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就天子之位。

立太公女為妃,立子誦為太子,封紂子武庚以奉紂祀。

分其畿內為三:以東為衛,使弟叔鮮尹之。都西為鄘,使弟叔度尹之。北為邶,使弟叔處尹之。

令相祿父治殷,實監其國。

封弟旦為周公,弟奭為召公,庶弟高為畢公,弟毛叔鄭為榮公。

王踐祚三日,問於朝曰:“惡有藏之約、行之博、萬世為子孫法者乎?”

師尚父陳《丹書》之言。

又問黃帝顓頊之道,尚父曰:“亦在《丹書》。且臣聞‘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王惕然曰:“善哉!”退而銘其器,凡十有四則以自警。

命釋箕子之囚。

聞商容、膠鬲忠良,皆不知所往,每過其閭,必憑軾起敬。

命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

命南宮适、史佚展府寶玉,遷九鼎於洛,欲定都焉。

王知守藏史老聃有道,問之曰:“誰能復移此鼎?”

老子曰:“王自遷之,王自動之,非文人所知也。”

王不審其言,遷老子為柱下史。

命封比干之墓。

捕費仲、惡來斬於市,百姓爭噬其肉無餘。

時飛廉為紂作石槨於北方,歸無所報,就霍太山為壇而祭。

報得石槨,復作銘於棺,遂葬於此,逃附東方奄國。

師延自紂兵敗,即抱琴投於濮水。

王令驅園囿中虎豹犀象於遠方。

王日恐懼,命周公旦進殷之遺老,問興亡之故,遍訪山野隱賢。

太公曰:“予困棘津時,高陽之丘有桂父者,隱於桂巖。巖多叢桂,常餌桂葉,能合藥治病,所活甚多。博學好問,每以師禮事我。有濟世之志,可招用之。”

王使人以厚幣聘至,官以大夫,不受,請置閒散之地,時與老子、太公講論性理。

四月三日,王自商都西還,路過屍鄉北山。

聞有仇生者,經四五百歲,恆少不老。

幸其石室訪之,不得。

設酒醴之,以表誠意而去。

至於豐,周公旦制禮法,定後世之諡,追尊古公公孝為王,父昌為文王,太姒為文母。

初以木德繼水而王,色尚青;為有火瑞,復尚赤。

牲用騂。

改建子丹為歲首,易祀曰年。朝會以朝冕而祭。

壬辰元年,作武成,文告於天下。

追思先聖製作之勞,褒封神農之後於焦,又封其支庶於築水之南,曰谷。

封黃帝之後於祝,封其支庶於薛。

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其支庶於鑄鄉城。

帝舜之後遏父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以女大姬下嫁其子媯滿而封諸陳,都於宛丘之下,是為三恪。

封大禹之後於杞,號東樓公,與紂子武庚用舊禮樂,作賓王家,是謂二王。

封伏羲氏之後於宿,一封於郼,主祀女媧。

封少昊子重之後茲於期於莒城,嬴姓子爵。

封陸終氏第五子安於邾,曹姓。

封奚仲之後於薛。

封四嶽伯夷之後文叔於許。

大封功臣,師尚父留相王室,封長子灶於營丘曰齊,封其次子壽於甫,又封其支庶於漳為紀。

封鬻子于丹陽曰荊,子爵。

封辛甲於長子曰冀。

封散宜生於散。

封閎夭於滑。

封太顛於江,嬴姓。

封南宮适於鄉。

忿生為司冠有功,授以南陽之田,謂之蘇子。其餘分封有差。

封宗姓之親,知泰伯逃於荊蠻,無子。雍隱於海虞,謂之虞仲,封其孫章己於吳,以繼泰伯祀。封次孫括於河東,曰虞,以祀虞仲。

又封王季子仲於西虢。

封叔於東虢。

封弟旦於曲阜,曰魯;封奭於北燕;封高於畢,是為三公,留朝輔相,各遣其子就國。

封弟圉於畿內伯爵,封弟叔鮮于念管、弟叔度於蔡。

叔振鐸於曹,叔武於成,叔處於霹。

康叔封聃。季、載皆年幼,未封。周之子孫不狂惑者皆為諸侯。

共封兄弟之國十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與異姓諸侯共立七十國。

爵凡公、侯、伯、子、男五等。

王畿外析為千八百國。

微子復就於微,箕子辭封不就。

後二年夏六月,王虛己訪之,問殷之所以亡。

箕子不忍言,乃陳《洪範》、《九疇》,益推衍《洛書》以成章,實明治道,其數有九,王敬受之。

箕子亡去朝鮮,王即封之於彼,客而不臣,號曰郭叔。

箕子少聞廣成之教,欲繼修之而未逮。於是就國朝鮮,且隱而密修,兼治遼東,尚禮義、重農桑,為海外之聖國。

王念孤竹二老之義,訪之,欲封以國,二人為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蕨薇而食,掬靈澤而飲。

樵者嘲之曰:“山中草木皆周所有。”

二人遂不飲食,相對作歌,餓而死。

使者得枯骨于山隈,王命以侯禮葬於首陽之巔,諡伯曰夷,叔曰齊。

癸巳冬,天大雨雪,深及三尺。

有五人衣五色,止車騎於門外,言欲謁王。

王疑問群臣,尚父曰:“聞南有神曰祝融,北有神曰玄冥,東有勾芒神,西有蓐牧神,是為四御。共工氏子龍主社為后土,是為五方之神,衣分五色,殆非是乎?”

