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說道:“夏商時期氣候溫暖,所以國祚能延續如此長的時期,主要是因為糧食產量高。
既然話說到這裡就得要說到周朝了,畢竟周超可是春秋戰國的開端,在那之後就出現了百家爭鳴。”
說著陳寒看向了在座的王爺們。
“來諸位王爺你們來說說周幽王十一年犬戎如何能滅掉前周?”
周王朱橚比較地在意周朝,畢竟他的封號就是周。
所以他關注的也比較多。
而且開封離著東周都城洛邑也不過才四百里而已。
他也是去憑弔過好幾次洛邑。
所以對周幽王十一年的事情還是非常瞭解的。
況且他本身就是個文化人立刻是回道:“周幽王末年,國勢日衰,幽王繼位後,昏庸腐敗,任用奸相,寵愛妃子褒姒。相傳為博得褒姒最美的一笑,曾點燃烽火,戲弄諸侯,失去諸侯信任。
接著,又廢去申後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並擬問罪申侯。
周幽王十一年,申侯聯合繒和犬戎軍隊大舉進攻西周都城,幽王急命點燃烽火,結果諸侯一個也不來救。
周王室衛隊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
幽王攜褒姒及太子伯服倉皇出逃,終被犬戎軍隊追上。
幽王及太子伯服被殺死於驪山腳下,西周亡。
隨後,晉、鄭、衛、秦等諸侯聯軍又將犬戎軍隊打敗,擁立宜臼為平王,遷都雒邑,史稱“東周”。”
陳寒聽完了之後笑道:“看起來還是周王殿下有學問,那我倒是想要問一下殿下。
您覺得這樣的事真實性有多少?”
周王聽了這話,微微一笑坐了下去,沒有說話。
但此時無聲勝有聲。
燕王在邊上回道:“基本為零!”
其他的皇子也都覺得,這樣的事只能發生在故事裡面,不能發生在真實的事件當中。
晉王更是說道:“周幽王是昏庸,又不是傻子,怎會為了一個女人去動用烽火,這實在是太牽強附會。”
齊王也說道,“一個傻子當了君王,根本做不到昏庸。
如果周幽王真的是個傻子,下邊做大臣的應該高興才是。
因為一個傻子,只要給他吃喝拉撒,他是不會管下邊臣子做什麼事的!”
大家都認同這樣的說法。
陳寒也笑道的:“確如此,烽火戲諸侯這種事,不過就是後來人故意的貶低周幽王而已。
把許多導致西周滅亡的因素有意抹去,編出這麼一個故事來警戒以後的君王,出發點是好的,只能哄哄小孩而已,真實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其實從史書當中就能夠窺見一斑。
周朝的氣候,最初是溫暖的,但不久就惡化。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長江一個大支流漢水有兩次結冰發生,時間在周孝王七年和周孝王十一年。
紀年當中緊接著又提到結冰之後,就是大旱,這表示當初西周的氣候的確迎來了一個非常寒冷的時期。”
朱標他們聽得都入神了。
這些細節他們都沒有去好好了解過。
當然他們也很難了解到。
史書的東西不是專門去研究這方面的人,根本不可能去研究這麼細。
陳寒也是偶然讀到竺可楨教授的大作,覺得有趣才認真研讀。
最重要的是,他的平板裡面就有這些資料。
沒想到現在卻可以來賣弄了。
陳寒接著翻開了另一張紙,上面寫的是詩經上面關於當初那段時期的記載。
“我們從詩經也能找到證據。相傳《詩經·豳(同邠,音bin)風》是周初成王時代(公元前1063一1027年)的作品,可能在成王后不久寫成。
豳的地點據說是一個離長安不遠的地區。
當時一年中的重要物候事件,我們可以從《豳風》中的下列詩句中看出來: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接著又說: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如果我們把《豳風》裡的物候和《詩經》其他國風的物候如《召南》或《衛風》裡的物候比較一下,就會覺得邠地的嚴寒。
《國風·召南》詩云,“摽有梅,頃筐塈之。”
《衛風》詩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梅和竹均是溫暖地區的植物,足證周朝早期氣候之和暖,與《豳風》物候大不相同。
諸位王爺,你們認同嗎?”
