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還只能依靠著從後世學來的那些東西,用來展示。
但是明朝的這些一個大才們,一個個的,可是舉一反三的高手,而且所作出的反應也非常的正確。
由此可見,這些人千萬不能小瞧了,小瞧了他們可能會毀了自己。
陳寒想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對於這些個人從此再也沒有任何的自矜自傲。
自己雖然有後世的一些知識,但是要是在當代與他們這些官場老油子去拼智力的話,那是找死。
由此,更堅定了陳寒心裡邊,對於點亮大明王朝科技樹這件事的決心。
既然在智力以及在政治方面無法去與這些人匹敵,那就走自己最擅長的道路,這才能夠揚長避短。
朝廷經過了這一次募捐之後,以極快的速度傳遍了周邊數省。
直隸、浙江、江西、甚至連河南山東等地紛紛是有所反應。
大家都沒有想到,買賣人居然也能夠有這一天。
買賣人的名字居然也能夠刻到功德碑上面去。
甚至有許多人在募捐儀式結束的當天,就在三山門之外的官道之上看到了,那塊巨大的功德碑上面,把每一個捐的錢多少,以及名諱都給列舉了上去。
雖然第一名宋昌明只捐了五百貫錢,而在那裡有許多的買賣人捐的錢居然已經達到了五千貫之多。
但是並不能夠掩蓋掉這一次宋昌明名揚天下。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宋昌明的勇氣以及他的擔當,讓不少的買賣人稱頌他。
甚至有許多的人將這個事件,當做了大明王朝開始重視買賣人的開創性事件。
作為第一個捐贈的宋昌明本人,則在買賣人當中被奉為了英雄一般的人物。
由此開始了興隆號今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榮。
從此天下買賣人都念他們的情分,都願意與他們做買賣。
以至於宋家,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出過一個在買賣這條道路上面坑害百姓的事情。
他們宋家唯一的家訓就是,對得起功德碑上的名諱,絕不能夠毀了這個口碑。
這就是道德和榜樣的力量。
這些東西無形當中,為大明王朝的商業開創了一個新的起源。
在三山門外,此時大量買賣人云集。
他們帶著親朋好友,他們帶著曾經的合作伙伴來到了功德碑前面,指著那功德碑上面的名字,然後對他們講。
“你們看一看,這就是我的功績。
我這個人以前沒有做什麼好事情,以前沒有為百姓們做點事,也沒有為朝廷獻一份力。
但是今天,我可以驕傲的說,我的名字在功德碑上面。
我為了這一次災民捐獻了一千貫錢。
錢雖然少,但這卻是一份心意。
我這個人名字已經刻在功德碑上,以後你們找我做買賣,我要是沒有這點誠信的話,我對得起我的名字刻在這上面嗎?所以諸位儘可放心與我楊某人做買賣。”
這樣的場景發生在最近這幾天,十分的平常。
老百姓們在看到了上面的每一個鐫刻的名字,都是肅然起敬。
在這種情況之下,夏元吉帶著朝廷的官員到了溧水縣以及周邊的縣,開始徵集,此次去修路、修橋、修太廟、修社稷壇,修夫子廟,以及求貢院的工匠。
甚至可以說不是工匠,你身強力壯就可以參與進來。
當夏元吉來到了溧水縣,溧水縣縣令已經召集了他們本縣受災的那些災民,
總共有一千七百個人,符合夏元吉提出來的條件。
這些人都是拖家帶口,但基本上每一戶只能出一個人。
夏元吉也一點都沒有跟他們客套。
也沒有說一些官話。
而是直接說道:“鄉親們,此次朝廷從買賣人那裡募捐的來二十七萬貫,這些錢用於修路、修橋,用於改善京城周邊的環境。
而伱們就是這一次被徵調的工匠。
和以前服徭役不同,這次有工錢,你們每天的工錢是十文,每幹一天活,立刻結錢。”
