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雖然不去查自己等人的隱私了。

但是查賦稅,那更加要命啊。

他們深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種事,都已經在暗地裡想著要如何在攤丁入畝的情況下,還能逃稅。

而皇帝陛下好像知道他們的花花腸子,居然讓錦衣衛來查賦稅。

那肯定是完了。

按照那幫變態的能力,自己好好地納稅還好說。

這要是家裡面有哪個人不長眼,想搞出偷稅漏稅的事情來,那一定會被查得褲衩子都不剩。

他們現在聽到皇帝陛下這麼說,都感覺臉皮子在抽動。

現在估計陛下還只是在口頭上這麼說,沒有真正地賦予錦衣衛調查賦稅的權力。

但這麼好用的軍隊,皇帝陛下是絕對不會浪費的。

沒聽陛下說的溫言細語的,但是每句話都是在威脅嗎?他們現在倒是覺得比較幸運,今年的夏稅還沒開始繳納,還有機會改邪歸正。

而且皇帝陛下的做法也不是那種先斬後奏的,看起來還會提醒一下天下的官員,錦衣衛現在是賦稅調查衙門,你們自己品品你們有沒有機會偷稅漏稅。

工部尚書的臉皮抽動得最厲害。

因為他家裡的田產可不少,家大業大的,要繳納的田賦和差役、徭役錢,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他是有打算隱瞞一點的。

但是現在一聽錦衣衛會變成賦稅稽查部門,他一下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朱元璋看到召集過來的官員們站在書房裡面,都搖搖晃晃,臉色發白的模樣,知道震懾效果達到了,心裡面還是有些自得。

想不到啊,這才是陰差陽錯,錦衣衛之前把官員們嚇得夠嗆,沒想到,用在正地方,也一樣有這樣的威懾力,這是好事。

朱元璋看到官員們這幅樣子,甚至故意跟邊上的蔣瓛還有吏部尚書詹徽說道:“蔣瓛、詹尚書,你們兩個趁著八月前,徵召算科方面人才,完善稅務稽查部門衙門的建設。”

蔣瓛和詹徽急忙唱喏接下任務來。

蔣瓛在得到這個任務後,倒是欣喜得很。

原因無他,實在因為他已經嚴重感受到自己馬上要失業了。

可是沒想到陳寒來了之後自己居然搖身一變,將會變成更加重要機構的負責人。

好傢伙,下次還得帶上點東西去犒勞一下陳寒才是。

朱元璋可能不會想到,他的這些理念不是陳寒給他訴說的。

但是他卻發現了錦衣衛的好處。

錦衣衛的確是一個很好用的部門,他自覺能偵查百官的隱私,就能偵察百官們的賦稅。

特別是現在攤丁入畝後,所有的賦稅,合為一條來徵收的時候,更能看出官員們會搞一些什麼樣的花樣。

陳寒果然是不如朱元璋想得這麼周全。

看起來陳寒的選擇是對的,朱元璋這個皇帝太聰明瞭。

只要伱引導了一下他馬上就能舉一反三。

陳寒就沒有想到要讓錦衣衛成為稽查稅務的部門。

他也沒有想到,攤丁入畝之後,官員們在收稅的時候如果徇私舞弊的,也是能夠貪汙不少的。

但有了錦衣衛這樣的機構去查賦稅,估計官員們就算是貪汙了都得天天感覺背後有一雙眼睛盯著自己。

這樣的壓力是巨大的。

因為朱元璋實在是很明白,這些官員們到底會想些什麼。

他可能不會知道,在後世美國有一個讓所有美國人非常畏懼害怕的部門。

這個部門不是的國防部、fbi、cia,而是美國的國稅局,簡稱irs。

這個部門可以說是每個美國人心目當中的魔鬼。

美國人每年的一到四月份的報稅季,都會老老實實地去填報自己的收入情況,包括非法收入。

從來沒有哪個人敢主動去挑釁國稅局的權威。

而在不知不覺當中,朱元璋居然將錦衣衛轉化成國稅局一樣的部門,可以說是因緣際會。

這要是讓陳康知道了,估計也會非常的驚訝。

當朱元璋說完了這番話之後,趙勉他們一個個的也只能是佩服皇帝陛下的巧妙的安排。

這一次的開會結果,就很明顯地得出一個結論。

就是現在這個情況之下,大傢伙只需要好好的努力,那肯定不會有所啥事。

但是要是在這種節骨眼上面跟朝廷打馬虎眼呢,肯定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他們出去之後,立刻是開始統計黃金白銀庫存。

