。如果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一定笑不出來。但是,如果事情發生你的朋友身上,感覺就不一樣了。聖經實在是很幽默。
其實這節經文的背後,有一個很大的教訓,就是人種下什麼就收穫什麼。雅各騙了瞎眼的老父親,現在換到別人來騙他了。他實在不能抱怨什麼,是自作自受。這些都是很平凡的人,有軟弱、會犯錯、他們會做錯事。當然也做過對的事。
為什麼上帝要自稱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我們得從這幾章中找出更深入的答案。首先,這三個人都有兩個老婆,甚至不止兩個。上帝到底看上了他們哪一點呢?答案就是,這三個人都有一個特點,很簡單,就兩個字:信心。這三個人都相信上帝。上帝能在信的人身上行神蹟。上帝寧可要相信他的人,而不是不相信上帝好人。聖經甚至說:亞伯拉罕信上帝,上帝就以此為他的義。各位注意到沒有?“這就算為他的義”。我們最最上策的做法就是:相信上帝。
有一次有人問主耶穌:當做什麼才算做上帝的工?耶穌清楚地回答說:只要信上帝所差來的那一位。的確,信心是過好一生的起點。你也許做很多好事,大家都說你是個好人。但是你若不相信上帝,結局會怎樣?上帝把亞伯拉罕的信心算為他的義,以撒也有這個信心,雅各也是一樣。只是他們的信心表現方式不同而已,因為他們的個性各不相同。他們三人的共同點是都有信心,他們都相信上帝。
亞伯拉罕憑信心離開了迦勒底的吾珥,我想你們可能有興趣看這個圖。(看圖)這是一座很高的階梯式廟塔,就是所謂的通天塔,就在亞伯拉罕的家鄉迦勒底的吾珥。吾珥這個地方很不得了,在亞伯拉罕時代,吾珥的房子大多有這種壁爐,這是一個文明進步的城市,在當時算是非常的先進。上帝竟然對一個坐在壁爐旁邊取暖的人說:我要讓你下半輩子都住在帳篷裡。而這個老人都七十五歲了。你會在七十五歲高齡的時候離開有壁爐的房子,終身住在山上的帳篷裡,忍受寒冷的冬天嗎?可是那個老人做到了,當初他如果沒有這麼做,我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裡。他,就是亞伯拉罕。
你們看看亞伯拉罕離開的地方有多先進。(看圖)他竟離開舒適的環境,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住在山上的帳篷裡牧羊,只因為是上帝要他離開。而且永遠不能再回來。上帝說:我要你離開你的親朋好友……,亞伯拉罕就帶著父親,還有幾個家人上路了。走到一半來到哈蘭,家人覺得不錯,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但亞伯拉罕還是帶著侄子羅得繼續往前走。
這個老人他相信上帝,他甚至相信上帝能給他一個兒子。當時他的妻子都九十歲了,難怪兒子生下來的時候取的名字是“笑”。以撒,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笑”。他們給這個兒子取名為笑。因為當初撒拉聽說自已老朽的身子竟然還會懷孕生子,不是太相信,忍不住就笑了出來,上帝也聽見了她笑。亞伯拉罕很有信心,不過他的信心曾經也稍微動搖過。他先耐心地等候了十一年,但是,妻子的肚皮一直沒有動靜。妻子眼看著自已的年齡越來越大,於是就建議他的丈夫娶婢女生子。亞伯拉罕照做了,結果生下了以實瑪利。以實瑪利並不是信心之子,而是血氣之子,上帝沒有揀選他。千萬別以為上帝對以實瑪利不公平,因為上帝也賜福給他,上帝應許讓他成為多國之父,他必生十二個族長。他是今天阿拉伯國家的先祖。上帝並沒有棄絕他,只是沒有揀選他而已。
以實瑪利並非信心之子,因為他沒有表現出信心。但他蒙受了上帝的賜福。亞伯拉罕後來展現出信心,上帝問他:願不願意把你的獨生子獻給他為祭?以實瑪利出生十六年以後,以撒才出生。但是,上帝卻要求亞伯拉罕獻上以撒,聖經說:亞伯拉罕願意獻上以撒為祭。因為他相信以撒死了之後,上帝一定會讓自已的兒子復活。但是,上帝在這之前,從來沒有讓死人復活過。亞伯拉罕的信心實在很大。所以,亞伯拉罕他決意準備獻上以撒。因為他相信上帝能夠讓以撒復活,也是因為上帝讓他能夠老來得子。
