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寒繼續講。

“到後漢之初,天氣依舊趨於寒冷,有幾次冬天嚴寒,晚春,國都洛陽還降霜降雪,凍死不少窮苦人民。

唐時虞世南在《北堂書鈔·卷七八》中雲:魯國當春,霜隕殺物;另《後漢書·袁安傳》有:時大雪積地丈餘的記錄。”

眾王聽後皆是瞠目結舌。

丈餘得是多少雪?“後漢前期也曾有過稍微的和暖時期,當時的文學大家張衡曾著《南都賦》,賦中有“穰橙鄧橘”之句,表明河南南部橘和柑尚十分普遍,這便是後漢有過溫暖期的證明。

然而這一時期的和暖,並沒有給當時的天下帶來暖溼氣候,而是出現了氣候震盪。

譬如《後漢書·明帝紀》則記載了一個奇怪現象——京師冬無宿雪,春不燠沐;意思是說,冬天相對溫暖,春天卻寒冷乾燥。

之後的漢章帝、漢平帝氣候相對平靜,然氣溫已經較之前低不少,尤其是春夏的氣溫不高,這一點在《後漢書·魯恭傳》有記載——自三月以來,陰寒不暖,物當化變而不被和氣。

《後漢書·韋彪傳》也有記載:盛夏多寒……當暑而寒……

氣候震盪尤其表現在漢和帝去世後,漢殤帝時期,由於冬春乾旱,降水主要集中在夏末、秋初兩季,水災頻發。

記錄在《後漢書·五行志》當中有一顯著事件:殤帝延平元年五月,郡國三十七大水傷稼;《後漢書·五行志》記載:六月丁未,太常尹勤為司空,郡國三十七雨水。

這是一場持續了兩個月的大雨,給當時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漢殤帝在延平元年八月份就去世,即位的是漢安帝,而在同一年的九月份,剛剛停雨兩個月的大漢天下,又迎來一場規模更加空前的大雨。

這場災害東到沿海州郡,南到淮河一線,全部受災。

《後漢書·安帝紀》記載:九月……六州大水;《後漢書·五行志》記載:六州,河(黃河)、濟、渭、雒、淯水長盛,泛溢傷秋稼。

這次災情一直持續到了十月份。

《後漢書·安帝紀》記載:冬十月,四州大水,雨雹。

隨後過去一年,由於持續的氣候震盪,氣溫走低,陸續又發生了水災過後旱災、風災等災害,譬如《後漢書·五行志》記載:永初元年,郡國八旱。

連續的水災、旱災、風災過後,糧食產量銳減,在第二年,就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當時的記錄是這樣的,《後漢書·安帝紀》記載:時州郡大飢,米石二千,人相食,老弱相棄道路。”

湘王朱柏看到資料,聽著陳寒的講課,十分的感慨:“這鬼天氣,不是水災就是大旱的,生活在那時候的百姓真是造孽啊!”

齊王也是感慨:“可不是!這種景況也就百姓是最慘的!”

聽到這裡的朱元璋是最有感觸的。

當年他的家鄉可不就是如此?

先是洪澇災害,接著就是瘟疫來臨,然後又是乾旱少雨,糧食長不出來,天下百姓死傷無數,自己的父母姊妹也相繼餓死。

人倫慘劇,只有經歷的人才知道,那幾行文字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對老天爺的泣血控訴。

陳寒臉上的表情也是十分的悲痛。

但他還是繼續講著:“安帝之後,來到桓帝靈帝時期,氣溫越發地走低,甚至有了凍死竹子、柏樹的記錄,譬如《後漢書·桓帝紀》記載:冬十二月,洛城傍,竹柏枯傷。

在黃巾起義的前一年,也就是靈帝時期,在《後漢書·五行志》記載:靈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琅琊,井中冰厚尺餘。

這些證據都充分說明,後漢進入了氣候多變且整體偏寒的狀態。”

聽完了後漢的各種災害之後,諸王們現在對陳寒要講的那些事情的脈絡是越發的清晰。

陳寒的課程甚至顛覆了他們之前的知識。

曾經的他們也很天真地認為。

王朝的更迭,就是因為皇帝的不作為,或者是昏庸無能。

但聽完了後漢臨近滅亡時,發生的那些因為氣候引發的天災後,他們陷入了沉思。

嘩啦一聲。

陳寒沒有給他們太多的思考時間,翻動了資料。

然後說道:“接下來就是後漢末期、三國時期以及南北朝的變化。

唐,李德裕在《瑞桔賦·序》中言:“昔漢武致石榴於異國,靈根遐布,……魏武植株於銅雀,華實莫就”云云。

曹操兒子曹丕,在黃初六年到淮河廣陵視察士兵演練,由於嚴寒,淮河忽然凍結,演練不得不停止。

這件事記錄在《三國志·魏書·文帝紀》:黃初六年,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南北朝。

