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寒的修路計劃很快就進行。

與普通的明朝修路不同的是。

陳寒用的是現代的方式,把一條主幹地分為兩側,先修一邊,空出另一邊作為行走的道路。

如此一來就不需要讓各部以及上元縣去單獨另闢一條道路,讓官員上朝以及百姓行走。

要修路的這一側,陳寒讓人用布和木頭做成圍擋,將裡邊施工現場部給圍住。

這其實是為了取巧。

陳寒要修路,並不是直接將整條路面都給挖空,只是先行將砂石漿地鋪在其上。

一方面是防止在水泥未乾之時有行人上去踩踏。

另一方面也讓眾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如何修路。

減少官員知道自己僅是簡單的修補,不停的彈劾帶來的麻煩。

效果是非常不錯,用圍擋圍了之後,又派巡邏兵日夜巡邏,在裡邊施工之時,工人們都非常地遵守陳寒所制定的要求進行保密。

陳寒就順理成章地對這些路面進行修整。

不得不說應天府也就是金陵城,作為古都,它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相當完善的。

不管是地下管網還是路面的基石,都修建得相當不錯。

不需要多新增多少東西,就能修建路面。

陳寒將水泥大包大包的使用,路面頓時被修補得極為平坦。

如此相對於私密的分工,進行得相當順利。

陳寒殺了這麼多紈絝子弟,皇帝陛下更是站在他這邊將吏部尚書詹徽等人都給罷免了官職,再也沒有多少人敢和陳寒作對。

陳寒的修路計劃進行得十分順利。

一個月之後長安街路面就修繕完畢,圍擋被揭開,所有人就看到了一條灰白色的平坦路面。

這條路比之前的石板路可是要平坦得多。

陳寒為了修這條路,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修建的是寬闊平坦。

而且水泥標號也比較高,在沒有大型車輛碾壓的時代,這條路起碼能保證二十年不需要什麼大修大補。

陳寒甚至讓工人在水泥路面上劃出了防滑的防滑線,使這條水泥路面與現代的水泥路一般無二。

老朱和太子朱標在這條路竣工之際,不僅率領著文武官員在上面來來回回地走動,踩在上面水泥路面堅若磐石。

而且平坦比之前的石板路可是要平坦許多。

文武官員發現長安街這條路長達二十多里的路,卻只用了區區一個月就修好。

被掩蓋了石板路之後,他們並沒有看到,其實水泥路面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面往上墊高了二十厘米而已。

