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標的能力以及為人。

從各種能找到的歷史記載裡,對於朱標品性的描述基本都是正面的。

而有黑點的記載也多半是朱元璋對太子不滿意之類的,而這個基本是朱棣靖難後的了。

至少朱標在為人處世上是獲得認可的。

至於朱標的能力,從洪武十年開始參與政事,這個時候二十二歲,而且起步很高,一開始就把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朱元璋甚至命令他每日與群臣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

這個基本就是一開始參政就當副皇上的節奏。

在朱元璋親自引導,還有一批開國元勳協助的情況下,朱標幹了十幾年,基本是得到一致認可的,能力不出眾的話不會有這麼多好評的。

二,朱標不愚忠,也不愚孝。

照理說,朱元璋如此寵愛朱標,朱標應該言聽計從的乖寶寶形象才對,然而事實上卻不這樣,朱標很多時候更像叛逆兒子的形象。

都知道朱元璋對待官員很苛刻,而且用法很嚴,

而朱標從小接受的教育讓他覺得父親有點殘暴,偏偏朱標還很直接,常常反對朱元璋的政策。

雖然基本反對無效,但總能給老朱添堵。

朱標的思想和行事準則有自己的原則的,並沒有被朱元璋左右。

比如胡惟庸案的時候宋濂受了牽連,朱標要保宋濂,後來把馬皇后也搬來總算保住了宋濂。

總之正史記載裡的朱標是敢於違背朱元璋的。

而且即便如此,他的地位和權勢是有增無減的,至少說明朱標的性格並不懦弱。

至於野史,有所矛盾,主要是兩件事,一是朱標對朱元璋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

那意思差不多是直接說朱元璋不是明君了,被朱元璋追著打。

二是,朱標惹朱元璋生氣,被朱元璋大罵,害怕之下就投河了,被救起就生病去世了。

這兩種說法都可信度低,道理很簡單,朱標都敢當面說朱元璋是昏君了,又怎麼會被嚇得跳河。

有明確記載的正面懟朱元璋的只有馬皇后,

朱標反對朱元璋一般都是在上朝以太子的身份勸諫的,最不濟也是找馬皇后訴苦太子難當,不想幹了之類的。

當面懟老朱這種事,朱標也幹不出來,也沒理由這麼幹,他又不是不能上奏,真要懟,在奏書裡懟可能性都比當面懟高。

三,朱標的政治把控力。

朱標參政兩年就遇到了明朝四大案的胡惟庸案,

而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直接讓朱標主持審理,

可以說整個胡惟庸案朱標都是參與者,儘管決策權很低,但操作空間還是很大。

而其中朱標保了宋濂,而且是搬出了馬皇后的,

也就是說朱標很清楚真正能左右朱元璋意志的是什麼。

胡惟庸案牽連了一大批官員,事後補充新官員也是朱標全程參與選拔的。

也就是說,廢掉了胡惟庸和一大批舊臣之後,

新上來的官員,都屬於是朱標的門生,

這部分官員對朱標是言聽計從的。

而最關鍵的是廢相權,這個是受到部分朝臣極力反對的,

而朱標的態度是很明顯支援朱元璋的。

經歷了這麼多事,朱元璋基本被定性殘暴了,但全程參與的朱標卻仍然是一致好評的,

可以說朱標在這種案子裡,能做到對上朱元璋滿意,對下百官對他沒有怨言,是需要相當的能力。

總之這個殺戮眾多的案子裡,更像是老朱唱黑臉,小朱唱白臉的結果。

四,朱標的御下能力。

有個事件值得參考,藍玉曾經提醒朱標,讓他小心朱棣,而朱標轉頭就和朱棣開玩笑說,我們兄弟關係這麼好,藍玉還讓我小心你,真是瞎操心。

朱棣又去找朱元璋告狀,朱元璋馬上詔藍玉,這種事可大可小,朱標說情,大事化小了,

這件事整個圈轉下來,受益只有朱標。

而當時確定的藩王體系,藩王是保有相當大的權利的,之後朱元璋進行了藩王的改革,剝奪了藩王屬地的政治節制權。

這件事不管真假,總之當時藩王以及各地封疆大臣,對待朱標基本把他當皇帝對待的。

整個太子黨,文有六部,基本是朱標參與選拔提升的;武有藍玉,和手握重兵的外臣,例如雲南沐英就是鐵桿太子黨。

同時也因為太子的關係,朱元璋對於沐英和藍玉這類是很放任的。

那麼朱標不死,明朝的走向會如何?一,假設朱標沒有病故,那麼首先是明朝首都遷往西安不會腰斬。

朱標考察回來才病逝的,之後朱元璋太過悲痛,便徹底放棄了遷都事宜。

