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仲春半夜,天文煥爛,張、翼二宿,昭然在上。

隱者適符其姓,張宿悅而降焉。

是夕,張母夢吞珠粒而有娠,期年,誕一子,紫面露睛,隆準方額。

童時惟尋衣履,自習禮文。迨長,名善勳。

吳距周京甚遠,文物無稱,偶有耆舊謁隱者,口誦《唐虞大訓》。

善勳就習之,隨口記授無遺。

自此,鄉人願學者,皆以為師。

善勳居事畎澮,忽於鉏下得一金像,重鈞餘。

詢之故老,或曰:“元始天尊也。昔禹治水,冶金為神物,用鎮方岳。”

善勳家雖迫於衣食,不敢起鉟熔之心。

一日海風翻波,遠近奔駭,非人力可支。

善勳舍金像,乘高投狂瀾中。

俄而風止潮回,邑人以為德,皆以糗糧布帛見謝。

拒之不能,家道得溫溫然。

蹤跡投像,仍在沙磧中,歸築宮室安奉。

母氏六旬,少積勤苦,衰暮成疽,發於背,醫、覡皆不效。

善勳計窮,乃為吮疽,大出膿血如綿纊米粒。

疽雖漸安,覆成羸瘵。

醫曰:“此痼疾,以人補人,真補其真,庶可平復。”

善勳夜中自剔股肉烹供之。

忽空中語曰:“上帝以汝純孝,爾母延壽二紀。”翌日勿藥健強。

每以未見孫息為恨。

善勳逾冠未受室,亦有不孝之憂。

一夕,夢至林麓,巍堂中坐一靚妝女子。

顧而語曰:“君非張善勳乎?”

訝問其由,女曰:“妾乃鄰家仲氏女,昔者叔父議以妾歸君。吾父以君貌異,寢而難之。妾心慕君得疾,死已三年。君曷為我圖之?”

善勳悸而寤,月餘再夢如初。

因與友人儀堅成縱步尋幽,至一所,宛夢中境也。

忽冢中一人呼郎而出,蓋夢見者也。

堅成覷是甥女,驚告其父母。遂迎歸,結為婚姻。

鄉中舊俗,女嫁而未孕者,相與臨神潭,摸得石者宜男,得瓦宜女。

姑命仲氏遊而求之,仲得石如雞卵者六。

出如龜狀,青而白紋,隱隱有“淵”字。歸而有妊。

既生子,名曰淵石。

方齠齡,仲忽謂夫曰:“此兒真似君,善視之。妾與君世緣盡矣!”語畢而亡,善勳不復再娶。

年三十六,歲在作噩,疫毒流行。

父年八十五,母年七十三,盛暑中得疾,同日而逝。

善勳自持畚鍤營葬,於墓旁倚廬枕塊。

常有二白雉棲於樹,每祭則飛鳴而下,終制,不見。

葬五年,墓西洪水暴發,欲改卜及,乃齋戒守墳,日夜誦《大洞經》,並虔事金像。

墓前溪谷變成堅埇。

善勳每恨瘟㾮之酷,力不能報,誦經敬像益勤,冀獲陰佑,以治瘟鬼。

又三年,夢金像語曰:“《大洞仙經》爾熟記矣,《大洞法籙》爾未見也,合當授汝,可佐天行治也。”神出二書授之。

既覺,書在枕前。

因開籙讀至“天騶甲卒一萬人度之”之句,忽風雷晝暝,金甲朱綬者無數,列前請命。

善勳令治疫鬼,一持紅旌者領百餘人去。

頃執五鬼使至,有蒙虎皮者、冠雄雞者、貌若犬者、若烏鴉者,若驢馬者,所執水火羽翣斧鑿之具。

善勳怒叱之,將滅其形。

五使有辭曰:“弟子等歲運所生,歲氣所成。所遊有方,所病有人。陰譴至者受其災,天命絕者至於死,非弟子等敢私。若真官賜以寬貸,此後願聽約束。見真官符籙所在,即不敢行災矣!”

善勳因授以教敕而去。

閭里有痰疾者,與之符法,遠近得以全活者極多。

然有內因外因之感,此非法籙所能及者。

於是講究脈理,玩味藥性,討論五行之勝,複習熟五針之迎隨。

勤苦六年,始造其妙。凡命未絕者,無橫夭矣!