以及在戶部接手寶鈔印鈔局的所有的事物。

與趙勉他們所沒有想到的是,從皇宮裡邊將印鈔局接手過來之後,他們才發現,為什麼朝廷能夠這麼快速地印發如此多的寶鈔。

首先來說,印鈔局印發工具非常的先進,比市面上的印刷工具要先進許多。

印刷的油墨非常的好,而且工具都非常的齊全。

還有就是印鈔的這些工匠們的技術是非常熟練的。

要知道這些工匠從洪武八年開始,一直到現在的洪武二十四年,已經兢兢業業地服務了十幾年。

他們每天每天每夜基本都在印刷寶鈔,在陳寒來到之前,沒有停止過的。

所以他們的技術相當之精湛。

也不得不說,朱元璋在這件事情上面投入的本錢非常之多。

也正因為如此,這幫人的手藝都被訓練出來了。

還有一個就是原材料之多讓趙勉和夏元吉都非常的震驚。

那一整整一倉庫的桑麻紙,以及那一倉庫的原材料。

油墨印刷工具,甚至連印刷的機子的配件都是相當齊全的。

戶部這邊花了整整六天的時間,才把這些東西搬到戶部的倉房裡面去。

接著夏元吉配合著趙勉以及戶部的所有的官員,同樣花了七八天,清點完了朝廷國庫當中的黃金白銀之後倒吸一口涼氣。

按理來說朝廷這些年一直都強硬地要求,民間要將金子銀子全都收歸到國庫裡邊去,不允許在市面流通,應當會有非常多才是。

然而經過了七八天上百人的清點之後,夏元吉才發現根本就沒有那麼的簡單。

朝廷國庫裡邊金、銀對於個人而言的確很多,但對於一個大一統王朝來說就太少了。

只有區區的一千三百萬兩白銀而已;黃金就更少了,只有一百多萬兩。

與這十幾年來濫發的寶鈔相比較而言,這樣的懸殊比例讓夏元吉倒吸口涼氣。

看起來所謂的讓所有的黃金和白銀全部都收歸國庫,這種想法簡直可笑。

看起來即便朝廷如此的嚴令,散落在民間的黃金白銀依舊是個挺大的數字。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國庫中的黃金白銀總數約為200萬兩。這個數字可能只是一個大致的估計,實際數量可能更多,但也不會多多少。

而現在之所以會有一千多萬兩白銀和一百多萬兩黃金,還是因為屢次北伐從北元繳獲的。

只有區區的一千來萬兩白銀和一百來萬兩的黃金,就是現在大明王朝的所有國庫儲蓄。

也正因為如此,朱元璋根本不可能把黃金、白銀真正地用作於寶鈔的準備金。

從這裡就可看得出來,可能根本不是朱元璋故意不用準備金。

有可能是因為,在整個元朝末期之時,真正有錢人的那些傢伙,早已將黃金、白銀藏了起來,加上被元朝撤離帶走的那些。

大明建國之後,簡直就是一窮二白。

這些黃金白銀如果真的要應付整個天下百廢待興的局面,根本應付不來。

夏元吉在看到這麼一點黃金白銀之後,也終於知道,為什麼趙勉這樣當部堂的會這麼難了。

也知道為什麼這些個官員們,一個個的根本不阻擋寶鈔的印發。

因為如果不印發寶鈔的話,估計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夏元吉沒想到大明現在的情況居然如此的緊急。

更沒有想到,大明王朝偌大的土地上,只有這麼一點黃金白銀。

難怪每年的課稅只有那區區的兩萬。

難怪這麼多年來,白銀價格居高不下。

這不就是原因所在嗎?

