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如陳寒他們所預料的那樣,朱元璋他們爺倆,還真的就在凌漢上山之後的第三天後就過來聽課。
他們不僅僅是掐著時間來的更是有意為之。
而今天陳寒要上的課程則是,小科技。
大明的紡織技術承襲的是元朝的,這麼多年來雖然有一些小地方的改進,但是大的方面還是一樣的。
但是現在陳寒卻要在這個節骨眼上進行一點小小的改進。
朱元璋他們果然是如約而來,就站在外面偷聽或者偷看陳寒上課。
而他們並不知道其實他們的行蹤已經被他們的孫女(女兒)出賣給了陳寒,都說女生外嚮,從這邊由此可見。
陳寒此時的課堂不再有他一個人在講臺上給孩子們講課,課堂上面甚至出現了兩臺織布機。
還有兩個陳寒請過來的會用紡織機的婦女。
也幸好凌漢他們在挑選這些人的時候,選了一些會紡織技術的婦女過來,要不然陳寒現在這出戏可不好唱。
陳寒一上課就跟所有的同學簡單的回顧了一些最近這段時間關於科技方面的知識。
這些簡單回顧讓孩子們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這段時間,陳寒所講述的科技的過程。
不管是從漢朝就開始的造紙術、地動儀,還是到了唐宋之際的火藥技術等等。
經過了一遍梳理之後朱元璋他們在外面也是受益良多。
原來還真的就如陳寒說的那樣,所謂的奇淫巧計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使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如果沒有這些被文人說成的奇淫巧計,可能現在他們連寫字的毛筆和紙張都非常的原始。
接著陳寒則是話鋒一轉,說道:“同學們!”
他這個稱呼一開始凌漢也不是很聽的慣,但久而久之也就認同了。
“我們提到的科技,有些離我們好像很遠但是有些確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不說那些造紙術、印刷術,就說我們身上穿的衣服,用的布料,其實可以說是一項登峰造極的技術構建而成,但是很多時候卻被我們當做了稀鬆平常。
不是因為我們的認知有問題,而是因為在東漢時期我們的紡織技術就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可是千多年來。
我們的先民僅僅只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零星的改進。
甚至因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導致我們並沒有認為,紡織機其實是一項極端厲害的發明。
毫不誇張地告訴你們,紡織技術的革新,可是帶動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改革——那就是工業革命!”
這些孩子們果然被這個話給唬住了。
但是窗戶外面的凌漢他們聽完了之後卻覺得相當有道理,越是稀鬆平常到生活當中隨意可見,越是讓人忽視了他們的作用。
人們總以為國家大事就是戰爭、開疆拓土、政治談判。
卻不知關乎著國計民生的才是真正的大事。
家國家國,家和國是不能分開的。
接著陳寒來到了織布機和紡紗機面前,指著織布機說道:“同學們這就是把紗線織成布匹的普通織布機。
織布機的原理概括起來就三個主要動作,穿緯線、扣筘架、換經線,如此迴圈往復,一匹布就織好了。”
說話的功夫陳寒讓邊上坐著的婦女,開始織布。
這個婦女的手藝還是相當的嫻熟的。
手腳並用隨著織布機卡卡作響,緯線在經線上上下交織,經由筘架的壓實,形成了一個整體。
週而復始地重複著三個動作,慢慢的就看到嚴絲合縫的布匹形成了。
孩子們圍在織布機面前,眼睜睜看著,眼睛裡充滿了好奇和興趣。
這也培養了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好奇心,沒想到布居然就是這樣被織出來的。
外面的凌漢他們到現在也沒有搞懂,陳寒到底要搞什麼。
織布機到現在為止來說已經很普及,也很常見。
難道他是想在織布機上面做點花樣不成?等那婦女織了一部分的布之後,陳寒讓她停了下來。
“同學們這就是織布的過程,按理說這樣的織布過程很普遍,不值得一次一次地去討論。
但我說,先生這裡有一樣東西能夠讓織布速度提升十幾二十倍的話,你們會不會覺得震驚?”
