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標都沒有想到陳寒會這麼的狠辣。

畢竟他是知道陳寒來自於後世,也聽了陳寒對於人命的看法。

陳寒一直都覺得古代將任命當作草芥實在是殘忍,不符合人權。

可是沒想到現在陳寒居然會提出來這樣的說法。

甚至要將更多的官員處以極刑。

朱元璋聽到陳寒的話之後也是覺得,有點出乎意料。

在他的眼裡面陳寒一直都是溫順的人,即便是改革變法也想採用溫和的辦法。

至少在對待官員方面一直都是想要用高薪養廉。

夏元吉此時的目光更加的詫異。

陳寒之前改革就算是變法也沒有想過要殺官員,即便是沈立謙沒了的時候,陳寒都沒有想過一下就把人給弄死。

即便是到了後面皇帝親自把刺殺的人給抓了起來然後當著他的面,將那些人都給砍死,陳寒也沒有覺得這是他所想要的公平正義。

而今夏原吉居然從陳寒的嘴裡面聽到了關於,要嚴懲那些不遵守變法的傢伙。

或者是那些鑽變法空子的傢伙。

從陳漢爆發出來的怒氣就可以看到,陳寒這次是真的生氣了而且還是暴怒的那種。

陳寒一心就是想要將自己的變法推行下去。

一心就是想著要怎麼才能讓改革能將大明王朝變得更好。

可是總有些人在這種時候還要在變法上面,跟自己找不痛快,這是陳翰所不能容忍的。

或許陳寒自己都沒有想到,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已經漸漸的適應了大明的環境。

他也漸漸地明白在這個時代強權遊戲的規則之下,是沒有人會跟你真正講什麼道德觀念的。

你如果不能適應的話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

陳寒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不完全變成自己所討厭的樣子。

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兩個人聽完了陳寒的話之後,沉默了一下,接著眼神也逐漸變得犀利起來。

在殺人方面這對父子比任何人都要有經驗的。

別看影視劇裡面的朱標好像是一個老好人形象,但是現實中的朱標絕對是一個鐵血帝王。

誰要是覺得朱標就是一個老好人那真的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朱標在聽到陳寒的建議之後也是站起了身,“對,孤一直覺得推行變法就是要強硬下去,既然有人從中鑽空子我們就得讓他們知道,鑽空子和找死是一個意思。”

朱標說這個話的時候也是殺氣騰騰的。

朱元璋這個時候已經退居二線了,國家大事基本都是朱標做主。

朱標既然同意了陳寒的意見,朱元璋是沒有任何意見的。

夏原吉在邊上聽完了君臣二人的對話之後,心裡面是熱乎乎的。

對於地方上的二把手,他對於下面糊弄自己的屬下也是相當的厭惡。

這要是朝廷強硬的推行這項政策的話,那對於他來說也是一個福音。

……

浙江溫州府。

溫州知府是本地大豪紳子弟。

雖然如今官場上的規則很是嚴酷。

尤其是朱元璋這位皇帝眼睛裡面不揉沙子,但總是有些人不怕死的覺得查不到自己的頭上來。這個溫州知府就是其中之一。

溫州這個地方四周都是山嶺,如今的發展可不像是未來那個溫州皮革廠發達。

反之,這個地方從來都被海盜、倭寇光顧。

本地不少膽子大的也都下海成為了海盜。

所以這個地方和金華一樣,出好勇鬥狠者。

溫州知府別看是個官員,但也是個混不吝的主。

如今他正在對自己之下的一個縣令很不滿意。

“永嘉縣這兩年挺厲害啊,帶頭違反本府出臺的規矩,生絲買賣這麼好他居然敢公然帶頭讓永嘉縣的百姓不許改稻為桑,他是要斷本府的財路啊!”

原來這個知府的家族就是做絲綢生意的。

陳寒的改革變法以來,商業稅在賦稅的佔比越來越大。

間接的也帶動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同時江浙一帶的絲綢業也迎來了一個爆發期。

為了能織出更多的絲綢用於買賣,溫州知府下令自己下轄的幾個縣一定要完成今年五十萬畝改稻為桑的標準。

他管轄的五個縣,瑞安、樂清、平陽、泰順四個縣都按照指標報了上來。

這四個縣為了完成他的指標,把縣裡面百姓插下的秧苗都給拔了起來,怕的就是知府用考成法卡自己。

可是偏偏永嘉縣縣令是個槓子頭。

要知道永嘉縣是溫州知府衙門的駐地,永嘉縣這麼不給溫州知府面子簡直就是在打臉。

溫州知府能給永嘉縣好臉色看嗎?

最最關鍵的是,如果他這裡不改的話,那那些被扒了秧苗的其他縣百姓還能不鬧事?

溫州知府滿臉怒火。

下面的紹興師爺說道:“府臺,這可棘手了,瑞安、樂清四個縣把百姓的秧苗都給拔了,永嘉縣要是卡了殼的話,不出十天半月的其他縣的百姓都會知道,到時候錯過了桑苗下地,就趕不上今年的產絲。

這還不是最要緊的,最要緊的是,要是其他幾個縣的百姓鬧事,激起了民變,就光是這一條,咱們腦袋都不夠砍啊。”

另外一個師爺更是說道:“府臺,您不要忘了年前我們給布政使衙門報稅目,已經把田稅改成了桑稅,這可是已經報上了內閣備案的。

咱們今年要是完不成的話,上憲今年就會按照桑稅來收。

田稅稅低,桑稅稅高,中間能差三倍左右。

五十萬畝桑稅,折算下來就是上萬兩白銀的稅差,到時候誰來補?”

洪武朝知府一級的俸祿不過才一百多兩銀子而已。

雖然陳寒變法改革後,俸祿每年多了五十多兩。

那也將將二百兩左右,一萬兩白銀,他得幹五十年才能補上。

溫州知府一聽這話,腦袋都大了。

他一拳頭砸在了桌子上:“永嘉縣到底為什麼不推行改稻為桑?”

師爺回道:“說是永嘉縣今年招災,絲綢大戶們只肯出五石一畝的價錢收百姓的地。

永嘉縣令覺得低了,鐵了心要讓絲綢大戶們按照三十石糧食的價格收。”

溫州知府大罵:“這怎麼可能,這是沒有遭災縣份的價錢,他是要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