聽到夏元吉這麼說,下面的青壯年露出欣喜的神色。
畢竟這些年他們只聽過朝廷徵發徭役,每次去給朝廷幹活都要自己自備乾糧,甚至還要自己準備一些材料。
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的,還有工錢。
而且還是每天十文錢啊。
聽到這個數字之後,下邊的這些個年輕力壯的大小夥子們一個個都吃驚不小。
要知道十文錢一天是什麼概念。
如今在市面上面一兩銀子是摺合1000文錢,也就是1000個銅板。
能買到四石半的糧食。
寶鈔貶值了四分之三,但一貫錢寶鈔也有200文錢。
按照1000文錢購買四石半的比例來換算,一石是120斤。
1000文錢就能買540斤糧食,也就是說,每一斤糧食是1.85文。
一個人一天的工錢10文錢,差不多就能買五斤半糧食。
這足夠一家五六口人的口糧,而且還有剩餘。
畢竟小孩女人沒辦法一天就吃一斤的米。
而且說起來如果一兩銀子買四石半大米的購買力來算的話。
換算成現代的購買力,一斤米的價格,平均下來也得兩塊錢到兩塊五。
540大米,折算下來就是1080到1350塊。
就是說明朝初年之時,一兩銀子能夠兌換人民幣1080到1350塊。
那麼現在朝廷開出來的一天的工錢是10文錢。
就相當於一天的工資是108到135,一個月的工資就是3240到4050塊。
這樣的月工資,即使是在現代,也算是平均水平,更不要說在明朝這種災荒年景。
所以一天10文錢工錢,而且還是按天來結算,絕對是這些災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災民們當即興奮山呼萬歲。
“朝廷萬歲,皇帝陛下萬歲!”
“朝廷萬歲,皇帝陛下萬歲!”
“太好了,有這麼好的事,今年這個災荒年就能度過了。”
“咱們到京城周邊去幹活,一天工錢十文,一天的吃喝拉撒哪用得了這麼多,還有盈餘。
以前種那些個地,交完了賦稅,哪還有盈餘呀,還得欠饑荒。
現在好了,朝廷實行攤丁入畝,咱們這些個沒田的少田的,不需要交多少賦稅。
又摺合成了寶鈔來收,咱們剛好去給朝廷做工,拿到工錢,不就可以直接交稅了嗎?”“好事,好事啊!要天天有這樣的好事,我天天都去。“
大傢伙都如此議論,不過也有些個無賴混混們懶洋洋的說道:“喲喲喲,你們還以為這是好事啊?還以為這是朝廷便宜你們啊?朝廷在騙你們呢!”
有人不解:“徐老二,你這話什麼意思?”
“對,把話說清楚,怎麼就是朝廷騙我們了。”
朝廷這麼好給咱們工錢,你還覺得不滿?”
那徐老二好整以暇地說道,“你們傻不傻?都說了,那些錢是京城有錢人捐出來,本來就要給咱們的,本來就是要給咱們救災的。
憑啥要咱們去幹活才給咱們?
他們應該每天發十分錢給咱們,不用我們幹活。
我們是災民,哪有讓災民幹活的道理啊。”
這話說的。可真的是冠冕堂皇。
一說出來當即有人指指點點。
夏元吉就在上面看著,邊上的溧水縣縣令都臉上無光。
誰能想到自己治下的百姓,出了這麼個不要臉的東西。
明明就是給的好政策,明明可以讓你們自食其力,你還在這裡挑三揀四。
要人家嚼碎了,喂到你嘴裡才算是好政策?
只要你動動手就不行。
這種人真是不知好歹。
就連溧水縣縣令都趕緊給夏元吉賠禮,“夏大人讓您見笑了,下官治下出了這等刁民實在是抱歉。”
夏元吉年紀輕輕,但是在京城見慣了高官,所以很是謙虛,他擺擺手,“不不不,賀大人你嚴重了,林子大了啥鳥都有,這種人司空見慣。
總有些人慾求不滿,您也不用如此的擔憂,您看著吧,下邊那些要臉的老爺們都不會給他好臉色。”
夏元吉說完果然下面就有很多的大老爺們,直接怒斥他。
“徐老二你果然是個連媳婦都娶不上的,誰願意跟你這種人,好吃懶做也就罷了,如今朝廷給了這麼好事情,讓我等到京城周邊去幹活給工錢。
難道不比白白被人家施捨,當要飯的好嗎?
