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的百姓聽完了說書先生對於太子殿下這篇文章的解讀之後,感動得熱淚盈眶。

因為從有朝廷開始,有哪個朝廷對老百姓們有真正的感激。

有哪個朝廷真正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最前頭?

為什麼他們沒有人會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

是因為即便是開國皇帝,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那也是在一片屍山血海當中建立的。

百姓們的確分到了土地,可是這片土地是因為前面的主人已經死掉了,他們才分到的。

雖說大家都更有動力,都能夠建設一個開明的王朝。是因為欣欣向榮,是因為土地到了自己的手上。

可是王朝的週期有一個令人無可奈何的點。

那就是當一個王朝建立了三四十年之後,從前分到的土地就會莫名其妙地流向某一些人手中。

為何會這樣?因為朝廷根本就管不了這麼多的百姓。

因為規律就是規律,沒有人去改變這個規律,它就只能按照這種規律去學習,去發展。

老百姓們手中拿到的土地,可能會因為一場頭疼腦熱,就只能賣掉土地,然後換來那麼一丁點的錢財。

本來二十畝土地就變成了五畝土地,等再生一次病,這五畝土地也得賣掉給地主。

地主就成為了大地主。

他本來的二十畝土地就變成了兩千畝。

本來的百姓就變成了他的佃戶。

這就是規律。

而這些拿到了兩千畝土地的人,他會怎麼做呢?

他會同情老百姓嗎?

不,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與老百姓呢劃清了界限,不屬於這個階層。

於是有了錢的這一個階層的人就會把手伸向權力。

這些人為了保住自己手上的田地,就會在官場上面給自己尋找代理人。

他們為何要尋找代理人呢?是因為一旦找到了代理人,即便他們依舊要交稅,可透過這層關係,他們便能夠與百姓交的稅不一樣。

甚至透過這層關係不交稅。

此消彼長,百姓們原本土地就少,可是他們要交的稅卻與地主一樣的多。

甚至要比那些個比他們土地多上一百倍一千倍的地主,交的還要多。

這是有錢階層向權力階層的過渡。

而權力階層掌握了權力之後,他們也會想要永久的把自己這個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上,絕對不會放手。

怎麼做呢?

他們會把自己家裡的親朋好友,大姨子小姨子,大姑子小姑子,大哥二哥,三舅四姥爺,所有人都圍在自己身邊。

將這些人都變成權力階層,形成堅固的堡壘。

形成堡壘之後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不僅要把自己權力的蛋糕做大,同時還會把權力伸向經濟層面。

會利用自己手上的權利與有錢階層相互勾結,會用自己的權利謀得利益。

於是權力階層跟有錢階層就完美地勾結在一塊。

這完全與百姓無關。

百姓只是他們不斷壓榨,不斷為他們輸送利益的牛羊而已。

所以為何老百姓們會對朝廷沒有歸屬感?這便是原因。

因為自古以來土地不屬於百姓,都屬於那些地主。

地主掌控經濟,就可以掌控權力。

掌控權力的人,又與經濟相互勾結,他們形成了堅固的利益集團。

不管朝廷如何改革,只要觸及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反彈,他們就會反抗,他們就會逼迫朝廷收回政策。