或聞於國君,方以針劑為事,未幾又為京周所知,驛召至都。

歷試之,以為醫師,掌萬民之疾苦,隸於天官。遂教戒徒屬,使勤其業。

有瘍醫公孫智叔,賦性慈慧,而記問詳博。

武王須有疽生,一夕潰決,厥勢危殆。智叔以藥敷之,應手而瘥。

善勳因舉以兼己職,王以為所薦得人,宜膺上賞,遷為司諫,善勳三辭而後受之。

當成王幼衝,聽政於周公。

善勳恐左右間言,每以君臣始終禍福幾徵為戒。

而諫章屢焚,人無見知。

故周公東征,雖有四國流言,召公不悅之隙,而終能保全。

善勳已在周十年,倦翼思還。

乞骸之請數上,始從其欲。

善勳有數族貧窶,歸而興起義莊,命淵石理之,為之教養婚嫁、醫藥周給,他族聞風相效。

善勳道逢一人,且行且歌。

其意以方便為門,寂成為樂。善勳即於通衢百拜,力懇其格言。

行歌子仰天而嘆,指以心印正訣,曰:“此西方聖人古皇先生歸寂法也。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死而不忘,證無量壽矣!”

善勳既受教,百慮頓灰。

是秋會集親友,留頌而逝。頌曰:秋風瑟瑟,秋月白白。得吾之真,知身是客。

既遷化,將往西乾。

適至洞庭君山,愛其境勝,少留憩焉。有二青童自天而下,敬宣帝旨,命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

善勳忻樂何極,仙遊勝侶,朝夕往還,不聞塵境之勞雲。

虞夏商之世,金幣有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

至是太公乃立九府園法:錢園而函方,輕重以銖。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疋。故貨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市於布,束於帛也。

太公年已一百有四歲,明年乙巳,告辭歸國,潛往別老子。

至齊,聞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

太公召之,三年不至,命誅之。

周公聞而問曰:“此齊之賢士,奈何誅之?”

太公曰:“是棄民也,是逆命也,旌之為教,一國效之,誰與為治乎!”由是齊無惰民,終為強國。

太公深居內宮,不食火物,惟服澤芝地衣石髓,自伴桂父閒談。

丁未秋,桂父聞象林多桂,欲往一遊。

太公曰:“子不可先我而往。我將歸山覆命也。”

九月,太公無疾坐逝,年百七歲。

殮屍入棺,蓋甫合,舉之輕若無物。

齊侯驚懼,啟視之,已無屍矣!惟平日所注《五鈐》六篇在焉。

尋桂父問之,亦不知何往。

遣人入周告王,王命畢公代吊,祭以太牢。

令葬空棺於牧野,以志軍功。又以衣冠葬於畢,以親文武。

齊侯更築一墓於營丘祭祀。

桂父離齊,望西南行。路遇清雅好潔之家,即去借宿。

渡長江,至一山,日已沉西。溪邊見一茅舍,掩扉寂靜,地無片葉。

輕敲其扉,早有應聲,曰:“真人來矣!”啟而出,其人道服芒鞋,揖入草堂遜坐。室中惟置一榻,簡書數篇。

問桂父:“何來?”

答:“從西都由營丘至南,將到象林一遊,何事而認予為真人?”

道者曰:“家世荊南,本夏禹之裔,匡姓。兄弟七人,皆好道術。愛此山靈勝,家兄匡俗,字子希,與弟五人結廬山之東南。

予,匡續,字君平,兒時便有物外之志。

周武王屢加徵聘,我終不出,結茅于山之南障虎溪之上。

一日,有少年過我,講論內丹外丹、黃芽紫車。數來相訪,言論奇偉。

心異之,請問鄉邦姓字,因曰:‘姓劉名越,家在前山之左,敢邀一顧。如至山下,有石高二丈許,叩之即應。’

如約至山,四無人家,果有大石峙立。試叩之,石忽自開如雙扉,一小鬟出迎。

行數十步,石戶洞開,復有二青衣執旌節前匯入內。

見臺榭參差,金碧交映,禽獸珍奇,草木殊異。

瓊宮玉宇中,有二真人冠玉冠,組朱綬,佩劍來迎,即前少年也。

接見甚歡,飲我以玉酒三爵,餚饌極其精潔,使令皆童年男女。

知非凡境,意欲留居,真人曰:‘子之陰功易滿,後會可期。他日相從,不晚也。’

便令青衣進延齡保健湯,飲畢而出。

返顧所扣之石,閉合如初。明日復往扣之,無所應矣!

後覺精神倍勝。終日候其再至,故聞叩門而誤認也。”

桂父曰:“坐而待至,終無可見之期。原謂子陰功易滿,蓋雲遊訪道、利人濟物為入道之階,卻在屋裡痴待。”

匡生曰:“天下茫茫,不知誰為有道。先生歷世既久,乞為指教!”

桂父曰:“真靈雖多,常有當面錯過者。傳聞鎬京李伯陽道學淵深,人莫能測。文王時為守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今仍居此職。子如往求,必有所得!”

