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將所有的下人都給打發走。

然後給朱高熾親自倒上了一碗酒。

父子兩個人其實已經很久沒有這樣面對面地坐著聊天。

氣氛一時間相當尷尬。

可是朱棣還是假裝鎮定,坐在了對面,給自己也倒上了一碗酒。

兩個人都很尷尬,沒有開口說話。

靜謐的後花園,蟲鳴蛙叫一直在不斷。

一直隔了有一炷香的時間,朱棣這才說道:“為父之前,一直嫌棄你的身形,說你胖,說你不如兩個弟弟能征善戰,

還說你不像是父王的兒子這些話,應該對你產生了不少傷害。

為父以這杯酒自罰一杯。”

說著他拿起了酒碗,仰頭一口就喝了下去,估計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

他喝得非常的快,一口下去還嗆著他劇烈的咳嗽了起來。

咳完之後還自嘲地說道,“南方的酒,爹喝不慣,還是這北方的燒刀子喝得令人暢快啊。”

對面的朱高熾依舊有點尷尬地看著,自己的父親。

朱棣說完了這話之後看向朱高熾更加的尷尬。

因為朱高熾看向朱棣的眼神頗有一些畏縮。

他不是說對於父親就這麼容易原諒。

可是他又不能說出來。

他讀了那麼多四書五經,他讀了那麼多聖賢道理,告知他一定要孝順父親。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親,所以他只能掩蓋得了這些情緒。

雖然剛才父親在院子裡邊衝他笑了一下,讓他頗為感動。

但冷靜下來坐在了這院子裡。

朱高熾還是顯得有點侷促,聽到朱棣承認之前的確,因為自己的身形而嘲諷自己,覺得自己不如兩個弟弟,所以疏遠自己。

他就更加心裡邊有怨氣。

既然你都知道這些為何現在還要說出來。

你如果不說出來的話,我不會覺得怎麼樣。

可現在你說出來,那就說明之前伱的確嫌棄我。

可現在為什麼不嫌棄?

就是因為我做出了一點成就。

你覺得現在的我,已經可以成為你的兒子了。

這些不是因為我本身是你兒子你才道歉,而是因為我現在做出了成就,你才來道歉,那就沒有意義了。

父子倆之間的這番對話估計很難彌合。

朱高熾曾經受到的那些傷害,而朱棣也自己似乎說錯了話。

剛才兒子臉上還有點期待,可現在沒有了。

他趕緊解釋起來:“孩子啊,你別誤會,為父就是個沙場上的人,沒那麼文縐縐。

以前為父的確看不起你,不像個男子漢,胖得還要有護衛來攙扶,像什麼樣子?一開始為父以為可能是從小有病體弱,可後來發現不是,你就是喜歡讀那些儒家的書,就喜歡看那些大道理。

一直悶在屋子裡,才養成了這懶惰的興致,才胖起來的。

你要是像你兩個弟弟一樣,能夠舞刀弄槍,能夠跟軍營的戰士們都滾打滾打,何至於胖成這樣?現在為父給你道歉,是因為為父的確發現,你不是那一無是處的人。

你除了讀那些聖賢道理,還能在大明工程學院搞出這麼多好的發明了,

連陳先生都說你是個可造之才,為父才知道是錯的,就跟你道歉。

你見過哪個當父親的,給兒子道歉的。”

朱高熾被朱棣這話說的目瞪口的。

囁嚅了一陣之後他才說道:“父王,錯的好像是你。”

朱棣啪的把酒碗摔在了桌子上,“父王知道,所以才向你道歉。”

他是道歉,可是呢,氣勢強的就好像要把朱高熾給吃掉一樣。

難怪朱高熾一輩子都怕朱棣。

即便當了太子,甚至監國了,已經代替朱棣處理國家大事,可朱高熾依舊在朱棣面前抬不起頭了,那都是一輩子的心理陰影了。

可不知道為什麼,聽到父親如此坦率地說出來。

即便父親說曾經就是因為你太胖,就因為你不像個男子漢,所以我才看不起你。

難道不該嗎?這些個話說出來很傷人。

可聽到父親如此坦率地說出來,他還真就有一絲感慨。

朱高熾拿起了酒碗,輕輕碰了碰朱棣的酒碗,然後學著朱棣一口悶了下去。

然而酒還沒有下肚,他就趕緊把臉撇向一邊。

然後噗的一下,全部噴了出來。

朱棣見狀大罵,“你個糟賤糧食的混小子,你爹多難才把幾罈子燒刀子,從北平運到京師。

你這一口噴出去多少?不能喝就別喝。”