寶鈔如果不超發,根本阻攔不了北元南下,根本無法像現在這樣的休養生息。

夏元吉一開始對朱元璋的政策曾經抱有嘲諷的意味,覺得皇帝陛下這些年來乾的都是些搜刮老百姓們的事,簡直就是勞民傷財。

可當他在庫房檢驗黃金白銀之後,才終於明白朱元璋的苦心。

或許朱元璋不是一個特別完美的皇帝。

又或許朱元璋也沒有那麼好的經濟頭腦。

但是朱元璋很明白,在那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他沒得選擇。

夏元吉這個時候甚至都有點理解,為什麼當初的朱元璋一定要定都在應天,而不是直接到北平去,畢竟那裡是元朝的大都。

現在想來是有道理的。

因為在元朝撤離的時候,早已將周邊所有能颳走的東西全部給颳走了。

把整個中原地帶的黃金、白銀的儲蓄都給拿走。

之後留給大明王朝的,就只是這麼一個爛攤子。

朱元璋在開國之後,他們君臣一起能把這個爛攤子支撐到現在,太不容易了。

他們沒辦法拿到更多的黃金、白銀之後,就只能去印發寶鈔。

夏元吉一開始不能理解,但現在,當他們來到了庫房就明白了。

不是朝廷不願意拿出黃金白銀去給百姓們兌換。

也不是朝廷一定要將所有的黃金白銀都從老百姓們的手上給搶走。

而是因為迫不得已。

夏元吉沉默了,戶部尚書趙勉這個時候倒是非常的淡定。

他們這些一個經年老吏,在朱元璋身邊混了這麼多年。

又看到這麼少的黃金白銀,其實那時候就已經明白,要做事就只能是一錯再錯下去。

看到夏元吉在庫房的臺階上坐著,有點頹喪,年輕人的臉上的意氣風發,這個時候也收斂了許多之後,趙勉呵呵一笑,走了出來。

“把庫房鎖上!”趙勉對著守庫房的官兵說道。

吩咐看管庫房的官兵把門給上鎖後,趙勉走到了夏元吉的邊上,拍了拍他的肩膀。

夏元吉回過頭看向趙勉。

就見趙勉的臉上沒有嘲諷,反倒是有一種,你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我們做事要小心謹慎了的表情。

趙勉現在是鬆了一口氣。

之前他跟夏元吉共事的時候,一直被夏元吉給懟得灰頭土臉。

但是夏元吉卻並沒有明白,像趙勉這樣的尚書有多大的壓力。

前面有郭桓案發生,現在又有天下如此多的百姓嗷嗷待哺,各種需要花錢地方,就像是漏斗一樣,任何錢都留不住。

他為什麼要和兵部和工部去爭奪那些徭役、差役。

如果手上真有錢的話,何必如此?

就因為要做的事太多,可是朝廷又沒有錢,怎麼辦?不爭不搶能做事?趙勉坐在了夏元吉的邊上,兩個人就這麼看著偌大的庫房邊上的圍牆。

就好像是兩隻籠中之鳥,明明是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如此的光亮。

可是呢,卻無法飛出去。

沒錢的困境,就好像是一座牢籠,把他們兩個都給困住。

見夏元吉久久沒有說話,趙勉終於是微微一笑說道:“年輕人,現在知道為何我們這一代人,在你們的眼裡邊就變成了市儈小人了吧。

能不市儈嗎?你自己看到了,這庫房當中到底有多少黃金、白銀。

這就是咱們大明王朝的家底。

你以為陛下不想讓百姓們過得好一點嗎?

你以為陛下就願意用紙,把百姓們手上的血汗錢全都給換走?你以為陛下就一點都不懂?

年輕人你們還是嫩了點。”

趙勉已經快五十歲了,在官場上歷練摸爬滾打了這麼些年之後,他是比較透徹了。

一開始他不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為,他也不明白明明國家已經是百廢待興,為何還要打仗?他也不理解為什麼朝廷呢印鈔局一天到晚沒有停下來,每天都在印錢。

直到他當了戶部尚書之後,他才明白是為了什麼。

就是因為窮啊。

沒有別的。

整個天下都是一窮二白的。

經歷了元朝的各種搜刮之後,百姓們但凡是有一點貴重的黃金、白銀都藏了起來。

朝廷想去收集,根本不可能。

即便是這十幾年下來都用了強硬的手段,可是收集到的黃金白銀又有多少?

這些東西之所以要藏在大明王朝的國庫裡邊,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應付以後會出現的困境。

寶鈔為什麼堅持要用?為什麼堅持要印?大家都看得到的問題,為什麼就不去改?難道是不想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