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至,見其身高丈二,皓首美髯,匆匆有遠行之色。
容問曰:“先生無遺教於弟子乎?”
伯陽曰:“將語子過故鄉而下車,知乎?”
容曰:“非謂不忘故耶!”
伯陽曰:“過喬木而趨,知之乎?”
容曰:“非謂其敬老乎!”
伯陽曰:“子為上卿,何敢逸於此?”
容不答,張口吐舌以示。老子曰:“噫!舌以柔存,齒以剛墜。動若劍鋒,入病出禍,子得慎言韜隱之趣矣!吾聞西伯養老,將往歸之。”別容而行。
過洛東,見一人被褐垂釣於磯上。
老子識是一真轉生之姜尚,字曰子牙。自誕東海,親喪家貧,行年三十,賣漿於棘津。
守困多年,乃屠牛於朝歌東市,無人市買。
見紂恣行暴虐,浩然嘆曰:“吾聞君子不履危邦!”
去隱遼東數年,所交皆隱遁高賢。
已而復歸東陽,娶司馬女為妻。
徙居南山,於下溪中釣魚,三祀不獲一鱗。或告曰:“可以止矣!”
尚曰:“非爾所知也。”一日,果獲大鯉。
剖之,得《兵鈐大要》六篇,皆經緯兵陣之術。
讀一月,盡得其妙。
其妻偶視其釣,直而不鉤,怒曰:“子乃蚩蚩之士,安望富貴哉!”
尚曰:“吾寧直取,不效曲求。非婦人所知也。”
尚復臨溪而釣,老子見而呼曰:“姜子,別來何似?”
尚舉頭視之,其人老有精神,趺坐於對岸樹下微笑,似曾相識。
老子曰:“汝已迷卻本性,何能理會!且食我覺元丹!”手拈一丹擲來,一道赤光,正投入懷。
取食之,恍然大悟,二人不言而喻。
老子曰:“子何不求仕進?今我往就西伯,子來必有遇焉!”
尚曰:“以何道為遇合之機?”
老子曰:“只以此道釣之可也。至時吾先報之以玉文,更以異徵報明主,為汝作合。子其俟之。”言訖,擔笈西去。
尚收綸回,與妻及子女同赴西岐就養,居止渭濱,釣於磻溪。
將三月,忽得巨魚,腹有璜玉。
檢其刻文,曰:“姬受命,呂佐之,報佐齊。”尚知時至,每日正襟持竿以待。
時天下凶荒,饑民萬計,流入西岐就食。
西伯恐食少,慘然不樂。
有下臣鮫時子期曰:“賢能者在職位,餘給以西北曠地,計口分田,使其有業矣!”西伯嘉其言,爵為大夫。
初,龍苒之裔在西戎,分二種,一為赤狄,一為昆夷。
太顛惡之,言於西伯曰:“昆夷不可以德化,當以兵攝。”西伯舉兵擊於洛原,大敗之。
散宜生曰:“涇河密須氏,比兇黨惡,數侵害鄰國,討之名正。”適報密人侵阮疆,至共地。
西伯命生移車徒遏之,獲戮其君,復立其子,作邑於程。
西伯振旅歸岐,是晚宿於營。
夢一熊生雙翼,自東南飛入殿陛,侍立座側。
待旦問於臣下,散宜生曰:“宜獵於此方以求之。”
西伯使史編卜,其兆曰:田於渭陽,將有大獲。其所得者,非龍非鳳,非虎非熊,主得霸王之輔。
西伯問何所徵。
編曰:“編之上祖史疇,為大舜佔得皋陶。兆比於此。”
西伯齋戒三日,同鬻辛等獵於渭水之陽。
有三五漁者,或釣或網,休息於盤石之上,相與賡歌。
見車馬循岸而至,皆避入柳林。
西伯令請來,已度嶺不見。
正驅車招尋,有耕牧之夫,荷鋤橫笛而歌。
聽其辭意慷慨,喚至,下車恭問。
眾驚跪曰:“吾等皆野人。渭濱之西有釣叟,自號飛熊子,常作歌以教之。”
西伯曰:“其人安在?”
民曰:“日於磻溪垂釣,直循上流可見。”西伯令前導,約退車從步去。
遙見綠蔭下一叟,童顏鶴髮,形貌非常,藉茅坐於磯。
民指示之,西伯即欲前拜。
其老垂釣不顧,少頃擊石而歌曰:西風起兮白雲飛,歲已暮兮將焉為?陽春不轉兮,吾誰與歸?
西伯屏息立於後,俟其歌畢,與鬻辛降拜其側。叟投竿扶起。
四人列坐磯旁,各道姓氏。西伯問曰:“子樂於漁耶?”
呂尚曰:“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
西伯曰:“何謂也?”
