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龍王是民間所敬之神。即東海龍王、南海龍王、西海龍王、北海龍王之總稱。龍王信仰起源較早,後漸遍及中土。早期的龍神,雖有降雨等神性,卻無守土之責。如漢代祈雨時則祭土龍。

龍王是管理海洋及人間氣候風雨的龍神。在屈原楚辭九辭當中,則提到了一些上古的龍神,對其有描述記。

龍由九種動物融合而成,能上天下海,呼風喚雨。所以龍為靈獸之首,又是炎黃華夏歸一的見證。被歷代帝王視為君者象徵,故古代帝王多次下詔封龍為王,以求社稷風調雨順。

由於四海龍王是海洋之神,遠離天界,在神靈中身份比較特殊,保持著較大的自治性,天宮對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龍王育有龍子龍孫,安居下界。

龍王,民間所信仰的神祇之一,是佛經中的龍王和中國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結合的產物。因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的權力,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象多是龍頭人身。

古時先民民智未開,認為龍王只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兇惡的神。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隻立有一位龍王。海龍神輔佐媽祖管理海洋生靈、是漁民的保護神。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莊嚴場面。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物件。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已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賓士。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為我駕起那矯健的飛龍,

乘上玉與象牙裝飾的車輛。

心志不一豈能共處,

我將自已離去,適彼遠方!

我的車隊有千輛,排列整齊,

隊伍威武,隆隆驅馳。

每輛車有八條蜿蜒的神龍牽曳,

車上飄動著五彩的雲旗。

四海龍王是管理九州四大海洋的四位龍神,東海廣德王敖廣南海廣利王敖欽,西海廣順王敖閏,北海廣澤王敖順。

東海龍王敖廣在我國東方為尊位,按周易來說東為陽,所以東海龍王排第一也就理所應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