可即便是有人知道,也感慨於陳寒發明出來這水泥實在是厲害,並沒有多說什麼。

陳寒也知道所謂的勝之不武,所以並沒有大肆地將功勞全部攬到自己的頭上,而是將這些功勞都歸功於工人們的努力。

工人們在這一次也得到了皇帝的獎賞。

每一個人獲得了一貫寶鈔的獎賞。

如果是之前的話,一貫寶鈔實在是不是什麼大錢。

對於百姓們來講可能也僅僅只是一年的收入。

可現在一貫寶鈔能夠兌換到四百文錢了。

那對於他們來講,可就是極端的值錢了。

有了這一次的成功經驗之後,文武官員再也不會去嘲弄陳寒半年之約,顯得有點過於誇大了。

反而是覺得陳寒說得謙虛了一些,根本不需要這麼久,就能夠把所有的道路都給翻修一遍。

接著事情就方便許多,陳寒成功地把位於整個京城內城東南角的長安街一帶全部都給修建完了之後,就開始修建其他的主幹道。

其實京城裡面所謂的主幹道也就那麼幾條。

他現在已經將長安街這條大道給修完了,接下來就修由南到北的大中街、太平街以及一路貫穿三山門的大中街、三山街。

這兩條街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為在這條街道上面所排布的是無數的商鋪。

從三山街至斗門橋一帶大多是果子行。

大中橋,北門橋,三牌樓等處也稱作大市集,大都是魚肉蔬菜之類。

其他如同鐵器作坊、皮市、鼓鋪在三山街口。

也就是說這一帶全都是商賈雲集之地。

正因為這一帶人口集中,所以更應該要修建好。

綜上所述,整個京城要修繕的道路,其實也不是很多。

其當然明朝的都城沒有像後來朱棣遷都北平之後,那麼的方方正正。

北平是在基本一片廢墟之上建立,所以可以規劃得極其的標準。

所謂的四九城便是如此。

四九城大多遵循的是對稱形式,要翻修起來的話,工程量巨大。

可應天府坐落於秦淮河畔,又有鐘山和湖泊等限制,所以只能是呈現一種不規整的形狀。

就連皇城也只是偏居於西南角而已。

不像北京的故宮坐落在皇城的正中。

不過也正因為皇城是坐落在西南角,所以要修建的主幹道就相對少。

長安街修建完之後,陳寒立刻是將大中街和三山街列為這一次要修建的主要幹道。

大中街與長安街相連,由東向西橫穿古御街與三山街相連。

翻修之時,同樣是利用圍擋,將大中街一分為二,一邊行走一邊修路。

這條大街用的時間還比長安街要短。

大中街與三山街相連之處是古御街,三條大街,形成丁字形。

大中街修完之後,也只不過用了短短的七天時間而已。

這是因為大中街與長安街不同,長安街畢竟是要走文武官員,而且就連皇帝出行有時候也要走長安街。

所以修建的標準以及寬闊程度都要比大中街寬很多。另外一個就是,工人們經過了長安街的修建之後,技術已經比較的成熟。

所以修建大中街時間自然要少很多。

大中街修建完畢之後,三山街的時間也大差不差,也是七八天的時間就竣工。

接下來便是古御街,古御街連通聚寶門,修建的時間花了十五天。

長安街雖然用了一個月時間才修完,但是大中街三山街和古御街這三條大街,只用了一個月就修建完畢。

這三條大街以及在往北的上元街,是整個京城人口最稠密的四條街道。

可是陳寒用的時間也不過才區區兩個多月而已。

這當中雖然要歸功於在修路之時,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六七月份,正是酷熱,加速了水泥乾燥的緣故。

