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天皇氏而立,因其治而治。以火德王,上搗天德,下侔地利,壽亦與天皇相同。地皇既沒,兄弟不任,互相推諉。
指修山中有九異人,乘雲祗車,能御空駕氣。乃北洲鬱單越周御國王之子。其姥摩利支,西洲天竺國人。有大神通,出則陽炎,能遊行四海,往來印度。知周御國王辰祭從好善,因與之生子九頭。
摩利支以萬為姓,號泰陽。九子長號天英,次天任,次天柱,次天心,次天禽,次天輔,次天衝,次天芮,次天蓬,天姥皆教之以法。
為見本土人民稀少,乃謂之曰:“汝等雖生於北之勝處,制治在於南之勝金。可往閻浮提設教也。”
九子遂別天姥,駕車提羽南來,止於指修山南。民見其車服有異,神智莫窺,因推天英為主,繼天皇、地皇而出治。
以土紀德。生得洮頹垂胡,驤鱗達腋。初為九頭氏,又號為人皇,以應三才。人皇思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理,乃與兄弟乘車同遊八方。
相厥山川有平夷險阻坎陷深淵之不同,依土地之形勢,區分為九州。於是州有九土,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水有九品。
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拜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濟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九山:防山,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
九塞:太汾,澠池,荊沅,方城,淆阪,升陘,令疵,句注,居庸。
九藪:具區,雲夢,陽紆,大陸,圃田,孟諸,海隅,鉅鹿,昭餘祈。
六水: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人皇既定九區,兄弟各居一方而治。又曰居方氏。
人皇在中區設教,宣化八方。令民間有賢能者招來左右,名之為臣,使各司其事。
教民尊敬君長。在上者必常愛護下民,老病者宜服事之,幼弱者宜鞠養之。
更教民夜寢晝興。一日之飲食,惟晨起、日晡、將暮三餐,不可過飽,致成疾病。
又謂男女不可無別,使其自相擇偶,一男止配一女,不許淫亂苟合。九區遵行如一。
當是時也,萬物群生,淳風沕穆,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
人皇兄弟皆化民成俗,因號九皇氏。九皇南來治世,合及天地二皇歲數。
時有兄弟五人,曰皇伯、皇中、皇尗、皇季、皇少,治在五方,以司五行、布山嶽,繼人皇氏御世。於是山林卑溼之處,禽獸鱗介更盛,甚至與民雜居。
水族中有一物,氣得至陽,性極靈應,變化莫測,名之曰龍,為百蟲之長。種類有九,形狀有八。兄弟五人得馴制之術,各馭一龍,遊行本方,以治人民,號為五龍氏。天道亦應之,日月貞明,雨暘時若。
有攝提氏五十九姓,繼五龍氏以治。分畫山川,各統一隅。
因五龍之政,略不改作。繼有合雒氏三姓,分居三方,乘蜚鹿以理。龜圖出雒,從而合之也。
謂君民同是穴居,無分高下,乃定其制:君長居山洞巖穴,下民仍居土窟。復有連通氏六姓,乘蜚麟以治天下,道化相承,通徹無間。
敘命氏四姓作,乘六龍繼治。自九皇氏至此,共八十三君。
是時奸宄未恣,情慾未侈。人既群生,而凌逼之念不起;物雖阜聚,而劫奪之患不興。故天道均和,人無夭札。
