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陳寒現在越發的堅定,他在朱元璋這個時代能夠改革成功。

並不是因為朱元璋的執行能力很強。

而是因為朱元璋這個皇帝的接受能力很強。

因為朱元璋更能體會到,底層人民的不容易。

雖然他肯定也是想要維護他的皇權統治,肯定想要維護他子子孫孫的幸福,要不然的話他不可能會給自己的兒孫們這樣高的享受。

但要說明的是他這些缺點,並不能掩蓋他的那些優勢。

他的那些優點,真的是如同海綿一樣,能夠吸收更多的東西。

要不然的話他不可能從一個底層的討飯和尚一躍成為高高在上的皇帝。

而且能夠推出一個洪武盛世。

能夠把老百姓們治理得相對較好,恢復生產能力較好,為大明的天下奠定了很雄厚的基礎。

甚至他在制定制度這方面最頂尖的皇帝。

他的能力是極高的。

而陳寒之所以會有他這個皇帝只會殺人的印象,是因為那些文官們的批評。

因為很多人沒有經歷過,元朝晚期,官員有多麼的腐敗,感受不到當時的百姓們有多麼的壓迫。

所以才不能對朱元璋的行為有所同感。

只知道他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完全統治而殺了那麼多人。

陳寒來到了這裡之後才發現,老百姓們的生活與電視劇裡面以及與自己所想象的那樣,真的是相差太大。

這裡的老百姓們,所以對於金錢其實看得不重,但是對於糧食看得極重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每年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時間是處於吃不飽飯的階段,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基本上是處於半飽的階段。

所以他們珍惜的是糧食而不是金錢。

所以為什麼明朝的金融會那麼的,差的原因就是天災人禍太多。

同時太多的地主階層的利益以及他們的風氣形成了一種積澱,使這些地主們永遠不可能與老百姓們走在一塊。

經過了這麼多年的一些惡性迴圈的沉澱之後,這些個地主永遠記住的只有一條教學——兼併土地。

有了錢之後一定要買土地,然後讓自己的子子孫孫收租收糧,讓他們可以過上自己現在這樣的生活。

根本就沒有其他的一條出路。

而整個社會也固化成如此,這不能夠去責怪封建時代,也不能去責怪哪個人,只能說那是時代的產物,那是個悲哀。

看完了這出戏之後,陳寒深有體會,對朱有敦做出來的劇作改編以及這出戏,他拍案叫絕。

所以他決定讓朱有敦在這樣的基礎上面,多排一些能夠通俗易懂的戲曲,可以成立下鄉慰問的形式,到農村各地前去巡演。

之所以要去農村,是因為整個農業為主的帝國,百姓,特別是農村的老百姓們是最大的主體。

讓他們都能夠知道現在的稅制改革,讓他們都知道如今的商人的地位,讓他們都知道現在工匠們的這些地位,讓他們都知道整個社會風氣都在改變,是改變整個基層最主要的方式。

而怎麼去傳播呢?

像這種戲劇的方式是最容易的。

因為大家沒有多少娛樂專案,能免費看一場戲,那是一種多麼大的享受,比現在看露天電影的吸引力還要大。

透過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老百姓們都知道現在的改革,讓老百姓們不再矇昧,這才是現在改革最重要的方式。

當陳寒這麼跟朱元璋和夏元吉一說之後,他們兩個是最能夠理解這方面的。

接下來的行動就很簡單了。

陳寒在寧波府跟著朱元璋一起,在夏元吉的介紹之下,瞭解這大半年他不在的時候,那些改變。

如今寧波府市舶司已經開埠,讓陳寒覺得有開海的希望之處。

因為根據夏元吉的說法,現在雖然設立了市舶司,但是隻是每年的三月到八月允許海商上岸做生意。

而且海商做生意的範圍還侷限在寧波府,不能去其他地方。

但這已經算是一種進步了。

更讓他驚訝的是市舶司帶動的不僅僅是商業,更多的是一種見識。

百姓們在見識到了外邊那些洋人之後,不再把他們當作妖魔鬼怪來看待,這是一種進步。

同樣的陳寒也看到了,市舶司邊上的寶鈔都提舉司在這個地方設立的分號,而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大。