記得聖經上說,當時亞伯拉罕的身體如同已死。所以,他心想:既然上帝都能讓我生子,他一定能讓我兒子死而復活。以撒的信心,則是表現在他願意被父親獻上為祭,。當時以撒已經三十幾歲了。可惜很多“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圖畫,都是把以撒畫成十二歲的樣子,但是,沒有一個猶太人會這樣畫。因為猶太人非常瞭解聖經,而且希伯來文聖經不分章節,十分了解獻祭時以撒的年齡。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件過後,接下來就談到撒拉的死。她死的時候一百二十七歲,當時以撒才三十七歲。這是獻以撒以後的下一件事。以撒獻給上帝的時候,已經三十幾歲了,而他不反抗,卻願意順服年老的父親。獻祭的地點在摩利亞山上,就是後來的各各他或稱加略山。以撒順服父親,也相信上帝可以幫他挑選妻子,後來他接受了神為他挑選的妻子利百加。
接下來我們看雅各的信心。雅各他是先是很有自信,自信可以操縱祝福,他也確實做到了。藉著他的詭計和欺騙,他得到了祝福。不過這至少可以看出,他是個想要蒙福的人,這是好事。但是,上帝必須破碎他。他和上帝摔跤一整夜,從此,雅各烙下一生瘸腿。但是,他也從此真正信靠上帝。他相信,他的十二個兒子會成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這三個人儘管都有過軟弱和過錯,有優點也有缺點,卻都對上帝大有信心。跟他們對照的那些親戚,一看就知道是屬血氣的,沒有信心。他們的親戚崇拜物質主義,沒有屬靈的眼光。我們看見羅得刻意選擇肥沃的約旦平原,而不肯住在貧瘠的山上。亞伯拉罕和羅得的家人起了一點爭執,亞伯拉罕就對羅得說:我們最好分道揚鑣,這是有智慧的做法。亞伯拉罕對羅得說:你可以先選一塊地,先選你要住的地方,剩下的再給我。按常理,亞伯拉罕本來應該自已先選才對。羅得看見約旦河所經之地一片青翠,非常肥沃,是溫暖的熱帶氣候。整個地方很吸引人,他就選了約旦河谷。亞伯拉罕說:好,我就留在山上。可見,羅得追求的是眼目所見到的。
不只羅得有這種特質,以實瑪利也有,以掃也一樣有。以掃寧願馬上喝到一碗紅豆湯,而不要父親死後可以留給他的祝福,他拿祝福來換這碗紅豆湯。今天的人仍有以掃的這種心態,想要得到的,總是馬上就要、最晚下個禮拜二就要。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像以掃。以掃後來也十分後悔自已做了那樣的交易。事後流著淚懇求父親的祝福,卻已經無法挽回了。
這三個有信心的人和屬血氣的親戚形成對比,今天大多數的家庭都會有這種對比。有的憑信心而活,有的憑血氣而活。這個對比也可以在這些人的妻子身上看到。各位姐妹們,在讀這幾章的時候,可以特別留意一下他們的妻子。
撒拉、利百加和拉結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三個女人都很美麗,請注意:不是豔麗,而是美麗。豔麗會消退,但美麗會增加。循道會的傳道人有一次舉辦選美比賽,那是很多年前的事,當時的舉動確實讓會友十分震驚。但是,他定了一個標準:參賽者都必須滿六十歲才行。他想讓大家看見,豔麗和美麗是如何的不一樣。聖經說以色列的這三位族長的妻子都十分美麗,而且有內在美。他們都順服丈夫,其他人的妻子則不同於這些信心之人的妻子。
在死海的南端有一座形狀奇怪的山,叫做“羅得之妻”,形狀像一個正在跑路的女人。她一邊逃離上帝將要審判的罪惡之城,一邊依戀地回頭張望。他們原本住在所多瑪,這是一個罪惡滔天的城市,被上帝除掉。“羅得之妻”(鹽柱)是個極其重要的教訓,連主耶穌都要我們記住羅得妻子的教訓。這是讀這幾章經文時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注意屬信心和屬血氣之人的對比,他們的妻子也有著同樣的對比。你就會漸漸地明白上帝為什麼要揀選這個家族,而不是另一個家族。
現在,我們要仔細來看看這三個人。上帝給亞伯拉罕一個應許,到今天仍然有效。上帝從一個人開始創造,也從一個人開始救贖,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盟約”這個詞的確很美,連今天領聖餐的時候都在說:“這是用血所立的新約”。“盟約”這個詞也很寶貴,這不是一種普通“合約”,也不是勢均力敵的雙方所立下的約定。“盟約”是由一方所立,而立約的目的是祝福對方。對方只有兩個選擇:接受或者拒絕。但是,不能更改約的內容。上帝會與人立約,而且會堅守到底,上帝並且發誓堅守到底。有沒有聽過上帝發誓?
