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說完之後,下邊的各委員就開始了準備。

他們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會發愁,要怎麼去安排從倭奴這邊過去的一些俘虜,就是因為最近這半年裡,還真別說這些個倭奴俘虜們個個是有了一些想法。

一開始這些俘虜當然是畏懼於大明王朝運過去的武器裝備。

甚至大明的作戰方式。

那是他們沒有見過,那是他們這些個土老帽不知道的。

畢竟這個時候的倭奴比,明王朝還要封閉。

他們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冷兵器戰爭,他們內部之間早就一團散沙。

甚至為了爭奪一個守衛的領主名頭,打的是一團亂。

所以忽然之間面對著大明王朝如此有組織有序的進攻,他們一下子被打得懵了。

許多大名就這麼被弄死。

所以在這個過程裡面,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應該要怎麼反應。

然而經過這兩三年的適應之後,他們才明白。

原來大明王朝所派過來的人太少太少,很多都是俘虜他們自己人,然後充當偽軍在前方替他們打生打死。

所以他們即便是被俘虜之後,心裡邊依舊是很不服氣。

覺得你大明王朝過來的人也不過如此。

你們這些唐人,一個個不過就是仗著手中的武器厲害一點而已。

要是真的跟我們拼起來的話,你們未必能弄過我們。

還真別說那些個小鬼子裡,很多都是精英武士。

他們打了幾十年戰,雖然打的都是村戰,但個人好勇鬥狠的能耐還是相當厲害的。

所以他們心裡面不服氣。

但是呢,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的是個人的好勇鬥狠。

以及他們打的那些村戰,真正的遇到大明王朝這種有組織有規模的戰爭,是根本不可能有一丁點贏的可能。

因為什麼?沐英打的那些戰,前期跟著朱元璋打的都是大型的作戰,有著大規模大軍團的指揮能力。

另外沐英後期是調往雲南那邊,和雲南那些土司以及少數族人進行作戰。

習慣了山嶺當中的叢林作戰。

而這個時候的倭奴這一邊恰恰是山多林密,更好適合像沐英這種指揮家來去做仗。

所以陳寒才會推薦沐英前去。

這是真正的專業對口啊。

這些個人在人家沐英這個開國的將領面前,怎麼會有半點勝算。

但是這種人他就是不服輸。

……

九州殖民委員會。

佔領了這裡之後,委員會大力發展與朝鮮、與南邊的琉球國進行貿易。

同時還與從大明王朝那邊過來的商船進行貿易。

此時這裡已經算是發展得不錯。

大量的大明王朝的商人在此地落駐,把大量的明朝的貨物帶進來,也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

