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緣人:您們好!我是乾坤先生,歡迎聽讀《絕學無憂》

信:信已可以成聖賢,故一心修行。

信世人皆可以成聖賢,故誨人不倦。

欲以聖人之道化天下,故明道於世。

欲以聖人之道傳後世,故著絕學成書。

道:未見道,行而不知,見而不明,為而不成;若見道,不行必知,不見不明,不為必成。故聖人常無事;常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志:心賢聖志立欲滅,機天見雲凌天通。

《絕學無憂》之道德經典揭秘

第二十六章

【原典】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六章

【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解析】

就本章而言,老子說“靜”、“重” ,評“輕”、 “躁” ,認為“這種輕躁的作風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立身行事,草率盲動,一無效準” 。(陳鼓應語)因而一國的統治者,應當“靜” 、 “重” ,而不是輕浮躁動,才能鞏固自身的統治。

第二十七章

【原典】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七章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開啟;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不尊重自已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解析】

本章是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處無為之政,符合於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並且無可挑剔。

第二十八章

【原典】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覆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闇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覆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樸”、“嬰兒”、“雌”等可以說是老子哲學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本章裡,老子還主張用柔弱、退守的原則來保身處世,並要求“聖人”也應以此作為治國安民的原則。“守雌”含有持靜、處後、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