人發誓必須指著比自已更有能力的來發誓,比如:指著天發誓、或指著神發誓。但是,沒有什麼比上帝更有能力,他就指著自已起誓。人可以說:我指著上帝發誓,要做到這一件事。但是,上帝會說我指著自已起誓,上帝就是這樣起誓的。他指著自已起誓,因為沒有什麼比他更有能力。所以,他必須指著自已起誓,發誓他所說的都是真實。
他給亞伯拉罕應許,“約”其實就像婚姻,重點在於“我必”一詞。你讀創世紀第十二章就會看到,上帝說了六次“我必”。我必……我必……我必……,宇宙的上帝竟然和這個家族立下婚約,不可思議吧!
第一個應許。上帝應許要給他們一個地方居住,那一小塊土地正好是幾大洲的匯合點,整個世界的中心就在耶路撒冷。從非洲到亞洲的道路,從阿拉伯到歐洲的道路,就在一座叫做哈米吉多頓的小山上交叉,這是全世界的十字路口。上帝應許賜給他們,作為他們永遠的產業。不管別人怎麼說,那塊土地都是屬於他們的。因為那是上帝賜給他們的土地,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永遠為業。
第二個應許。上帝的第二個應許是,要賜給他後裔。亞伯拉罕的後裔,會永遠存留在這個地球上。
第三個應許。是上帝會用他們來賜福或咒詛別國。賜福或咒詛,這是猶太人的呼召,要向他國他鄉的人傳揚上帝。
但這個應許有兩面。上帝對亞伯拉罕說:凡咒詛你的,就會受到咒詛。凡為你祝福的,就會蒙福。很多人發現,上帝的這個應許到今天仍然有效。那是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但上帝對亞伯拉罕也有要求
第一,猶太男人都必須行割禮,作為生來就蒙約的記號。
第二,亞伯拉罕必須順服上帝,完全遵守上帝的誡命。
這個約是整本聖經的核心。上帝就是根據這個約對他們說:我要做你的神,你要做我的子民。這句話在聖經中不斷出現,一直到最後幾頁仍然再度出現:我要做他們的神,他們要做我的子民。很棒的一句話。
上帝想跟我們在一起,他是想跟我們住在一起。在聖經的最後(見啟示錄),我們可以看到上帝離開天庭,來到地上,永遠和我們同住,神與人成為一家人。他要做我們的父,這是他創造宇宙和人類的主要目的。
我們要來做個結論了。各位,雅各這個人野心勃勃,但最受母親的寵愛,連在母腹中都抓住哥哥以掃的腳跟不放。從一開始就有心機,後來是上帝改變了他。
以掃後來去住在今天叫做佩特拉的地方。那裡有許多從紅砂岩中雕琢出來的壯觀神殿,他遷到這裡後,建立了“以東”這個國家。以實瑪利和以撒之間的仇恨一直延續至今,中東阿拉伯人和猶太人至今至今還互相仇恨。
以掃和雅各之間的仇恨,後來就不存在了。因為最後一個以東人名叫希律,他是以掃的後裔。當耶穌降生的時,希律是猶太人的王。下令殺害伯利恆所有的嬰孩就是他。只因是要想除掉這個雅各的後裔,他是生來要作王的。希律之死,以掃和雅各之間的仇恨就不存在了。
最後,我要著重指出一點的就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這三人都有一種不同尋常的信心,他們都將自已未曾擁有的產業,留給了他們的下一代。
亞伯拉罕對兒子以撒說:我把這整塊土地留給你。
以撒對雅各說:我把這整塊土地留給你。
雅各對十二個兒子說:我把這整塊土地留給你們。
但是,他們三個人都從未真正擁有那塊土地。除了希伯倫的麥比拉洞穴,因為那是他們買來的家族墓穴。
這種信心實在很大。把自已未曾擁有的土地,在遺囑中留給後代子孫,因為他們相信上帝已經將這塊土地賜給他們。將來會有一天,這整塊土地都會是他們的。
最後,我要講的是,當我讀希伯來書十一章,讀到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看見了他們的信心,聖經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他們不只是相信一、兩天而已,他們一直到死都抱著信心,雖然那個應許還沒有實現。我們一起來聽聽希伯來書十一章怎麼說的: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上帝早就為我們做了更好的計劃,只有跟我們在一起,他們才得以完全。
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其實沒死,主耶穌說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式。因為上帝不是死人的神,而是活人的神。我們是在敬拜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他們仍然活著。如果沒有我們,他們就無法完全。他們和許多見證人一同看著我們在真道上奔跑。因為我們也在上帝的計劃中,沒有我們就不完全。我們會和他們一樣,一同進入榮耀。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你會看見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跟他一起回來,然後和我們一起在上帝眼中成為完全。一些軟弱都將除去,我們將完美地反映出上帝的形象。(根據大衛鮑森講道錄影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