但是此地的風土人情非常不好。

本身倭奴九州這個地方的人,就與東邊那些倭奴人有點不同。

他們地處偏僻,文化知識少,所以好勇鬥狠,本身就比較悍勇。

他們雖然被征服,雖然被當作奴隸來使用。

雖然大量的被派遣到銀礦和金礦上去當勞工。

但是一心想要的就是復國。

為什麼說這個地方的人不老實呢?一來他們本身就以造反起家。

二來常年靠海,他們這裡出了大量的倭寇。

所以有這種底子在,他們自然不服輸。

而此時當倭奴殖民委員會下達了任務到他們這九州州委員會之時,州委員會的主席立刻開始組織,把一大批的俘虜集合,然後先運到湯裡集合。

再從對馬島運送到朝鮮釜山港口進行停住,補充了糧食之後,再直接往山東威海而去。

在那裡再一次補充,然後再直接到達天津。

當然現在還沒有叫天津的這個地方。

天津衛這個地方是在朱棣靖難之役開始才有的。

當時這個地方叫做天子渡津之地,所以簡稱天津。

但是沒有這個地名,還是有一個港口的。

在那裡登岸之後,直接由駐守在北平府的燕王朱棣接收,就可以把他們當做勞工來使用了。

當這封信到達之後,州委員會安排十分妥帖。

然而還真就像倭奴殖民委員會那些委員和部長們所擔心的,這些個俘虜們還真就開始了造反。

尤其是九州州委員會那邊,當他們把三千俘虜集合在一塊準備登船之時。

在俘虜當中忽然暴起三百多俘虜,搶奪了偽軍手中的武器,把偽軍四十多人都給砍殺。

接著就向州委員會的駐地所在的城進行反攻。

他們喊出的口號是反攻整個九州,把九州奪回來。

然後再由九州殺向現在的石見國,奪回倭奴人的領土。

由於這三百人殺出的非常突然,又一下把幾十個倭奴偽軍給殺掉,激起了這三千俘虜的野心。

這三千俘虜本身就是從九州各個俘虜營給釋放出來的刺頭,一個個恨不得腦袋生七八個造反的心思。

逮著這麼好的機會,當然是群起而攻之。

幸好當時是把他們集中在了海邊,沒有在城裡,要不然的話,就要發生更多的事故。

估計是殺掉了那些倭奴偽軍,給了這一次俘虜們極大的信心,所以他們嗷嗷叫地衝向了九州城。

但令這些個俘虜們沒想到的是,九州城此時城樓上面都已經佈置了紅衣大炮,雖然只有兩門。

可同時配備的,還有一千多杆火槍。

那可是大明海軍自己鎮守的城池。

當聽到了從遠處海邊俘虜營傳來的喧鬧聲之時,九州城就已經開始了戒備。

等那些俘虜一個個地提著搶來的武器,想要進攻九州城池之時。

還沒等他們靠近,忽然之間就聽到砰砰兩聲,如雷鳴般的響動。

接著在俘虜群當中就炸出了巨大的深坑,血腥紛飛,殘肢亂跳。

兩發紅衣大炮發射過去直接就炸死了三四百號人。

還沒有等他們反應過來,城牆上面就有爆竹一般的火槍聲傳來。

衝在前面的那些俘虜紛紛倒斃。

而爆竹般的槍聲並沒有停,一下就給他們來了兩三輪的衝擊,瞬間就瓦解了所有俘虜的信心。他們身上本身就沒有任何可以防禦火槍的裝備,又是如此近距離的被人家從高處射擊,城外是一片開闊地,躲都沒地方躲,成了活靶子。

到第二天天明,這些蹲在地上放下了手中武器的俘虜,看著邊上橫七豎八躺著的死屍,這才明白,自己的人想要反抗,簡直是天方夜譚。

個人的武力就算再悍勇,你要是連人家大明海軍的衣角都碰不到,那又有什麼用?

到了現在他們才知道,原來自己等人所信奉的這點武力,在人家這高科技武器方面,簡直就是幼稚的可憐。

而剩下的這一千俘虜,被九州城內的大明海軍包圍之後,他們想要再反抗他們想要跪地求饒,他們想要活一條命,

他們想要喊出來,我們願意到遼東或者你們的北平去修鐵路,都沒機會了。

九州殖民委員會直接下達了格殺令。

那一千剩餘的俘虜就這麼被近距離槍斃了。

其他地方慢慢彙集過來的那些俘虜,看到反抗的下場之後,嚇得再也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了。

原本那些俘虜到處串聯說什麼,大明王朝派派過來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投降過去的偽軍,那些偽軍戰鬥力非常稀鬆,可以隨意令人處置。

可是沒想到的是,那些偽軍雖然武藝稀鬆,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大明的火器。

而大明海軍裝配的那些武器,可以直接隔著一二百米就把他們給撂倒。

那些經過了專業訓練,用子彈喂出來的槍手們,非常之厲害。

所以從這一次反抗事件之後,再也沒有了反抗。

九州委員會這邊順利的籌集到了五千俘虜,然後用兩艘大船就運送到了湯裡基地。

而從出雲國石見國以及從本來倭奴南朝那邊拉過來的俘虜,也很快到達,一次就籌集到了兩三萬俘虜之後。

倭奴殖民委員會又犯愁了。

原本的計劃可能是一到兩萬,可現在送過來居然有三萬之多。

沐英想了想,大手一揮:全送走,即便這一次少運一點黃金白銀回大明王朝也可以。一定要先將俘虜給運走。

當三萬多俘虜坐上了去往大明的船隊之後,等待他們的命運就非常明顯了。

這三萬俘虜漂洋過海,在海上又因為擁擠死了大概兩千多。

大明的海軍對待這些死掉的俘虜,處理方法非常的粗暴,直接就往海里丟。

然後就出現了令人恐怖的一幕。

在這一支船隊的身後邊跟著無數的鯊魚。

而從船上丟下去的屍體就是他們最好的食物。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轉運,終於是到達了天津。

