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郡主看到自家夫君這麼的拘謹,也是撲哧一聲樂了出來。
說實話,自家夫君一向不是很喜歡拘泥於這些禮節,尤其是陳寒不止一次跟她講過,後世已經沒有這麼繁瑣的禮節,大家都相處的比較平和,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
可是到了明朝之後有很多的禮節讓他都有點無所適從,還得慢慢地學習。
幸好他到底部學了一個月,雖然彆彆扭扭的,
但至少不會出現一些讓人看了笑話的事情。
陳寒來到了會客大廳之後依次行禮。
“微臣參見陛下,參見太子殿下,太子妃娘娘,
參見晉王殿下、燕王殿下、周王殿下、楚王殿下。”
至於朱允炆和朱允熥兩個人在見到陳寒,參見完了長輩之後,
也趕緊過來給陳寒見禮。
“學生允炆(允熥)見過先生!”
大家把各種禮儀都給行了一遍之後,朱元璋讓陳寒坐在了朱允熥邊上。
然後才問道:“猴崽子,看你如此高興,怎麼有什麼喜事嗎?
說來給我們聽一聽!”
陳寒嗨了一聲,“唉,能算什麼喜事,不過就是了卻了一樁心事而已。”
“是什麼樣的心事,說來聽聽。”朱元璋道。
陳寒回道:“老爺子您也知道如今夏元吉乃是戶部左侍郎,年紀輕輕身居高位,
我是想讓您讓他調任廣東布政司左布政使,讓他負責在廣州籌建市舶司、協助楚王殿下開墾兩廣良田以及協助處理南洋分會諸多事宜。
再者夏元吉本身就是改革的先鋒派,
他要是去到了廣東,必然能夠帶著現在改革的成果,把廣東給發展好,有他坐鎮廣東溝通南洋,便能順理成章,而且事半功倍。
如今他已經答應,甚至有非常強烈的意願,
您說這件事情我能不高興嗎?”
楚王朱楨眼前一亮,他哈哈一笑:“先生,您這一次那可是幫了我們一個大忙,我們一開始也擔心,夏大人現在畢竟身居高位,年紀輕輕到了戶部左侍郎的位置,已經躋身卿二,怎麼願意外放到外任去,
可沒想到啊,您居然能夠說得動他。
更沒想到夏大人還有如此雄心壯志,真乃我大明商會南洋分會的幸事也。”
朱元璋聽了之後微微一笑,“好,好,看到你們後輩能夠如此齊心同力,咱非常欣慰。”
燕王朱棣則是笑道:“侄女婿,你可不能偏心啊,
伱給了南洋分會一個夏元吉如此大才,也得給我們北洋分會分個人才。”
陳寒立刻回道:“燕王殿下人才自然有,不過我可得先向您討要兩個人才。”
朱棣和大家看了一眼之後道:“哦,我還沒向你要人才,你倒向本王要了,
也行,你要哪兩個?”
陳寒笑道,“一個是您身邊的一名年輕太監馬和;另一個是張玉之子張輔,他們現在都還年輕,我是覺得他們另有作為,
我想讓馬和今後要跟隨夏元吉,今後能率領艦隊南下南洋。”
朱棣愣了一下,馬和一向機靈,而且軍事作戰能力相當之強,
別看年紀輕輕,而且還是一個太監,但絕對是一把好手,他一向是將馬和當做自己身邊的高階參謀。
可沒想到陳康居然要讓他去下南洋,而且是率領艦隊,這讓他很是奇怪。
陳寒解了他的疑惑,“殿下有所不知,馬和一家都是伊斯蘭回回清真教信徒,他的父親很早之前就曾經到過伊斯蘭國家麥加朝聖。
從小耳濡目染,一方面是讓馬和心裡有朝聖的念頭,這是他願意下南洋的動力;
二來他家族對西邊的諸多小國風土人情以及路線相當熟悉,由他當作嚮導,是事半功倍;再則語言也精通,豈不是妥妥的人才?
將他放到塞北我覺得有點糟蹋人才了,不知殿下您覺得如何?”
燕王朱棣聽完之後哈哈大笑,“原來如此,那行既然你看上了,那沒話說,至於張輔,他現在十六七歲,的確很得他父親張玉真傳,也是一員小將,跟隨在你身邊,讓他多見識見識很不錯,行,這兩個人我願意給,
不過我要的人才呢?”