使謁者試以名召之,五神皆悚然進見。

王降階迎坐,問:“五神降臨,何以為教?”

五神曰:“天意立周,百神呵護,我等敬來受命。”

王肅然曰:“予小子,無廢祭禮,焉敢不肅?”五神皆喜。

尚父款留五神於府,畢問:“商季民間水火頻仍,旱潦薦至,疾病刀兵,交會一時。今王才有天下,災異之事寂然,皆吾神驅除之力。”

五神謝曰:“吾等何能,克當此任?昔商紂日造罪惡,遂感動水、火、旱、蝗、瘟、妖六大魔王,引諸惡鬼,傷害眾生,擾亂天下。

爾時無上、元始始憫之,乃命玉皇上帝降詔紫微垣陽,以武湯降為周主,伐紂除殘。

陰用太玄元帥,收魔蕩穢。

爾時玄帝被髮跣足、金甲玄袍,皂纛黑旗,仗降魔劍,統領金甲神將,與六魔王交戰於洞陰之野。

四魔敗遁、二魔王自恃坎離二氣,化蒼龜巨蛇。

變現方成,玄帝施大威力,攝二魔於足下,不能變動,叱丁甲鎖鬼眾於酆都大洞,迴天繳旨,拜為玉虛師相。

玄天上帝領九天採訪使,特賜尊號,聖父曰淨樂天君、明真大帝,聖母曰善勝太后、瓊真上仙。

下迨龜蛇,獎勵其去邪歸正。巨蛇為天闕太玄火精命陰將軍、赤靈尊神,蒼龜為地軸太玄水精育陽將軍、黑靈尊神,並居天一之鄉。

四魔初畏懼避去,後見龜、蛇受封,亦來拜服,玄帝悉收為部從,於是宇宙肅清,皆玄帝力也。”

當晚席散,五神逸去,尚父奏知,遣使至太和致祭。

以酆都有眾鬼拘繫,甲午春,乃遷都於鎬,建宗廟社稷,立明堂以祀五帝。

國中立四代之學,辟雍居中,北虞學,東夏學,西殷學,是為大學。

又建鄉學為小學,俱祀先聖先師。

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

釁干戈而藏之府庫,示天下不復用。

通道於九夷八蠻,各以方物來貢。

秋七月,東北肅慎氏貢楉矢石弩,長尺有咫。

王銘其括曰:"肅慎之貢矢,使永監焉。"

西旅致貢獒犬,能曉人意,召公作《旅獒》以戒王。

南方遠國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

九月,王至豳原,登高原以望商邑。

回鎬日,將因有夏之居,營邑於洛而居之。

王忽有疾,經月弗瘳。

群公皆懼,太公、召公曰:“我其為王穆卜。”