它不僅僅是在兌換白銀,同時海外的商人們上岸之後,第一時間是要先將自己手上的物品賣出去,然後得到了寶鈔才能夠進行交易。

“跑到寶鈔都提舉司居然還能賣貨物,這是怎麼回事?”陳寒笑問。

夏元吉回道:“是這樣的,浙江寶鈔都提舉司在這裡設立分號後,不少海商在兌換寶鈔的時候反映過一個問題,他們帶來了很多貨物,可是沒有人買。

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貨物在大明沒有出現,他們自己不想低價賣,怕虧本,但要多了我們的人又不買,由於咱們的市舶司每年只開半年,他們怕耽誤時間,所以想打聽一下價值。

而寶鈔都提舉司的官員,因為寶鈔都提舉司的官員都是錦衣衛的人,這些人由於曾經常年在皇宮當中,接觸到了很多朝貢之類的貨物,接觸過了很多外洋的珍奇異寶,他們的眼界相對較寬,能識別出來這些東西價值幾何。

於是這些海外商人就拿著這些寶物來到了寶鈔都提司直接兌換寶鈔,相當於抵押。

但這種抵押他們是很少會去贖回來的,因為他們拿到寶鈔之後就去採購咱們大明的貨物了。

而寶鈔都提舉司得到了這些海外的貨物,則會不定期組織展覽會供百姓們參觀,一方面是展覽貨物,讓百姓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另一方面也是價高者得,自由買賣。

所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海外商人一旦有什麼商品賣不出去了,就會到寶鈔提舉司來。

寶鈔都提舉司通常都會給出一個相對雙方都合理的價格。

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了共識了。”

這讓陳寒相當的震驚。

因為這不就是類似於銀行嘛,因為他們拿到的那些一個寶石啦以及外邊的稀奇古怪的東西,普通老百姓或者普通商人,根本不知道這些東西價值幾何。

於是海商就跑到寶鈔都提舉司去抵押。

但說是抵押,其實就是販賣。

而寶鈔都提舉司得到了這些貨物之後,還會不定期地舉行觀覽會,給民眾普及這些新事物,同時也是當場售賣。

這種形式挺好,因為過不了多久,民眾們就能慢慢接受這些新事物。

反正一句話,朝廷先給百姓民眾兜底。

陳寒不由得感慨:“這種法子很好啊。這樣一來,海商和民眾都能得到實惠。”夏元吉點頭:“就是這個道理。”

朱元璋在邊上,更是讚賞夏元吉他們的做法。

陳寒站在寶鈔都提舉司的衙門口,大概也就一炷香的時間吧,但卻看到好幾撥海商進進出出寶鈔都提舉司。

比如東南亞那一代的面板,黝黑的小矮個子外籍商人。

甚至很少有的一些紅頭髮藍眼睛的洋人,也在其間。

這裡必須得說一句,許多人都以為有洋人上岸是大航海時候才有的。

那是錯的,因為在元朝時候,就已經有不知多少色目人。

所謂色目人就是眼睛顏色不一樣,其實說白了要麼是從歐洲來的,或者波斯人。

他們不一定是從大航海時候才認識到東方這個巨國有取之不盡的物資,早就已經是名聲在外。

所以看到這些各國商人陳寒一點都不意外。

他們進出寶鈔提都提舉司前,背後那些袋子都鼓鼓囔囔的,但出來之後都興高采烈的在那裡數鈔票的那一刻,陳寒就知道格局已經開始在慢慢改變了。

雖然陳寒沒有跟他們說過那些海外的商人的貨物,可以先拿到寶鈔提舉司來。

而僅僅只是讓老百姓們拿著寶鈔想要去寶鈔都提舉司把銀子給兌換出來的,可現在在實行的過程當中,居然發生讓他都覺得意外的收穫。

由於海外的商人拿過來的那些貨物,在短時間之內,老百姓們不知道多少價值,所以他們先跑到寶鈔都提舉司,把自己帶來的貨品去交換,而換來的不是銀子,是一張紙的時候,陳寒就明白自己現在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他只是說出了一個概念之後,明朝聰明人不需去點撥,就知道要怎麼去運作。

就比如說寶鈔都提舉司平準庫裡邊原本儲存的是大量的白銀,供百姓們兌換。

可現在等來的,卻是有些海外的洋人也來兌換寶鈔,其實就是交易啊。

因為他們海外海商拿到了寶鈔之後,是必須的要在明朝的國土之內去買賣東西的,要不然的話他們就會虧。

他們拿著這些寶鈔去買什麼呢?

