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這名文官說的那樣,如果老百姓們都覺得正確的改革變法,那肯定是對老百姓的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好處。

要不然的話吃,不可能讓這種改革變化繼續推行下去。

之前北宋王安石的改革變法雖然好,但是在後期還真就像禮部侍郎說的那樣,變成擾民有術,治國無方。

尤其是很多官員其實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去真正的實行改革變化。

或許他們自己內心深處,就不認同改革變法。

看到改革變法的許多條款都覺得可笑。

本來他們就是利益既得者,所以他們在推行改革變法之時自然扭曲改革變法的政策。

甚至利用改革變法為自己撈好處撈名聲,從而為自己奠定升官加爵的墊腳石。

這種人去推行改革變法,能不禍害百姓嗎?

而百姓們能對這種改革變法有一點點好感?

就因為改革變法最後變成了擾民之術,百姓們不接受才漸漸的變得臭大街。

即便王安石再努力的維繫著改革變法,即便他對神宗皇帝說,唯有改革變法才能夠讓北宋扭轉局面。

可是隨著改革變化實在過於擾民,神宗皇帝也不得不撤銷改革變法。

繼而令王安石的努力付之東流。

說句不好聽的話,實在是北宋有點爛泥扶不上牆。

那些文官掌握了大權之後,不想把利益讓出去。

害怕改革變化觸及他們最根本的利益。

所以他們即便看到改革變法,如果真心實意的推行,會有好處,也寧願讓它爛在地裡。

因為對於很多官員來講,老百姓們過得好,他們的利益就會受損。

他們的利益從何而來?

就是從老百姓身上來的。

老百姓們的日子過得越好,對他們來講就越讓他們難受。

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越好之後,反抗他們的壓榨就會越強烈。

這是這些利益階層們願意看到的嗎?在他們的眼裡,老百姓只要老老實實的紮根在土地上面永遠為他們提供利益也就是了。

憑什麼你們這些百姓要過得那麼好。

你們過好了我們怎麼辦?我們壓榨誰去?

所以文官說的一切的根本原因在於,改革變法最後變成了擾民之術。

所以才讓百姓們業務百姓們厭棄。

最後文官們掌握了這些資訊之後,才給神宗皇帝反饋。

逼得的神宗皇帝不得不從全域性考慮撤銷改革變法。

這才是王安石當年改革變化失敗的原因。

“可是王公您看,如今在北平府,老百姓們的感官是如何的?他們討厭改革變法了嗎?

他們牴觸改革變法了嗎?

如此種種都未曾出現,您為何就說如今國公爺的改革變法和王安石的改革變法是一樣的。

就單純從擾民這一方面來講,宋朝的改革變法在推行之時,那些文官就沒有切實的去履行國策,反而是變著法的用國策來壓榨百姓。

但是國公爺的改革變法了,卻因為地方上有雙向監督機制,導致那些官員即便有怨氣,可是在考成法的壓力之下,也只能是老老實實的執行改革變化。

這就是不同,咱們看到了這些不同,所以才覺得改革變法有實行下去的資本。

之前我們身在京城沒有看到下邊的情況,自然認為改革變法就是洪水猛獸。

就是王安石那一類的改革變法,就是會讓老百姓們過得更差,老百姓們一定會集體抵制。

所以我們在那樣的角度之下反對改革變法。

我們沒有下到地方上去,我們懸浮在空中樓閣。”

說這話的時候,有不少官員其時都低下頭去。

正如這名官員所說。

他們飽讀詩書,總覺得自己明事理,知道很多事物發展的規律。

所以不需要經過調查就能夠掌控一切。

可是到了北平府切身實地的去考察,在老百姓的眼中,改革變法,有什麼樣的好處之時,他們才知道。

原來國公爺爺的改革變法,在多項監督機制的監督之下執行的相當好。

即便官員們個個有怨氣,可是又有考成法,又有稅務稽查司,又有當地寶鈔提取司的三項監督。

根本就沒有人敢用自己的烏紗帽,或者說敢用自己的腦袋去以身試法。

老百姓看到了改革變法現在執行之後,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自然會更加的擁護改革變法。

