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種見老子還,奏知仍讓館職,執弟子禮。

種字析,河南人,夸父之後。

逾數日,匡續知之,趨來殷勤叩拜,述桂父之言,欲求道要。

老子亦收之,與講丹旨。

續問:“劉越何仙?”

老子云:“是容成公假名。劉越者,留於南越也。”

至己亥冬,康王崩,葬於畢,子瑕立。時老臣盡故,周道漸衰。

老子謂匡、鄧二子曰:“王室微缺,將隱於亳。”

匡續久客西都,辭歸南楚,與劉越會晤無間,兄弟相敘,共講長生之道。

老子往亳舊居,隱於園中,向託傭工徐甲葺治,故未荒蕪。

聞犯神氏李凝陽居近,尋至碭山岩穴間,見凝陽與宛丘生對坐閒談,高呼二人名號。始愕然而悟,凝陽憶會上指教之言,再拜懇求。

老子曰:“但煉成陽神,方可逍遙自適。”遂授以真訣,邀宛丘過毫盤桓,常降凝陽山齋談道,或同遊絕頂曠觀。

是冬,三人聚談往事。忽蒼梧何侯來訪。

侯已升太極真人,為東華司事,糾集有道行者供職,見宛丘曰:“華山陰有青烏公,先為彭祖之徒,為非深奧,後受高人之教,精審妙理,始究堪輿。著《青烏經》、《相地骨》各一卷,尋與彭祖入華陰山修道,已四百七十餘歲。

吾曾變幻以色、聲、香、味、感、喜、怒、憂、思、悲、恐、驚十二品試之,惟喜、怒、感猶不能超。

凡此三者不脫,下地仙人而已,不得升舉為真仙也。

細叩其本末,始知先生在大宛號青精時,錄為弟子,故來通問。

今欲服以金液,脫去濁體,使得輕身遊行於世。俟功滿迎歸蓬島。”老子欣然勸,宛丘贊成美事。

宛丘招弟子姜若春負之西去。

老子曰:“太極有飛步之法,宛丘有徒負行,我牽青牛來作腳力。”

將欲乘之起程,凝陽扳牛角大呼曰:“諸公既欲西行,偏不挈我乎?”

老子曰:“何侯公幹早畢,便去覆旨。我三人皆能速行,恐子體重行遲,追隨不上耳。”

凝陽曰:“我煉成元神出遊之法,何不可去?”

囑新來之徒曰:“欲從遊華山,倘遊魂七日不返,方化我屍魄。”蓋魂藏於肝、魄藏於肺。

此法是魂與元神出遊,留魄獨居於屍。屍過七日,無元陽則腐敗,故令焚卻也。

四位同駕風雲,不一時到華山。

青烏公接見,宛丘問彭祖何在?答已浮游四方。

太極真人乃出煉神金液,與之服之,忽似秋蟬脫殼,爐火煙升在半空中飛舞,軀殼委於石畔。

太極招下,更授以凝神定志之訣,即能飛騰變化,出冥入無。

遂自號曰杜衝,言度我衝舉也。

太極令其在世拯救愚蒙,便為功德,行滿自然授職。先自別去。三仙亦各回山。

凝陽抵暮至山居,悄無一人,屍殼不知何在?

尋至弟子家,問其由。

弟子名郎令,為人篤孝,故凝陽收為徒。

凝陽赴華山才六日,不意其兄來報母疾甚危。

郎令急欲回家,又受師長之囑,一宵輾轉不寐。

候至日午,猶不回山,乃與其兄扶屍至巖前,舉火焚化,歸家視母。

凝陽失魄無依,回見老子訴情。

老子曰:“人身四大假合,形有時盡,神則長存。神為形之制,形為神之居。煉有守真丹,子可服之,隨處而安,何必定求原身也?”

凝陽拜受壺盧曰:“今已不求廣廈,只就草舍便居。”帶笑下山。

林中有一餓莩,凝陽指曰:“即此可矣。”從囟門而入,跳起四顧,凡視聽言動,悉我前身無異。

傾出丹來服畢,壺盧忽起道金光。

凝陽仰視之,隱隱有一人,黑臉蓬頭,卷鬚巨眼,跛右一足,形極醜惡。

正驚訝,老子隨後拍手曰:“草脊茅簷,毀窗折柱。此室陋甚,何堪寄寓?”