燕王他們看完了陳寒給出來的資料後,都是信服的。
陳寒接著說道:“而這個寒冷期維持了多久呢,大約一二百年,因為到了春秋時期又和暖了。
在《左傳》魯桓公十四年,魯成公元年,魯襄公廿八年均載“冬無冰”,山東魯國過冬,冰房得不到冰。
此外,像竹子、梅樹這樣的溫暖地區的植物,在《左傳》和《詩經》中,常常提到。”
陳寒解釋完了之後,看向了所有的王爺,說道:“解釋完了氣候之後,我們回到周幽王滅國一事上來。
周幽王時期正好處在這個極為寒冷的時期。
而寒冷會帶來乾旱、少雨!會造成,糧食減產!中原糧食減產,草原牧場不長草,遊牧部落為了生存就會南下入侵。
所以為什麼最後西周是被犬戎滅國的?
情況可能根本不是我們所瞭解的,所謂的朝廷腐敗、幽王昏庸。
而是國內糧食產量減少,平民活不下去,各種起義造反;
北邊防禦遊牧部落的軍隊,因為糧草供應不上,養不了太多士兵,而防禦薄弱。加上北邊草場不長草,遊牧部落南下劫掠。
內部和外部矛盾同時爆發,西周就此滅亡!!這才是真相!在那種情況下,甭說周幽王不行,秦皇漢武也難為無米之炊!!”
陳寒解釋完了之後,朱標他們恍然大悟。
從氣候的角度上來看,的確如同陳寒說的那樣。
而陳寒也用種種證據,說明了,當時周幽王所處的年代寒冷,糧食產量低,所以導致內外交困。
可能根本不是周幽王昏庸無能,而是無能為力。
甚至可以說舉國對於這種情況都無能為力。
但是總得找出一個人來背黑鍋不是?
而讓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情流傳如此之廣的,居然不是在正經的史書上,而是透過話本戲劇流傳。
至於可考的年代已經不知。
反正按照記載這件事的人的尿性來看,定是某些官員。
畢竟西周滅亡得找原因啊。
讀書人做官後,總不能說是做大臣的沒能力。
如果這樣說了,那就是間接說自己這類人無能。
於是周幽王個人昏庸、寵信奸佞、烽火戲諸侯這些髒水就潑了上去,那是多好的話本故事啊。
劇本一定是這樣的,幽王昏庸寵幸奸佞奸臣虢石父,他廢長立幼,敗壞倫理。
朝中一定有忠臣勸阻,但是幽王不聽忠臣勸告,一味聽奸臣虢石父的話,反倒將忠臣下獄。
甚至虢石父還獻計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來逗笑寵妃褒姒,最後導致滅國。
這是多麼有教育的案例啊。
我們讀書人都是忠臣,昏君一定是身邊有奸佞小人,昏君寵信奸佞、遠離忠臣、一味沉浸男歡女愛,導致家破人亡。
王爺們也不是傻子啊,一聽陳寒這麼解釋就知道。
看起來這麼多年對於周幽王的評價,有點冤枉了他。
陳寒接著講:“到戰國時代溫暖氣候依然繼續。
從《詩經》中所提糧食作物的情況,可以斷定,西周到春秋時代,黃河流域人民種黍和稷,作為主要食物之用。
但在戰國時代,他們代之以小米、麥和豆類為生。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篇言:“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孰矣。”
麰麥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麥子。
這種變化大約主要由於農業生產用具改進之故,例如鐵農具的發明與使用。
而比孟子稍晚一點的荀子,不僅證實了孟子說的話,更記載了,當時在齊魯地區糧食種植可以一年兩熟。
該說法記載在《荀子·富國篇》——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
到了秦朝和前漢氣候繼續溫和,秦朝呂不韋所編的《呂氏春秋》書中的《任地篇》裡有不少物候資料。
《呂氏春秋》雲:“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也。於是始耕。今北方地寒,有冬至後六七旬而蒼蒲未發者矣”