這便是這些人形成堅固堡壘的原因所在。

所以有利於百姓的政策一定會損害這些人的利益。

他們就會反駁回去。

反駁不了他們就會栽贓陷害出政策的人。

先把提出改革變法這個人抹黑,把他踢下臺去。

然後用道德的力量形成枷鎖,牢牢地鎖死提出改革變法的那個人。

從而利用道德的輿論,把道德有瑕疵之人提出來的政策都視作洪水猛獸,引導百姓去反駁,於是改革變法就失敗了。

就像有句話說得非常好。

冤枉你的人,比你更知道你是多冤枉。

制止改革變法的人,比你可能更明白改革變化對百姓有多好。

可是改革變法對他們不好,於是他們就要反對。

現在陳寒的改革變法之所以能夠取得一些成效,不僅因為陳寒的改革變法取得了很多,有目共睹的成績。

更多的是有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同樣手段厲害的太子殿下的支援。

如果沒有他們兩個的話,陳寒相信自己的任何改革措施都會折戟沉沙。

如果沒有朱元璋這種強有力手段狠辣的皇帝的話,自己的改革一定會被這些個利益階層給推翻。

而他之所以要施恩於民,要讓老百姓們感到與有榮焉。

就是要讓老百姓們知道,原來現在改革變法對我們很好,是因為一切的改革變法,一切的變革一切的好處都有我們一份子。

所有的功勞都有我們參與在其中。

陳寒現在主要就是拉攏老百姓。

因為老百姓是佔多數的。

因為老百姓們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至於少數的權貴,得罪了也就得罪了。

那些少數權貴想要跟自己為敵,幹掉他們也就幹掉了,唯有老百姓是一個大的團體。

在一片歡呼聲中,陳寒和太子殿下對此次南洋作戰勝利的將軍們給予了嘉獎。

對藍玉給予了嘉獎。

對每個南征的將士們不僅給予了不同分量的寶鈔嘉獎,同時也對他們的家屬進行嘉獎。

陳寒絕對不會吝嗇這些獎勵。

太子殿下也絕對不會吝嗇這些獎勵。

各地的寶鈔都提取司加班加點的印刷寶鈔。

可能這一次是史無前例的增發寶鈔卻沒有讓所有人反對的一次。

即便增發了那麼多寶鈔,可是就像太子殿下說的那樣。

整個大明如今已有實力去消化這些寶鈔。

因為如今中南半島那些國家,已經全部使用了寶鈔作為結算貨幣。

一開始有好幾個國家不願意,比如暹羅。

它即便是地處於中南半島的內陸,只有南邊靠近馬六甲海峽那一帶有沿海。

但它卻還沒有完全建成貿易中轉站。

所以一開始他們國內有很多人都反對,直接將寶鈔作為自家的接受的貨幣。

可是當藍玉征服了三弗齊和滿者伯夷國兩個國家之後。

暹羅這個國家立刻就宣佈,願意接受以寶鈔作為結算貨幣。

即便地處於更西邊的緬甸等國,也在大明的強大海軍威懾之下,宣佈接受以寶鈔為結算貨幣的結算方式。

在這個歡天喜地的日子裡,太子殿下又追加了好幾條政策。

尤其是對西北再次減免了五年的賦稅。

西北的百姓歡喜的都不知道該如何去感謝朝廷了。

太子殿下對於西北之所以如此的慷慨,當然是考慮到西北的百姓在小冰河時期初顯鋒芒之時,老百姓們的收成實在是太低了。

他們那邊能收上來的賦稅,根本就不值得去惦記。尤其是現在擁有了小日本國的佐渡金礦和石見銀礦之後,大明根本就不缺西北那一點賦稅。

其實大明現在缺的主要是糧食。

於是本著讓西北的老百姓們徹底鬆快鬆快,之前已經減免了兩年的賦稅,現在再加上五年就是七年。

所有賦稅都減免,甚至由於南邊建立了大型的糧倉,一點一點的往西北過渡,西北老百姓們吃上了更加便宜的大米。

他們一開始當然有點吃不慣大米,因為他們主要吃的還是小麥磨成的麵粉。

可是誰跟糧食有仇啊。

尤其是淳樸的老百姓們,可不是一直都會按照大米原有的蒸煮方式去製作主食。

他們依舊按照他們那樸素的吃法,將大米磨成了米粉,然後製作出了跟麵條是一模一樣,只是口感略微有區別的米條。

麵粉現在成為了輔助性的糧食。

他之所以能夠實現糧食,現在不斷的增加,可不是因為大明糧食產量在增加。

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增加的。

因為陳寒在改革變法的同時,也招攬了不少在農業方面有經驗的老百姓。

把他們培養成專家,讓他們去教更多的老百姓精耕細作。

把他們的經驗學識傳達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畝產量。