有鉅靈氏者,一號屍氣皇,出於汾陰脽上。能揣丸變化,隨物施為。萬民見其握天象,持化權,皆從其治。
鉅靈居無恆處。爾時跡躔蜀中,有兄弟五人,號五丁力士。鉅靈召之,逸於深林不出。鉅靈乃烈火焚林,五丁無置足之地,不得已,皆來拜服。
鉅靈無疑忌,揮之驅陰扶陽,開山返澤。蓋盤古削平之路,依然崎嶇;疏導之渠,仍復壅塞。或橋樑毀折,或樹木叢生。五丁身長力大,凹處填平,凸處削去。焚開林木,搭起浮橋。更有鳥道懸崖,盤古所未到者,都闢為路徑。
五丁士功能覆命,鉅靈大善,乃教以修真養靜之道。相隱蜀之深山,是為循蜚之世。以其持德澤廣厚,人循其化,速苦蜚鳥也。
治世之君,皆有號而無世。惟德相承不用智力。有句彊氏、譙明氏、涿光氏、鉤陳氏,至黃神氏,偉體宏聲,獨知性命之道。常以清淨致治,歷三百四十歲,容顏不少衰。
時長淮有巨神氏,亦善修煉之學。黃神以其志向相同,乃讓之為君,自匿山中安養。
巨神出駕六蜚羊,其行若電巡行。天下人民從其化。治世三百歲,亦隱而不現。五傳共千五百歲。
有犁靈氏相繼而治,其沒也,屍在東荒,經百歲不壞。復有大騩氏出,居於南密之曲,青要之山。得武羅為佐,相洽以治。
大騩御世既久,見歲月如駛,生世無常,每自嘆息曰:“吾將沒於無垓之宇,遊於泰清。”乃教武羅獨掌治柄,避入具茨之奧。後人見之,更覺顏少如童。
武羅生而有神,人面豹文,小腰白首,聲鳴如珮,平穿以鐻。
自大騩去後,更號鬼隗氏。人民莫敢懷奸。鬼隗出入叵測。因遊敖岸山首,遇一人跨獸閒行,問其號氏,雲是“野民薰池”。
鬼隗見其辭氣雍和,知可任重,遂以天下託之。薰池不敢辭,是為弇茲氏。不待作為而民自化,鹹畏鬼隗之威,而樂弇茲之寬。
鬼隗嘆曰:“是一治也。吾弗逮矣。”乃退入青要,弇茲尋亦隱去。其所乘之獸曰夫諸,狀如白鹿而四角。民有見之者,必伏地望其再來。
時有泰逢氏居於和山,是山曲回五重,實惟河之九都。泰逢好遊,出駕文馬,司於萯山之陽。出入有光,能動天地之氣,致興雲雨。民稱之曰吉神。皆從之遊。後冉相氏出於陽紆,泰逢遂隱和山自修。
冉相得其環中,思治道必以省約,以隨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不樂巡遊。民都歸化,謂之曰真人。
冉相歿,有蓋盈氏生於若濱禺中之地,亦因其治。又有大敦氏、靈陽氏繼出。靈陽亦曰陽帝,處於千沙之丘,寄跡甘泉山。厥化混混,厥生濛濛,自號雲陽山人。常言云陽之墟,可以避世,遂深入養靜。後有巫常氏出,務以退讓化民。
泰壹氏繼出,是為皇人。開圖挺紀,正位神明。能執天下大同之制,調宇宙大鴻之氣,操法攬而常存者。為政四百歲餘,頗厭塵囂,與長子都、少子章,隱於天中山。
其弟鎮元子自在西土萬壽山修真。時有一人,出於中區空桑之地,其處有中空廣桑一株,故地以木名,人以地號,因曰空桑氏,又曰廣桑氏。一遵泰壹之政,而民相安。
及神民氏出,都於神民之丘,使民神異業,各治一事,精氣通行。令編草為衣,易果而食;令伐木作桴,便於水道。民皆悅從,因呼曰神皇。駕五花六蜚鹿,治三百歲,入山不出。
又有猗帝民治於猗帝之山,故以為號。次民氏繼之。皆從神皇之教令。自鉅靈氏至此,凡二十二氏。沕穆之俗,漸次彰明矣。
時有辰放氏作,正常天地易命,是為皇次屈。產於勃海之地,生得渠頭四乳,駕六飛麟,而從日月,上下天地,常入水行,能與鬼神比德合謀。
古初之人,卉服蔽體,非為禦寒而作。及令民情漸開,物慾牽擾,氣稟少衰。寒時深藏巖穴,和暖方出覓食。遇暴風疾雨,皆挨肩猥抱,縮首折腰。
辰放己身精血充盈,寒暑自若。見眾民不耐茲苦,乃教其搴木茹皮,可披身以御風霜;綯發閐首,勿垂背以去靈雨。而人從之,遂稱為衣皮之民。辰放治二百五十歲,臨終命葬於峨眉山旁,號曰元皇。
