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恨那些異族,也沒有包容永珍的胸懷。
一直都崇尚漢族乃是至高無上的,乃是民粹主義。
雖然沒有那麼的偏激,可心裡邊多少是這樣想,永遠都覺得漢人才是至高。
就猶如當年希特勒的納粹主義。
所以對於唐太宗李世民把先進的技術交給那些異族,心裡面是非常不樂意,甚至憎恨的。
因為後邊契丹、女真、党項都對漢民族產生了巨大的傷害。
尤其是北宋文化、經濟都已經發展到了巔峰,卻被野蠻的異族給滅掉。
那時候只是單純地覺得悲憤不甘。
可是等一步一步將整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氣候相結合在一塊的時候才發現。
自己理解的是有多麼的片面。
當初的唐太宗李世民,怎麼能夠像陳寒這樣擁有竺可楨這樣的大家去研究氣候的變化。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永遠不可能想象得到,是因為氣候使他有了如今的成就。
他只是想著,找到一種平衡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辦法。
他美好地希望把農耕民族優良的技術傳給遊牧民族,讓他們有能力抵抗嚴寒。
使他們不至於一受到嚴寒的衝擊,就南下劫掠。
這也是變相地在保護農耕民族。
只是唐太宗李世民怎麼都想不到。
在他在世之時,甚至可以說在大唐存在時都是溫暖期。
大家可以相安無事地生活,因為都能夠吃得飽。
然而唐滅亡之後的五代十國,氣溫陡然冷下來。
即便是想要相安無事和農耕民族相處的遊牧民族,為了生存,他們也不得不南下。
他們要為了民族的延續,為了種族的生存。
所以只能說當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發點是好的。
但他無法預料氣候下降。
當陳寒聽完了朱標的這一番話之後,他一下子就豁然開朗。
可能真的是誤會了唐太宗李世民。
可能有些人真的是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當初做這些事情的出發點和初衷。
所以才會覺得他是那麼的偉大。
而現在陳寒在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才發覺,的確如此。
李世民當初就已經發現,即便是動用強大的武力將一波又一波的異族滅乾淨了。
可是隻要有一顆種子還在就會發芽,這種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戰爭,拖垮的永遠是農業民族的潛力。
所以他樂觀地覺得,只要我把我先進的技術制度傳給你,你就可以安定在那裡,大家可以抱團取暖
陳寒驚訝於朱標的思考能力。
同時心裡邊也是咯噔了一下。
有一個靈感沖天而起。
正如朱標所說,如果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真的是這麼想。
真的是看到了前面,那是異族給中原民族帶來的傷害之後。
想著用這樣的方法,給那些遊牧民族提高一點生存能力。
從而降低他們侵略南邊農耕民族的動機的話。
是不是也是一種曲線救國的辦法。
或許事實的真相是如此。
而後世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憤青們。
看到這些事件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當時的氣候環境。
沒有考慮到當時大唐即便是強大。
可是依舊要面臨著異族頻頻騷擾的難處。
所以他們沒有理解李世民當初這麼做的原因。
而現在仔細這麼一想之後,好像還真的是如此。
當初的李世民如果不是用這種相當於與異族和解的方式,去與他們打交道的話。
或許異族的國家一旦形成強力,即便是大家都可以在溫暖的氣候之下生存。
可是佔有慾望的強大之後,侵略他國帶來征服感,這種事情還是時有發生的。
就如同當年漢朝時候的匈奴,為何要與南邊的漢朝如此的鬥爭。
其實明明大家都身處於溫暖氣候,可是為了互相消滅對方,互相的解決對方這個大麻煩,還是大打出手。
這種可能性也是有。
所以李世民的這一套政策之下,取得的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
至少在有唐一代,除了唐朝本身兵力強大、國力強悍,能夠抵禦異族的入侵之外。
這種懷柔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各異族對於南邊農耕文明的侵害,使大唐真正迎來一個盛世。
至於後邊契丹、女真、党項的強大,這是李世民是無法預料到的。
只能說老天爺給中原的農業民族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想到這裡,陳寒心思更加的活絡起來。
小課堂當中,其他的王爺,尤其是燕王朱棣更是陷入到了沉思當中。
因為他現在才發現。
如今大明王朝的情況,和任何一個混亂的處於寒冷期的大一統王朝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
那就是北邊的那些個遊牧民族,即便是現在,也時不時要南下侵略。
不管是蒙古人還是女真人,不管是山西北邊,還是北平北邊,尤其是遼東的女真人。
他們為何蠢蠢欲動?
