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國之君,打臣子的秋風,確實有損他的形象。
不過,誰讓國庫裡沒銀子呢。
太宗皇帝只能假裝視而不見,旋即看向程知年等人問道:“你們覺得朕說的有沒有道理?”
他說的話,程知年等人哪敢說沒有道理。
“有道理有道理.”
“陛下說的太有道理了.”
“李旭賢侄,大司馬是你的恩師,你可不能坐視不管.”
“賢侄你身為大魏的文昌侯,理應為大魏盡一份力.”
太宗皇帝看向李旭,跟著得意道:“李旭小子,你看你的幾位叔父都這麼說,難道你還不答應朕?”
幾個人你一句我一句,李旭都被說樂了。
“你們不是皇上,就是當朝國公.”
“地位都比我高,要盡力也應該是你們盡大力,我盡小力.”
“怎麼到了你們這裡,盡力的事都歸我,你們就在一邊看著.”
“說出大天去,都沒這個說法吧?”
太宗皇帝看李旭還不上道,又好氣又好笑。
他腦子一轉,馬上說道:“李旭小子,話雖如此,但你跟別人可不一樣.”
“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你這麼厲害,就應該兼濟天下.”
“當然,朕也不會讓你吃虧.”
“等大司馬凱旋迴到大梁,朕就封你一個國公.”
“這回不管魏崇和北方三大世家的人怎麼鬧,朕都不管.”
“到時你就是我大魏最年輕的國公,也能青史留名.”
李旭想也不想就擺手拒絕。
“還是算了,當個文昌侯,不是要我去哪平叛,就是要我去哪打匈奴.”
“要是當了國公,我還不得忙死來.”
程知年等人聽到李旭這麼說,都很驚奇,別人巴不得節節高升,李旭卻不想高升。
真是活見鬼了。
他們不知道原因,太宗皇帝可知道。
李旭又想偷懶了。
明明有蓋世之勇,絕世的才華,卻總想偷懶。
一想到這個,太宗皇帝就恨不得打他的板子。
不過,李旭這麼說,也給太宗皇帝提了一格醒。
旋即假裝一本正經道:“既然這樣,朕也不強人所難.”
“不過,李旭小子,你是文昌侯,從明日開始,還是要上朝點卯.”
“朝廷的禮制不能廢了.”
李旭聞言,愣了一下,隨即說道:“好了好了,五成就五成,我答應就是了.”
為了茶樓的那五成股,太宗皇帝不光耍無賴,還用上早朝來威脅他。
一想到天不亮就要上早朝,哪是人過的日子。
有那個功夫,還不如摟著玉容妹妹來得好。
聽到李旭答應了,太宗皇帝心情大好。
“李旭小子,早答應不就得了.”
“至於早朝,你就先不用去了.”
李旭撇了撇嘴,就當破財免災了。
沒過多久,全豬宴上來了。
幾個人喝得很痛快,一桌酒菜沒過多久就見底了。
而後,太宗皇帝讓程知年等人先行離開。
整個雅間就剩下了太宗皇帝和李旭兩人。
“陛下,股份已經給你了,你不會還想算計我吧?”
李旭面對太宗皇帝總有些不好的感覺。
太宗皇帝指了指李旭,笑罵道:“朕在你心中就是這樣的人嗎?”
李旭很想說是,但他也知道不能真那麼說,只能不說話。
太宗皇帝繼續說道:“真是有些事想問你,《三國演義》是你寫的?”
李旭知道遲早瞞不住,點頭應道:“不錯,是我寫的.”
太宗皇帝一聽果然是這樣,欣喜道:“好小子,沒想到你寫詩厲害,寫小說也厲害.”
“《三國演義》你是不是還有存稿,快拿來給朕看看.”
李旭攤了攤手:“我一回到大梁就忙這忙那的,哪有空閒時間去寫《三國演義》.”
太宗皇帝錯愕了一下,馬上說道:“從今天起,你每天必須寫五章《三國演義》,寫完之後,立馬送入宮中.”
“五章就是五千字,陛下你想累死我.”
“李旭小子,你是不知道,朕現在每天不看《三國演義》,就渾身不自在.”
“朕渾身不自在,連奏摺都看不進去.”
“你就當是為了大魏,為了天下百姓,勉為其難吧.”
韓旭無語,太宗皇帝耍無賴還耍得越來越順手了。
連這麼蹩腳的藉口都能說得出口?李旭想了下,伸出三個手指道:“最多三千字,不然免談.”
太宗皇帝也沒有逼迫太甚,點頭答應了。
馬上,他換上了一副嚴肅的神情。
“李旭小子,你在《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那是不是大魏以後也會亡國?”
太宗皇帝說完就緊盯著李旭,不放過他臉上的任何一絲表情變化。
李旭沒想到太宗皇帝會問這個,猶豫了一下,還是點頭道:“那是當然,縱觀歷朝歷代,有哪個朝代沒有亡國的.”
“不同的只是朝代存續的時間長短罷了.”
太宗皇帝嗯了一聲,又問道:“為什麼會這樣?”
李旭很直白道:“因為百姓是天下的根基,但是任何一個朝代的皇室都把天下當成他們自己的天下,很少管百姓死活.”
“就像前朝的煬帝,他身為天下之主,卻魚肉百姓.”
“一次出行,就徵調了十幾萬民夫為他拉龍舟.”
“如此不把百姓當回事,百姓豈能不反?王朝豈能不亡?”
太宗皇帝沒有馬上說話,而是在心中暗暗體會了一下李旭的話。
他不得不承認李旭說的很有道理。
但是前朝是前朝,大魏是大魏。
他決不允許大魏重蹈前朝覆轍。
過了好一會,太宗皇帝有些不服氣道:“像煬帝那樣的皇帝畢竟還是少數,你也不能一概而論.”
李旭微微一笑,也不反駁。
“就當陛下你說的是對的,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
“遠的不說,就說咱們大魏.”
“除去那些世家豪紳,皇親勳貴多如牛毛.”
“這些皇親勳貴一般都是世襲罔替的,以後他們的後代只會越來越多.”
“皇親勳貴家的子弟不事生產,他們平時就喜歡吃喝玩樂.”
太宗皇帝聽得直點頭,大梁城中的那些勳貴子弟像蕭玉相、蕭玉亮那樣在軍中效力的極少。
大多數不是去青樓,就是喜歡欺負小老百姓。
他也深惡痛絕,但看在他們父輩的面上,他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