周公曰:“我願請命於三王,以身代王死。”乃為三壇同墠,別為一罈於北面。

周公齋戒而立,植璧於壇祝告三王。

太史祝冊,公乃卜,三龜皆重吉。

乃納祝冊於藏卜書之櫃中,以金緘之曰金滕。

王翌日疾瘳,而路邑之工正。

是冬,召有媒氏作《鳥書》,又作《魚書》,作樂曰“太武”。

文王之廟在酆,乙未正月,王至酆,朝廟奏樂。

箕子為周崇尚禮樂,來朝於周。

路過商墟,作《麥秀之歌》,殷民聞之流涕。

箕子朝見,王待以客禮,賜以旱藕。箕子報以滿花席四設。

王間其德,曰:“此草性極柔順,常屈折之,不少損也。”留四月,辭歸,後道成,託國於子,入海而去。

武王始封同母弟康叔於妹土曰衛。

丙申三月,王疾復作。

知康叔好酒,召於榻前誡之,遂絕飲。

賜弟聃、季、載食採於沈,使吏代治。

王病劇,以太子誦託群公。

五月,王崩,年六十八歲。

時誦十三歲,嗣立。

丁酉元年夏,葬武王於畢原。

周公以王未能蒞祚,乃攝行政事,命子伯禽就封。

伯禽宅於曲阜,淮夷徐戎乘魯新造,並起為寇。

伯禽治戎備嚴肅,徐、淮駭而遁。

周公位家宰,以正百工。

設遮蔽於後,南面負斧扆而立,以朝諸侯。

王有疾甚篤,公自剪其爪沉於河,曰:“王未有識,執事有罪,當受其不詳。”乃書而藏之記府,王疾遂瘳。

秋七月,王將冠。

公率朝於祖廟,命史雍作頌。

王加冠受訓,公抱坐於膝,使見諸侯無怖。

管叔、蔡叔、霍叔疑公專政,佈散流言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王聞之,亦疑。

戊戌二年,公告退,避居國之東鄙。

取《易》二百八十四爻,系之以辭,以承文考之志,明進退存亡之正理。

明年春,為詩以貽王,名《鴟鴞》之詩。

是秋大熟,禾大獲。

天忽大風雷,禾偃木拔,邦人大恐。

王將卜之,觀於記府,命諸史啟金滕,偶得周公祝冊。

王感悟,曰:“不必更卜。”

即出郊迎公,涕泣謝罪,同載歸國。當夜禾起復活,其歲倍收。

管、蔡挾武庚叛,周奄君使飛廉說淮夷相助。

周公奏請東征,作《大誥》,聲管、蔡之罪。

擒蔡、霍,武庚、管叔欲奔東奄,伯禽邀擊,武庚死於軍,獲管叔,誅之,函首詣鎬。

王弟叔虞出田,得奇禾,以隴合為一穗,獻之。

王命歸於公所,公作《嘉禾》一篇以報王。

復言東方虐民之國尚眾。

庚子四年,王親征,公驅兵指奄,大敗之。

襲滅淮夷五十餘國。遷奄君於薄姑,戮飛廉於海隅。

泗水徐君費姓,聞之大懼,約淮、泗諸國迎降請罪,王以其賢,撫慰之,賜以牛馬。

王歸鎬京,作《多方》一篇以告眾。

斷二叔之獄於酆宮,囚蔡叔於郭鄰,以其子仲襲為侯,建國於柏子國之東。

降霍叔為庶人,三年後復其國。

王憐殷之不祀,乃立微仲思衍之子稽於商丘曰宋,以啟為祖,用殷之禮樂,客而不臣,錫以公爵。

辛丑五年,公請建明堂於中州,營於瀍、澗之間。

壬寅春告竣,王親臨朝諸侯於明堂。

周公作《周禮》,定百王之大法,為朝覲會同之制,頒度量、歷朔於諸侯,作樂舞曰“勺”。

秋九月,交趾南有越裳氏重三譯來朝獻白雉,奏曰:“天無烈風淫雨,海不揚波三年矣!意中國有聖人,是以來也。”使者迷其歸路,周公乃造指南車賜之。使者由扶南林邑海際,期年而至其國。

王謂武考將營洛邑而不果,命召公相度經始。

周公自至嵩山陽城之中,立圭測影,為南土之中。

聞荊舒為黨,侵凌江漢小國,公乃遷舒於江北,改封荊子熊繹於星沙,名曰楚。

公至洛,與召公營邑於瀍水之東,報成,迎王至洛,以洛邑為東都,曰王城,又謂成周。鎬京為西都,曰宗周。

先時武王遷九鼎於郟鄏,造殿安定其鼎。

周公齋戒,虔祝天地宗廟,以卜周之歷數。繇曰:帝嚳之孫,鼎基鴻赫。傳世三十,卜年七百。

周公嘆曰:“興廢德之所致,非專歸乎天數也。”

王還鎬,公以王長能聽政,歸政於王。

王念公之勤勞,封其子雍於蔣,尊公為太師,召公為太保,夾輔王室,分陝而治。

王與公問答之辭,史逸錄為《洛誥》。

王以康叔已長,命就國為衛侯。

聃季亦長,封於滕。

九年秋,王與弟叔虞遊於囿。

王削桐葉為圭式,戲謂曰:“以此封若。”

史佚請擇日受封,王曰:“吾與為戲耳!”

佚正色曰:“天子無戲言。”

王肅然謝之,遂封虞於堯之故墟,曰唐。

時太公在家,刪風后奇門遁甲一千八十局,製為七十二活局。

明年春,請王蒐於岐陽,大閱車徒,以正六軍。

復修井田之制,使天下畫井而耕,於農隙田獵,以講武事。春曰蒐,夏曰苗,秋曰獮,冬曰狩。

太公言:“今之製作,皆宗黃帝與諸臣始建者,宜立廟而列祀焉!”

王曰:“然。”遂為常典。

黃帝之子揮,始造弦張綱,子孫因以“張”為姓,而顯於吳會。

有張隱者,年五十許,具香燈仰天而祈。

所謂:一誠感格,二宿通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