而在漢武帝劉徹時,司馬遷作《史記》,其中《貨殖列傳》描寫當時經濟作物的地理分佈:蜀漢江陵千樹橘;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
按說橘、漆、竹皆為溫暖地帶植物,但是當時繁殖的地方如橘之在江陵,桑之在齊魯,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陳夏,均已在這類植物現在分佈限度的北界或超出北界。
《史記·河渠書》中還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黃河在瓠子決口,為了封堵口子,斬伐了河南淇園的竹子編為容器以盛石子,來堵塞黃河的決口。
可見那時河南淇園這一帶竹子是很繁茂的。
可是前漢的溫暖沒有持續到後漢,而且這種情況甚至都沒有維持到後漢,前漢後期氣溫已經驟降。”
說著陳寒又翻動了一下大白紙,下面也是一張寫滿了字的資料。
“根據對班固所著的《漢書》記載的統計和分析,我已經將部分資料都給列舉了出來。
你們可以來看,前漢的衰弱主要是從元、成、哀、平這四代開始,有句話說得好,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我們先不考慮君主的昏庸、朝政的混亂這些因素,單純將這五十四年的災害拎出來。
這五十四年裡,一共發生了四十七次比較大的災害。
其中地震14次、水災13次、旱災8次、寒冷災害6次、風災3次、蝗災2次、冰雹災害1次。
我們把地震、水災、風災去掉,就可以發現,由於氣溫驟降而引起的災害之多,簡直是不敢想象,足足有17次。
甚至因為頻繁的災害還產生了陰陽災異學說。
漢元帝時期的太中大夫京房以陰陽災異學解析《易》、陰陽家李尋以陰陽災異學說解釋《尚書》。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文學大家劉向,他以《洪範五行傳》和《尚書·洪範》為基礎,結合上古至秦漢的福瑞災異之說,寫成《洪範五行傳論》,並將此論作為官場鬥爭的工具。
皇帝、官僚、外戚、宦官都深受其影響,大談陰陽災異。
這些無稽之談一方面給百姓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壓力,影響民間秩序的穩定,每每有災害發生便胡亂解說,造成謠言滿天飛,引起巨大恐慌。
甚至更有因百姓畏懼災害,在謠言之下,為躲避災害而發生的踩踏事故。
這件事發生在成帝時期。
《漢書·成帝記》中有一件事非常有代表性,由於陰陽災異學說大行其道,成帝建始三年七月,京師民無故相驚,言大水將至,百姓奔走相蹂躪,老弱號呼,長安大亂,死傷數百。
後來調查才發現,是有人出門時不慎踩入水坑,覺得乃是不祥之兆,用災異學推演,便覺得近日會水淹京師!”
晉王聽了之後異常的憤怒:“這不就是神棍嗎?當時的老百姓都是傻的嗎?”
陳寒笑道:“地區如此,但這何嘗不是驚弓之鳥?百姓們在頻繁的災害當中,見證了太多的生離死別,但凡有風吹草動便風聲鶴唳,也怪不得他們!”
諸位王爺聽了之後不勝感慨。
朱標則是說道:“孤要是記得不錯的話,這些人在前漢朝堂可是將這套學說當作攻擊政敵的武器,一時間朝野大亂。”
陳寒點頭:“是的,所以之後就發生了王莽篡漢自立事件。”
聽到這裡,周王終於說道:“看來氣候的驟變,其實才是王朝更替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啊!”
這話一出來,頓時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陳寒笑道:“最終結論還未出,我們還是繼續來往下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