你就願意天天躺在那裡曬太陽,然後別人把錢丟你身上,你就樂意了。
人要臉,樹要皮,咱們遭了災朝廷沒有不管,咱們縣令大人也召集周邊富商給咱們捐了幾天的糧,沒讓咱們餓死。
人家應天府把準備給衛所軍官的棉被棉服拿出來給咱們蓋,沒讓咱們凍死,朝廷已經仁至義盡。
現在更是讓咱們去幹點活就給工錢,這麼好的事,你還要挑三揀四。
難道非要朝廷白給你吃白給你喝白給你發媳婦嗎?能不能別這麼不要臉?”
“說得對,我寧願去幹活,憑自己的手藝混飯吃,也絕不等著別人來施捨。
咱們這些人窮,但有志氣,咱們沒有別人家過得好,但是也不能比別人在志氣上落後,你不要臉,我們要臉。
我們不要被別人像施捨乞丐一樣施捨,我們願意用自己的雙手去憑本事掙錢,這樣的錢花得乾淨,花得踏實。”
說得有不少的人舉起雙手來,“夏大人,您說得對,我們願意去。
聽說還有周邊棚戶讓我們等落腳是不?”
夏元吉聽完了下邊這幫人,對於徐老二的批評,心裡邊舒坦多了。
這才是我為百姓著想,百姓報之於瓊漿。
夏元吉宏聲解答:“諸位放心,朝廷已經將京城周邊本來用於給買賣人臨時放貨物的塌房,全部空置出來了。
大家有住的地方,去多少人,朝廷都會解決心。
甚至你們還可以帶上家眷一同前去。
你們每天的工錢我不相信,一天能吃完,剩下的工錢,可以到京城聽一聽那戲曲,去看一看秦淮河上的美景;
可以去夫子廟感受感受讀書人的風骨。”
夏元吉說完之後,百姓們當即歡騰雀躍起來。
……
與此同時,京城各大酒肆茶館都在議論。
議論什麼呢?
議論此次朝廷實施的多條法令。
所謂管中窺豹、見微知著。
朝廷既然已經打破了官員與買賣人之間的藩籬,再也不持買賣人離開了土地,不事耕作,就是遊手好閒之輩的偏見。
這一次的聯合,雖然可能只是為了災情而妥協。
但是在夏元吉沈立謙他們在宣揚的時候,說的可是清清楚楚。
這一次的破例,說不定將會成為下一次的定例。
那也就是說,朝廷這邊已經釋放出了良好的訊號。
之前之大傢伙對朝廷不信任,之所以覺得自己性命不得保障。
原因就是郭桓案,導致全天下中產之家,死傷大半,所有人都害怕成為中產之家。
所有人在有了錢財之後,都希望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都希望能夠藏起來。
可是現在卻不同。
朝廷釋放出了這麼一個良好訊號之後。
他們馬上敏銳地察覺出來,這一次乃是巨大的商機。
四五萬人湧入到京城周邊,帶來了多少商機?二十七萬貫的錢財砸下去,會創造出多少商機,他們能夠算得出來。
這一次朝廷已經發下話去。
災民過來做工匠,工錢會每天發放,連修路、修橋、修太廟、修社稷壇等等所使用到的那些建築材料,全部都從民間商人那裡進行採購。
再也不用歲辦,讓產地的百姓去均攤。
如此一來,這個商機,就會變得無限的大。
天下有多少人做沙石買賣的?
有多少人是做木材買賣的?有多少人是做漆料買賣的?又有多少人是做運輸業的?這次的行動,就相當於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周邊所有的細小的鐵屑,能夠把它們都匯聚起來,帶動無數產業。
他們現在在議論的就幾件事。
有個商人就說了,“咱們現在知道朝廷釋放出了良好的資訊,讓咱們這些人都能夠參與進來。
可如果當地官府卡咱們,有些東西咱們是運不進來的;漕運衙門卡咱們,咱們怎麼保障利潤?”
有人回答了:“這方面倒不用著急,聽說馬上要實行另一條法令,我也是聽吏部一位司官說的。
他說已經在針對我們這些買賣人制定一些,放開限制的法令。
估計會加入到大誥當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