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他們國建立大明海軍的基地這件事,心裡邊也終於是放下了一顆巨石。

說實話,他來到安南國談判這件事,也是希望可以儘快落實。

如今胡季犛都同意了,其他的人也就沒有什麼話說。

一番交涉下來,大傢伙其樂融融。

好像真的就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說是把所有一切都已經計劃好了。

接著胡季犛則和大將軍藍玉一起共同的簽署了合作協議。

這些條款條約都蓋了兩國的印章,大明海軍蓋的陳寒作為總提督的官印以及大明海軍總督藍玉自己的印。

安南國這邊直接是蓋了他們的玉璽。

這一番下來,就算是板上釘釘了。

藍玉搞完了這些東西之後對於今後的一些合作之事也做出了一些口頭上的承諾。

雖然他不一定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

但對於如今的安南國來講,已經算是相當之不錯。

所以安南國的國王以及這些大臣們,此時也並沒有多說什麼。

接著就很簡單了。

大明海軍這邊立刻把國書一式三份,拿到了兩份,一份自己留著,一份呢就急忙往大明而去。

是要送到皇帝朱元璋的手上。

很快的,這些事宜就被定了下來。

陳寒那邊也非常痛快的給了回覆。

接著就是非常順理成章的大明工程學院有二十名學生,帶著這些技術從京城起航向著安南國來了。

又是經過一個月的顛簸,等這批工程師來到了安南國的時候,大明海軍基地已經完成了奠基工作。

大明海軍的第一個基地就規劃在靖安州。

這個地方離大明的廣西布政司非常近。

也是今後要在廣西布政司開一個口岸南下最近的地方,挑在這裡之後立刻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

大明海軍基地佔地總共一千三百多畝地,這只是暫時的。

據說胡季犛還想著要給出更高的土地,讓大明海軍基地能夠建設得非常的漂亮輝煌,展現他們的實力,也給大明那邊一個好的交代。

接著在大明海軍基地建設的過程當中,人家胡季犛親自來到了大明海軍基地的建設現場,親自敦促自家的工匠要一定以最好的標準幫助大明海軍基地建設。

雖然他們這裡沒有紅磚、水泥,但是基礎的工作還是很快能夠做好的。

藍玉這邊在陳寒把他們派到南洋這邊來,要有打算建設大明海軍基地的時候,就給了一些建造水泥廠、鋼鐵廠的廠房的示意圖。

所以雖然藍玉他們不知道怎麼去生產這些東西,但是建造廠房還是非常便利的。

而胡季犛這個時候也是全力支援。

不僅調撥了四千名工匠來幫助大明海軍基地的建設,更是給人給錢,完成海軍基地邊上建造各種廠房的要求。

於是乎等二十名工程學院的學子們帶著他們的各種規劃圖紙,來到了海軍基地的時候。

這邊的廠房已經大致的蓋好了。

接下來就是如何把裝置給搞出來這些東西。

就是要從頭開始。

於是乎這些個工程師們在大明工程學院學習了兩年,現在就到了他們的用武之地。工程師們先是在帶著安南國的這些工匠們,來到了產生粘土的地方,先行挑選了可以燒製紅磚的粘土。

接著就開始搭磚窯。

這些東西都可以憑空地弄出來,不需要特殊的材料,只需要有特殊的技巧。

這些工程師嚴格的保密,完全不讓安南國的工匠看到他們是如何配比紅磚的配料以及磚窯的搭建。

等磚窯給弄好了之後,立刻就開始燒製紅磚。

一爐接著一爐的紅磚燒完了之後,把這些紅磚都給砸碎,然後碾磨,接著就開始製作出水泥來。

紅磚水泥就這麼在憑空當中出現了。

雖然安南國的工匠也接到了他們的國王胡季犛的命令,說是要偷偷學到一些技術。

可是這些技術如果沒有專門的人去教他們怎麼去分辨,他們是根本看不懂的。

尤其是這些工匠不明白,為什麼好端端的要把燒的這麼堅硬的紅磚給砸碎。

他們更加不明白,為什麼加一點白色的粉末進去,就能夠把這些碎粉加上水可以粘合在一塊。

甚至要比他們用的糯米漿粘合的還要厲害。

這些東西他們都搞不懂。

而且高爐的搭建更是令他們這些工匠不明白。

為什麼一定要把煙囪搞得這麼高。

他們只知道幹活,他們只知道被大明的工程師給指揮著。

大明的工程師們對於他們看上去好像沒有隱瞞,但是所有的步驟關鍵性的東西,全部偷偷摸摸的完成了。

等四千名工匠在高強度的工作當中,把高爐都給搭建完成,就看到讓他們震驚的場景。

原來高爐搭建完了之後,紅磚燒製的過程更加的快速。

接下來就是就地選擇紅河邊上搭建碾磨廠。

當一架一架的機械擺在了紅河岸邊,藉著水力攪動碾碎那些紅磚之時他們才發現。

為什麼人家能夠這麼快速的完成工業,就因為人家聰明。

人家知道怎麼利用水力篩選機、碾磨機、高爐,還有水泥攪拌機。

在四千名工匠沒日沒夜的工作之後,又一個半月一棟一棟的廠房,整個框架也由紅磚水泥填充。

安南國的這些工匠們幾乎是肉眼可見的,看著這些東西慢慢的完成,可是他們卻一無所知。

他們就像苦力一樣,根本就沒有辦法接觸到核心。

他們看著這一切也覺得不可思議。

即便藍玉來自京城而來。

即便他看到了那麼多的紅磚、水泥房屋在京城雨後春水一般的冒出來。

可是當他看到這一步一步的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建設過程,也是驚訝的目瞪口呆。

他第一次感覺到了知識的力量。

以前他看不起那些知識分子,覺得那些人咿咿呀呀的之乎者也根本就沒有用。

可是當他們看到大明工程師在海軍基地指揮著四千多名安南工匠,完成的這些廠房建設,之後他們的觀感瞬間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