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惜一切代價要把永嘉縣縣令給排擠出去。

這些年來永嘉縣就象是一塊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原本在永嘉縣沒有到來之前,他們這些縣衙裡面的人還能因為百姓的孝敬,其實就是那些雜七雜八的攤派過得很是舒服。

但是永嘉縣縣令來了之後,所有的一切都被嚴令禁止。

永嘉縣縣令以清正廉明著稱,雖然是一個舉人出身但是為官清正,曾經受到過巡撫的口頭嘉獎。

所以才有機會來到溫州府第一縣任知縣。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這個永嘉縣縣令也不過是徒有虛名,過個一兩年也就和自己等人和光同塵了。

可是沒想到人家的這個傳統一下就堅持了好幾年。

這可是苦了縣丞等人。

大明官員的俸祿是很低不假,但是靠著吃那些回扣和雜辦,日子過得還是可以的。

而且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偶爾還能吃到大戶人家的孝敬,那小日子就過得更加愜意了。

可哪想到永嘉縣縣令是個死腦筋的人,這些官場的舊習他是一概不尊,更是嚴令禁止自己等人遵守。

這可就得罪了所有的人。

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可以把他給搞走,稅務稽查司的人就又來了。

而且看著模樣稅務稽查司的這些人好想早就對永嘉縣縣令很感興趣,要不然不會一過來就說永嘉縣縣令是個幹實事的人。

稅務稽查司千戶徐寧很欣賞永嘉縣縣令。

“只知大人姓錢,不知如何稱呼?”徐寧問道。

永嘉縣縣令回道:“在下錢鐵山!”

徐寧一聽這個名字沒來由的哈哈大笑:“好名字!好名字啊!果然人如其名。

我等在溫州府一帶當差早就聽說了您大名,簡直是如雷貫耳,今日一見果然是人如其名,您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

錢鐵山很是謙虛:“大人過譽了!還請大人上坐!”

稅務稽查司這次來了八個人,個個都是身穿飛魚服。

縣丞站在原地很是尷尬有意想走吧,人家早就把大門給封上了。

可是不走吧好像錢鐵山還沒叫他落座,一時間站在原地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徐寧和錢鐵山好像很有話題來聊,坐下最後各自喝了一口茶後,徐寧問道:“錢大人對於當前虔國公的變法有何看法?”

錢鐵山也沒有想到徐寧會如此的開門見山。

但是意外歸意外,錢鐵山別看只是一個七品小官,在京城那些官員的眼裡面連芝麻都不算,但是他卻非常的沉穩,開始論斷天下。

“按理說想我等小官沒資格評價天下大事,但有一言藏在胸中實在是不吐不快。”

徐寧道:“但講無妨!”

徐寧讓錢鐵山但講無妨錢鐵山卻有點猶豫,他微不可查的一絲猶豫落在了徐寧的眼裡。

徐寧笑道:“大人有顧慮?”

錢鐵山直言:“的確!說句不好聽的話我不過是七品小官,人微言輕說再多不過是徒增笑柄,大人何故對下官的意見感興趣?”

徐寧也是直言不諱:“難道你你真以為虔國公那我等安排在這地方,只是為了方便寶鈔通行兌換和收稅嗎?”

錢鐵山不置可否的點點頭。

徐寧搖頭:“非也!”錢鐵山道:“下官員洗耳恭聽!”

徐寧道:“國公爺天資過人,改革變法所圖乃大明的千秋大業,故而在這時用重典規勸天下,意在革清弊政,掃除奸邪,為天下選才。

就如今日,我們稅務稽查司便發現了您這樣大才,為國為民敢於擔當。

我們稅務稽查司和寶鈔都提舉司,從來不是單純的錢財衙門,更要為您這樣的官員打通言路。”

這番真誠之言一下就把錢鐵山打動了。

徐寧沒有用大道理,就是樸實無華。

雖說人之交往不可全託一片真心,還需留著一手。

但是君子之交不需設防。

錢鐵山聽完之後真是佩服,站起身來對著徐寧行了一個大禮:“多謝大人為下官解惑!”

徐寧將錢鐵山虛扶起來:“大人客氣!如今大人可否對在下坦誠相待?”

錢鐵山急忙說道:“但有隱瞞,那便是辜負大人的厚愛了!”

於是錢鐵山慢慢的講述起來:“國公爺考成法最大的弊端就在於高估了官員的自覺性和執行力,低估了官員的貪婪和狡詐。”

“何解?”徐寧道:“在下不才也曾在國公爺手底下聽差過,私以為國公爺的這套辦法是目前最好的手段。”

“此法雖好,卻操之過急!”錢鐵山道。

“您但說無妨!”徐寧道。

“其一,考成法與攤丁入畝同時實行,上面上嘴皮一碰下嘴皮,下面卻要跑斷腿。

摸排土地規模如何?肥力厚薄?遠近幾何?都需極大的功夫。

上述幾項,少一分則不公,多一分則勞民。

此乃精細活,卻因考成法一扣,誰有功夫細分,最後只落了個囫圇吞棗,厚薄不分。

幸虧陛下體恤百姓,田賦不高,若不然,光是每年地裡因肥力不一而產生的產量不一,就能硬生生把稅收不公刻在每個百姓的腦門上。”

錢鐵山說完徐寧陷入沉思。

這還真是一件精細的很的活。

而且頗為費時費力,根本不是短期內能夠做成的。

但徐寧也很理解陳寒他們不可能做得到這麼的細緻,畢竟人手就那麼些。

真要細究就這方面的參差,那就真的沒法幹活了。

錢鐵山繼續說道:“如果上述問題還可因為人手不足情有可原,那下面這一條則是不可輕易原諒。”

徐寧道:“您細說!”

錢鐵山道:“眾所周知,官員每三年進京述職,吏部考績,只要不出大問題基本可保無恙,即便升官無望,坐穩位置不難。

國公爺如今考成法一下來,條條框框細究到民間偷盜案件數量之考察。

您可說這是地方官員無事生非,利用考成法平白捏造數字。

但究其根本,到底錯的源頭在哪?

在考成法沒有考慮到,有些縣份便是桃花源記當中的村子,平靜祥和,沒那麼多是是非非,卻硬要官員上報抓賊數量,百姓飯食一頓多少兩合適?州府有大事,縣鄉有小情,怎麼能用一條框,框死所有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