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緣人:您們好!我是乾坤先生,歡迎聽讀《絕學無憂》

信:信已可以成聖賢,故一心修行。

信世人皆可以成聖賢,故誨人不倦。

欲以聖人之道化天下,故明道於世。

欲以聖人之道傳後世,故著絕學成書。

道:未見道,行而不知,見而不明,為而不成;若見道,不行必知,不見不明,不為必成。故聖人常無事;常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志:心賢聖志立欲滅,機天見雲凌天通。

《絕學無憂》之道德經典揭秘

第十六章

【原典】【譯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覆命。覆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解析】

本章裡,老子特別強調致虛守靜的功夫。他主張人們應當用虛寂沉靜的發境,去面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生長到死亡、再生長到再死亡,生生不息,迴圈往復以至於無窮,都遵循著這個運動規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認識這個規律,並且把它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在這裡,他提出“歸根”、“覆命” 的概念,主張迴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這裡是完全虛靜的狀態,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第十七章

【原典】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兮,其貴言。功成事遂,治者是多麼悠閒。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解析】

這一章裡,老子提出了自已的政治思想主張,他把統治者按不同情況分為四種,其中最好的統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壞的統治者是被人民所輕侮,處於中間狀況的統治者是老百姓親近並稱贊他,或者老百姓畏懼他。

第十八章

【原典】【譯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解析】

在這裡,老子把辯證法運用於社會治理,他指出:仁義與大道廢、大偽與智慧出、孝慈與六親不和、忠臣與國家昏亂,形似相反,實則相成,老子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表達了相當豐富的辯證思想。

第十九章

【原典】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解析】

從這些表白中,可以明顯地看出,老子斥責統治階級的文化,在他看來,這種文化和具有規律性的社會現象是矛盾的,即和‘天之道’是矛盾的。老子所說的“絕” ,其實就是絕招的“絕” ,是指至深、 獨到的學問,老子認為只有取得不同於世俗的獨到學問,才能獲得對私慾無所衝動的自由。這種意見認為老子正是這樣的具有絕學獨到的人,表明了他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