陳寒道:“有兩個,其實其中有一個您自然認識——道衍和尚姚廣孝,
那可是天大的人才,有他在北洋分會,為您出謀劃策,您覺得還需要其他人嗎?”
燕王朱棣哈哈一笑:“好小子,你倒是對本王身邊的這些人摸得很熟啊!”
陳寒再次說道:“當然,我覺得給您配個解縉,我覺得是相當不錯了,有這兩人輔佐殿下,北洋分會的事應當沒有問題。”
解縉!
一聽說解縉。
朱棣眼睛放光這可是個人物啊。
解縉來自江西吉水,不過現在他卻歸隱在家鄉。
洪武二十一年,十九歲的解縉赴京會試。
二月,解縉參加禮部會試,為第七名。
三月,解縉參加殿試,為三甲第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中書庶吉士。
不過在洪武二十二年解縉因為到兵部索要僕役時傲慢無禮,遭兵部尚書沈溍汙衊,改任江西道監察御史。
朱元璋覺得解縉為人雖有才,但太過剛直,
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太過傲慢,得罪了朝廷當中太多官員。
尤其是對一些大案要案的涉案人員,他有一些分外的同情,還格外的關注。
在這些事情上面,與朝中大臣有不同意見,
以至於不少的文武官員對他意見很大。
為了讓解縉收斂鋒芒,也為大明王朝後面留一個人才的考量。
朱元璋罷免瞭解縉的官職,讓他回鄉去歸隱,沉澱沉澱。
但朱元璋可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解縉的任用。
按照老朱的意思來講,那就是時候未到。
如今陳寒提出來讓解縉跟隨朱棣到北邊去,這倒是讓朱元璋眼前一亮。
朱元璋道:“解縉為人剛正,但著實有才,讓他到北邊去,
一方面管理學政,弘揚教育,這是相當不錯的決定,另一方面也為你參與軍機,出謀劃策,處理文字方面的內容。
不過這個毛頭小子比陳寒還小個一兩歲,身上傲氣太重,是個刺頭,
老四你用他的時候,得經得起他以下犯上的剛直毛病!但總體來說,讓解縉那小子到北邊去,遠離朝廷中樞,也是個不錯的決定,陳寒這一步相當不錯。”
聽到這話之後,朱棣更為開心,其實他也是個愛才之人,身邊的確有道衍和尚。
但這和尚脾氣古怪,不會輕易地出謀劃策,而如果自己的身邊有解縉這樣的人才啊,自己平日也可以透過他,去發掘不少的有才幹的之人。
畢竟解縉的才名,在整個天下來講都是非常有名的,
有他在自己的身邊,自然可以為自己吸收到北邊不少的大才。
燕王頓時哈哈大笑:“好好好,解縉可以,別讓他一直在家鄉歸隱了,得讓他出山了。”
北洋分會得到了解縉這個人才後,晉王這邊可就不答應了:“唉,不是啊,侄女婿,你為東洋分會拉了一個我們老大哥沐英前去,而且前期還是你這個大明商會總策劃人親自跑去倭奴,給他們現場指導,
沐大哥現在已經搞得是風生水起,他的不少副將聽說也是屢立戰功,老爺子已經準備為他們加官進爵,
而現在連老四都得到了解縉這樣的年輕人才。
南邊更是有,夏元吉還有馬和、張輔這樣的人才,
那我們西洋分會,你不會給忘記了吧?”
陳寒趕緊回道:“沒有,我做事怎麼能厚此薄彼呢?
西洋分會現在底子最薄,經商方面我給您一個思路,
找那幫晉商,把晉商都給拉到您西洋分會旗下來,我保準您西洋分會的買賣能做得最好。
而且等您回去拉攏晉商的時候,我還會給您找個很好的法子,讓他們乖乖地被您控制!”