文官們聽完這話後再次說道,“咱們之前自以為是,自以為能夠了解一切,自以為儒家的學識,能夠讓咱們不需要透過實地認知就可以知道一切,但現在發現我們真是坐井觀天了。”

有官員站出來說道:“此言不虛,咱們身在京城,已經太久沒到當地衙門,當地州府去看一看,老百姓們的真實生活。

所以我們所知的一切,只不過是地方上官員們彙報上來的。

那些官員其實都帶有著怨氣,因為考成法、稅務稽查司、寶鈔提司每一個衙門,每一項國策,對他們都是一道枷鎖。

所以他們個個有怨氣,這也無可厚非。

但咱們這些個高官,咱們這些身在京城當中的人,有的時候聽取了這些人的意見,一句話下去可能就對當地百姓造成無法挽回損失。

王公,您是飽讀詩書之輩,您更是對改革變法的壞處有著切膚之痛,所以您對於改革變法牴觸,您對改革變法有成見,我們都能理解。”

禮部侍郎抬起頭來看向了那名官員。

那官員也用堅定的眼神看著他。

似乎在給他機會。

因為在他們的眼中,禮部侍郎即便帶著很多私心在做這件事。

但其實他的公心也不少。

在沒有了解到如今國公爺的改革變化深入人心之前,有多少人是像他們一樣,視改革變化為洪水猛獸。

這是因為多次的歷史教訓,讓更多的文官變得保守變得謹慎,害怕改革變法沒有取得成效,反而動搖國本。

這是很多讀書人所警惕的。

他們認為自己身為讀書人,就應該兼濟天下。

所以如果發現了改革變法會向壞的方向而去,他們自然想站出來為百姓們擋一刀。

禮部侍郎在聽完這些話之後,長嘆一聲。

他心裡邊多少還是有怨氣的。

雖然文官們都在勸他,但想讓他一時之間改變自己的想法,還是很難。他想了半天之後才說道:“你們給老夫一點時間,讓老夫這幾天再在北平府轉悠轉悠。

如果真如你們所說,北平府的百姓對改革變化有著擁護的心思,老夫自然會轉變心中對改革變法的成見。

但若沒有,老夫一定堅持己見,即便要得罪北平府的將士們,即便要給他們扣個弄虛作假的帽子,老夫也在所不惜。”