但卻又不得不讚賞一下陳寒的規劃能力以及這一批功能的執行能力。

如此一來,所有人這才相信陳寒所說的半年之內,將京城的主幹道全部翻修一遍,是真的能夠實現。

百姓們在修完的道路上面行走,紛紛是感慨陳寒的厲害。

更是驚奇的發現,即便是要將所有大街全部修建完畢,也不過四五個月的時間而已。

那些見證了陳寒工部尚書打賭的官員們,在看到陳寒修建道路之快捷之時,在佩服陳寒的能力的同時,也是感慨。

難怪陳寒敢和工部尚書打那樣的賭,因為即便是沒有工部的加入,其實陳寒修建這條道路也並沒有遇到多少的困難。

甚至即便只有那些普通的工人,不是經常和工部合作的那些技術成熟的工匠,人家做事也依舊沒有一丁點的拖沓。

如此一來倒是讓工部這邊的公信力一下子又降低許多。

大家也都發現,即便是沒有工部參與,人家陳寒依舊是搞得風生水起。

最後的兩個月,陳寒只需要將人口不那麼稠密的那幾條路給修完就完成了他當初立下的約定。

而接下來的這段時間來,陳寒就不再一直參與到修路當中。

他還要帶領著他的學生們一起研究,如何才能夠將杜仲膠提煉出來做成輪胎。

這方面的知識陳寒是相對欠缺的。

但是他提出了這個要求之後,學生們都非常的感興趣。

大家都將製作出輪胎當做了所有課題來研究。

不得不說,古人其實智慧是相當之高,只是眼界可能沒有他這個現代人這麼廣闊而已。

所以當陳寒陳將自己提出來的要求給訴說下去之後,這些學子們則根據陳寒的要求開始進行。

甚至在陳寒修路的這幾個月來,當陳寒再次回首才發現,他們已經將成品大致的已經做出來。

雖然還達不到現代輪胎那種堅硬程度,但是卻已經勉強能用。

只不過陳寒現在還在修建道路,便提出要求讓他們加以改進。

陳寒提出要求,讓他們不僅是修研發輪胎,更要將杜仲膠的功能發揮想象。

有好幾個學生在看到了杜仲膠的延長性之後,把它用在了製作皮帶上面。

尤其是朱高熾帶領的攻堅小組,更是發現杜仲膠可以完全取代,之前他們在燒磚廠之時用的自動碎裝料碾磨一體機上面的傳送帶上。

當朱高熾拿著他所提出來的計劃之後,陳寒欣然同意讓他往這方面去研究。

經過了十幾天的開發之後,朱高是帶領的一百人的團隊,居然真的就攻克了杜仲膠製作傳送帶的難題。

使用了杜仲膠傳送帶之後,他們將自動研磨機的效率又翻了一個倍。

杜仲膠所製造的皮帶,果然是要比他們用布製作的傳送帶好得多,而且更堅韌更耐用。

即便是晝夜不停地進行碾磨,杜仲膠傳送帶也能夠完全勝任。

有了朱高熾帶領的團隊解決的傳送帶方面的難題之後。

朱允熥所帶領的團隊也終於是將杜仲膠與陳寒所說的輪胎相結合,把簡易的輪胎給安裝在了馬車車輪上面試用了之後,他們驚奇的發現。

雖然還達不到陳寒所說的,可以完全的將馬車的震動減輕,但他們發現馬車行進之時,所產生的阻力減少許多,馬車的速度明顯快了。

甚至朱允熥他們更是發現,想要提高馬車的減震效果,不僅僅是在輪胎上面下工夫,更要在軸承上面以及馬車本身上面。

於是朱允熥一方面是讓人將輪胎的研究放在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則又帶了一部分人,解決馬車車身以及軸承方面的問題。

甚至他還把軸承給換成了鐵質的,陳寒告訴他可以把軸承換成雙層,並且在其中布以鐵珠進行潤滑,使之可以減少摩擦。

其實這就是滾珠軸承。

陳寒給出了方法之後,朱允熥帶著人日夜的進行研究,終於是搞出了鐵珠軸承。

將滾珠軸承替換掉原來的木質的軸承之後,又加上鐵做的橫槓之後,馬車的速度,果然又有了一個飛躍性的提高。

嚐到了這種鐵質軸承的好處之後,朱高熾將這一新的技術運用在了他的自動碾磨機上面,果然是減少了許多阻力,使燒磚廠的自動碾磨機效率又增加了不少。

使水泥的生產也進入到了產量翻倍的階段。

陳寒和夏元吉每每在工程學院看到工程學院的學子們,對科學之道越發的感興趣,甚至他們只要陳寒給出了一個方向,他們就能順著這個方向研製出陳寒所需要的東西之時夏元吉都感到非常的震撼。

甚至屢屢對陳寒腦袋裡面到底裝了多少東西感到震驚。

而由於是同時,一個讓陳寒和夏元吉他們都沒有想到的稱呼,則在京城慢慢地流行了起來。

儒家有至聖先師孔子可以稱作聖人,而隨著陳寒透過修建水泥路以及陳寒搞出來的如此多新型的機械,帶動了整個大明王朝的發展之後。

科學之道也經過陳寒工程學院的那些秀才們編輯發行出來的,工程學院內部的一份雜誌——工程學院報流到了外邊。

在工程學院報裡邊,有一名秀才第一次使用了‘科技之聖’這個詞彙來讚揚陳寒。

本來這個稱呼只是限於內部之間,是大傢伙對於陳寒的尊重給出了一個尊稱。

可是沒想到當大明工程學院報流傳到外邊,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

能夠稱聖這種事情,在整個封建時代,那都是一個相當嚴謹的稱呼。

即便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那也是後期才封聖,這已經是讀書人心目當中不可否認的一座巨大的豐碑。

讀書人之所以將之稱之為護城河,就是為使自己身為讀書人的身份得以被人尊重。

可沒想到,原本只有一座豐碑,如今卻出現了陳寒這個科技之聖的另一座豐碑。

這一下可是動了不知多少讀書人真正的那一根弦了。

於是乎一場真正的學術上的腥風血雨即將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