如果沒有病死,首先朱標已經上書了籌建都城的事宜,又帶回了陝西地圖,遷都西安基本是可以確定下來的了。

受封西安的秦王朱樉剛剛因為朱標求情被放回去,肯定是要支援朱標的。

這個時候是洪武二十四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還有七年,假設從這個時候準備,到朱標即位準備了七年,朱標才開始遷都,修養多年的大明五年內就能穩定。

二,新帝登基肯定文治武功都要有表示的。

遷都耗費一點時間,不會超過五年,朱棣遷都花費的時間長主要是因為打了很多年仗,財力人力消耗過大。

朱標參政時,明朝一直都在儲存實力,並且沒有內耗。

朱標即位五年肯定要打仗的,畢竟北方不安分。

朱標和朱棣不同的地方在於,朱標有人而且有錢。

朱標即位,藍玉是肯定死不了的,作為鐵桿太子黨,其實朱標死後藍玉只要堅定站朱允炆,朱元璋也不至於殺他。

畢竟老朱忍他不是一天兩天了,都是為了兒子。

朱標不死藍玉更不會死。

再加上北方的朱棣和藩王裡最擅長打仗的寧王朱權,最多兩次北伐就能基本奠定北方局勢。

三,對於西南的開發。

朱標即位,沐英作為鐵桿太子黨,雲南沐家不會像朱棣時期那樣被邊緣化。

要知道沐英已經打到緬甸和越南,沒有擴張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強力的支援。

朱標兩次北伐完成北方問題,不會超過五年。

加上沒有靖難帶來的內耗,朱標本身又是治國的好手,不會比朱高熾差。

支援沐英家族向南擴張是沒有問題的。

這段時間休養生息,而首都在西安,必不可少的是向西擴張。

也就是說,南北西三面都可以有條不紊地擴張推進。

前提是朱標在位不低於二十年。

四,其他形式的改變。

首先,朱標是不會削藩的。

朱標是從小標準皇帝教育出身的,自己又當了多年的副皇帝,

對於自己能掌握的是不會改變現狀的,眾位有權勢的藩王大部分都受過朱標的人情,私下關係也基本可以,沒有必要削藩。

明朝不會有內閣,但會出現和內閣形式差不多的機構。

因為朱元璋在後期已經廢除了錦衣衛,朱元璋大部分政策朱標都是肯定的,一般也不會推翻。

就算會恢復錦衣衛,也不會出現東廠這種宦官掌權的機構。

朱標作為皇帝教育出身的,宦官和外戚掌權這種朱元璋重點打擊的朱標肯定玩得更溜。

五,朱標即位,明朝整個政治格局都會大不相同。

大明除了北上,南下和西進也是必然。

可能沒有鄭和下西洋,但只有西南能突破緬甸,達到印度洋沿海,發展航海是必然的趨勢。

最關鍵的,朱標的繼承人朱允炆有更多的成長時間,即便不能更進一步,守成是沒問題的,有朱標做後手,即便朱允文削藩,削的也是同輩的。

最大的對手也就寧王朱權了,不過朱權打仗厲害,政治頭腦不行。

至少朱標後代不會出現土木堡之變,因為朱標本人不會御駕親征。

對於朱標來說完全沒有必要,他有一堆能打的武將人才可以用。

朱允炆就更不可能了,一個純學文的繼承人,再往後御駕親征的機率也低。

大明的走向會完全不同,因為沒有靖難的內耗,加上有人才使用,北伐也不會耗損太多國力。

朱棣的御駕親征太燒錢,朱標用一半就夠了。

此消彼長,相比朱棣時代,大明的版圖會往東南亞和西域擴張。

因為首都在長安的話,這個是必然。

到朱允炆時代,只要,休養生息,穩步發展,進入航海領域基本是必然的。

沒有內閣和東廠不會衍生出國窮民富的局面。

總之,朱標順利即位二十年,大明在朱允炆時代會達到最強的形態,比現實裡朱棣時代還要強幾分。

畢竟朱棣做到的事,如果朱標即位二十年,會支援朱棣更快地做到,因為朱標要用朱棣和朱權制衡藍玉,他們會得到很大的重用。

而朱棣做不到的事,朱標能做到,

因為朱標有人能用,也敢用,

很多人才不會因為靖難被殺,自然會發光發熱。

關鍵朱標不但有錢用,還很會賺錢。

雖然陳寒不知道要不要遷都長安,因為正如陳寒所說如今北方將會在越發寒冷,

如果真的將都城搬到了長安去的話,可能要面臨嚴寒的考驗。

可搬到長安去的好處也有很多。

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素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美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可如今已有五六百年不做都城的長安城,真的還有成為都城的底蘊嗎?