那時異族南下入侵,胡漢相爭,混亂不堪。

《齊民要術》一書成書於南北朝,為賈思勰所著,其人生於山東,他的書是記載黃河以北的農業實踐。

根據這本書記載,黃河以北地區,三月杏花盛開,四月初旬棗樹開始生葉,桑花凋謝,較之之前晚了將近一月。”

陳寒說完,端起了茶杯喝了一口茶。

“南北朝混亂之後,華夏大地又迎來了和暖時期,隋唐趕上了好時候。

有記載唐高宗永徽元年、總章二年、儀鳳三年,這三年京師長安無雪。

唐玄宗時期皇宮中開始有梅樹生長。

唐時曹鄴《梅妃傳》記載:妃子江采蘋因其所居種滿梅花,所以稱為梅妃。

詩人元稹在《和樂天秋題曲江》,就談到曲江的梅,詩云:“十載定交契,七年鎮相隨。長安最多處,正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菱荷秋亦衰。”

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八說,天寶十年秋,宮內有幾株柑桔結實一百五十顆,味與江南蜀道進貢柑桔一樣。

唐滅亡後,進入五代十國時代,動亂時代沒有什麼氣候資料可以做為依據。

但透過旁證可得出當時的氣候情況。

宋初詩人林逋隱居杭州以詠梅詩而得名。

梅花因其一年中開花最早,被推為花中之魁首。

但到宋真宗景德二年,北方已不知有梅樹。

梅樹只能在長安和洛陽皇家花園中,及富家的私人培養園中生存。

詩人蘇軾在他的詩中,哀嘆梅在關中消失。

他在詠杏花詩有云:“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

同時代的王安石嘲笑北方人常誤認梅為杏,他的詠紅梅詩有“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之句。

而元朝的陸友仁在《硯北雜誌》記載:宋政和元年,江蘇、浙江之間佔地廣闊的太湖,不但全部結冰,且冰的堅實足可通車。

這是太湖被凍上的第一次記載。”

朱元璋都驚呆了。

這是他第一次在這次的課堂上表現出如此吃驚。

因為他對江蘇、浙江那一帶,特別是太湖很熟悉。

畢竟當年為了平定張士誠沒少在那邊打仗,也知道那邊的情況。

太湖這麼有名氣,當然是知道的。

他站了起來,看著陳寒的課件,驚訝地問道:“太湖也給凍上了?那可是佔地極為廣闊的大湖。”

陳寒回道:“老爺子,凍上了,而且是全部凍上了,冷吧!”

朱元璋吃驚不小:“這也太冷了!”

陳寒解釋:“當時可不止太湖被凍上了,寒冷天氣更是把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全部凍死。

在京師杭州,降雪不僅比平常頻繁,而且延到暮春。”

嘶!!

楚王愣了半天。現在楚地的冬天也冷。

難道大明也和那時候一樣的寒冷?

陳寒繼續指著課件說道:“前宋末期,氣候加劇轉寒,金人由東北侵入北方代替了遼人,佔據淮河和秦嶺以北地方,以現在的北平為都城。”

燕王朱棣聽了很是不舒服。

那裡是他的封地,但也是異族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都城。

陳寒看向了所有人,然後緩緩說道:“接下來我要說的就是,後宋一直到前元,寒潮一直都在持續影響,甚至到了至元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想老爺子您應該非常的清楚。

洪澇災害、瘟疫、乾旱、蝗蟲過境,持續不斷,甚至就沒有停過。

這一切都是氣溫持續下降的證明。

老爺子我這麼說,對嗎?”