晉王朱棡一聽這話,頓時眼前一亮。
其實陳寒對於晉商的印象並不是很好。
這幫傢伙能力是有,還是現代銀行的鼻祖,但是太過貪婪。
而且在清朝入關階段,有資敵賣國的行徑。
即便是在明朝,這幫人現在也是賺得盆滿缽滿。
就比如現行在山西一帶實行的開中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謂的開中法:是明朝洪武時期為了防止瓦剌和韃靼對中原的襲擾,設立九邊進行防禦。
由於九邊距離帝國的統治中心遙遠,後勤補給困難重重,為了減少這種負擔,洪武三年,朝廷與山西商人達成了一個協議,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關等幾大邊關要塞輸送糧食,山西商人獲得了合法販賣“官鹽“的資格。
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減輕了朝廷補給九邊的負擔,
但是卻損失了相當大份額的鹽稅。
山西人商人不僅獲得了河東鹽池的鹽引,也迅速藉此壟斷了兩淮的鹽引。
朝廷雖然節約了每年九邊的五百萬石的後勤供給,卻也損失了大規模的鹽稅,在更大程度上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簡單地說,明初是商人把內地的糧食、糧倉運到邊防,然後官府以什麼來補償呢?給你鹽引,相應地運多少糧食給多少鹽引,然後拿這個鹽引到鹽場去領鹽、去銷售,商人賺的是差價,也就是所謂的輸糧換引,
這個就是開中制。
所謂鹽引,就是壟斷運銷鹽的憑證。
而現在陳寒正在大力推行水泥路和官倉建設。
運輸條件會很快好轉,今後糧食統籌由朝廷來做,即便是九邊的糧草,也無需商人來負責。
這一來就能減少商人在其中謀取不當利益的機會。
而陳寒到時候給晉王推薦的法子,就是拿這個去卡晉商。
接著陳寒再次道:“殿下,如今鎮守在大同和長安一帶雖然有宋國公馮勝和穎國公傅友德,但他們年事已高,我想您也不好意思去要求他們披甲上沙場吧!”
提到這兩位國之重臣,陳寒是非常惋惜的。
他們兩個被清洗完全就是因為倒黴催的。
別看傅友德年紀比晉王朱棡大了二十多,但是他有個小女兒,卻嫁給了朱棡的嫡長子朱濟喜為妻,而且還是正妻。
傅友德是朱棡的親家。
而馮勝跟周王朱橚還有常遇春的兒子,鄭國公常茂,關係更加親密。
馮勝的大女兒嫁給了常茂,小女兒嫁給朱橚。
而且這兩個人多次與秦王朱樉合作,關係親密。
所以這就理清楚了為什麼傅友德和馮勝的死,是因為他們之間的姻親關係,導致他們之間藕斷絲連,牽一髮而動全身。
朱棡聽到自家親家那也是膽怵,同時也是心疼。
總不能今後打仗還得讓這年紀都快六十的哥倆上陣吧,如果真這樣了,那年輕一輩的羞愧死。
晉王笑道:“的確是不行,那老哥倆年紀太大,也得休息休息了。”
陳寒笑道:“對嘛,經商方面,到時候您去拿捏晉商。
武將方面,我給您推薦兩員悍將。
一是平安,一是盛庸!”
平安他們都知道是朱元璋養子的確是一名悍將。
而且現在正當年,三十來歲。
可是盛庸又是哪一個?朱元璋和朱標聽完了陳寒的話之後眼前一亮。
因為陳寒在眼睛還沒好的時候,分析朱允炆和他的叔叔朱棣之間的那場戰爭當中提到了幾個人。
其中就有盛庸。
盛庸帶領著朝廷大軍與燕王進行鏖戰,打的是有來有回,相當是不錯。
當然朱元璋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靖難之役的東昌之戰中。
盛庸將朱棣包圍,差點把朱棣搞死,最後還是張玉、朱能率軍相救,才讓朱棣突圍而出。
當然張玉自己卻被盛勇大軍包圍,最後力竭而死。
由此可見,盛庸的軍事才能之強。
現在推薦給了西洋分會,那也是人才得到了重用。
朱元璋和朱標是知道盛庸的才能的。
這樣的人才在洪武朝沒有被重用,陳寒考慮得很不錯。
晉王卻有點疑惑了,“平安老哥,當然很不錯,帶兵和治軍都相當嚴整,可是這盛庸又是何許人?”
朱元璋解釋起來:“盛庸現在來是濟寧衛指揮僉事,可千萬不要小瞧了,他是一員穩重的年輕將領,以後在你的麾下,一定能發揮出相當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