朱高熾不服抹了一把嘴之後,又端起酒碗仰頭喝了下去。

這一次他感覺整個人都燒了起來。

然後臉騰的一下就紅得跟猴屁股一樣,渾身都滾燙了起來。

看到兒子如此模樣朱棣哈哈大笑,“這才像話,這才像話嘛,大男人的不能喝酒,不能拎刀,不能殺敵,像什麼樣子。

你總歸是有點樣子了,不錯不錯。”

朱高熾喝了一口後又親自,倒了一碗給父親也倒了一碗。

然後端起酒碗來敬了父親一杯:“爹,說實話,這麼多年來,我對於您有很大的怨氣。

您看不到兒子的優勢,也看不到兒子的努力,一味地覺得莽夫的兩個弟弟很好。

可他們只能在馬上馳騁打仗,不能坐鎮後方。

你看看兒子,將來要是真能接管北平的後勤,您到漠北打多少場仗,兒子都能給您安排得妥妥帖帖,這才是兒子運籌帷幄的本事,至於兩個弟弟,也就只能給您當個副手。

只能在您的光環之下抬不起頭來。

而是我以後一定能做一番大事業。”

朱棣大笑:“好好,你小子不藏著掖著,可以,這才像我朱棣的兒子,來,今晚咱們父子倆冰釋前嫌,以後咱父子倆從頭相處,你好好在大明工程學院學,

學好之後回咱北平府,也開設這些工廠,也讓咱北平府,像京師這樣繁榮可好?”

朱高熾也哈哈大笑,父子兩個人就這般喝到大半夜。

三四罈燒刀子全部下了肚,即便喝的都吐了。

可朱高熾依舊陪著自己的父親,大口大口地喝著這燒喉嚨的燒刀子。

又是幾個月過去,從倭奴那邊運送來。

又有兩萬的俘虜到達了遼東的礦石場。

一開始這些俘虜還覺得只是挖礦,還不錯。

然而他們卻發現根本沒那麼簡單。他們挖礦不僅要挖七八個時辰。

更要直接進入到非常危險之地。

在那個地方挖礦,很容易就被埋在礦石底下。

最重要的是,明朝人似乎並不會去同情他們會不會死。

而是不管他們如何反應,是直接讓就趕著他們,到那最危險的礦洞裡面去挖掘。

每一次挖完之後,他們只能得到少量的糧食。

這麼一來,一下就激發了這些倭奴俘虜的反抗之心。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人家這裡可是擁有著相當完善的防禦體系。