尚曰:“釣有三權,祿等以權,死等於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西伯曰:“願聞其情。”
尚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
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
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
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
夫魚食其餌,乃牽其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
緡微餌稀,小魚食之。緡綢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人之於祿,亦猶是也。
且天地生財而能與人共之者,即為仁。仁之所在:天下歸之矣!”
西伯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昔吾祖太公,嘗言後有聖人適此,以興吾國。子當應此。吾太公望子久矣!”
遂尊號曰太公望,勸以登車,並請其眷屬,載於後,與之俱歸。時壬申秋九月也。
西伯自得太公望,起第居之。常留宮中。與論盈虛治亂,國務大禮。
有潘正者,似忠信廉潔而無其實,國中皆悅之,稱為願人。
太公察之,曰:“正,所為德之賊也。”遂執而誅之,由是民務實行,而無飾詐者。
一日,太公退朝,見一人乘小車而過,乃前所遇之老子。
太公下車相見,老子搖手,令勿出聲。
同升車至第,設上座拜問。
老子曰:“觀風西岐,自號支邑先生。”
西伯欲以為大夫,堅辭之。
命為守藏史,此文章典籍之司,有補於道,故就之。
尚曰:“吾師雖不主於通顯,而亦不可太屈。”
老子曰:“守藏清閒散誕,其職易稱,故暫居幾時。子如彰之,是速我行耳。”尚不敢強,然有大事必往諮之。
閎夭、散宜生、南宮适皆從太公學方術,問西伯何如君,太公曰:“聖之本,賢之枝,仁孝之英華,光大之果實也。”自是三子益傾心。
西伯知其勤勞,每與太公等禮相待,號曰四友。
崇侯虎倚寵殘虐,太公曰:“崇可伐矣!”
國界豐、鎬二水,是通東道之地,操中土之樞。
癸酉春,發兵伐崇,崇人潰。虜虎斬之,釋其子彪以延祀。
太公曰:“宜作邑於豐。”
西伯遂令作豐邑,秋九月告成,自岐遷都於此。
明祀,太公復勸營邑於鎬。
丙子冬,西伯欲營一臺於豐,以望氛祲。
方經度營表,民皆來助,不日成之。
臺下為囿,方七十里,鑿一沼於囿。
掘地得死人骨,西伯命加以衣棺,更葬之。
吏曰:“此無主矣!”
伯曰:“有國者為一國之主。”
天下聞之,曰:“西伯澤及枯骨,況生民乎!”
時有丹鳳鳴於岐山。
天柱有一獸,白虎而黑文,尾長於身,不食生蟲,遊于山下。
散宜生曰:“此仁獸也,名騶虞,仁君出乃見。”
史佚因作虎書以紀瑞。
西伯令子旦為政於國中,子奭宣佈於諸侯,德教化行。
天下歸周者,荊、梁、雍、豫、徐、揚六州,惟青、兗、冀三州尚屬殷紂。
西伯仍率諸侯以朝商。
丁丑夏,太公曰:“君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西伯即發倉廩以賑貧窮。
是秋,太姒夢商之庭產棘,子發取周庭之梓,封於闕,梓化為松、柏、柞、棫。
寤以告西伯,西伯命發佔之宗廟,大吉,群臣拜賀,發有德色。
西伯曰:“爾何夢耶?”
戊寅冬,西伯寢疾,召太公,子發曰:“嗚呼!天將棄予,予欲師至遒之言,明傳子孫。”
太公曰:“若何而用?”
西伯曰:“先聖之言,其所止其所起,可得聞乎?”
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健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必以義勝欲,以敬勝怠,乃為吉也……”
言未終,西伯訝曰:“此赤雀丹書之語,子何符之?”
太公曰:“偶相合,何足異也!”
西伯知其決非凡品,乃命太子發奉事太公,當師之、尚之、父之。又囑曰:“殷王雖無道,然吾家,世事之,必當敬守其職,並教以太公之語,載在銘府,發拜受。”
起五日,伯見一童子自空而下,口稱:“先生期我百歲來會,今其時矣!”
西伯恍如舊交,省曰:“子非吾弟子姜若春乎!在大宛時,授汝制命九方,曾合服否?”