去買瓷器、絲綢、茶葉,這些東西雖然還是會這樣流出去,但是卻相應地會讓海外那些個洋人把外面的商品也拉來。

要麼是等價交換,要麼是虧了來賣。

就比如那些寶石。

這些寶石可能在比如斯里蘭卡產貓眼石的場地不值錢,但是拿到了大明買賣就又值很多錢。

同理在大明這裡瓷器可能賣不上價格,但是賣到外面去,卻能夠賣很多的價。

這就是產地與非場地之間貨物交換,這就是貨物跟貨物進行交換,貨幣只是在中間產生了一個媒介作用,這才是真正的交易。

而不像是白銀進來之後,就被存起來,變成了一塊石頭。

這是不公正的交易。

這種規矩很有意思的一點在於。

黃金白銀很貴重大家都知道,但是在我們明朝的律法中,這不能直接當做貨幣交易,要不然就是犯法。

你必須到寶鈔都提舉司按照兌換價兌換寶鈔,然後才能去外面進行交易。

如此一來,那定價權就在大明的手裡。

白銀就算貴重,可是還是得遵照大明的寶鈔和白銀兌換價來兌換。

而寶鈔都提舉司的衙門門口的告示欄幾乎每個月都會更新資訊。

包括寶鈔和白銀的兌換比,寶鈔和銅錢的兌換比。

這些資訊可以清楚地告知百姓們兌換價格,同時也會在告示欄上面普及海外的物產及國家情況。

就比如現在,陳寒就清楚的看到如今分明是有三欄兌換資訊。

【一貫鈔兌三百三十三文】

【一兩銀兌三貫鈔】

【一兩金兌六兩銀】

很清晰啊!

這不就是銀行每天在滾動螢幕上顯示的所謂國際金價嗎?

呵!真的是不要小瞧了古人的智慧,他們真的很厲害。

接著他們又在街上轉了一陣之後,經過夏元吉的介紹,發現街上但凡是賣糧食的,上面通通寫上了大明商會某某糧行。

而這裡就是陳寒所說的國有企業。

因為陳寒一問之後才發現,這裡的每一斤糧食的價格,如果換算成人民幣來算的話,那就相當於一塊兩毛到一塊三一斤,而且米還非常的不錯。

老百姓們都能買得起。

所以陳寒才沒有在這個大街上面看到有其他的糧行,陳寒詢問了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夏元吉則說道:“根據你說的補貼糧食的政策,現在大明實行的是由朝廷出面收糧,然後直接在朝廷設定的糧行售賣。

老百姓們自己家裡面產出來的糧食,如果吃不了的,可以直接轉賣給朝廷。

那些糧商也從老百姓們手上會去收購糧食。

老百姓考慮到運費的緣故,也會給糧商一個相對不錯的價格,但都要比朝廷售賣的價格高,因為沒有人是傻瓜。

經過朝廷鋪天蓋地的宣傳之後,大傢伙都知道朝廷購買糧食價格非常之高,關乎著老百姓吃飯問題的東西,朝廷不遺餘力的宣傳,老百姓們也最為敏感。

商人在朝廷以及老百姓們中間賺個差價,老百姓們也能接受。

而如此一來私人的糧商,再也不會自己去直接和老百姓們買賣,而是把收購的糧食賣給朝廷。

知年,這不就是你想的那種政策嗎?如此以來老百姓有收益,老百姓們在去買糧時發現更便宜,而且價格很恆定。

因為就像伱說的一樣,在豐收之年之時把糧食給收回來,放在太倉庫儲存起來。

在災荒年之時拿出來販賣,平衡市面上的糧食價格。

老百姓們吃的都是平價糧,厲害吧。”

夏元吉說著非常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