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緣人:您們好!我是乾坤先生,歡迎聽讀《絕學無憂》

信:信已可以成聖賢,故一心修行。

信世人皆可以成聖賢,故誨人不倦。

欲以聖人之道化天下,故明道於世。

欲以聖人之道傳後世,故著絕學成書。

道:未見道,行而不知,見而不明,為而不成;若見道,不行必知,不見不明,不為必成。故聖人常無事;常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志:心賢聖志立欲滅,機天見雲凌天通。

《絕學無憂》之道德經典揭秘

第十章

【原典】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慾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已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解析】

這一章著重講修身的功夫。這裡寫了六名問話,似乎是把“道” 在運用於修身治國方面所做的幾條總結,對一般人和統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後半句似乎是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們無論是形體還是精神,無論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將精神和形體合一而不偏離,即將肉體生活與精神生活和諧。

第十一章

【原典】

【譯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解析】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在本章裡論述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 本章所講的“有” 與“無” 是就現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說有“有” 與“無”不同,後者是就超現象界而言的,讀者應注意加以區別。

第十二章

【原典】

【譯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解析】

老子所說的“五色”、“五聲”、“五味”、圍獵之樂、難得之貨,並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對立起來的問題,這些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糜爛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的腐朽文化,這種文化的價值也不過等同於打獵之樂和難得之貨。這兩種意見都有自已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異,也有學者價值觀的區別。

第十三章

【原典】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譯文】

【解析】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已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已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 ,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貴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

第十四章

【原典】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微,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覆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解析】

本章是描述“道” 體的。超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的“道” ,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著,時隱時現,難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在此,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之處。

第十五章

·【原典】

【譯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解析】

“道” 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對“道”感到難於捉摸,而得“道”之士則與世俗之人明顯不同,他們有獨到的風貌、獨特的人格形態。世俗之人“嗜慾深者天機淺”,他們極其淺薄,讓人一眼就能夠看穿;得“道”人士靜密幽沉、難以測識。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實、靜定持心,內心世界極為豐富,並且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由靜而轉入動。這種人格上的靜與動同樣符合於“道”的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