陳寒最後看向了朱元璋。

朱元璋此時的臉色已經非常的不好看。

坐在座位上更是如坐針氈。

正如陳寒所說,當年的情況就是如此。

氣候不是忽然變化的,而是持續慢慢的降溫。

朱元璋作為過來人非常的清楚這一點。

所以他才會覺得陳寒說的這些十分的可怕。

難怪陳寒會說這是屠龍術。

因為掌握了這一套資料的人,便能清晰明瞭地看到,王朝更迭是怎麼回事。

也能很容易地預測到下一個災難的發生。

這很可怕。

如果不是知道陳寒來自後世,他現在掌握的所有秘密都不會對大明造成傷害。

朱元璋真的會發瘋。

而太子朱標聽得也是膽戰心驚。

這完全顛覆了儒家們所說的,朝代的覆滅就是因為皇帝無能。

甚至也不是儒家說的,因為皇帝無能,老天爺降下災害。

其實這就是陳寒說的,一切都是氣候變冷導致。

其他的王爺,一個個都不傻。

除了那些年紀小一點的聽的是雲山霧罩之外。

剩下的王爺,已經知道陳寒要講的是什麼。

陳寒卻沒有閉上嘴,而是再次翻開了一張紙。

那張紙上畫著的就是著名的竺可楨曲線。

那是上下五千年來華夏大地的氣候變化圖。

陳寒只是改了一點,改成了燕王朱棣他們也能看懂的模樣。

他指著那張圖,以及上面標註的圖文,用一種悲涼的語氣說道:

“我剛才用了那麼長的時間來跟你們講述,氣候變冷的證據,其實就是要讓你們明白這幅圖所表達的東西。

我現在就要一點一點來剖析給你們聽。

先從先秦時代開始。

處於溫暖期的夏、商、前周,國家穩定,國運長久。

但到了周幽王時期,氣候突然惡化轉冷,導致糧食銳減,周朝無力供養北方將士,從而力量薄弱。

此時的犬戎所在的草原遭遇寒潮,草場退化,牛羊死亡,犬戎部落為了生存南下劫掠。

於是在內憂外困之下,前周滅亡。”

陳寒講完了這段後,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陳寒的那幅圖。

在前周兩個字上面的那條代表溫度的線條,果然是顯示下降的。

而結合剛才陳寒所講,周朝在前週末期,就顯示了溫度下降的跡象,他們相信了陳寒的說法。

接著陳寒講道:“而從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確切地說是前漢,近八百年的時間,氣溫一直比較高,所以就出現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國征伐不斷的局面。

須知打仗打的就是錢糧,能夠支撐如此長期的戰爭,當時的糧食產量肯定是比現在要強。

而秦、前漢之所以能出現盛世,甚至漢武帝更是能夠讓中原地帶的百姓養馬,最後擊敗強盛的匈奴。

也是因為溫暖的氣候,足以支撐當時的糧食消耗。

才能開創無比輝煌的盛世。”

然後陳寒指著東漢所在那片:“從前漢末年隨著氣候寒冷、災害不斷,糧食銳減,元、平、哀、成時期,國家昏亂,時局動盪,於是出現了王莽篡位。

後漢前期溫暖,過了段安穩日子。

到了安帝開始,氣溫持續下降,水災、旱災、風災輪迴肆虐天下。

桓靈二帝時期已經是一發不可收拾,於是黃巾起義,董卓作亂,天下大亂,諸侯並起。

北方遊牧民族烏丸、鮮卑、羌族再次因草場因嚴寒不長草而南下劫掠。

後漢滅亡,天下大亂,南北朝時期更是胡人肆虐北方。”

陳寒一口氣說完,指著隋唐時期的曲線:“到了隋唐之時,持續將近五百年的寒潮結束,大唐盛世出現。

一樣的道理。

氣候溫暖,糧食產量提高。

朝廷能養兵馬,於是橫掃北方的突厥遊牧民族。

然而好運氣都被唐朝佔據,將近三百年的溫暖期過後,寒潮再次來襲。

唐滅之後,氣候寒冷,五代十國混戰,北方契丹族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草場,南下劫掠,建立契丹,在之後是大遼;西北的党項族建立西夏。

氣候持續寒冷,到了前宋末期,遼東女真人崛起,滅掉了遼,建立金朝。

金朝滅掉前宋,將生活區更往南靠,說明北方更冷了。

接著就是蒙古帝國崛起,橫掃了中原。

然後又是一個輪迴,一百年後,氣候更加惡劣,元末大亂,我大明就此建立!

綜合這張圖和我剛才所講的證據可以得出。

強盛的王朝,只出現在溫暖期;而混亂的王朝,則出現在寒冷期。

還是那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作為以農業立國的歷代朝廷,地裡不長糧食,換神仙來當皇帝,國運也長不了。

諸位,伱們現在還相信,王朝的更迭主要責任是皇帝昏庸腐敗無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