當陳寒說完這番話之後學生們有沒有震驚不知道,畢竟他們的腦海裡面沒有這方面的常識。
但是在外面聽課的朱元璋和朱標聽完了之後,可是分外的震驚。
如果織布的效率真的能夠提高如此之多的話,那對於全天下來說都會是一個非常的重要的改變。
現在很多棉布之所以價格還是比較的昂貴,是因為什麼?首先是紡紗的難度不小,種棉花本身就是一個體力活,紡成紗線也不是很容易,加上織布的效率都是小作坊或者大一點的作坊。
每一匹布都是工人一點一點織出來的,有時候更是需要點燈熬油才能趕製出來。
如此耗費精力的事情他賣得貴就非常的合理。
凌漢雖然現在是官員,但是小時候沒少見自己的母親和姐妹,在織布機上沒日沒夜的忙活,卻並不能織出多少布匹。
而這些不批都是每年家裡為數不多的經濟作物。
而如果能夠把織布的效率提高十幾二十倍的話,那會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市面上的棉布以後可能就不會賣得那麼貴。
想到這裡凌漢頓時感覺眼前好像開了一道天門。
他現在終於知道陳寒為什麼會說,紡織業的發展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的發展,原來原因居然在這裡。
陳寒說完能夠提高織布的十幾二十倍效率的時候,坐在邊上的那位中年婦女首先是覺得不可思議。
她紡織了幾十年也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技術。
現在她的速度就已經可以說很快了。
想要超過她就必須要一刻不停地紡織棉布才行。
朱元璋和主表父子兩個人在聽完了這番話,也覺得是不是陳寒有點自信過頭了。
陳寒舉著這個東西在所有人面前亮了一下,“你們看看,這東西叫做梭子。
是幹什麼用的呢?”
所有人都盯著他。
都想猜測一下這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
陳寒解釋起來:“我們都知道織布的三個步驟,穿緯線、扣筘架、換經線。
扣筘架是最簡單的,只需要將扣板給扣下來,而換經線只要手眼腳協調,也不是什麼大難題。
而最浪費時間的是在什麼地方呢?”
有個學生大聲地喊了出來:“穿緯線!”陳寒笑道:“對!就是穿緯線。”
提到穿緯線,陳寒拿起了梭子。
一塊紡錘形的木頭,裡面有卡槽,將緯線圈在其上,織布的時候不停地將梭子穿梭在上下兩對經線的中間,這個過程也是將緯線穿過去的過程。
畢竟拿著線頭直接穿梭,還是比較不容易的。
陳寒接著說道:“在織布的過程中最浪費時間的就是穿緯線,來回投擲梭子,它不僅要兩隻手協調。
有時候更會因為穿插到了兩條經線當中,而導致與經線攪在一塊,嚴重的時候還會不小心弄斷緯線,很麻煩。”
中年婦女聽到陳寒的話之後回道:“真沒想到小陳先生您對織布還這麼瞭解,不愧是有學問的先生。
您說得太對了,就因為穿這個線,有時候會打斷織布速度。”
陳寒聽到這話之後笑了:“看吧,現身說法。”
接著陳寒說道:“所以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現在就發明出來這個東西,這東西叫做飛梭!”