為何總是不安分?為何明知道現在大明王朝已經如此之強大,可是他們依舊不停地挑釁?
原本以為那是挑釁。
原本以為那是死不悔改。
尤其是元朝餘孽,為何一次又一次地想著南下。
現在終於是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或許真的如陳寒說的那樣。
寒潮一直都在持續。
北方尤其寒冷。
大雪封山之後,草場被大雪覆蓋。
草都被凍死,牛羊沒地吃喝,大片大片地死亡,遊牧民族就只能等死嗎?不!他們為了生存,就必須得要一次又一次地來撞南邊的這一道南牆。
即便明知道,現在大明的國力空前的強悍,但他們依舊要嘗試。
因為他們要延續種族的生存。
當陳寒的這一堂課講完了之後,在座的晉王、燕王、遼王、寧王這些鎮守九邊的塞王們,一個個是醍醐灌頂。
但是他們也陷入到了焦躁當中。
如今寒潮在持續。
也就意味著,他們永遠不可能從防禦遊牧民族南下的戰爭當中解脫出來。
這個泥潭會永遠地陷住他們,一直到大明滅亡。
而接下來的劇情也會相當的熟悉。
中原內部現在之所以還能夠支撐。
之所以一片欣欣向榮。之所以在自己老爹的主持之下恢復生機。
那是因為戰爭失去了太多的人,留下的土地太多。
即便土地的承載能力,已經不高,產出來的糧食已經不多。
可是人口銳減之後,大家還湊合著能活。
可是隨著承平日久,寒冷持續,人口一旦激增,就會發現糧食不夠吃了。
到時候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一切一切的混亂,一切一切的腐敗無能,其實說白了都是因為吃不飽的矛盾。
為了爭奪生存資源發生的矛盾。
中原內部因為農業生產量不高,那麼商人就會想方設法地缺斤短兩,來使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
百姓就會為了獲得一點糧食,在種植土地之時,各種爭奪水源。
最主要的是,如果沒有陳寒的稅務改革,就會如同之前陳寒說的那樣。
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越來越少,但是稅收卻不會越來越少。
而隨著土地兼併,土地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
原本就不夠吃,原本土地的產量就減少,土地還要被那些個有土地優免權的人兼併,他們不交稅。
朝廷的稅源從哪裡來?那就必須壓在那些本身就沒田、沒地、沒勢力、沒權的老百姓身上。
於是老百姓們會因為交不起稅逃離家鄉,成為流民。
這部分流民離開之後,原住民就必須承擔更重的賦稅。
於是他們也逃離家鄉成為流民。
當流民越聚越多之時,大家都吃不上飯的時候,如果有人揭竿而起,那麼就是大片大片的農民起義。
這就是規律,這就是趨勢。
這就是不能改變的潮流。
當這樣的想法縈繞在他們腦子裡面的時候,他們感到了刺骨的寒冷。
因為他們已經預見了,大明王朝將來的命運。
只要天氣不回暖,那麼大明王朝是必逃不過王朝厄運,或許很快就會崩潰。
不崩潰也會過得一塌糊塗,滿地雞毛。
這就是農耕文明最大的弱點。
當糧食長不出來,所有的矛盾都會產生。
什麼制度啦,什麼文明啦,什麼官場的清廉啊,什麼皇帝的廢寢忘食啦,通通都是屁話。
因為只要地裡能長出糧食來,大家只要能吃得飽,一切的矛盾都會迎刃而解。
反之那就是矛盾重重。
一旦地裡的糧食長不出來,首先就是朝廷的稅收出問題。
朝廷稅收出問題,必然引起連鎖反應,必然就是滅國的徵兆。
所以治理國家相當簡單,讓地裡長出足夠多的糧食,養活足夠多的人,一切都是為這個服務。
而這樣的朝廷是非常虛弱的,非常依靠天時地利,非常依靠老天爺賞飯吃。
所以一場災難就能夠滅掉大片大片的人。
兩場災難下來,可能就會發生起義。
三場災難下來,就有可能朝廷滅亡。