童子曰:“服竟,經二百歲轉少。南來遇老彭,以師禮待我,乃授其方三首。帶數丸於此,先生試嘗之。”呈一丸於榻前。
西伯拈噙於口,頓覺身體翕翕飛動。若春亦嚼一丸飛去。
西伯問左右:“曾見否?”惟小內侍見之。
西伯遍召叮嚀:“遲葬我十霜,終能解去。”言罷,奄然而逝。
己卯夏,遵貴命權厝。
明祀庚辰,發嗣立為西伯。
生得駢齒剔眉,剛強果決。
尊太公為師尚父。
西伯發與弟旦、奭、高相洽,而旦孝弟忠信,立為輔,以奭為佐。
太公以黎侯不道,遂率命徵之。辛巳,南宮适為將,率師戡黎,破其郛郭。
邗侯來援,適提勝兵擊之,獲邗及黎二君。遷邗侯於瞿,免黎侯歸國自省。
殷賢臣祖伊,奔告於王。
王曰:“我生命在天,是何能為!”伊挈家避於巢東。
紂有佞臣雷開進諛言,賜金玉而封之。
傍淇水,起一高樓,名摘星樓,與妲己遊宴其上。
斮朝涉以辨骨髓,刳孕婦以驗男女。
民懼其殘虐,棄殷歸周。
太公進曰:“殷德遊昏,若舉兵東向,庶無不樂從者。”
西伯以遺命不敢違,太公曰:“善繼志述事為大孝。先君以丹書授子,蓋謂時至勿疑。舉吊伐之師,仁莫大焉!”
西伯悉任師尚父所行。
戊子秋,大興東征之旅。築壇於南郊,禱告天地祖宗。
拜太公為上將,適為司馬,夭為司徒,生為司空,並諸受符節。
有司載父昌木主於輅車,凡事稟命而行。
師尚父用革車三百乘,甲士三萬六千五百人。
東征至洛水,墨胎二老阻路,扣馬而諫。
左右欲加以兵,太公曰:“此義士也。”令扶而去之。
西伯不欲東征。
渡黃河,中流有白魚突入舟,西伯以為不祥。
尚曰:“魚,鱗介之屬,兵象也。白者殷之正色,今入我舟,天命歸周之意也。”命庖人烹之,以祭百靈。
既渡,有火自上至西伯之屋,流化為烏,其色赤,其聲魄。
散宜生曰:“烏乃孝鳥。君能終成大業,故鳥瑞臻。火化而赤者,吾所尚之,正色也。聲魄然,安定意也。”
伯乃釋然,登陸整旅而進。
時四方諸侯不期而會於孟津者八百,皆頭受盟。
兵抵寧縣,畿內共伯胙侯拒敵。
太公令退兵勿戰,諸侯鹹以為懦。
西伯曰:“天命未可也。”
還歸豐宮,葬父昌於畢郢,舉棺如無物,中有聲吃吃。
明祀庚寅,諸侯合兵伐殷。紂師小勝,諸侯退俟西伯。
紂愈肆淫虐。
王子須務為諂諛,紂深信其言。
微子數諫不聽,痛殷之將亡,乃遁於荒野。箕子諫亦不聽。
汾河西北有白彪出,子須奏仁獸騶虞現。
紂知汾水多洞,令比干往騶虞山築臺避暑。
比干進諫不去,紂怒曰:“知物理盛衰者為聖人。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遂殺比干,剖視其心。
其子堅逃難於長林山,因林為氏。
箕子聞而懼,乃佯狂於市,紂令囚之,髡鉗以為奴。
內史向摯,載其圖法奔周。
太師疵、少師疆亦抱祭器、樂器歸周。
紂以師延代之,作朝歌北鄙之音、比裡之舞,靡靡之樂。紂聞之樂而忘倦。
時怪異迭見:夷羊在牧,蜚鴻滿野,山鳴河竭,天雨肉雨石,兩日見,龜生毛,兔生角,女子化為丈夫,宮中夜聞哭聲而不見人。紂日耽淫樂,置若罔聞。
西周聞微子去、比干死、箕子囚,太公謂西伯曰:“殷之民望絕矣!宜速伐之!”大舉甲士四萬五千人東伐。
是歲庚寅冬,乃紂五十二祀,渡河會諸侯於盟津。太公作《泰誓》,告以伐紂之故。
辛卯春正,師至鮪水。紂使大夫膠鬲來覘周師,並問以會期。
伯待以客禮,曰:“吾將以甲子至殷郊。”鬲辭去。
時天雨不止,傳命疾行,癸亥夜,果至殷郊,築土城以衛。
甲子昧爽,太公登高而望。
西伯著戎衣,率諸侯之師,軍於牧野,親誓於眾。
太公撥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馳入殷師。
殷之前徒,倒戈反攻其後。
紂敗入城,登鹿臺自焚。
移紂屍於玉門外,西伯拊屍三踴而哭,禮葬之北郊。
獲妲己於摘星樓,命斬之。
行刑者見容媚而惑,莫能動手,易一人仍如是。
太公知其妖,令以物蒙其面而斬之,懸首於太白之旗。
微子銜璧迎降,乞勿害民。
西伯扶慰曰:“發為弔民疾苦也。”
二月,諸侯請西伯膺命,以正位號。西伯再拜不受。鹹推戴之至。
正是:本意弔民伐罪,孰知應天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