同時更有讓他們畏懼的火槍。

只要他們敢反抗,一槍就把他們撂倒。

當遼東的那些明朝士兵知道,這幫倭寇就是時常侵犯遼東海域和山東海域的那些倭寇之後,

根本就沒有任何同情,只要敢反抗,立刻一槍撂倒。

在這幾個月裡邊,就光是埋在礦坑裡邊的倭奴俘虜就不下上千人。

可是效率也是相當之高的。

鐵礦石一車接一車地被拉了出來。

然後一船接著一船地由遼東海域直接運送到了山東。

然後由山東走陸運,運送到京師。

雖然鐵嶺的鐵礦石並,不能達到遠在澳洲的澳大利亞島上的鐵礦品位那麼高。

但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講,還是相當的可以的。

陳寒發動馬力將鐵礦石冶煉出來。

一噸一噸的鋼鐵出產之後,陳寒這時才放下心來。

衡量一個工業國家的發展程度,鋼鐵產量絕對要排在前面的幾列。

之前從宋朝開始,中國就一直佔據著鋼鐵產量居首位的位置。

可是到了清朝末期之時,歐洲以及日本都開始反超。

這一趨勢陳寒是絕對不允許發生。

於是在明朝的洪武年間,大明的鋼鐵產量就由之前的全年不過才十幾噸,到了如今一個月的產量就達到了十噸左右。

陳寒煉製出了鋼鐵之後,馬上投入到鐵軌建設當中。

雖然現在北平到京師的京北路,已經在建設的過程中。

但陳寒還是想,讓山東威海衛到達京師的這條京威線成為第一條開通的路線。

之所以要選擇這條路線開通,是為了方便從遼東將鐵礦石運送到京師。

同時也方便接收從倭奴那邊運送過來的黃金白銀。

之前的路線一直都是從倭奴湯里港口出發,到達對馬島。

在對馬島休整後,貼著朝鮮海岸,到達朝鮮釜山合浦港口,然後一路西行到達山東威海衛,再由威海衛走陸路回到京師。

而如今只要將鐵路鋪設完成,那麼便能夠直接由威海衛,乘坐鐵路直接到達京師。

這條路線打通之後,將可以方便白銀黃金流入大明。

簡直是一舉多得。

因為鋪設鐵軌需要大量的俘虜,陳寒他們那邊這下令倭奴的殖民委員會,開始加大對倭奴那邊的侵略。

……

倭奴殖民委員會。

沐英接到了陳寒他們的命令之後,十分的興奮。

“同志們,剛剛接到朝廷過來的命令,命令我們要加緊對倭奴這邊的殖民擴張。

之前我們一直小心謹慎,是因為沒有得到命令,更因為足利兼滿那傢伙也的確是狡猾,咱們沒必要跟他硬磕,而是發展咱們的殖民區。

但現在不一樣了,從朝廷給的命運來看,咱們把俘虜運送回咱們大明,就可以解決咱們這裡最大的問題——得到了俘虜之後,不知該如何安排,又害怕他們會造反。

同志們,現在有了明確指示,咱們打下的每一寸山河,只要是那些刺頭直接就運送回咱們大明,讓他們去給咱們挖礦去給咱們修鐵路,活活累死他們。

而咱們在臥龍殖民區委員會,這裡只需要留下少量聽話的俘虜。

安排他們到礦場去挖礦黃金、白銀環境便夠。

還是那句話,咱們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

從咱們現在所掌握的情況來看,倭奴的西邊這方領地多是貧民,尤其是九州那些地方又窮,百姓又彪悍,不服教化。

這那邊的人可以完全運送到大明去。

而東邊則是他們富裕的曾經居於為首都之地,這可是咱們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下邊各部委員和部長們聽到沐英的話之後更是興奮。

他們一拍桌子:“好啊,終於輪到了咱們大展拳腳的時候了。”

沐英的副將趙審言更是興奮到極點。

“兩年了,大帥兩年了呀,咱們現在終於又有了機會可以大展拳腳,您下命令吧。

要我們怎麼幹?遂發槍已經到咱們弟兄們手上,也有一年左右,大家早已練得十分的精準,早就想找那些倭奴小鬼子來試試槍了。

您早該下令讓我們推進去,省得和他足利兼滿劃地而治。

什麼劃地而治,咱們要的就是將整個倭奴納入掌心。”

沐英一拍桌子好命令是這樣的,沐英布置了關於這一次大舉進攻。

倭奴東邊,足利兼滿所掌控的領地,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倭奴已經接近了整個崩潰。

足利兼滿雖然在名義上繼承了足利義滿大將軍的位置。

可是足利兼滿不是足利義滿那種梟雄,沒辦法掌控下面的大名。

況且那些大名一直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就是現在的大明王朝,早就已經滲透進入他們的領土。

甚至已經佔據了一大半的領土,你足利兼滿,只不過是跟人妥協的傀儡而已。

你憑什麼領導我們?所以他們內部之間打的是火熱。

而在這一天也就是洪武二十八年的十一月。

沐英正式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就在足利兼滿他們還在睡夢當中之時。

大明的大軍已經由之前劃定的界限,大舉入侵從北至南一共分成四路大軍。

沐英親自統領總計達三萬人的大軍,開始向著助力肩膀所統治的東面發起了總攻。

而這一次沐英不僅帶來了大明最新研究出來的後填裝遂發槍,更是將大明用新型鋼鐵打造的輕薄的盔甲,給一半的將士們穿了上去。

這些人作為衝鋒陷陣的步軍,穿著輕薄的鋼鐵打造的盔甲,手持著遂發槍,以最新的兵種出現在了倭奴人的面前。

而倭奴此時東邊,也有多達十餘萬的軍隊。

當然他們這十餘萬估計也要打很多水分,這裡邊大部分是所謂的足輕部隊,就是農民軍啊。

這樣的部隊怎麼能夠擋得了沐英他們的進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