燕王朱棣早就已經得到了訊息,當他聽說從倭奴那邊給自己運送過來了三萬俘虜的時候,他樂得鼻涕泡都要出來了。

因為他現在最缺的是什麼?缺的就是穩定的勞工。

可是北平府目前這鬼天氣啊,一到冬天冷得徹骨。

這不僅給他勞工的價格大大增加。

同時也不利於用各種威逼手段,強迫那些人去修鐵路。

但是作為一個本身就是鐵腕手段的人來講,這種矛盾令他非常痛苦。

於是他就向朝廷求助。

本來他也是想如果能從南洋招一批工人來的話,按照公價付錢,那是當仁不讓。

但又想到從南洋那一帶過來的工人,肯定不適應北方的酷寒天氣,所以他也在猶豫著要解決這個問題。

以至於聽到了陳寒他們說,直接可以從倭奴那邊給他調派俘虜,不用工錢隨便造的時候,他心裡面真的是樂開了花。

因為他知道倭奴那邊過來的人,的確可以隨隨便弄死,即便死一大批又能怎麼樣?死一批再送一批來也就是。

所以當燕王朱棣帶領著五千大軍接收了這三萬俘虜之後,立刻將他們給押送了過去。

而這些俘虜到達了北平府之後,已經是快要到十月份了。

就算是後世,十月份北平也開始轉涼,更不要說慢慢進入到小冰河時期了,更冷。

即便倭奴那邊的緯度也是和東北差不多,但是九州那邊不一樣。

九州更靠近南邊一點,所以倭奴那邊的人一到,還真有一些立刻就病倒。

然後還來不及,到達工地上就死了十好幾個。

還真就應了那句話,像對待這種人,根本就不需要去同情。

所以他們病倒了,死了直接就地掩埋,根本就沒有任何的人權而言。

對待這些人,陳寒給燕王朱棣來了一封信,說不需要同情,隨便弄,隨便死,死多少就給他運多少。

所以給了一些預防針之後,燕王朱棣面對這些死掉的俘虜,馬上就地掩埋,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同情。

把他們給趕到了工地之後,雖然給了一些棉衣,雖然給了幾頓飽飯給他們吃,但第二天就要開始幹活。

修鐵路最苦的是什麼?最苦的就是從各地把採挖出來的石頭,打成小碎塊鋪在枕木下面。

因為這才是最耗費人力物力的,也是最容易產生疲勞而死的。

當然這他們這些個俘虜還沒有嘗試到南方那邊去修鐵路。

到南方修鐵路還要打隧道,打隧道死的人才多呢。

北方修的鐵路一路平坦,要修隧道的地方還是少,除非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搭橋也會死很多人,因為要建很多橋墩子。

當然即便是到了近代,也都會說,橋墩子底下都埋著很多冤魂,因為會死很多人。

所以燕王朱棣才不想用大明王朝的子民。

即便是給大明王朝的子民再多的錢,其實也不值人命重要。

等到半個月之後,燕王朱棣就驚喜地發現。

在高壓的威逼之下,這批三萬人的俘虜進展還是相當快的。

從山海關那邊往內地修,那一段路是相當之難走。

可是在這些俘虜填了五六百條人命下去之後,山海關往內地最難走的那十五里地的鐵路修成了。

雖然填進去五六百條命,但對於朱棣來講不算什麼。

而接下來就方便許多。

燕王朱棣也是秉承著陳寒的要求,沒有給這些俘虜任何好臉色。

估計這些俘虜做夢都沒有想到,原以為到達了明朝之後,至少日子會過得好一點,可是居然是來修路的。

可他們更加不敢跑。

九州那邊死了那麼多俘虜,那還是在倭奴本土,都沒辦法跟人家鎮守九州城的大明海軍對抗,更別說到了這茫茫的大明北方。

大明有多少軍隊鎮守在這裡呀?

你跑,往哪裡跑?甚至為了防止他們逃跑,每兩個人的腳上都綁著腳鏈的。

想跑?

動得很難動彈。

燕王朱棣每每騎著高頭大馬,站在山坡上用望遠鏡看著那些修鐵路的俘虜,都是微微冷笑,“好啊,真好,用死了都不需要付撫卹,也不需要付工錢,

只需要管飽就行,太好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