當然遷都長安的好處也有很多,至少能保證大明的都城能輻射全天下。

尤其是開拓西域,更需要。

所以現在陳寒也在很糾結。

不過這些都不是今天這個好日子的煩惱。

朱標太子的壽辰本來就是非常隆重。

更不要說在老朱的特意大操大辦之下,更是呈現了“九天閶門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氣勢。

尤其是現在經過了改革之後整個大明的氣勢,更是更上一層樓。

幾百個朝拜的國家穿這個色的服裝,在奉天殿大廣場上朝拜當今天子和太子殿下。

這幾百個小國有的陳寒即便是在歷史書上都沒有見過,他們打扮怪異,膚色也和漢人相差甚遠。

但是這些不遠萬里到達大明京城的使臣們進城之後,他們除了驚歎於大明京城的變化之外。

最大的感慨應該就是京城的水泥路面。

在前幾天剛剛有異常瓢潑大雨,本以為今日朝拜一定會洋相頻出。

但是沒想到的是,他們出外一看地面雖然是溼漉漉的卻一點不顯泥濘。

甚至這些個使臣們,在沿途看到的一些景象,也與他們所在國家不一樣。

人家的生活方式完全改變。

大街上面他們偶爾地走動走動,就能發現人家大明王朝老百姓們的生活方式與一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之前大明的百姓與他們國家的百姓生活的狀態差不多,無非就是大明的百姓物質更加充足一點而已。

但現在卻不一樣了。

走在大街上他們大量地布莊,販賣的潔白無瑕的棉布,比他們國家的棉布要便宜十幾倍不止。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平虜侯陳寒發明了飛梭織布機和珍妮紡紗機,使棉布的成本大大地降低,所以現在才能賣得這麼便宜。

接著家家戶戶都在準備籌一點錢,去大明商會旗下的紅磚廠、水泥廠、鋼鐵廠採購紅磚、水泥,然後到專門介紹工匠的牙行去預定手藝好的工匠來建房子。

外國使臣們現在是好奇啊。

大明王朝現在的工匠們可是吃香得很,不僅掙得多不說,那些手藝好的工匠更是有價無市。

他們聽說即便京城最有名的順通牙行,他們往來登記在冊的工匠有一千多號,可即便是這樣,也顯得不夠。

現在不僅民間的百姓到處找工匠師傅,就連朝廷修路、修大工程也在民間找工匠。

一時間,工匠行可吃香了,社會地位提高不少。

雖然他們幹完活身上髒兮兮的。

但是人家幹完活之後馬上就到澡堂去洗個澡,那就是乾乾淨淨的。

而且人家泥瓦匠現在可是高收入人群,每個月都很多的活等著,這可是一個可持續的工種。

所以讓很多的外國使臣都奇怪,怎麼現在工匠都這麼受歡迎。

而有錢人家,更是一直在嘀嘀咕咕,說要到玻璃廠去購買玻璃替換紙糊的窗戶。

甚至在夜市的時候,大明的老百姓們都能夠到夜市去吃吃喝喝。

連帶著連同那些曾經禁錮了大明老百姓們的一些禮教三綱,好像也鬆動了許多。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人家連孔家這種聖人家族都給打到了,所以這些條條框框的規矩也少了很多。

老百姓們的生活越發的開放,欣欣向榮。

管理治安的兵馬司衙門以為這會非常的混亂,但出乎意料的並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根據他們打聽的訊息來看,京城老百姓們都自發地去維護秩序。

估計是知道如今的好日子,實在是太難得,如果不去珍惜的話,那對得起誰?也正如管子說的那樣倉廩實而知禮節。

老百姓們的日子只要過得好了,他們才會自發去做個有道德的人。

如果連老百姓們的吃吃喝喝的基本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那還指望他們能有多麼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