匡生大喜,具酒蔬留宿於堂。

明日,桂父別去。至桂林,見玉筍竹森列天際。

桂父居其中,常食桂葉。時黑而時白,時黃而時赤,或老或少,或壯或羸,無有常顏。

坐大象至市,以桂及葵和以龜腦,每千九用桂十斤。遇沉痾惡症,施藥食之立起。自亦日為服餌。

南海人知其神,皆尊之事。一日與鄉曲作別,翩然入雲。

匡續自聞桂父之言,即行至西都。

時伯陽見鳳鳥來集,四海昇平,雲遊方外矣!史館有鄧種代職。

續訪不值,意欲四方尋問。恐萍蹤無定,爰留西都伺侯。

己酉冬夜,有二鳳凰翔集內庭。

王以為瑞,招周、召共觀,王援琴而歌曰:鳳凰翔兮於紫庭,餘何德兮以通靈。賴先王兮恩澤臻,於胥樂兮民以寧。

明旦雙鳳去,召公以盛滿為戒。周公治洛七年,有疾,溫車載至豐,拜別太廟。王至臥榻,親為捫摩肩背。公握手語以國務。

王設牲醴告廟,為公祈壽。越數日,公曰:“聞君孝友,克施有政,願終勉之。”

周公薨。王為服齊衰,命葬於畢,賜魯以禘祭。留其次子仲桓襲為公。以少子季薰食邑於蔡,世為卿士。

戊午,王命君陳分正成周。

癸酉,王不懌,宣諸侯受顧命,輔相元子釗。

王崩。太保奭命周公仲桓、南宮毛及齊侯伋迎衛太子釗,引入寢旁翼室,為居憂王。

葬王於畢,奉太子朝廟,上承介圭。

以甲戌為元年,作誥以申文武之德,諸侯率服。

二年,王以齊侯勤職,留其少子容為虎賁氏,食採於甫田。

齊有劉涓子者,御龍氏之後。知足不言求,偕浮來翁養雞山中。涓子取莒草為繩,供為床座。

翁教以道術,復驅雞南去。涓子靜自修持,餌術服氣。

齊侯知其賢,招之不至,親詣山登請。

涓謝曰:“吾聞守三一為地真,守洞房為真人,守玄丹宮太微,不願向人間求祿也。”齊侯三嘆而退。

癸未十年,成周君陳卒。民懷其德,王命畢公保厘東郊,能繼前政休烈。

己丑,召公有疾,燕伯懿至半途,公已薨。

王命喪禮如周公,葬於畢。以次子德世襲卿士。

南國思召公之德,作《甘棠》之詩。

東婁子國常受海夷侵掠,召公助之,築金山城以鎮海。其懷遠濟弱如此。

康王一遵洪業,海內晏然。民知禮義,刑措不用,有唐虞之風焉。

柱下史李老子,自成王時辭職西遊。路經雪山積石,步上西羌,見一人獨自採樵。

峰崖巉峭難登,老子佯作蹣跚不能上。樵者惻然動念,謂曰:“憐汝衰老,願負過危險。”

遂揹負老子至中嶺。體重難任,其人強負力行,略不憚勞。

老子心感之,過嶺坐石上,問其名氏,答曰:“世本羌人,姓葛名由。居前山深坳中,樵以為食。”

老子曰:“蜀中綏山有桃,四時皆實,至彼可不謀而食。但綏山高峻,非步履可登。”乃借樵斧斫松枝,斫成一木羊。

教葛由吸氣使行之法,能乘人陟險,不少蹉跌。

由大喜拜謝。老子別之西行,步履如飛。過崎嶇若平地,絕無向時之狀。由知為真人,恨失問姓名。

歸家謝別鄰里,刻木羊數頭。至市賈之,皆以無用而不顧。

由探知綏山在峨眉西南,一日忽騎木羊入城,前驅數木羊。

蜀中富豪貴士見之大驚,或有隨至山下者。見由上嶺巔摘桃而啖之,隨之者仰望不能上,號呼接引。

由擲桃數十枚,爭拾食之,味極甘美。

有不復還家者,遂結廬于山下,立葛由祠以祀之。

常有桃擲下,食皆身輕,亦能上山會晤。

有諺雲:食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壽。

老子西渡流沙,歷羌番諸川、大哈密、大秦、伊吾廬地、竺乾、于闐、蔥嶺、須刺阿羅、單頓遜、扶南、土魯等國。老子號古先生,教化諸國仁義道德,眾號曰“善皇”。

竺乾,即名天竺,地方三萬裡。其國曰迦羅越,舍衛王居之。城郭宮室,皆雕文刻鏤。

在大貝氏國東南,摩訶賴國西北。㓹賓在其西,一名身毒國。

其王姓剎利,名曰白淨梵王,與後摩耶氏淨沙夫人敬天好善,不喜爭殺。

老子居十三年,察其君民好善,若得堅固,將欲大法說化之。

國王年三十五,無子。哀求不得,善心少退。

古先生恐失真道,乃遍體放霞光百丈,眩動國中,使其覺悟,遂復歸東土。其時康王已十八年,入西都史館。

正是:有道則現,無道則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