凝陽始知失卻本來面目,復欲跳出。

老子急止之曰:“當在質外求之,不可著相。我有金箍束汝亂髮,鐵柺拄汝跛足,只須功行充滿,是異相真仙也。”

凝陽依言結束,以手捫兩眼如鐶,遂自號李孔目,世稱為鐵柺李先生,常隨老子、宛丘同遊講學。

後郎令母死,先生並不記懷,復收為伴。

至周昭王壬子歲,老子忽謂眾曰:“吾將開化西域,結白淨梵王之善果。”

於是乘輿駕牛,命傭工徐甲為御,往別宛丘、鐵柺。

宛丘贈一竹杖,老子受之,西向而進。宛丘亦同姜若春去會女媧於黃河之濱。

時成紀有一人,姓宓名喜,字公文,庖犧之後。

初母氏晝寢,夢天下絳綃流繞其身,適見長人與語,飛入口中咽之。

既覺,口有盈味。

成王丁巳四月初八日,及生喜時,有雙光若日,飛遊其側,室內皆明。陸地自生蓮花,光色鮮潤。

及長,眼有日精,姿形長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表,好墳索,施德行仁,有大度,損身濟物,不求聞達。

東遷於解,康王舉為大夫。

素善於天文秘緯,莫不洞徹,鬼神無以匿其狀。

昭王十二年冬十月,登高四望,見東極有紫氣西邁,喜曰:“夫陽氣盡九,星宿值合,歲月並王,復九十日之外,法應有聖人過京邑。”

但畿內地廣,往來極多,恐過而不值,知函谷必由隘道,乃求為函谷關令。

每夜仰觀乾象,佔風望氣。

蒞任未三月,在七月十一夜,見紫氣漸逼,長有丈餘,飛入關來。

喜曰:“旦夕必有異人至此。”

預敕關吏孫景曰:“有形容殊俗,車服異常者,勿聽過。”乃命灑掃四十里以待。

二十日甲子,老子乘白輿駕青牛,叩關欲度。

景入白尹喜。喜曰:“我今得見聖人矣!”

即具朝服出迎,跪伏叩頭,邀請曰:“願丈人暫留神駕。”

老君謝曰:“吾貧賤老叟,居在關東,田在關西,欲暫往取薪,何故見留?幸聽吾度。”

喜復稽首曰:“久知大聖當來西遊,勞神暴露有日,必願少憩。”

老君曰:“聞開導竺乾有古先生者,善入無為,永存綿久,是以勤身就道。經歷子關,子何以過留耶?”

喜曰:“觀大聖神姿超絕,乃上天之至尊,邊夷何足往就?萬無託言,少垂哀愍。”

老君曰:“子何所見而逆知我?”

喜曰:“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過昴,自今朔融風三至,東方真氣狀如龍蛇而西變,此大聖人之徵。故知必有真人度關也。”

老君怡然笑曰:“善哉!子之知我,我亦已知子矣。子有通神之見,當得度世。”

喜再拜曰:“敢問神人姓氏,可得聞乎?”

老君曰:“吾姓字渺渺,從劫至劫,非可盡說。吾今姓李,字伯陽,皆號吾為老子。”

喜於是就官舍設座供養,行弟子禮。

老君曰:“吾在中國都未有所授,知汝命應得道,今為子留。”

知其夫人莊氏亦崇道好施,乃停關下百數日,盡傳以內外修煉度世之法,中有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病養性、穀絕變化、役使鬼神之術。

喜退而書焉,凡九百三十卷,符書七十卷。

老君將復西行。

其御客徐甲少賃於老子。

約日僱百錢,至關時計欠甲七百二十萬錢。

甲見老子去官逮適,亟來索錢。

老子謂曰:“吾往西海諸國還,當以安息國之黃金計直還汝。”

甲如其約,出關飯牛於野。

老君試之,以吉祥草化一美女,至牧所,輒以言戲甲。

甲惑之,欲留與盤桓,見老子欲出關甚速,甲遂負前約,索償不得,倩人作詞以訟老子。

為作詞者,亦不知甲已隨老子二百餘年,惟計甲所應得值之多,許以女嫁甲,即令女出見。

甲見女美,暗喜曰:“並得野外之女,可娛我終年矣。”遂詣關通詞於令。

喜得詞大驚,入見老子,言甲告索佣錢。

老子召甲謂曰:“汝隨我二百餘年,何故一旦負我?我昔賃汝,為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與汝,所以得至今日。不然,汝應死久矣。汝何不念此而乃訟我?何不能忍也?”

言訖,使甲張口,其太玄真符立出於地,丹書文字如新。

甲即成一聚枯骨。

尹喜乃為叩頭請赦,賜其再生。

老子復以太玄生符投其白骨。

符自從口中飛入,甲即立地更生。

老子曰:“吾言安息者,喻汝身心有安歇處;言黃金還汝,欲以金丹度汝。今汝貪財好色,趨利忘義,焉可化度哉?”