為何後世的那些國家,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後世進入到工業社會之後,糧食的產量在土豆、玉米、紅薯這些高產物種的推動之下,以及科技的發展。
使肥料越來越能控制糧食的產量,氣候的影響就大面積地削弱。
而且根據竺可楨的曲線來看。
全球從唐朝末年開始一直到民國的持續寒潮,已經結束,正在慢慢回暖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的加速,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文章,說什麼完全就是因為工業碳排放太多,導致氣候所謂的全球變暖之類的云云。
其實如果真正研究一下規律會發現,人為的原因導致的氣候回升所佔的比例還是相當少。
根本原因是因為地球跟太陽之間的距離,會隨著時間的波動,有拉遠、接近的過程。
每一次寒冷就是遠離了太陽。
每一次溫暖就是靠近了太陽。
而這個尺度,是以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來衡量的。
所以某些個國家又或者是某些個集團,為了在輿論上面打擊我國的發展。
就直接說是因為我們國家大量地發展工業,所以才導致氣候溫暖,導致全球變暖,導致了南極、北極冰川融化之類的。
一切都是胡扯。
其實縱觀幾千年來氣候變化就發現,這不過就是一個自然規律。
氣候的溫暖寒冷,都是一條曲線上下波動的。
只不過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剛好處在了整個全球溫回暖的上升期而已。
其實真正要說起來的話,在夏商周時期,氣溫要比現在還要高上個兩三度呢。
為何沒有人說那時候是全球變暖?
那時候的人類影響大嗎?
現在全球的氣溫,還可能達不到唐朝時候的那種溫度。
只不過當時可能看不到北邊北極南極冰川融化而已,所以忽略掉了這些。
現在有了高科技,從太空上能夠看到南極北極的冰川融化。
所以就把一切責任歸功於我國碳排放工業太多,才導致二氧化碳增多。
這不過就是那些掌握世界輿論主導權的國家,對於那些沒有掌握輿論權,但是又在處於上升階段的國家的一種打壓而已。
所以陳寒在理解了這些之後,其實內心是更加強大的。
尤其是現在,對於如何應對大明會馬上因為寒潮而變得越來越艱難的國力,還是有一套辦法的。
當陳寒解釋完了這一切,留給了他們足夠多的思考時間之後。
燕王朱棣終於是站了起來,他對陳寒拱手抱拳,“先生,之前本王對您多有慢待。
而今聽完這堂課之後,果然如你所說,這乃是屠龍術也。
先生,您可謂是大明國師,還請為我等排憂解難。”
晉王這時候也站了起來。
他之前對陳寒多有看不起的意思。
甚至一開始就打著說,要打壓一下陳寒囂張氣焰的態勢。
而現在聽完了這堂課之後,尤其他身處在山西那片地方。
明白遊牧民族經常入侵,對應的是遊牧民族那邊肯定是因為寒冷水草缺乏,所以他們必須南下入侵劫掠。
其實陳寒解釋了一下之後,他恍然大悟,和燕王朱棣一樣。
他要比身處在中原內地的那些弟弟們感觸得更多,也看得到更多。
他知道,如果朝廷一味地在北邊陳兵防禦遊牧民族的南下入侵,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說,更是收穫甚少。
所以必須得要像陳剛說的那樣。
所謂的制度、所謂的算計、所謂的國家策略。
這一切在糧食產量面前,都是不值一提。
於是晉王也站了起來,“先生,受教了,現在我等想請您給大明開濟良方。
既然知道了大明現在的癥結在哪裡,也從歷史潮流當中知道,我們大明勢必要走上一條什麼樣的路。
如今您既然也是身為老朱家的女婿,還請與我等共同解決困擾大明的難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