官員們知道,能到這種程度就已經不錯。

千萬不要逼迫的這老傢伙惱羞成怒。

當然大家更知道,其實這是這老傢伙想要給自己找個臺階下的藉口。

如果這時候馬上答應,他們倒要覺得這老傢伙是在想其他的歪主意。

而他沒有這麼做,是想要去切身實地的感受一下,這就說明他已經聽進去了。

只是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驗證一下。

官員們看到這裡都是會心一笑,大家再沒有說話。

……

當夜禮部侍郎躺在床上仔細回味著今天官員們對自己說的那些。

同僚們個個都在說,如今北平府百姓對於改革變法十分擁護,但他始終不相信。

來到這裡之後,他就因為北平府這些刁民扔爛菜葉的臭雞蛋在自己身上,導致他對北平府的百姓有牴觸心理,沒有認真去實地檢視。

他喃喃自語:如果真看到了百姓對改革變化十分擁護,老夫又該如何辦?他之所以有這矛盾的心思,是因為自己的親弟,因為改革變法查到了他家十幾年納稅情況都有問題。

稅務稽查司責令他們在半年之內,必須要將所有欠的賦稅上交,並且還要加以罰款。

導致氣急攻心,中風變了個嘴歪眼斜。

本來自己的弟弟長得風流倜儻,比自己還要小個十幾歲。

人在中年正是做大事的時候,卻因為改革變法變的那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樣。

他親自回家去看過自己的弟弟,心疼的心臟都疼。

所以對改革變法沒有任何好感。

只知道改革變法是擾民之術,可能會像北宋之時王安石的改革心法那樣。

一開始他就抱定了這樣的決心,對改革變法有著強烈的牴觸心理。

所以當同僚們跟他講,現在陳寒的改革變法跟王安石的改革變法完全不一樣的時候,他心裡面還是有些嘀咕。

改革變法就是改革變法,加上陳寒的改革變法的政策裡邊有很多其實就是王安石推行的政策的延伸而已,這有什麼不一樣的。

他心裡面不服氣。

所以打定主意。

“好,老夫明天就去市面上逛一下,老夫就不相信,這些邊遠百姓還知道所謂的改革變法。

甚至老夫更加不相信,就沒有人對改革變化有意見,一定有意見的。

他們肯定也跟老夫一樣害怕改革變法會失敗,然後被官員們刁難。”

他甚至想好了,要在跟百姓溝通的過程當中,跟他們講清楚。

王安石當時的變法也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效。

可是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推行政策的官員,到後邊一定會因為自己的貪婪而變得肆無忌憚,到時候你們可就慘了。

他甚至想過要煽動百姓們牴觸改革變法。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喬裝改扮,成為一個普通百姓,溜進了百姓當中。

他先是到了北平府的西市。

這裡是人流最集中之地。

當開市的鑼聲敲鑼敲響之後,百姓和買賣人都湧進了集市。

此地不僅雲集了北平府周邊各種商品。

甚至連北邊蒙古達韃子,西邊山西買賣人,甚至更往西的西域商人,以及那些中東的商人,都來到了此地做買賣。

因為大明現在的開放態度,讓不少買賣人都賺得盆滿缽滿,那當然商機無限。

老百姓們也能夠享受到來自於天南地北,甚至海外的物產。

流連在這樣的市集上面,就連對改革變化看法最為激烈的禮部侍郎,都不禁咯噔了一下。

他這段時間一直都在館驛當中沒有出去。

他心裡面對北平府的‘刁民’有成見,不願意去見他們。

每天都是其他同僚到外邊去調查,而他只在館驛當中坐下來分析資料。

有很多同僚調查出來的對改革變法持贊同態度的報告,他都棄之如敝履。

但現在到了市集上,他才真正感受到,這裡的百姓生活的似乎還挺好。

一有這種想法,他馬上搖頭否定絕對是假象,一定是假的。

百姓看上去生活得很好,但其實受著高額的賦稅的影響,肯定過得不如意。

尤其是那些做生意的人,他們交那麼高的賦稅還賺什麼錢?

賺不到錢誰願意支援改革變法。

於是有這種念頭之後,他直接來到了一戶買賣家。

先是進去挑肥揀瘦的買了一點東西。

接著由於他是今天第一個給老闆開張的,所以跟老闆聊起了天。

“掌櫃的,您現在覺得朝廷如此高的賦稅之下,您還有利潤可以賺嗎?

現在我聽說可是提高了十幾倍的賦稅,是我的話早就關門大吉,誰願意把辛辛苦苦掙了的錢都交給朝廷。”

一說這話,掌櫃的波動算盤的手停了下來,看向了禮部侍郎,”我說這位老爺子,您是不是才從鄉下出來呀,都不知道外面的世道到底是怎麼樣的?”

被這麼一說,禮部侍郎立刻是尷尬起來。

“掌櫃的您這話是怎麼說?”

那掌櫃的把算盤珠子撥到原處,然後啪啦啪幾下歸位,就開始給他上起課了,“這位老爺子,您可能真的是不知道外面已經天翻地覆了。

這兩三年來我們這些做買賣的人,可是因為國公爺的改革變化變生意是越來越好。

至於你說的交了十幾倍的賦稅,那又算得了什麼呢?

知不知道我們現在做買賣的人不在被朝廷歧視,不再被百姓歧視,可以到處去做買賣。

這利潤比之前高了五十倍上百倍,相較於那些利潤交的這點付出算得了什麼呀?

老爺子,您可真是孤陋寡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