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只能起到微小的增產。

最主要的方法還是從中南半島這些國家進口糧食。

所以為何陳寒強調是大明的海軍一定要十分十分十分的強大。

因為一定要牢牢地控制好中南半島上面所有的國家。

透過佔領、透過控制、透過霸道的手段強硬要求,也得讓中南半島這些國家成為大明的糧倉。

就如現在,太子殿下跟陳寒兩個人出臺的政策,除了在國內鼓勵老百姓種糧,高價收購糧食,同時還給你補貼。

西北的老百姓減免賦稅,讓老百姓們沒有那麼沉重的負擔。

還有就是最重要的對於進口糧食這一塊的巨大的資源傾斜。

陳寒和太子這一次是發了狠了。

國內不管是什麼樣的農業資源都可以得到扶持。

而在國外的進口方面,已經有政策下去。

不管哪一個中轉站,要收購的第一宗便是糧食。

糧食收購價格一定會比當地國家糧食收購價格,多出三到五倍。

當然這不是竭澤而漁,陳寒要做的是將整個蛋糕做大做強絕。

不要出現中南半島上面的國家有戰爭。

戰爭是對農業最大的破壞。

所以為何要把海軍做大做強?為何現在要建立海軍學校?為何要加大對海軍的培養?為何要讓藍玉的海軍一旦成型之後,立刻要把大部分在海面上有作戰經驗的老兵回到學校來培養新兵?就因為海軍實在太重要,是陳寒控制中南半島的絕對力量。

而對中南半島上那些國家陳寒也很明白,他們絕對不能亂。

因為他們一亂就會影響整個大明的大局。

所以為了讓他們不混亂。

陳寒對中南半島上那些國家也算是用心良苦。

除了一些實在不聽話的要讓大明海軍去震懾震懾。

比如在最南端的三弗齊跟滿者伯夷國。

其他的中南半島的國家,陳寒都是採取扶持的態度。

尤其是對他們的農業更是加大力度去扶持。

他們不是缺少種糧的專家嗎?

陳寒甚至答應幫他們建立農業學校,幫他們培養更多農學專家。

甚至要讓大明的那些有經驗的專家前去那裡教課。

甚至願意花大價錢收購他們的土地,然後呢種糧食。

加大對糧食採購的價格,加大對他們的農業扶持。

加大對他們的工業產品的出口。

讓中南半島那些商人可以到大明來做買賣,讓利給他們。

做買賣關稅可以相應的傾斜。

只要你做的是糧食買賣,你自己大船大船的拉到大明來賣糧食可以比你賣其他的東西少一半的賦稅。

伱們不是羨慕大明現在有水泥路面嗎?

只要你們提出來,我們可以幫你們修建道路。

有句話說得好嘛,要想富先修路。

把道路都給你修好,讓你把糧食更快地運出來。

當然有條件。

我幫你把道路修好之後,你們國王就必須保證有多少萬畝的土地生長出來的糧食,要優先賣給我大明,要不然這筆買賣就不能做。

這就刺激起了中南半島上,那些個大家族大財閥種糧賣糧食的積極性。

甚至陳寒還跟太子殿下商量。

對於那些有突出貢獻的中南半島的糧食商人,可以給予大明官員的獎勵。

當然品級不能超過六品。

而且都是閒職人員。

就是一種榮譽獎勵。

在如此的優惠政策之下,中南半島上面的國家很明白。

想要富裕,想要和大明合作,那我就不去發展其他的東西了。

我就專門的種糧食。

因為他們發現大明缺的是糧食。

他們調查後發現大明的人口太多了。

但是能種糧食的地方又比較少。

所以需要大量的糧食。

而人家大明又把價格開得這麼高,我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其他東西吃的喝的用的穿的,全部都從大明買進來,這就是互惠互利嘛。

國際貿易不就是這麼做。

拿我們的優勢來換取你們的優勢。

陳寒就是要宣傳這種意識。

甚至還給這麼多優惠,幫你修路,幫你修水渠,幫你建設基礎設施。

只要對糧食生產有好處的,大明都願意提供。

甚至連紅磚技術都願意提供。

只是那最主要的鋼鐵鍛造技術,這事還不能夠給。

但中南半島那些國家,此時已經完全能接受。

甚至沾沾自喜。

中原朝廷之前如果都是這樣的態度的話,我們何至於天天在中原王朝南邊搞事情?

大家合起夥來過日子那多好。

畢竟文化都差不多嘛。

我們都是學習中原的文化嘛。

大家人種其實也差不多嘛。

有多少箇中南半島的國家,有中原朝廷血統的。

大家差不多都是一家人嘛,一家人過日子那當然是要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