尹喜以錢二百萬償甲,令去。甲慚愧,轉有留戀之意。

老子謂之曰:“若能立志自持,或可再見。”甲怏怏拜謝而去。

尹喜愈自傾心聽受,老子其以大道語之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喜又請教誡,老子授之五千餘言,喜退而書之。

喜嘆曰:“雲之卷舒,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聖人之道則然也。”

一日,老君謂喜曰:“吾重告爾:吾嘗化乎竺乾,古先生者,即吾所託名。今將返神,還乎無名,吾逝矣。”

喜叩頭請侍,老君曰:“吾遊乎天地之表,嬉乎玄冥之間,四維八極,上下無邊,子欲隨吾,烏可得焉。”

喜曰:“入火赴淵,下地上天,灰身沒命,願隨大仙。”

老君曰:“汝雖骨相合道,法當成真,然受道日淺,未能通神。安得變化隨吾聖身?汝尚精修,體入自然,斯可與汝行化諸國爾。”遂自御青牛起行。

喜不能挽留,步送至石樓山。

老子復以五千言,指明義理。煉飛昇神丹,七日乃成,與喜同服。

更與期曰:“千日之外,可尋吾於蜀中青羊之肆。”

言訖,聳身空中,坐雲華之上,面放五明,身現金光,洞照十方,冉冉而沒。

喜目斷雲霄,涕泣攀戀。

白輿青牛忽亦不見。

昭王十四年四月也,其日江河泛漲,山川震動,有光貫空,遍及四方。

喜遂以老子所說理國修身之要,去奢滅欲之言,敘而編之,為三十六章,名曰《西升經》。

喜乃屏絕人事,三年之內修煉具畢。凡所授書,以內修之旨解注,悉臻其妙。自著書九篇,號《關尹子》。

西域竺乾舍衛國摩耶夫人,於前辛卯歲見霞光陡起,感而有孕,懷二十二年不產。

至癸丑歲,老君升遐,見時度已至,因夫人晝寢,從兜率天降神,乘日精投入摩耶口中。

摩耶夢中見一六牙白象,夫人欣然悅之,張口吞於腹。

時四月八日。夜半,左手攀枝,嬰兒剖右肋出。夫人不少傷害。

生時大地震動,五色光貫於太微,是月恆星不見。

墜地便周行七步,目顧四方,分手指天地,作大獅子吼聲曰:"兩大之間,獨我為尊。"

有二龍神降,一吐冷水,一吐溫水,沐浴金軀,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

地湧金蓮華,捧其雙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頰如獅子,皮不受水,手足皆鉤鎖,毛悉句上生,名曰悉達多。

自少有大威德,專務清淨,及長不願統國治民,欲求出家學道。父母苦禁止之。

母生悉達後,二年復舉一子曰那竭。悉達以為王嗣可繼,遂立志離俗。

常自念言當復何遇?遊觀於四門,見生老病死之狀,想此必可厭離。

是夜,靜居於牖,見一人叉手立窗下,白太子言出家時至,可去矣。

太子大喜,即隨之行,逾城而出。

時年十九歲,居檀特山中修道,勤行精進,禪定時,鵲巢貫頂,蘆芽穿膝。

始於阿藍迦藍處學道,三年不用處定,心知其非,便捨去。

復學於蔚頭藍處,一年亦不用處定,亦即捨去。

聞東土有金蟬子,號曰燃燈,得安定之道,乃不辭勞苦,三年始至中夏。

時穆王己卯二十一年也。

訪至嵩山,雲在泰岱東梁山。

尋見燃燈,與講道十三日,語下徹悟,已得真道,如提洹竭。

辭別燃燈,因遊滕、泗二水,留雪山一宿。

見尼山靈秀所鍾,知中國文采方盛,遂歸西方興教,自號釋迦牟尼。

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六年,以無心意、無授行,而悉摧服諸外道,常住耆闍崛靈鷲山雷音寺中。

復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今至菩提。

乙酉二月八日,明星復出,時釋迦年已三十三歲,身長倍尋,而常相好光明,神通變化,紺目白毫,字發輪齒。

發菩提之心,展供養之具,化通萬物,覺悟群生,人皆瞻仰皈依,故稱名號曰佛。

佛至那乾訶羅國,有龍鬼怪神兒五羅魔作殃。

佛有十萬通神,命密跡金剛神統而降魔,神手把大杵,杵頭出火,燒諸毒龍。

龍王驚怖,走入佛影,求度乃免。

諸惡鬼神,力戰敗死。

金剛揮大利劍擬鬼王頭,鬼王遁,抱小兒長跪白佛:“垂意兒等無依,舍我入於寂滅,從今以往,當奉護大法。”

佛憫欲度之,命金剛悲哀,即擲利劍,離諸懊惱。

佛曰:“神與我一間耳。彼有五通,僅不死。我具六通,無死無生。”

既而於波羅祭斯國鹿野苑中,佛為㤭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而論道果。

正是:不有吐華,焉能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