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寒拍著桌子說道:“對比一下元朝中統鈔的發行,就能看得出來。
明朝只是學到了以國家信用為貨幣發行的背書,而完全將準備金拋在一邊。
這就使大明寶鈔成為赤裸裸地掠奪民眾財富的工具。
所以挽救大明寶鈔的第一步就是,遏制朝廷濫發寶鈔;第二是準備充足的準備金和機構。
其實說一句不好聽的,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禁止金銀在民間流通,用大量的寶鈔回收了不少的黃金和白銀,這個時候完全可以拿出來充當大明寶鈔的準備金。
第三就是建立強大的寶鈔回籠渠道。
之前說過朱元璋不僅是嚴厲禁止金銀,甚至銅錢在市面都一度不能流通,只能使用寶鈔,更無奈的是,居然不回收舊鈔。
就應該學習元朝,在京城設定【寶鈔提舉司】、【元寶交鈔庫】,地方上設定【各路寶鈔都提舉司】、【平準庫】,用於管理寶鈔、回收寶鈔、兌換金銀。
而可惜的是,大明朝廷對寶鈔,只負責印,從來不管回收。
僅有的幾次回收,發生在洪武十四年、二十六年;永樂、洪熙年,也是杯水車薪。
這一點其實在永樂時期的戶部尚書夏元吉已經發現了,大明濫發寶鈔而不回收的巨大危害。”
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二人聽到夏元吉在永樂時期,也就是老四朱棣當皇帝的時候已經官至戶部尚書,父子二人都略有些意外。
沒想到自己現在選的第一任內閣大臣,居然在後面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看起來自己父子二人還有老四的眼光,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陳寒不知道父子二人在想什麼,繼續說,“夏元吉當初看到濫發寶鈔之後民間流通的寶鈔,早已造成了大面積的通貨膨脹,寶鈔存量太多,使寶鈔貶值迅速。
說個題外話,應該說,在洪武年間雖然也濫發寶鈔,也貶值了四分之三。
但是真正造成寶鈔,最後被廢掉變成了一張廢紙,變成了丟在地上都沒有人撿的東西。
永樂和宣德這爺孫兩個皇帝要分一半的鍋。
朱棣上位,跟李世民當年上位處於同樣的尷尬境地,所以這兩個皇帝做的事也大致相同,那就是拼命地做出業績來,用過硬的政績堵住天下人的嘴。
於是朱棣重啟北征,而且還是多次御駕親征。
不過由於耗費巨大,而且靖難之役的四年大戰,把天下禍害夠嗆,要打仗,錢從哪來,是個棘手問題,最後朱棣只能重走他老子朱元璋的寶鈔濫發老路,重新將寶鈔當做掠奪天下財富的工具。”
聽到陳寒說朱棣重走自己的老路,又說朱棣上位跟李世民一樣,朱元璋感慨萬千。
甚至心裡面還有個聲音,如果……只是說如果,萬一大兒子朱標沒了,是不是可以將朱棣立為皇儲,至少,朱棣是個有才能的皇帝,雖然不符合立長的規矩,但……
想到這裡,朱元璋很糾結。
陳寒的話還在繼續:“而宣德帝接手的已經是一個經濟不寬裕的攤子,為了維持統治,他也只能繼續實行他爺爺的政策,以至於寶鈔貶值得更加迅速。
所以如果在洪武朝時期開始禁止亂髮寶鈔,說不定還能夠挽回一些損失。”
朱元璋鬆了口氣。
心裡更是想道:看起來得抓緊時間,還有補救的可能。
畢竟如果避免了四年的內戰,國家休養生息這麼多年,經濟發展得到了舒緩,補救起來也更快。
陳寒繼續說道:“說回正題,當時夏元吉提出的戶口食鹽法規定,成年人每月購買一斤鹽,要繳納一貫寶鈔,未成年者減半,用這樣的寶鈔回籠渠道。
這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面挽救了寶鈔迅速貶值的頹勢,但對於民間存量以及濫發的寶鈔而言依舊是杯水車薪。
所以想要抑制寶鈔過多地在民間流通就必須得回籠這些寶鈔,用什麼辦法最好呢?
還是覺得攤丁入畝是個非常不錯的辦法。”
陳寒說完這話之後,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二人都愣了。
此時凌漢也是在瞪著眼睛看著陳寒,等待陳寒說出來。
而陳寒並沒有過多的沉吟,他這幾天已經自己想了很長一段時間,於是開口:“村長,咱們現在只是在討論對吧?不涉及任何所謂的實際操作是不是?”
凌漢點點頭:“是啊,咱們就是在議論。”
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對視一眼。
心裡都明白,就算陳寒說得有點異想天開,但大明聰明人這麼多,具體的操作步驟,還是很容易就能做出來。
說到底,陳寒腦子裡面的想法值萬金。
陳寒於是開口:“既然不涉及任何實際操作,那我就信口開河了。
您從我這裡聽完了之後,如果有時間去跟那些人論證,你完全可以拿去,不過我還是得說,我說的並不是正確的,只是丟擲觀點,相當於拋磚引玉而已,大家都是討論嘛,都是紙上談兵。
說不定上頭派下來的人有更加大膽的一些想法。”
陳寒一直堅信,以史為鑑。
大家之所以討論歷史,之所以喜歡歷史,就是想要從歷史當中學到很多的經驗教訓。
而透過大明王朝初期的通貨膨脹來看,其實回籠在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抑制通貨膨脹的一種經濟手段。
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是在使用這樣的辦法。
所以陳寒覺得,可以借鑑現代社會,對於貨幣的掌控,用於拯救大明寶鈔,已經貶值到底的信用。
陳寒有了不是為了考據,就是圖一樂的心理後,沒有了那麼重的心理負擔,開始侃侃而談,“攤丁入畝,就是在一條鞭法的基礎上,將各種雜稅徵為一條,摺合成白銀來徵收,同時免去了人丁稅。
攤丁入畝當中的免去丁銀一項是一次重大的賦稅改革,這意味著實行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制度從此取消。
這一法令的頒佈,直接的作用就是促進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長。
明清時期田賦相對並不是那麼重,以明朝洪武年間的田賦來算,每畝交糧不過才六斤而已,並不是那麼的重。
最重的就是人頭稅和差役徭役,攤丁入畝地之所以促進人口增長,主要是因為在徵收田賦之時,分九等,誰家人口多、誰家地多,就要多收錢。
所以在那種時候,人頭稅和徭役,才是真正的壓垮百姓們的最沉重的負擔。
原本在農業社會,人口越多就越能產生勞動力,大家過的日子就會更好。
但因為人頭稅和徭役差役的存在,導致百姓們不敢多生孩子,同樣的他們對於生男孩是最為看重。
因為男孩以後力氣大,能多幹農活。
所以咱們老祖宗們重男輕女思想很重,但這何嘗不是因為這種賦稅制度逼迫導致?
清朝取消了人頭稅之後,直接就讓百姓們養得起多少,就生多少。
另外一點由於人頭稅的存在,交不起賦稅的那些黑戶們就只能隱藏行跡,等人頭稅取消之後,他們才敢回到家鄉,到官府去登報,所以人口實現了大爆炸。
當然最重要的是,攤丁入畝對於回籠寶鈔可是有著巨大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