子孫歷傳四世。初循蜚紀時,惟德相承,有號無世。至此則父子繼立,有號有世,鹹有製作,後人因而利之,是謂因提紀,凡十三氏。次曰蜀山氏,繼辰放以治。
蜀之為國,肇自人皇,其後有蠶叢、拍濩、魚鳧三君,各數百歲。
蠶叢出居瞿上治民,魚鳧導合江流,及治蒲澤,後入彭山修道。拍濩世守蜀山,因以為號。有君曰景生。人氓椎結左言,不知文字,因教以會理民物,使之智流四遠。
時大通明,復有豗傀氏出,治東北,傳六世。而渾沌氏作於西北,生而不殺,予而不奪,執中涵和,除日無歲,無內而無外者。渾沌之治也。傳七世。
東方有東戶氏作,其為熙載之世,紹荒屯,遺美好,垂精拱默,九土承流。禽獸成群,竹木遮道,顏行不拾遺,隨處有餘餼。宿之隴首,衣以木皮。其歌樂而無謠,其哭哀而不慟。蓋至德之治也。
其傳始遠,十七世而皇覃氏作,又曰離光氏。其治天下,官天地,府萬物,在而不治,信乎無假。是故生死同兆,而不可相陵。
時有六鳳鳥出,皇覃氏知其應時來儀,但自詞自嘯,不少誇異。治二百五十載,遂逸入太白山。其子孫相傳七世。
有啟統氏作,傳三世。有吉夷氏作,傳四世。二氏皆韜光晦跡,而民自化,萬庶如涵泳於和氣之中。及幾蘧氏出,不治亦不亂狥,耳目內通,而外乎心知。
時天下之人,已將人皇所設配合之道廢弛,晝則旅行,夜則雜處,是以所生子女,惟知有母,不知有父。一似鶉居鷇飲,生世不求不譽,死則槀舁風化而已。幾蘧氏任民情所欲,謂之曰知生之民。
幾蘧氏沒,狶韋氏作,得道以挈天地,令民自適己意。乃就泉通沼,即阜成臺,隨地種木,栽花滿囿,鳥啼獸走,日與民同樂,佚遊無度,暮亦忘歸。
太古之民,穴居野處,夕隱朝遊,搏生咀華,與物相友,無妎傷之心。逮乎斯世,人民機智,欺禽獸為異類。試將馴善小畜撲殺,以為可取。其後侮及猛悍之物,而物即舞爪張牙,抵角噴毒,與人為敵。人不能勝,反遭其害。
狶韋氏傳世至四世,東海有聖者作,駕六龍,從日月,棲於石婁之山顛。不忍見民如此,乃教之構木為巢,聚薪為櫓,暑則高棲其上,寒則仍居穴窟,令其壘石橫木以掩塞之。或於路遇猛獸,可攀緣所架櫓巢以避。民大悅,因號為有巢氏。
其實食草木之實,人多食少,半飽度日,都有羸弱而斃者。有巢氏復教民曰:“人多則勝獸,何不聚眾,入山搏執禽獸以為食?飲其血,茹其毛。先取其皮蔽前,後取而蔽後,愈於木實難繼,草衣易敝也!”
眾人集有力者在前,老弱隨之,各執梃投石,或徒搏設機,捉取禽獸,果然肥甘適口。號曰:“有巢氏之民,搴其羽革,紩衣攣領,加口冒以賁體。”
自此恣啖血肉,生起雄心暴性,常為爭奪禽獸,在曠野相毆。甚有持杖格鬥,負者不伏,結紐至公道老人處質之,聽其分析。老人乃有巢君所選秉正執中者,使其處分庶事,刻木結繩以為政,不許爭誩,鬥毆自是少息。此為斷訟之始。
上古人民既死,舉而委之於壑,都被禽獸所食,蠅蚋攢嘬。人子過見顙泚,中心不忍,乃以虆梩取土掩覆。至是有死者教其厚衣之薪而瘞之,不封不樹,為葬埋始也。
有巢氏治三百餘歲而隱,傳二世,有燧人氏出於天水。觀天之星辰,列為二十八宿;分歲為春夏秋冬四時,時各九十日,分孟仲季三月。初遊丕僉山顛,其山不周,為日月之都。黎明見一鳥,金羽三足,長喙赤睛,在南垂大木枝上丁丁而啄,粦然有光,復投南飛去。
燧人察知空中有火,麗木則明。乃別五木之性,順四時而改火,以燧天之意,謂之五燧。春取榆柳,夏取棗杏,季夏取桑柘,秋取柞楢,冬取槐檀,效鳥喙啄木法,以剛尖之物鑽之,始以煙起,繼以火出。
自有巢教民巢居,猶未知火食;燧人教以鑽燧取火,得燔炙熟食之法,而民大利,故曰燧人氏。謂木器滲液,又教民範金合土,陶冶器皿,為缶甑甌。由是火之功用弘矣。
正是:火體既明方可用,窯坯未煉不能堅。