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劉辯釋劉焉,再會賈文和
漢末英雄傳之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聽到這裡,劉焉立刻擺手打斷了劉辯的話道,“陛下說的不錯,卻只是站在陛下自己的角度罷了。”
“若是站在臣的角度,如此等待,等來的只能是鈍刀子割肉。”
“這新政一旦經由蜀地周邊郡縣開始向著我益州中心推廣,臣自然是不管違拗民意不去執行的。”
“而一旦執行了,便徹底落入了陛下的陽謀之中。”
“各地建學,不僅僅是縮短了百姓與世家子之間的距離。”
“更是拉近了百姓與權力的距離。”
“我自入蜀之後,從未大面積的啟用蜀地本土之人。”
“而一但新政一開,這些人只會感念朝廷恩德,更會記得我劉焉曾經對他們的打壓。”
“如此圍剿之下,不出五年,臣只能被逼辭官,在京中養老罷了。”
待到劉焉說完,劉辯倒是有些疑惑地看著劉焉。
“既然你都知道,為何還要出此下策?”
“陛下啊,與其被您鈍刀子割肉,倒不如臣自己上場賭上一把。”
“贏了,臣還能維繫益州往日局面,輸了大不了早些被剷除罷了。”
“只是可惜啊,臣的子嗣們太過愚笨,而陛下的臣子們又太過精明強幹。”
劉焉說到此處,眼見之中是釋放著光彩的,他繼續說道,“尤其是那個諸葛孔明。”
“進退有度,不卑不亢。”
“竟能想到先聯合南蠻,從後方突襲成都之計。”
“實在是國家棟梁之才啊。”
“臣有一題外話敢問陛下,這諸葛亮回京之後,得封個什麼官位?”
劉辯到了一盞茶道,“不大不小,工部尚書。”
“工部?”
“哦,朕忘了,這乃是新政中期的一部分,改制六部,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而這六部之上,朕保留了尚書檯,統管政務,太尉、大司馬等統領軍務。”
“至於朕嘛,除了每日面對六部的主官之外,便只需要面對御使同尚書檯等官員了。”
“而這工部之職,便是統管我大漢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道路等事的。”
劉辯面對劉焉的疑問也算是知無不言了。而劉焉聽罷之後,不禁全身發抖。
以他多年的政治眼光,但從這一個問題便能看出兩個答案。
一來,這諸葛亮在他眼中是如此大才,可在朝廷之中既入不得尚書檯,又入不得吏部、兵部、戶部這種更為直面問題的部門,由可見朝中人才之廣。
二來,劉辯的這番改制,算是把原本繁瑣且耗費甚多的高位官員徹底打散成了中高層。
如此做法,不僅聚攏了中央的權柄,更是在上層就削減了大批的朝廷開支。
“臣,敗得明白,敗得服氣,臣不得不說一句,陛下少年英才,這大漢在陛下手中,定然會再次繁榮的。”
“行了,你我一家人,就別說這些恭維的話了。”
“老州牧,朕與你直說了吧,朕並不打算殺你,包括你的兒子也是。”
“你家幾個兒子除了劉璋之外,皆是無心仕途的,他們若是願意留在京中的,可去學宮任教。”
“若是不願的,自然由朕的少府出資,安養皇親國戚。”
“至於你這位老州牧嘛,暫時就留在京中,任個閒職的伯爵吧。”
劉焉聽到此處,並沒有立刻感激什麼皇恩浩蕩,他活了那麼多年,自然知道皇帝不殺叛臣的原因。
“陛下是覺得,老臣還有他用?”
劉辯微微一笑道,“先帝去的早,朕年少繼位,除了一幫暮年的老臣之外,身邊實在是沒有一位靠得住的宗親貴胄。”
“百姓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朕豈能不知?”
“朕還年少,需要一位有名望的宗親族老,站在朝堂之上,為朕分擔些。”
“你雖然藏了私兵,但罪魁終究是那張魯,即便有辱你的晚節,卻也不至於身死。”
“不知道老州牧是否願意留下幫助朕?”
劉辯說罷,劉焉腦袋在飛速地運轉,他在想,此刻大漢境內,還有哪一處是需要他以宗族貴胄的名義協助天子發力的。
這道題目並不算難,他立刻便得到了答案。
“荊州…陛下留下老臣,是為了有朝一日徹底收回荊州之權柄?”
劉辯聞言看了看他,卻未發一言。
“加封州牧之事本是老臣所提,若是待到陛下需要之時,老臣就該為這往昔的提議付出代價了對嗎?”
“朕喜歡聰明人,你既然能看透,朕便不多言了。”
“不過有一事你只管放心,朕不是那種卸磨殺驢的人,你終究是劉姓的,天子不該染手同宗之血。”
“但是你要約束好你的兒子,劉璋不如你聰明,但野心卻不小,千萬別讓朕對此刻的決定後悔。”
劉焉聞言,立刻跪下道,“陛下放心,老臣自會管教好子嗣。”
“好了,你且去吧,不出幾日,你們一家便能住進伯爵府中了。”
劉辯揮了揮手,屋外的滿寵立刻親自帶著劉焉退了下去。
送走了劉焉,劉辯立刻讓張讓上酒上菜,又叫滿寵去將賈詡請來。
不出一刻,賈詡泰然自若地走入了房間,不等劉辯發話,他倒是兀自坐下,開始吃起了菜來。
張讓見狀剛想喝止,便被劉辯阻攔。
賈詡開口道,“常侍莫怪,在下一路前來,好幾日沒有吃得如此佳餚了,陛下既不殺我也不問罪,定然是為我想好了出路。”
“我既然還需為陛下效力,此刻無禮,先吃些吃食,陛下也不會怪罪的。”
劉辯聞言,笑了笑道,“亂武的賈詡,果然非同凡響。”
“自第一次與先生交手,朕便知道會有這一日。”
“在下也是第一次同陛下交手,便知這世上再無陛下的敵手了。”
“只可惜,天道竟真的已經註定了,天下該是劉姓的。”
賈詡這句話雖然有冒犯的意思,但卻說出了實情。
上一次大漢搖搖欲墜,突然出現了一個劉秀,而這一次確出現了一個同劉秀一般扶大夏將傾的劉辯。
如此一來,天下就該是劉姓的觀念,會深深地直入百信的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