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章 製做並售賣琉璃糖
重生之我是竇娥冤中的蔡婆婆 花滿歸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四天後,麥芽幼苗長到了適宜的高度,也就是麥芽糖酶含量最多的時候。
蘇楊等人也開始緊鑼密鼓的準備正式製作麥芽糖。
幾人先將育苗盆拿出來,將裡面的麥芽幼苗洗乾淨,用刀切碎。
又去蒸了滿滿兩大鍋的糯米飯,糯米飯要蒸的軟和一些,方便後續發酵。
蒸好的糯米飯要靜置一會兒,待到糯米飯的溫度降至40~50度左右。
將糯米飯盛到事先準備好的大盆裡,和切碎洗淨的麥芽幼苗放到一起攪拌均勻。
再將上面蓋一層布,讓蔡一和蔡三將盆子放到屋子裡的陰涼處常溫發酵。
待到發酵7~8小時左右的時間,蘇楊讓幾人用紗布過濾出其中的汁水。
再將過濾好的汁水,放到事先準備好的盆中,再倒進鍋中進行熬煮工序。
蓋上鍋蓋,先煮一會兒。待到水分蒸發至大半時,讓蔡四用勺子慢慢攪拌,防止糊底。
等到攪不動的時候,麥芽糖就做好了。
蘇楊拿出了一個四四方方的模具,讓蔡四將麥芽糖倒到模具裡。
等溫度稍降一些,就用刀將麥芽糖切成小塊兒。
蘇楊給幾人示範了一遍,佩紫學的很快,將麥芽糖切的又漂亮、又整齊。
蘇楊就將切麥芽糖的任務交給佩紫,熬煮麥芽糖的工藝就由五兄弟共同完成。
幾人就這樣相互配合下來,只用了四天時間,就將所有的麥芽糖全部熬煮完成。
蘇楊看著堆滿麥芽糖塊的屋子,心裡不由覺得踏實極了。
麥芽糖塊顏色黃澄澄的,又極其透亮。像是一塊琥珀色的寶石。
蘇楊嘗過煮出來的麥芽糖,非常甜,直接銷售出去肯定能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
麥芽糖已經做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該考慮銷售的問題。
蘇楊打算讓蔡一和蔡三挑著扁擔,去街上的兩頭售賣。再帶一些糖渣,供客人品嚐。
讓佩紫帶著部分麥芽糖放到蔡家的茶水鋪中售賣。將糖渣加到水中,做成糖水,每碗賣兩文錢。
普通的麥芽糖塊價格就定為,三文錢一塊兒。
定好價格,恰巧雲郎和竇娥來找蘇楊說給糖鋪取名的事。
雲郎和竇娥給麥芽糖起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琉璃糖
至於糖鋪的名字,二人想了好幾天。
最終決定還是叫蔡家糖鋪,這個名字既便於記憶、讀起來朗朗上口。
又顯得沉穩大氣,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所售賣物品。
蘇楊連誇了雲郎和竇娥好幾句,決定採納他們的意見。
將麥芽糖叫做琉璃糖,充分的顯現了這個糖的晶瑩剔透,並且還會讓人摸不準它的製作原料。
麥芽糖這個名字一聽,就會讓人知道這個糖的製作原料肯定和麥芽有關。
而改名稱為琉璃糖就避免了這個問題。
到時候營銷時,再配上那句古詩。
“世間好物不長久,彩雲易散琉璃碎。”相信琉璃糖,很快就能攻佔讀書人的市場。
這詩可是千古名句,取自詩中的糖,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本著好奇,過來試試。
只要他們過來買,蘇楊有自信麥芽糖的味道一定能拿下他們。
蘇楊當即就將糖的名字以及古詩教給佩紫等人,並向他們講明銷售策略。
如果是普通百姓來買,不要強調那句古詩詞,只介紹這糖的優點。
說一些這糖味甜、還不會蛀牙、黃澄澄的顏色好。
如果是讀書的人來買,就可以將這個糖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
琉璃易碎,但琉璃糖恰恰相反,它在受熱時極易粘連。況且琉璃糖和琉璃一樣只要儲存得當,保質期非常長。
可以根據顧客的情況,隨機應變編一些相應的話術。
強調完這些後,蘇楊去看了林遠池製作的蔡家標誌。
標誌上畫的是,一個小孩兒抱著一塊糖,糖上有個很明顯的蔡字。
蘇楊看後覺得很滿意,這個標誌設計的非常簡潔美觀,還具有辨別性。
讓林遠池將這個象徵蔡家的標誌,和那句“”彩雲易散琉璃碎”的古詩,刻成印章。
林遠池動作很快,只一下午的時間,就將兩個章子刻好。
蘇楊又拜託林遠池多刻幾個章子備用,林遠池答應了下來,連刻了四五天的章子。
蘇楊等人拿出前些日子買的印泥,將蔡家標誌和這句詩印到油紙的背面。
準備好這些後,第二天一早,蔡一、蔡三、佩紫三人分別帶著糖塊兒,分頭進行售賣。
蘇楊則和蔡四在家將育苗盆清洗乾淨,準備開始新一輪的育苗。
再將院子打掃乾淨,將前幾日燒出的草木灰堆放到牆角。
大部分時候都是蘇楊指揮著蔡四在幹活。
昨天蘇楊腰疼,請了郎中過來看。郎中說這是上了年紀,活計做多了的緣故。
還提醒蘇楊不要這麼拼,注意保養身體。否則等年紀再大些,就更難受了。
蘇楊是個十分聽勸的人,像是一些體力活就全權交給蔡四。
下午天氣稍涼時,蘇楊還帶著蔡四去看看那幾人麥芽糖的銷售情況。
茶水攤的糖水售賣的很好,尤其是佩紫將碎糖渣當著顧客的面放到碗裡。
涼水使得糖化的很慢,所以等到客人將水喝完還會有部分糖渣遺留在碗底。
那些顧客特別喜歡將碗裡的糖渣含到嘴裡,甜滋滋的,慢慢品一會兒。
待到嘴裡的糖化完,還會再加上一碗清水,將碗涮一涮喝掉。
蘇楊也學著那人的方法試了試,果真十分美妙。
初嘗茶水只帶有一點點的甜味,越喝甜味越重。
將水喝完,把糖含到嘴裡,那真真是甜到了心裡。
最後再將碗底涮一涮,別有一番滋味。
和糖水相比,琉璃糖塊兒的銷售情況,就顯得平平無奇,只賣出去了二十幾塊。
蘇楊又去看了蔡三和蔡一,銷售情況和茶水鋪相比就顯得十分可觀。
他們兩人總共賣出了百來塊兒,有幾人在嘗過琉璃糖後,給蔡三留下了地址。
讓每隔三天去府中送一趟,一次送上十來塊,並留下了定金。
蔡三也十分會來事,打包了五塊琉璃糖送給了訂貨的管事。
蘇楊聽到後,直誇了蔡三好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