陳寒舉了起來,在所有人面前,讓所有人看到。
“它之所以叫做飛梭,是因為在織布的過程當中。
這個飛梭,它不像咱們往常用的梭子那樣,需要人手不停地來回地投擲。
只需要運用類似槓桿的原理,進行操作,無需兩隻手來回投擲,只需拉扯其中的一根繩索,則能夠控制整個飛梭在卡槽當中來回穿梭。
這麼一來,不僅可以大大地提高打緯的速度。
更能夠把織布的寬度大大的增加。
畢竟如果用人工手投梭子的話,不僅耗費大量的時間來來回投擲,更因為力度沒有那麼大,使織布的寬幅一直限制在較窄的範圍。”
邊上的大娘不知該說什麼。
這位大娘已經五十多歲,她從十二三歲開始學織布到現在,已經三四十年,深有同感。
為何從來都是男子來織布,而女子來紡紗呢?就因為男子的力量,要比女子的要大。
他們能夠來回地投擲梭子,不會太累。
而且熟練的工人投擲之時,能夠很準確地接住。
而且還能夠在穿梭過程當中,不把經線給扯斷。
而如果真的如同陳寒所說,不需要來回地將梭子投擲來投擲去,只需要扯動一根繩索控制飛梭,在卡槽當中來回穿梭。
那就真的如同陳寒說的那樣,左右兩隻手協調就可以用一隻手控制飛梭,一隻手控制筘架。
這樣不僅提高了速度,同時也減輕了工作量。
因為來回投擲梭子,兩隻手都要停下來。
就不能夠在飛梭穿梭過程當中,即刻把緯線透過筘架壓實,而需要停下來。
這麼一來好像是多出了一個步驟。
一想到這裡那位大娘眼前一亮。
她織布這麼多年,就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
她雖然很熟練,但是真不敢說,在陳寒的那種織布機下,還能拼得過速度。
而陳寒也很快地將自己這兩天搞出來的零部件拿了出來。
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可以把飛梭放在其中的,已經經過了豬油塗抹內壁,使整個卡槽非常地滑,而且兩端都有簡單製作的彈簧,用來將飛梭給卡在其中的裝置。
陳寒把飛梭裝置給設定好,就成了英國1777年左右的織布機。
之後在邊上演示了一次。
他雖然沒有那麼嫻熟的技巧,但是當那大娘看到陳寒一隻手拉動飛梭,使飛梭帶著緯線來回的穿梭,腳踩在踏板上,控制提經。
另一隻手則可以扣動筘架,將已經和經線交織在一起的緯線筘實的。
而且真的可以實現兩隻手同時協作。
卡槽內,飛梭固定在了其中,不回左右上下的偏移,緯線也能很順利地交織在經線上。
並且來回的非常迅捷的之時。
驚訝的長大了嘴巴。
陳寒的速度不快,甚至顯得有點笨拙。
但是她這一輩子都在跟紡織打交道。
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枯燥無味地坐在紡織機上面織布。
可是她光是看著飛梭,在陳寒這個生手的手上不停地來回穿梭的這個過程,就明白,如此快速的穿緯速度,就已經打敗了絕大多數手藝高超的熟手。
眼見如此那大娘滿臉的震驚,接著發出了驚呼:“這也太快了吧!”
的確是非常快,因為這是一七七七年才發明的飛梭。
飛梭的發明,和珍妮紡紗機一起,共同構造了紡織業的繁榮。
事實上,正是因為飛梭的發明,導致織布的效率極大的提高,促進了對紗線的需求提升。
這才使珍妮紡紗機應運而生。
所以是先有了飛梭才有了珍妮紡紗機,這是相輔相成。
這是技術革新相互的需要。
紡織業之所以能夠誕生出如此多發明,就是因為它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
陳寒之所以覺得在大明王朝有一定的工業革命的基礎。
正是因為相較於三百多年之後的,一七七七年英國的紡織業的繁榮而言。
大明王朝現在的紡織業就已經到達了技術的巔峰。
特別是多綜多躡織布機更是技術的巔峰。
但是從東漢開始有了提花機和多綜多躡織布機之後,一直到元朝的黃道婆才又在技術上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這當中可是經過了差不多一千多年,而一直到清朝,再也沒有在紡織技術上面的提高。
唯一的就是在清朝末年,被人家英國以非常廉價的機織棉布打破了市場,才終於是反省過來。
可是那時候技術相較於西方,已經非常之落後。
如今陳寒在明朝初年提前了三百多年,將飛梭給運用了出來,這當中的意義之大,能改變王朝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